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元宮 (廣州)

座標23°8′16.20″N 113°15′28.59″E / 23.1378333°N 113.2579417°E / 23.1378333; 113.25794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元宮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認定時間1989年

三元宮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山南麓的應元路,是一座已有1600多年歷史的道教宮觀,主奉三官大帝[1]

歷史

[編輯]
三元宮。

南越國時期,三元宮的前身因位於廣州城的北面而稱北廟,到南越國滅亡後北廟慢慢地荒廢。

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年),南海太守鮑靚為其女鮑姑在此修道行醫而建造,稱越崗院

唐代改為佛教悟性寺宋代復稱北廟。

明朝洪武年間,廣州擴展北城,開鑿象崗建北門,因北廟位於門樓位置,於是把廟遷至現址。萬曆年間改建北廟,恢復道教性質,更名為三元宮(因道教以天、地、人為三元而得名),並沿用至今。崇禎年間擴建大殿,殿內供奉三元大帝,改鮑姑祠為配殿。

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廣州發生旱災,羅浮山沖虛觀住持杜陽棟來到廣州祈雨,後留任三元宮住持。其在任期間,重修和擴建三元宮,面積達8000平方米,又購地600多畝,被尊稱為三元宮的開山祖師。

中華民國時期,曾把越秀山列為軍事禁區,到三元宮參拜者銳減。陳濟棠主政廣東期間,提倡釋、道,興盛了三元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5年9月廣州市政府批准,以三元宮內鐘鼓樓為界,把前半部分場地改作文化娛樂場所,後半部分仍歸宮內道士使用。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年),全部宮殿被霸占,神像及文物被全毀,宗教活動停止[1][2]。到1982年7月,政府收回大殿及部分場地,恢復開放,至1990年才收回全部場地,1989年12月被公布為廣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宮。

建築

[編輯]
鮑姑寶殿

三元宮坐,依越秀山而建,地勢北高南低,占地約5100平方米。從地面登上40餘級石階可達山門,山門正上方有石刻「三元宮」三字,門兩旁有楷書對聯「三元古觀,百粵名山」。

與山門相連的是靈宮殿,供奉有護法神王靈官。山門正對著的是三元宮的主殿三元殿,這是全宮的主體建築。殿內供天官、地官、水官神像,又稱三官大帝

三元殿東、西兩側分別是呂祖殿和鮑姑殿,後面為老君殿,殿前兩側為鐘鼓樓。大殿前有石階和天井,天井周圍是客堂、齋堂、祖堂、缽堂。

天后寶殿

館內文物

[編輯]
老君寶殿

三元宮有不少珍貴文物,包括清朝政府欽賜的「葆光勵學」匾,尚可喜捐贈的大鐘,康有為書法真跡及《道藏經》,但均在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

現存唐代觀音石刻壁像,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的門聯穴位針灸石刻圖,三清圖及虬龍古井等。

宗教活動

[編輯]

每年的下元節均有大批信眾到此燒香朝拜。

公共運輸

[編輯]
呂祖寶殿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三元宫) 浮浮沉沉,尘事阅尽 忧忧戚戚,道气常存. 廣州圖書館. 《南方都市報》. 2006-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7) (中文). 
  2. ^ 潘志賢; 梁德華. 道貫嶺南: 廣州三元宮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11-15: 第59頁 [2024-05-28]. ISBN 978-988-237-1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俄語). 

外部連結

[編輯]

23°8′16.20″N 113°15′28.59″E / 23.1378333°N 113.2579417°E / 23.1378333; 113.2579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