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陵塔碑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陵塔碑文》,中国民间流传的众多预言之一,相传为刘基所作,据说碑文是于民国十六年在南京金陵塔被发现,然而究竟“金陵塔”是哪座塔以及是否真有碑文没有线索可寻。

真实性

[编辑]

清光绪《江宁府志》记载:“咸丰三年(1853)正月二十四日,发匪踞塔(大报恩寺塔),俯瞰城中施炮,炮弹有落中正街者。”(光绪《江宁府志》卷10)“(咸丰)三年三月,湘军克通济门外垒,复克七桥瓮,断钟山报恩寺往来路。”(光绪《江宁府志》卷13)咸丰四年(1854)“发匪见其塔顶为黄金所铸,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当时童谣曰:‘宝塔折,自相杀。’”是这段伪作的故事原型。后经有心人士不断穿凿附会到处宣扬,藉以攻击执政当局。明清金陵四十八景中也仅有“报恩寺塔”一塔而已,而无其他所谓金陵塔或在此塔前敢曰金陵塔者,而大报恩寺始建于永乐宣德年间,此时的刘伯温早已去世多时,可以排除是刘基所作预言的可能性。

其他说法

[编辑]

跟其他的预言相比,《金陵塔碑文》出现的年代较晚,但是真实性反而不易查证,因此有关碑文的版本与发现的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

发现的时间

[编辑]

有一种说法碑文是在民国七年(1918)发现的,与民国十六年的说法有着九年的差距。然而不论年代采何种说法,预言的传说都是国民革命军进入南京后在拆除金陵塔时发现石碑,民国七年中华民国处于军阀割据时期,南京由军阀控制住,一直到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才攻占南京结束军阀的统治,因此民国七年发现的说法与史实有矛盾。

碑文的版本

[编辑]

相较于以“拆去金陵塔,关门自己杀”起头的碑文,另一种以“金陵塔,金陵塔”起头的碑文近年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该版本出现的时间不明,但是应该比前者较晚。这个版本的碑文约有五百余字,比前者的字数多很多,以长短不一的句子组成。碑文内容与前者无太多相似之处,开头出现“刘基建,介石拆”两句,写出刘基与可能是蒋介石的名字,通常中国的预言鲜少见到直接写出的人物名号,多会以隐晦如字谜的文字写下。相对于前者版本可追溯至民国六十一年 (1972年)出版的《刘伯温烧饼歌》[1]上的登载,较晚出现的后者版本可能是前者出现后改写而成。

全文

[编辑]

版本一:

金陵塔,金陵塔,刘基建,介石拆,拆了金陵塔,军民自己杀。草头相对草头人。到尾只是半缩龟,洪水横流成泽国,路上行人背向西。日出东,日没西。家家户户受惨凄。德逍遥,意逍遥,百载繁华一梦消。红头旗,大头星。家家户户吊伶仃。三山难立足,五子齐荣升。心忙忙,意忙忙,清风桥拆走如狂。尔一党时我一党。坐高堂,食高粱,全不计及他人丧。廿八人,孚众望,居然秧针胜刀枪。小星光,蔽星光,廿将二人走北方。去家木,路傍徨,到处奔波人皆谤。大海落门闩,河广未为广。良田万顷无男耕,大好蚕丝无女纺。丽人偏爱将,尔我互相帮。四水幸木日,三虎逞豪强。白人诚威武,因心花鸟慌,逐水去南汗,外儿归母邦。灵山遭浩劫,烈火倒浮涛。劫劫劫,仙凡逃不脱。东风吹送草木哀。洪水滔天逐日来。六根未净随波去。正果能修往天台。二四八,三七九。祸源种已久。民三民十民三七,锦绣河山换一色。马不点头石沉底,红花开尽白花开,紫金山上美人来。一灾换一灾,一害换一害。十九佳人五五岁,地灵人杰产新贵。英雄拔尽石中毛,血流标杆万人号。头生角,眼生光,庶民不用慌。国运兴隆时日到,四时下种太平粮。一气杀人千千万,大羊残暴过豺狼。轻气动山岳,一线铁难当。人逢猛虎难回避,有福之人住山庄。繁华市,变汪洋。高楼阁,变坭岗。父母死,难埋葬。爹娘死,儿孙扛。万物同遭劫,虫蚁亦遭殃。幸得大木两条支大厦。鸟飞羊走返家邦。能逢木兔方为寿,泽及群生乐且康。有人识得其中意,富贵荣华百世昌。层楼垒阁耸云霄,车水马龙竟夕嚣。浅水鲤鱼终有难,百载繁华一梦消。

版本二:

拆去金陵塔,关门自己杀。日出东,月落西,胡儿故乡起烽烟。草弓何优柔,目睹江山落夷手。冬尽江南万古忧,繁华忽见瓦砾丘。回天一二九,引起白日结深仇,眼见日西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刘伯温烧饼歌》,台北市史地教育出版社出版,民国六十一年

来源

[编辑]
书籍
  • 林宜学:《中国预言之谜》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