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我是查理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我是查理
民众追悼死者时手持的标语,2015年1月7日
我是查理中文标语

我是查理(法语:Je suis Charlie[ʒə sɥi ʃaʁ.li]),是一个声援言论自由、人民合法持枪与反恐的活动,主要是在纪念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2015年1月7日,法国巴黎左派杂志《查理周刊》遭到穆斯林激进份子恐怖袭击,还有后续袭击,导致17人死亡(加上3名凶手,共20人死亡),全世界网友自发性发起“我是查理”串联活动,此活动一方面是追悼罹难者,另一方面是表达捍卫言论自由的决心,亦有向施暴者表达“杀死一个查理,还有千千万万个查理”的意思。[1][2]

简介

[编辑]

《查理周刊》,是法国一本政治讽刺杂志[3]。名称则是来自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花生漫画》的主角人物,因为《查理月刊》长期刊载《花生漫画》,因此用查理·布朗作为月刊的名字。查理周刊发行团队选择这个名字,也暗藏了嘲讽夏尔·戴高乐的意思[4]

查理周刊的网站在恐怖袭击后不久被迫关闭,不久之后网站再次启动,网页改为黑色背景白色大标题的“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这个大标题在各种地方被引用。在追悼集会和游行中人们举起写有“Je suis Charlie”的宣传纸,用手机画面显示“Je suis Charlie”并用蜡烛摆出“Je suis Charlie”的造型。另外全世界的各个新闻网站也在网页显示上“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

法语中,“suis”恰巧同时是“联系动词être(“be、是”)和动词suivre(“follow、跟随”)的直陈式现在时第一人称单数,因而“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亦为双关“我追随查理”。

恐怖袭击事件的幸存者表示:“突然间,我们消遣过的所有人,都自称是我们的朋友。”[5]

图集

[编辑]

各地支持与哀悼的集会(部分)

批评

[编辑]

部分非支持者认为,“我是查理”声援的《查理周刊》是在嘲讽其他的宗教信仰,其实是属于无限制的言论自由,过度的宣传标语已经曲解言论自由的范围,[6]因此发起有别于“我是查理”的“我不是查理”(Je ne suis pas Charlie)活动。[7][8][9]同时指出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发生期间,在北非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的一起屠杀事件,死亡人数远超过此次事件的数十倍,却被大多数的新闻媒体选择性遗忘。[10][11]

不支持者也认为《查理周刊》其实不是公正的媒体,因为它曾在2008年开除旗下的漫画家Maurice Sinet,原因是他的作品在《查理周刊》上刊登出来之后,被犹太社群强烈抗议是在讥讽犹太人。然而该篇漫画仅是讽刺当时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儿子,要娶法国犹太富商“家电连锁大王”的女继承人为妻,Sinet讽刺地说“如果这小子改信犹太教,他一生就更可以过得安安稳稳”,因此而被开除。[12][13]

2015年1月15日,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出访菲律宾,在专机飞抵马尼拉前表示,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但每个宗教都有它的尊严”。当被问及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则表示说,“人不能侮辱别人的信仰,不能把冒犯别人的信仰当成乐趣。言论自由也有界限,每一种宗教都有其尊严。”[14]

辩论

[编辑]

2015年1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查理周刊枪击案后所引发的言论自由界限之省思进行了辩论[1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曾依璇. 巴黎槍擊 網掀「我是查理」相挺. 中央社. 2015-01-08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2. ^ image. enisyavuz.com. [8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anuary 2015). 
  3. ^ Charb. Non, "Charlie Hebdo" n’est pas raciste !. Le Monde. [4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4. ^ 我是查理:《查理周刊》跟查理布朗和戴高樂的淵源. ettoday. 2015-01-08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5. ^ Unanimité des hommages à « Charlie » : un « contre-sens » ? En savoir plus sur http://www.lemonde.fr/societe/article/2015/01/10/unanimite-des-hommages-a-charlie-un-contre-sens_4553578_3224.html#EtO0XhhIgBkqyPp9.99. leMonde.fr. 2015-01-10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6. ^ 郭茝渊. 我該尊重你的「自由」,那你該不該尊重我的「文化」?.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5-01-08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7. ^ 另一種聲音╱「我不是查理」臉書 三萬人按讚. 自由时报. 2015-01-14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8. ^ JE NE SUIS PAS CHARLIE - 表現の自由は無制限の権利ではない.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9. ^ 张育轩. 我不是查理. 洞见国际事务评论网.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5). 
  10. ^ 博科聖地屠殺2000人 世界媒體未見聚焦. 大纪元. 2015-01-13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1. ^ Nigeria's Boko Haram: Baga destruction 'shown in images'. BBC News. 2015-01-15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12. ^ Jason Burke. 'Anti-Semitic' satire divides liberal Paris. 2008-08-23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13. ^ Henry Samuel. French cartoonist Sine on trial on charges of anti-Semitism over Sarkozy jibe. 2009-01-27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14. ^ 談言論自由 教宗:敢罵我媽,我會打人!. ettoday. 2015-01-21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9). 
  15. ^ Day of Debate at UNESCO: Journalism after Charlie. UNESCO. 2015-01-14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