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主義
主觀主義主張「我們的思想活動是我們經驗中唯一毋庸置疑的事實」[1],它不能共享,不是公共的。沒有外部和客觀的真理。
這個主張主要歸功於勒內·笛卡爾及其技術——方法的懷疑[2]。[1]主觀主義把主觀經驗視為所有法則的基礎。[3]在唯我論的極端形式中,這思想認為每個性質僅取決於某人對其的主觀意識。然而,喬治·貝克萊則認為上帝是人類感知的主要來源,那可以視為經驗主義。
形上學的主觀主義
[編輯]形上學的主觀主義認為,我們認為現實是真實的,並且不存在獨立於感知的潛在真實現實。人們會認為,意識就是現實,而不是主觀唯心主義。這與客觀性和實在論形成鮮明對比,後者認為存在一個潛在的「客觀」現實,這種現實可以被不同的方式去感知。
這種觀點不應與「一切都是幻覺」或「不存在現實」混為一談。形上學的主觀主義者認為現實已是真實。但是,他們認為,與意識相關的現實本質取決於該意識。這在勒內·笛卡爾的著作中「我思故我在」有其哲學基礎,並為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形成了哲學的基礎。
然而,基督教神學家譴責主觀主義,他們反對教會的客觀權威,反對基督教教條和聖經。[4]故此,基督教神學家如卡爾·巴特,他表示人類中心主義是其中一種主觀主義。[5]
現代版本
[編輯]最近,人們研究了形上學主觀主義不同的版本。例如,我認為巧克力是可口的,縱使每個人都認為不好吃。這代表著存在一些主觀的事實。(同樣地,人們會爭論北半球的冬天,然而北半球本來就有季節交替,這代表著某些事實是有時限的)。喬瓦尼·梅洛也發表了形上學主觀主義的另一版本,在該版本中,主觀事實始終與心理有關。[6]卡斯珀·黑爾的自我中心存在主義理論是另一個緊密相關的例子。
主觀主義與泛靈論
[編輯]主觀主義的思想有可能擴展成所有客觀可感知的事物都有意識。在查看火山爆發的攝錄圖像時,人們可能會認為它們的運動是來自火山內的主觀意識。
但是通過這種方式,主觀主義演變成與泛心論相關的學說,即每個客觀實體(或事件)都具有內在或主觀方面的信念。
倫理主觀主義
[編輯]倫理主觀主義是一種元倫理學思想,即道德句子為關於一個人對事實的陳述,也可代表每個道德句子都隱含著某人持有的立場。因此,它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其中道德主張的真實性是相對於個人(社區)[7]的態度而言的。若要思考這種情況,可舉一個例子:對於一個想像成貓的人來說,捉老鼠和吃老鼠是完全自然而道德的;對於一個想像它們是老鼠的人來說,被貓獵殺在道德上是可憎的。儘管這是一個寬鬆的比喻,但它可以說明每個個體對是非都有自己的理解的觀點。
舉例來說,一個倫理主觀主義者可能會建議,某件事在道德上是對的,這代表著它被認可。但這可能導致人們相信,根據每種特質的道德觀,不同的事情都可以是正確的。這個信念的一個含義是,道德主觀的句子雖然是主觀的,但隨著情況和立場的不同真和假也會隨之而改變。這與道德懷疑主義和非認知主義不同。
參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Richardson, Alan; Bowden, John. A New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SCM Press. 1989. ISBN 978-0-334-02208-4 (英語).
- ^ 儘管此技術原作為認識論的工具來證明相反的事實:客觀事實世界獨立於自己的知識。這構成了科學的世界觀,他因此被視為「現代哲學之父」。
- ^ Haykind. William Hay, Writer: Subjectivism. William Hay, Writer. 2011-02-02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Dallmayr, Fred Reinhard (1989) Margins of political discour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188
- ^ Michael Kunzler (2001) Church's Liturg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3
- ^ Merlo, Giovanni. Subjectivism and the Mental. Dialectica. 2016, 70 (3): 311–342. doi:10.1111/1746-8361.12153.
- ^ "moral subjectivism is that species of moral relativism that relativizes moral value to the individual su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