九黎
九黎,又稱黎,是中國漢族上古傳說中的一個部落,大約生活於今黃河下游一帶,即山東、河北、江蘇地區。傳說蚩尤為其首領,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九黎酋長,蚩尤是大酋長。他們信奉巫教,雜拜鬼神,並編有刑法。後來炎帝黃帝盟軍與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縣、懷來一帶)大戰,蚩尤以失敗告終。
最早提及九黎的現存文獻是《國語》:「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簡介
[編輯]九黎之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們信奉鳥、獸,把牠們當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鳥、獸圖騰,而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圖案下部分似乎也象鳥、獸,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種圖騰。所以良渚人就是羽人或羽民。從各種習俗上看,九黎很可能為百越部落先祖。
民族和國家從部落發展而來,許多歷史事實表明,九黎是東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聯盟,是由許多部落組成的,它是漢族及苗族的先民之一。「九黎」是漢城傳說時代活動在九州大地上的一個部落聯盟之一,九黎並非民族集合,也非單一民族。最早提及九黎的現存文獻是《國語》:「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蚩尤是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九黎酋長,蚩尤是大酋長[註 1]。他們信奉巫教, 掌握文化的人稱為「巫」,雜拜鬼神,並編有刑法,並能用銅製造兵器。這些文化對於後來的華夏部族有深刻的影響。有人認為五刑即由此而來。
九黎勢力很大,上古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燧人、地皇伏羲、人皇神農皆從東夷九黎出。帝俊、太一、曦和等神話體系亦出自東夷九黎。
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大戰,而以九黎的失敗告終。九黎經過長期鬥爭,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國,後來滅於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參加了黃炎部落聯盟,可能即「黎民」,成為華夏部族;另一部分退到南方江漢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聯盟。
苗族與九黎
[編輯]有學者認為苗族與漢族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九黎有著密切的關係。如《風俗通義》說:「顓頊有子曰黎,為苗民。」同時,古代《苗經》及苗民《姓氏歌》都說古代苗民大姓的首領是「紋黎夠尤」,即「九黎蚩尤」。苗族長期以來尊蚩尤為其始祖,把他當作祖先和英雄加以崇拜。如今各地苗族都有關於蚩尤的傳說,有的地方稱為「尤公」;在川南、黔西北等地區還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信奉。」[1]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楓神」為病人驅除「鬼疫」的風俗,裝扮「楓神」的人,頭上反戴鐵三腳,身上倒披蓑衣,腳穿釘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細的圓木棒。這位令人敬畏的「楓神」就是蚩尤,與《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載的「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的傳說有聯繫。黔東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楓木歌》,歌中唱道:「楓樹生妹榜,楓樹生妹留……榜留和水泡,遊方十二天,成雙十二夜,懷十二個蛋,生十二個寶。」其中從黃色的蛋裡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因而這裡的苗族將與蚩尤有直接關係的楓木作為始祖看待。[2]
但也有學者認為蚩尤與三苗沒有關係,三苗與今之苗族也沒有關係。因在先秦時代的文獻中,一直找不到將蚩尤與「苗」聯繫起來的記載,在古文獻中並沒有發現蚩尤與三苗、苗民的關係的直接記載,恰恰相反,《尚書·呂刑》中明確說明了「苗民」這個群體已經被滅絕了,只是到了明朝田汝城才明確地將今之苗族與古之三苗聯繫起來,加上三苗與苗在字面上的相同,比較容易為人接受,苗族的族源逐漸追溯到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從考古學上也找不到蚩尤與苗民關係的證據,即要論證屈家嶺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如果我們認為苗民由九黎演變而來,則意味著屈家嶺文化由大汶口文化演變而來,但屈家嶺文化與皂下市下層文化、大溪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繼承性的,當屈家嶺文化過度到石家河文化時期,這一文化區才有一些變化,但這種變化也不是替代性的,同樣是以繼承為主。因此說,考古學上並不支持三苗由九黎發展而來的論點。又假設三苗由九黎發展而來,那麼還要面臨另一個問題,即今日之苗族是否就是來源於古三苗。持否定態度者在20世紀初期並非少數,如陳國均、章炳麟、凌純聲,芮逸夫等諸多學者皆持此論[3]。
亦有學者指出「蚩尤是苗族祖先」的說法起源自清末的法國漢學家拉克伯里,此漢學家提出「華夏起源於巴比倫,後遷入中國,擊敗當地土著首領蚩尤,蚩尤屬下餘眾或淪為奴隸,或逃到南方成為後來的苗族」,他的學說被諸多日本學者吸納,接得影響當時留日的中國學者(如梁啓超、章太炎),此觀點正式被中國官方組織編寫的《苗族簡史》收納於其中,自此苗族歷史被人為歷史重構完成[4]。
黎族
[編輯]相關條目
[編輯]腳註
[編輯]- ^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國語·楚語》注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高誘注,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稱之為「蚩尤九黎」或「九黎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