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风鸡 (厌胜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门烈屿乡风鸡


风鸡中华民国金门县烈屿乡特有的厌胜物(避邪物),也是烈屿乡(小金门)特有的民间信仰,如同风狮爷北风爷与其他辟邪物一样,具有镇风煞、驱邪避灾、护宅、保平安的意义。

起源

[编辑]

据烈屿乡西方地区的耆老所述,由于烈屿乡的西方村落通往后宅村落之道路冲社(按风水学谓“路箭”,即路冲),对西方村落的居民不好,在委请了风水师堪舆后后于西方村外围东北风向处,塑“风鸡”及“北风王”来镇风止煞,使村落免受强风及冲煞的侵扰。

金门属海岛,地小、起伏不大、地多丘陵,故风强,易有白蚁产生。鸡,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能够除白蚁、害虫,因此,风鸡的另一层涵义是除蚁害。因为以前寺庙与房舍皆为木造,皆受白蚁侵蛀所扰,因此后来把风鸡设置于庙宇附近或是民宅上,含有啄食白蚁之意,后来多以混凝土塑成。金门民间也称白蚁为“风蚁”,认为白蚁之孳生乃因强风所致,故风鸡兼具镇风煞、除蚁害的作用。

涵义

[编辑]

金门的季节,早晚都笼罩在强劲的风沙下,自然条件贫乏与生活环境上的限制,加上民国三、四十年代(1941年-1951年),台湾海峡两岸的局势未稳、战事频仍,居民们借由辟邪物的神灵运作,让内心能够均衡、精神上有所寄托与慰藉。另外,公鸡有守时报晓的功能,嘹亮的叫声似乎是要斥退邪恶与黑暗,迎接希望与光明、勇敢与充满希望,这样的民间的信仰,又赋予了风鸡一些灵力。

而关于把风鸡朝向主要强劲季风的风向,则隐含了挡风、止风的用意,后遂衍生成风鸡具有镇邪、制风煞的作用;因此村民在屋顶塑立陶瓷或泥塑的风鸡就是期待祂的镇风煞、驱邪避灾、护宅保平安。

代表性

[编辑]

金门辟邪物的设置有一定的仪式,也是多年以来所相传的地方风俗文化,同时也构成了金门县特殊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人文景观,在西方村与后宅村之间的风鸡碑石记载:“烈屿先民深受风灾、虫害之苦,因求助无门,村民乃于村口或屋顶竖立风鸡,藉以镇风煞、克白蚁,护宅保平安。风鸡因泥塑身漆白色,又称白鸡。由于时空变迁,烈屿不再有风害与虫害,但因风鸡依旧昂然挺立,精神赳赳、气宇昂轩的护卫烈屿这片土地。”,风鸡已俨然成为烈屿地区深具特色的辟邪物。

设置位置

[编辑]
  • 民宅上方:民宅屋顶上置风鸡以驱邪、保平安、防白蚁(护宅)、防制风水上的冲煞为主,其他屋顶上的避邪物常见的有瓦将军、石狮爷、符令、碗、钵、八卦牌、宝塔、烘炉、仙人掌、石将军等较常见,在大金门地区还有少见的以炮弹排列的避邪物,风鸡更是仅见小金门,深具地方特色。
  • 村落:风鸡为聚落的避邪物,乃是因为白鸡鸡冠之血在民俗上有辟除邪魔的功力,因此竖立白公鸡,可镇风防风,又可辟除虫害、邪魔、化解风水上的冲煞等。早期寺庙多以木材建造,为防白蚁破坏寺庙结构,所以村落的风鸡多半座落于寺庙附近。除了风鸡以外的村落厌胜物尚有水尾塔、风狮爷、石佛石将军等。

造型

[编辑]

小金门的西方、南塘、东坑等村外缘,竖有泥塑的公鸡,部分民宅上方也会置放风鸡以为护宅、驱邪或驱病解厄之目的。诚如风鸡碑文所述,大部分风鸡身漆白色,头顶鲜红色鸡冠,因此村民也称为“白鸡”。

分布

[编辑]
自然村 数量
东林 4
东坑 3
西方 3
青歧 1
上库 2
埔头 2
黄厝 1
庵顶 1
南塘 1
西宅 1
上林 2
九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