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真理与逻辑
《语言,真理与逻辑》(英文:Language, Truth, and Logic),是一本逻辑实证主义之分析哲学书,由艾耳于1936年完成。此书将德语世界的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引起英语世界注意。
在这本书中,艾耳定义并阐述,检证原则(verificationism,有时也被称为意义标准,criterion of meaning)。艾耳解释了,检证原则如何应用于处理哲学问题。
背景
[编辑]因为艾耳认为形而上学的理论是证实不到,所以于1933年开始写《语言,真理与逻辑》 。艾耳明言,这本书的标题是参考自弗里德里希·威斯曼(Friedrich Waismann)的《逻辑、语言、哲学》(Logik,Sprache,Philosophie)。[1]
内容
[编辑]意义标准
[编辑]根据Ayer的说法,分析性语句是恒真句或者矛盾句,单凭分析就可以确定真假值。
综合语句或经验语句,真假值不仅仅是由所包含的词语或符号的定义来确定。根据艾尔的观点,如果一个语句表达了一个经验语句,那么语句的真假值就是通过其经验证明来确定。
命题是具有可以验证真假值的语句。根据核实原则,有意义的语句具有可以确认或否定其有效性的条件。没有意义的语句,就是不可验证。
攻击形而上学
[编辑]艾尔拒绝形而上学的论点,即哲学可以为我们提供超验的知识。他驳斥了形而上学的论点,称它们是无稽之谈,并说它们不能凭经验验证。他认为,形而上学的陈述没有字面意义,他们不能接受真理或虚假的标准。
放弃作为哲学关注的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拒绝这样一种观点,即哲学的功能是提出意义的基本原则,并通过提供这些意义原则的后果作为现实的完整图景来构建演绎系统。 。但是,有些人可能会争辩说,艾尔所做的是,将可证实性原则作为任何经验命题的有意义的标准。
根据艾尔的观点,任何关于“事实问题”的提议都不一定能证明是正确的,因为总有可能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检验来反驳它。逻辑确定性只能用于分析观察,这是重言式,而不是关于“事实问题”的经验观察。
艾尔解释说,他的激进经验主义反对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断言,有关世界的真理可以通过先验推理或独立于经验来了解。根据可验证性原则,关于“事实问题”的命题只有在能够通过实证验证时才有意义。
艾尔同意并详细阐述了康德对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区别的解释。根据艾尔的观点,如果命题的有效性仅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符号的定义,那么它就是一种分析。如果命题的有效性由经验事实决定,则命题是合成的。
分析观察给了我们新的知识,因为它们揭示了我们的陈述和信仰的意外影响。但是分析性观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关于事实问题的新知识,因为它们只告诉我们已知的事物。
道德判断
[编辑]艾耶提出情绪主义,认为道德价值不可以用经验检证,而道德句子表达出情绪,但并无认知意义,非真亦非假[2]。
艾耶指出,道德价值不可以化成经验事实。对于效益主义者与其他结果主义者,尝试将道德价值化成经验事实,艾耶就认为,“X是善”并不等值于“X是令人愉快”或者“X是人所追求”。对于艾耶而言,由于道德价值并不可以化作经验事实,所以道德句子并无认知意义。当运用“检证原则”于道德句子,由于道德句子属于综合句,但并无检证当中的内容是真或假的方式,所以道德句子不真亦不假,而缺乏认知意义[2]。
艾耶认为,道德句子表达出情绪,而并无增加任何事实内容。艾耶对比“你偷钱乃错”与“你偷钱”之后,认为前一句表达出情绪,但并无比后一句多陈述出任何内容。前一句反而因并不表达出真或者假,所以属缺乏认知意义之句子[2]。
另一方面,艾耶认为,道德句子表达出情绪,但并不描述任何人之心理状态。艾耶认为,如果说出“宽容是美德”,而心中又缺乏情绪支持“宽容是美德”,其实并无自我矛盾,因为道德句子是表达出情绪,而不是陈述出自己的情绪。艾耶亦因而认为,并没有价值争论。艾耶认为,表达出相反情绪之道德句子,例如“节俭是美德”与“节俭是邪恶”,都是非真亦非假,所以这两句都可以相容[2]。
批评
[编辑]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当时的哲学风格,因艾耳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一书普及。然而,艾尔自己后来拒绝逻辑实证主义。他写完这本书的五十年后说:“逻辑实证主义很久以前就已经死了。我并不认为《语言,真理与逻辑》是真理......当中充满了谬误。”[3]
参考
[编辑]- ^ Ayer, Part of my Life, p. 153-154.
- ^ 2.0 2.1 2.2 2.3 屈绪文. 以邊沁與艾耶比較休謨之道德哲學觀點(三):艾耶之情緒主義. 九龙丛报. 2019-05-27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 ^ Antony Flew and Roy Varghese, There is a God (Harper One, 2007), pp. xiv; xviii - x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