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长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长林
《张君明山事略》中张长林像
《张君明山事略》中张长林像
清朝工艺家
籍贯直隶深州,祖籍浙江绍兴
族裔汉族
字号明山,别称泥人张
出生道光六年(1826年)
大清直隶省深州直隶州
逝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5月6日
 大清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
亲属(子)张玉亭

张长林(1826年—1906年5月6日),明山,又以字行而称张明山直隶深州人,后迁天津清朝工艺家、彩塑家,“泥人张”创始人。[1][2]张长林自幼随父从事泥塑创作,好捏戏曲人物,因所塑泥人酷肖真人而成名。其为人捏像,能藏泥于袖,抟塑于手,顷刻而成,且泥像神形兼具,一时被誉为绝技。其彩塑作品内容广泛,或反映风土民俗,或取材于古典文学、民间故事、舞台戏剧,又融入传统中国画审美与技法,开创自身独特之泥塑风格。其作品广销海外,曾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获奖,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张长林为直隶深州人,后迁居于天津。父张万全,原籍浙江绍兴山阴,书吏出身,赴深州上任,后适逢荒年,携张长林迁往天津,操习泥塑手艺谋生。[3][4][5]:116张长林自七八岁起,便随其父学习泥塑,先捏制猫、狗之类动物形象,有所领悟后,开始学习捏制人物肖像。最初这些作品均用高温烧成陶器。后来,张长林探索出泥塑制作新方法,即将棉花掺入黏土捣匀,捏成泥坯后不经烧制,直接阴干,打上粉底后加以彩绘,是为日后天津彩塑泥人之雏形。他少时即“喜为黏土之戏”,好捏戏曲作品,而与传统泥塑以神佛造像、玩具摆设为主之风气不同。其曾创作《黄鹤楼》、《白蛇传》、《佘太君》、《春秋配》、《回荆州》等多部作品泥塑,风格受唐代绘画、雕塑影响甚大。张长林为观察戏剧演员神态、身段、服饰,常在庙会、戏馆看戏。随着技艺精进,为了寻求更高境界,每逢名角至天津演出,张长林就其特征,于其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在一出戏还未演完时,其塑像便已完成,归家后,其仔细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与真人分毫不差。[6]:166

成名

[编辑]
京剧演员余三胜泥塑像,为张长林成名作,摄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京剧演员余三胜至天津演出,张长林去看戏后,塑其像置于商店橱窗之内,见者叹为绝技。此后张长林名声大噪,时人呼为“泥人张”。张长林其后又陆续为谭鑫培杨小楼王桂芬程长庚田桂凤等名角塑像。[6]:167成名后,张长林遂创建“塑古斋”泥塑作坊。其描绘天津天后盛会之皇会彩塑一套尝由西人出巨资购去[7],又曾有西洋人以重金购其泥人,收藏于博物院中。[8]:65清末天津殡仪之侈甲于各省,有外国文化学者来中国采风,邀请张长林用泥人复原葬仪场面,其中人像复杂,“舆者、骑者、旗者、盖者、钲者、鼓者、丝者、竹者、释者、髯者、导者、从者、冠带者、裹禳者、步而送者、立而观者,多至数十百人”,而张长林则能“异其状态,使之不相复,或颀或侏,或丰或臞,或皙或朱,或昂或伛,或步或趋,或欠或吁,或悲或愉,或捷或迁,像随心造,触手成趣”。[9]:4

张长林成名后,仍乐与各色人等往来,其捏泥人常以其邻居、朋友为原型。据传李鸿章督直时,曾邀请张长林为之塑像。张长林到其家后,李鸿章对其态度傲慢,张长林于是专挑其丑态塑泥,但也十分相像,李鸿章无可奈何。[10]:1又有一富人邀张长林肖己像,富人盛气凌人,张长林不屈,富人怫然退去,张长林则顷刻间摹塑其形,面目悉具。有人告富人以此事,富人重新邀请之,而态度毕恭毕敬,为之一变。[9]:4

晚年及去世

[编辑]
严修《张君明山事略》,摄于天津博物馆

晚年好与文人、画家、学者相交,将其对绘画、古典文学之理解融人泥塑作品当中,所捏人物形象更为贴近真实生活。如其孙娶妻孛氏,新婚时“合家欢请祖舅看新妇”,张长林远望辄出,次日即作新娘子像置于新房,俨然如其人。惟肖像面露一水痕,家人以为是泥人敷粉未洁,张长林曰:“岂非有乌痣耶?”审之,果如其言。[6]:178其又曾为天津教育家严修之父捏家人塑像。时人徐悲鸿记载:“全体结构若三十年前之照相。范老(严修)之伯父像,蓄上髭,冠小冠,中缀宝石,右手倚桌上,衣黑色马褂,腰际衣褶少嫌平板。至范老尊人像,无须,戴眼镜,衣背心,口角略深陷,现微笑之容,皆泥制敷色,色雅而简。”徐悲鸿又曾与张伯苓同访严府,见之赞曰:“其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画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10]:1其老年又好四处游历,将“塑古斋”事务交予其子张玉亭。张玉亭将作品委托给估衣街“同陞号”,开启联营模式。[7]

张长林在彩塑之外,亦工绘画,其甚爱上官周之《晚笑堂画传》,又能画巨幅山水画。当时天津有一李四先生,能折叠碎锦以象诸物,号称“包镶李”,官署使制连景寿屏,广数丈,届期而工未半,因催促紧急,便将此差事托付予张长林。张长林用笔墨补其阙处,峰峦楼观,顷刻立就,遂为名作。[9]:5此外曾创作多幅描绘民间生活之画作,如《火会图》,描绘天津人民自发防火之故事;《狮子会》,描绘天津春节景象等等。[6]:174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29日,张长林为友人徐九爷送殡,不幸于途中染疾,七日后(5月6日)病卒。[11]:197

艺术风格与作品

[编辑]

天津泥塑产业受漕运兴盛、妈祖文化、戏曲文化影响较大。张长林作为其中佼佼者,将传统中国画审美和创作技法融入民间工艺,开创“泥人张”雅俗共赏之泥塑风格。泥人张彩塑不局限于儿童玩具,很少有动物造型,几乎都是泥人,更符合城厢市民口味。[7]其作为中国小型架上雕塑开创者,在中国雕塑史上影响深远。[3]

张长林作品丰富,然存世不多,晚期代表作则更为稀少。其作品取材广泛,约略可以分为四类:

张长林塑像亦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静中求动,变化丰富,技法严肃流畅,色彩秀丽,富于文气。[3]其社会民情题材代表作《渔樵问答》、历史故事题材代表作《木兰从军》以及人物肖像题材代表作《严仁波肖像》,堪称中国泥彩塑艺术经典;代表作另有《少女》、《蒋门神》、《孙夫人试剑》、《品箫少女》等。[12]其又以塑小像传神见称,如邻居彭掌柜,天津士绅严仁波、严振父子,木雕名匠“花活刘”刘国华等,人物容貌身形及职业特质均各具特征。[7]又有“惜春作画”彩塑三人像,藏于故宫博物院[13];所作“八匣泥人”,计有粉塑《木兰从军》、《红楼梦》、《孙夫人试剑》、《白蛇传》、《褔禄寿》、《风尘三侠》、《张敞画眉》、《春秋配》八件,藏于颐和园内。[14][15]:112

张长林作品曾多次在南北洋各地展览会上获得奖牌,综计二十余件,后因战乱散毁。此后作品国内销售不多,多系出口,日本约占百分之七十五,欧美占百分之十五。其在博物馆陈列者,俱标明“中国之特产”。[6]:175民国四年(1915年),张长林作品《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16],而张玉亭16件作品以“天津同陞号泥制人像十六件”名义参展,获得“名誉奖”。[7]

评价

[编辑]
  • 张焘《津门杂记》中称:“津邑各工艺及医、卜、星相各术,近日无多出类拔萃者。惟城西张姓,名长林,字明山,以捏塑世其家。向所捏塑戏剧人物,各班角色,形象逼真,早已远近驰名。西洋人曾以重值购之,置诸博物院中,供人玩赏。而为人作小照,尤其长技也,只须与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孔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欲动。观者莫不叹绝。”[6]:181又附诗赞曰:“绝顶聪明妙手夸,擅长一技足名家。风流老子婆心盛,黄土抟人效女娲。”[8]:65-66
  • 清崔旭《津门百咏》中录竹枝词一首《泥人》云:“竹马鸠车不倒翁,太平鼓子闹儿童。泥人昔说鄜州好,可似天津样样工。”[6]:181
  • 近代严修于《张君明山事略》中称赞“泥人张”父子为“南北塑像者之冠”。[9]:5
  •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20日,天津《大公报》“天津人物志”刊文评价张长林称:“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雕塑艺术,虽各具神妙,但触手成像,酷肖逼真者,则惟有天津泥人张氏。”[6]:168
  • 1962年,郭沫若参观“泥人张”彩塑艺术展览后写下“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之诗句。[7]

文学形象

[编辑]

冯骥才俗世奇人》记有“泥人张贱卖海张五”之故事,其原型正是第一代“泥人张”张长林(张明山)。故事大意为海张五在天庆馆侮辱泥人张,泥人张一言不发,而用脚底泥巴塑了一个海张五的头,神情毕肖,放在桌上而转身离开;第二天,估衣街上小杂货摊出现一批海张五泥塑,标以“贱卖”,引来路人讥笑,海张五只能派人花大价钱买走。[17]:33-34

家族

[编辑]

张长林生有六子,五子张兆荣(字玉亭)、六子张续荣(字华棠)传其业,为第二代“泥人张”[9]:5。孙张景祜,曾孙张锠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周家珍编著.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2. ^ 章柏青, 吴明, 蒋文光主编. 艺术词典.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9. 
  3. ^ 3.0 3.1 3.2 泥人張世家.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2024-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4. ^ 张乃英. 名家十日谈:泥人张世家绘塑老. 北方网. 2004-04-29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5. ^ 杨金祥. 《对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浅识》. 《天津文化史料》第四辑. 天津: 天津杨柳青画社. 1993: 114–118. ISBN 9787805032115 (中文(简体)).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张映雪. 《泥人张的生平及其艺术》. 《天津文化史料》第四辑. 天津: 天津杨柳青画社. 1993: 166–180. ISBN 9787805032115 (中文(简体)). 
  7. ^ 7.0 7.1 7.2 7.3 7.4 7.5 邵文菁. “抟泥塑人间”——天津“泥人张”的俗世传奇. 澎湃新闻. 2022-02-14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6). 
  8. ^ 8.0 8.1 张焘. 《津门杂记》卷中.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 (中文(简体)). 
  9. ^ 9.0 9.1 9.2 9.3 9.4 严修. 《张君明山事略》. 《社会教育星期报》. 1928, 685: 3–5 (中文(繁体)). 
  10. ^ 10.0 10.1 徐悲鸿. 《对泥人感言》. 《大陆杂志》. 1932, 1 (1): 1–3 (中文(繁体)). 
  11. ^ 燕归来簃主人. 《天津游览志》. 上海: 中华书局. 1936 (中文(繁体)). 
  12. ^ 艺术中国. 百年沧桑·共创辉煌——论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 艺术中国. 2019-12-11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6). 
  13. ^ 彩塑惜春作画像 -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6). 
  14. ^ 吴为山. 泥塑(北京泥人张)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1-06-17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6). 
  15. ^ 罗家铭. 《颐和园的八匣泥人》. 《天津文化史料》第四辑. 天津: 天津杨柳青画社. 1993: 112–113. ISBN 9787805032115 (中文(简体)). 
  16. ^ 泥塑(天津泥人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6). 
  17. ^ 冯骥才. 《俗世奇人》.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6390415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