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府
外观
大兴府 | |||||||
---|---|---|---|---|---|---|---|
金朝、元朝的府 | |||||||
1153年—1368年 | |||||||
国家 | 金朝、元朝 | ||||||
历史 | |||||||
• 成立 | 1153年 | ||||||
• 废除 | 1368年 | ||||||
| |||||||
今属于 | 中国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
沿革
[编辑]金朝
[编辑]金朝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从上京路会宁府迁都至燕京路析津府,并改燕京路为中都路,析津府为大兴府,治大兴县(旧名析津县,在今北京市)。大兴府辖境为今河北省内长城以南,永定河、北运河流域之间,领九县:大兴(附郭)、宛平(附郭)、安次、漷阴、永清、香河、武清、昌平、良乡;六支郡:通州、蓟州、易州、涿州、顺州、檀州。贞元二年(1154年),废檀州,所领密云县改属顺州。大定十二年(1172年),分香河县置宝坻县。承安三年(1198年),以宝坻、香河、武清三县置盈州,为大兴府支郡。不久即废盈州,三县仍属大兴府。贞祐二年五月十八日(1214年6月27日),迁都南京路开封府,升通州为防御州。至此,大兴府领十县:大兴、宛平、安次、漷阴、永清、宝坻、香河、武清、昌平、良乡;四支郡:蓟州、易州、涿州、顺州。贞祐三年(1215年),大兴府陷于大蒙古国。[1]
元朝
[编辑]大蒙古国太祖十年(1215年),改中都路为燕京路,大兴府仍隶之。太宗七年(1235年),安次县改属霸州。至元元年(1264年),复燕京路为中都路,大兴府仍隶之。至元四年(1267年),迁都于此。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路为大都路,大兴府仍隶之。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漷阴县为漷州,香河、武清二县改属漷州。至此,大兴府领六县:大兴、宛平、永清、宝坻、昌平、良乡。[2]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废大兴府[3],领县直隶于北平府。
长官
[编辑]金代大兴尹(1153年-1189年)
[编辑]- 赤盏晖[4]
- 徒单贞(?-1159年)[5]
- 萧玉(1161年)[5]
- 唐括安礼(1161年-1164年)[6]
- 完颜永中(1165年-1173年)[7]
- 完颜璋(1173年-1174年)[8]
- 徒单克宁(1174年)[8]
- 乌古论元忠(1175年-?)[9]
- 蒲察通[10]
- 完颜永功(1178年-1183年)[7]
- 移剌慥(1183年-1185年)[11]
- 完颜璟(1185年-1186年)[12]
- 完颜永蹈(1186年-1189年)[7]
金代知大兴府事(1189年-1215年)
[编辑]- 唐括贡[9]
- 张万公(1191年)[10]
- 王翛(1191年)[13]
- 张大节[14]
- 尼厖古鉴(?-1194年)[15]
- 完颜𠅿[16]
- 完颜卞(1196年见任)[15]
- 胥持国(?-1197年)[15]
- 完颜卞(?-1200年)[17]
- 纥石烈执中(1201年-1204年)[18]
- 完颜承晖(1205年见任)[19]
- 温迪罕思齐(1207年见任)[20]
- 纥石烈执中(1209年)[18]
- 徒单公弼(1209年-1210年)[9]
- 徒单南平(?-1213年)[21]
- 武都(1213年)[22]
- 胥鼎(1213年-1214年)[23]
- 高霖(1214年-1215年)[23]
元代大兴府尹(1215年-1368年)
[编辑]- 以下由大都路总管兼任
- 忽辛(1273年-1279年)[25]
- 郝天举[26]
- 沙的(1297年见任)[27]
- 姚天福(1300年-1302年)[28]
- 马思忽(1317年见任)[29]
- 刘原仁(?-1331年)[30]
- 李稷(1361年-1364年)[31]
参见
[编辑]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
- ^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
- ^ 终元一代,大兴府始终未废,大兴府尹由大都路总管兼任。参见郭声波:《〈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价值与缺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
- ^ 《金史·卷八十·列传第十八》
- ^ 5.0 5.1 《金史·卷五·本纪第五·海陵》
- ^ 《金史·卷六·本纪第六·世宗上》
- ^ 7.0 7.1 7.2 《金史·卷八十五·列传第二十三》
- ^ 8.0 8.1 《金史·卷七·本纪第七·世宗中》
- ^ 9.0 9.1 9.2 《金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五十八·世戚》
- ^ 10.0 10.1 《金史·卷九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 ^ 《金史·卷八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 ^ 《金史·卷八·本纪第八·世宗下》
- ^ 《金史·卷一百〇五·列传第四十三》
- ^ 《金史·卷九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 ^ 15.0 15.1 15.2 《金史·卷十·本纪第十·章宗二》
- ^ 《金史·卷六十六·列传第四》
- ^ 《金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章宗三》
- ^ 18.0 18.1 《金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七十·逆臣》
- ^ 《金史·卷九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 ^ 《金史·卷十二·本纪第十二·章宗四》
- ^ 《金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卫绍王》
- ^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循吏》
- ^ 23.0 23.1 《金史·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宣宗上》
- ^ 《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
- ^ 《元史·卷二百〇五·列传第九十二》
- ^ 《元史·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七》
- ^ 《元史·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 ^ 《元史·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五》
- ^ 《元史·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
- ^ 《元史·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
- ^ 《元史·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