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苏花公路土石流事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花公路土石流事故
日期2010年10月21日,​14年前​(2010-10-21
时间下午4时
地点台湾宜兰县南澳乡台9线112K-116K
死亡26人(连失踪者)

苏花公路土石流事故,也称创意旅行社游览车事故,是2010年10月21日发生在台湾宜兰县南澳乡省道台9线苏花公路),因台风梅姬苏澳镇单日939毫米暴雨,山体塌方击中游览车坠海的交通事故。事发时,苏花公路113~115公里处有12团共274名大陆籍旅客,20名大陆籍团员死亡(包括广东某团19人,其中17名来自珠海、2名来自湛江,另外北京某团1名北京领队),连同台湾人共26死。在外海寻获2名大陆籍团员遗体,其余未能寻回。这是死伤最严重的中国大陆赴台游客交通事故之一。

经过

[编辑]

2010年10月21日,受到梅姬台风外围环流与东北季风共伴影响,宜兰县苏澳镇南澳乡降下超大豪雨,造成台9线苏花公路112公里到116公里的路段遭到大量土石崩塌冲毁,行经该路段而受困的大小车约有30辆、逾500人一度受困[1]

其中112.1公里处九公里路段有5,000立方米土石崩塌,当时驾驶LT-8505白色小轿车的花莲毕士大教养院特教老师刘芸筠遭到土石掩埋[2]。当时有一辆车号846-EE,由弘泰旅行社所属之搭载华北观光客游览车被落石击中并遭土石掩埋,一名台湾籍游览车驾驶员蔡智明以及一名中国大陆籍领队田园失踪。同一时间,另有一辆由台湾籍驾驶员郭铭麟驾驶车号932-DD,属于创意旅行社的游览车搭载21名来自广东的旅行团员,在台9线苏花公路114.5公里附近遇到瞬间暴雨造成的大量坍方,疑似遭到落石击中并坠海。总计事件中台湾籍民众与中国大陆籍游客共有26人失踪,是台湾近年来严重的游览车事故[3]

女领队田园在遇事时为协助团友逃生,走避不及而遭泥石流冲走[注 1][4]

其中创意旅行团有19名中国大陆籍团员以及台湾籍司机郭铭麟及导游曾庆华在该辆游览车上,而家住苏澳的全国养鸡协会执行长许枝荣和林金珠夫妇所驾驶的车号3690-HA银色小货车仍完好停放在苏花公路上,但两人仍然失联。目击者指称,苏花公路发生灾变时看见夫妇两人拿着雨伞上了一台绿色的游览车,而这部游览车极有可能就是创意旅行团失联的游览车,因此据研判夫妇两人也上了创意旅行社的游览车[5]

另据当时乘坐弘泰旅行社游览车的生还中国大陆籍乘客描述,其游览车被巨石砸中了领队与司机的车头部分,团员紧急打破车窗逃生,在其逃出后不久游览车即被泥石冲下山谷,事故发生时司机蔡智明原有机会与团员一同逃命,但因其先让团员撤离而失去了逃生的机会[6]

搜救行动

[编辑]

灾难发生后,时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行政院院长吴敦义随后前往塌方现场视察救援工作。由中华民国国军特战部队及内政部消防署特种搜救大队所联合编成的陆地搜救队及空中搜救队,持续数日进行大规模陆空联合搜救[7]

事故当日(10月21日)内政部空中勤务总队立即出动数架直升机投入抢救行动,但因事故地点苏花公路当地天候仍然不佳,直升机在天候容许飞行的短暂时间内,仅救出了部分受困者。10月22日晩,19名国军特战官兵奉令,于第一时间携带着给予受困民众的粮食及饮水,攀越土石流坍方路段进入民众受困区域,进行搜报及协助,并与余下约400名受困民众一同于灾区内安渡夜晚[8]。10月23日,余下受困者基本脱困,仅剩部分仍失踪。10月24日上午9时,搜救队员在苏花公路112.8公里处边坡发现一女性遗体,经确认为失踪的特教老师刘芸筠。10月25日,搜救队员在宜兰县壮围乡东港外海八.五浬处发现残缺遗体,经确认死者是创意旅行社团员龚艳,是失踪的创意旅行社21位团员中首度、且唯一被寻获部分遗体之成员[9]。10月27日,搜救队员在台9线112.8公里下方找到两块尸块,经比对其中一块的右手指纹,确认与失踪的弘泰旅行社驾驶员蔡智明相符[10]。次年5月,宜兰县潜水协会到宜兰县南方澳豆腐岬外海潜水,在15米深海底发现疑似是创意旅行社的游览车传动轴与四个轮胎卡在礁岩上,研判有可能是创意旅行社游览车残骸[11]

人物

[编辑]

伤者及罹难者

[编辑]

共计26位罹难者。2010年11月3日,台湾宜兰地方法院检察署依《灾害防救法》第47-1条对于有事实足认其确已因灾死亡而未发现其尸体者的规定,核发19名中国大陆籍观光客及台湾籍的创意旅行社游览车驾驶郭铭麟和导游曾庆华等21人的死亡证明书[12]。许枝荣和林金珠夫妇的家属亦于同日向宜兰地检署申请,检方一并核发[13]

  • 创意旅行社游览车19名乘客连同驾驶员1名与导游1名
  • 疑似搭上创意旅行社游览车的1对夫妇
  • 弘泰旅行社游览车1名驾驶员及1名领队
  • 白色自小客车1名驾驶员

事后

[编辑]

受此事件影响,苏花公路改善计划通过环评,于2011年1月动工。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规定,中国赴台观光团凡往返宜兰及花莲两地,必须改搭火车经北回铁路往返。同时中华民国交通部公路总局也加强豪大雨预警性封路措施。

苏花公路安魂碑

[编辑]

2011年12月,台9线苏花公路114.2公里处的观景台新建“苏花公路安魂碑记”落成,由宜兰佛光大学教授卓克华撰文,纪念因故不幸罹难和失踪的民众与游客。碑文如下:

苏花古道肇建,始于前清同治末年提督罗大春所辟。日治末期日人复拓,名断崖公路。光复后拓宽延长,正式命名苏花公路,于东部交通运输,裨益甚钜。此路依山傍海,一旁断崖壁耸,几无插足,一边海天苍茫,寒波射斗。虽有山海美景,更有山海之奇险。通路以来,地震坍方不绝,台风暴雨时有道路阻断,有行路之难。
民国九十九年十月,梅姬台风来袭,与东北季风共伴,暴雨横空倾卷而来,山水高涨,海潮外涌,遍地土流,漫溢泛滥,造成用路民众四百余人受困,车辆坠海,死伤失踪者二十六人,为八十年来最惨重灾难。
今碑体粗成,魂魄安奠。余登临眺望,虽光景改观,仍有青山白骨之哀,行旅至此,不免悲咽太息。学棣简崇濯君,嘱作碑记,期慰幽魂。余愧不能文,略为整衣,谨以五柳先生诗祝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诵毕告退,时明月照空,朔风劲哀,天上人间,一片耀眼。

注释

[编辑]
  1. ^ 田园此时身份应为领队而非导游。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恐怖 蘇花落石困500人. 苹果日报. 2010-10-22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1) (中文(台湾)). 
  2. ^ 特教老師劉芸筠 蘇花公路上罹難. yahoo!新闻 (今日新闻网). 2010-10-24 [2024-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0) (中文(台湾)). 
  3. ^ 陈如娇. 史上第三慘 僅次梅嶺和蘇花悲劇. 苹果日报. 2012-12-11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中文(台湾)). 
  4. ^ 朱烁; 吴亭. 北京女导游与台湾司机舍身帮助游客先行逃生. 凤凰网. 2010-10-24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山石滑落时,大陆籍女领队田园在车上首先协助游客下车,等21名游客全部脱离险境后约一分钟,旅行车被落石砸中。 
  5. ^ 林泊志; 潘岳; 游芳男. 目擊者見最後身影 雞農夫婦疑上陸客車. 苹果日报. 2010-10-31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6. ^ 林楠森. 台湾苏花公路失踪中國旅行团仍未寻获. BBC中文网. 2010-10-23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中文(繁体)). 
  7. ^ 1021水災(梅姬雨災)蘇花公路109k與112.8k. flickr.com. 201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9). 
  8. ^ 林楠森. 台湾苏花公路多数受困者被救出. BBC中文网. 2010-10-22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9) (中文(繁体)). 
  9. ^ 杨宜敏; 胡健森; 王锦义; 黄立翔; 吴仁捷; 李文仪; 陈怡静; 许绍轩; 姚岳宏. 創意團龔艷 DNA比對證實罹難. 自由电子报. 2010-10-29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7) (中文(台湾)). 
  10. ^ 1個台灣人 捨身救20陸客. 苹果日报. 2010-10-27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3) (中文(台湾)). 
  11. ^ 游明金; 曾鸿儒. 創意遊覽車體 卡在南方澳海底?.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1-05-11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8) (中文(台湾)). 
  12. ^ 蘇花災變 宜檢核發21張死亡證明. 中广新闻网. 2010-11-03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中文(台湾)). 
  13. ^ 王燕华; 罗建旺; 沈育如; 李顺德. 援用災防法首例/蘇花失蹤者 檢核發死亡證明. city.udn.com. 2010-11-04 [2024-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0). 

相关条目

[编辑]
列表
类似事故
  • 日本飞驒川巴士坠落事故:发生于1968年8月18日,在日本岐阜县白川町国道41号,两辆游览车因豪雨导致的道路坍方而受困,之后被倾泻而下的土石推入15米深的飞驒川河谷,造成104人死亡(包括找到的95具遗体及失踪的9人)和3人受伤,为日本死亡最多人的巴士事故。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