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和硕亲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和硕亲王满语ᡥᠣᡧᠣᡳ
ᠴᡳᠨ
ᠸᠠᠩ
穆麟德转写hošoi cin wang[1]蒙古语Хошой чин ван),简称亲王清朝宗室外藩中内扎萨克的第一等爵位。宗室之中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在外扎萨克蒙古中为第二等爵,仅次于清太宗仿明建制时于亲王前加号“和硕”,意思为方城或王国,亲王以下爵仅加号“多罗”或“固山”(旗),以示此亲王即后金时代的旧“和硕贝勒”,地位尊崇。但与过去时代的王爵不同的是,清代吸取前朝教训,所有宗室爵位都只赐钱粮而不给予封地,且若无旨意则不得随意离开京城,其亲兵数量亦不过数十人的规模而已。

在清朝宗室内作为世袭罔替王爵,俗称铁帽子王,从清兵入关宣统逊位,共有十二家,即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此处亲王郡王世袭罔替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清朝另在内外蒙古诸旗共封了13位和硕亲王,回部则封了1位和硕亲王(即哈密札萨克和硕亲王)。

俸禄

[编辑]
  • 宗室亲王:每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自宋代始,1斛为2石,1石约为75公斤上下[2]
  • 科尔沁亲王:每年俸银2500两、俸币(一般以缎给予,故又称俸缎)40匹
  • 其余外藩亲王:每年俸银2000两、俸币25匹

子嗣爵位

[编辑]

如果是十家铁帽子亲王的嫡系继承人,则是继承世袭罔替的亲王头衔。而其余一般亲王,则是按例每承袭一代都要向下一个爵位,因此一般和硕亲王的继承人,继承后头衔应为多罗郡王。而在清代前期会将和硕亲王的继承人封为世子爵位,地位甚至高于郡王爵位,但在雍正朝以后就较少出现被封为世子的情况了。

而其余诸子,则要在20岁开始去考翻译、马箭、步箭三项考试,称之为“考封”,根据母亲身份和考封成绩的优劣,亲王诸子各有不同爵位,若未通过,则可继续之后考,但这却并非是固定的,有些时候是一考定终身,考不过则终生为闲散宗室,因此具体状况还是因参照当时规范而定。

亲王世子

[编辑]

在清朝,和硕亲王的世子一般只偶尔出现在康熙、雍正,而到了乾隆时期开始,基本已成为了个称呼而已。

  • 世子岁俸银6000两,禄米6000斛
和硕亲王除嫡子以外各儿子爵位
考封成绩 嫡室余子 侧室诸子 其余别室、侍妾诸子
三优 不入八分辅国公 二等镇国将军 三等辅国将军
二优一平 一等镇国将军 三等镇国将军 一等奉国将军
一优二平
二优一劣
二等镇国将军 一等辅国将军 二等奉国将军
三平
一优一平一劣
三等镇国将军 二等辅国将军 三等奉国将军
一优两劣
两平一劣
一平两劣
全劣
不给予爵位 不给予爵位 不给予爵位

衣着规定

[编辑]

清朝的官方衣服,一般区分为三大类,分别使用在不同的场合,其中朝服最少穿着,即使是皇帝一年通常最多也穿不到20次,有些年份甚至才不到5次,其次则是吉服,一些平常庆祝活动都常穿着,但是仍然是有特殊意义才会去穿着的,因此最为常穿的服饰就是常服,平常上朝或日常生活时基本都是穿着常服的,而常服中有个特别类型叫做行服。

  • 朝服
  • 吉服
  • 常服
    • 行服

朝服

[编辑]
亲王载敦朝服画像
亲王胤祥朝服画像

朝服,又称作“礼服”、“具服”。并非是字面上所谓上朝的衣服,朝服主要穿着在两种场合,其一就是清代的重要典礼上,如: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圣寿节(太后生日)等。其二则是在重要祭祀上,如:祭天、祭地、祭庙(堂子)等。因此可知一年只有很少的时间会穿上如此繁琐华丽的衣服。

而所谓的“亲王朝服”,一般为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 朝冠(分冬夏两个款式)
  • 朝袍(分冬夏三个样式,冬2夏1)
  • 补挂、端罩
  • 朝珠
  • 朝带
  • 朝靴

“朝冠”

[编辑]
  • 冬朝冠

穿着冬朝冠的时间为11月初到上元节,也就是1月15日前后,合计约2个半月左右。

冬朝冠的外表先是用一圈熏貂围绕,帽子皮则是用青狐的皮来制作,帽沿上仰,上面用红色绒布缀饰。而后朝冠上面顶着两层的金龙装饰,再用10颗冬珠点缀,最上面则是用1枚红宝石镶嵌上去。与当朝皇帝的皇子礼制相同。[3]

  • 夏朝冠

除了冬朝冠的那两个多月以外,平时都是配戴夏朝冠,合计约9个半月左右。

夏朝冠的外表用玉草或藤丝竹丝制作中间,外面用一层罗缘石、一层青斤金合计两层包裹,里面用红片金或红砂制作,帽沿是敞开的,上面也用红绒缀饰。而帽子正前方用舍林缀饰,上面镶有5颗东珠,正后方则用金花装饰,上面则镶有东珠4颗。与当朝皇帝的皇子礼制相同。[4]

“朝袍”

[编辑]

基本上都是圆领,上衣下裳分别裁剪制成后,之后再将二者相连在一起,腰部折叠形状的襞(音通必)积,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折子,领口周围披上扇形的披领,大襟为右衽,开襟的地方在裳上形成一个小块,也就是所谓的衽,袖子的形状为马蹄袖,开裾则是朝左。而亲王形制的朝袍颜色为石青,但若曾被皇帝恩准的某位亲王,则可以穿着金黄色的朝袍(与皇子尚未封爵前的朝袍相同,太子杏黄色,皇帝明黄色)。

  • 冬朝袍

甲式为乙式上使用大量貂皮装饰,乙式为上身用龙蟒纹,两肩和胸口、背后各有正龙的龙形纹饰。不同之处在于甲式只有在下身折子处以行龙装饰,乙式则是除上述之外在腰部处和下裳有行龙装饰。[5]

  • 夏朝袍

一般只有一套夏季服饰,与乙式冬朝服的形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在制作衣服所采用的材料上会有所差异而已。[6]

“补褂、端罩”

[编辑]
  • 补褂

所谓补褂,或称补服,就是有一个“补子”在身前的一件石青色外袍,套在朝袍以外,形制为圆领、对襟,有5枚扣子,袖口是平的并长度达到手腕处,下面则是在左右后三处开裾,长度达到膝盖处。

而亲王补褂的补子则是在前后为各一个圆形外框的正龙形状补子,两肩处则是各一个圆形外框的行龙(龙头不是正面)形状补子。[7]

  • 端罩

端罩为高级宗室(入八分公)、高级文官(三品及以上)、高级武官(二品及以上)和皇帝近臣(翰林、詹事、科道等)以及皇帝侍卫(一、二、三等和蓝翎)才可以穿着,为帝国上层集团穿着的象征之一。是在冬季代替补褂的翻毛外褂,形制与补褂差不多,只在下身改为向后开裾,左右两侧各垂两条带子。

亲王的端罩形制为外面翻毛是用青狐的毛制作,里面则是用月白色的缎子制作。[8]

“朝珠”

[编辑]

只有一串,不可以使用东珠,共计108颗,分成四段,绦子(装饰带子)则是用金黄色的,朝珠材料则没过多规定,可以以自身经济状况改变。

“朝带”

[编辑]

因为亲王乃是爱新觉罗宗室最高等爵位,因此当然也都是“黄带子”,而亲王的黄带子颜色为“金黄色”的,上面配戴有四块带版,为金衔玉方版,上面镶有4颗东珠、1颗猫晴石。其中两块相间的带版下面垂下一块布,名为佩帉,形制上面窄下面宽,下端尖锐,且佩帉的上面一般都会褂有一些荷包、玉珮、香囊等小物件。[9]

“朝靴”

[编辑]

基本上非帝后妃嫔外皆为青色,形制为靴底厚实,鞋筒很长。

吉服

[编辑]
摄政王载沣吉服像

吉服,又称作“嘉服”、“彩(采)服”。虽说朝服也有龙蟒图案,但吉服的吉服袍就是时常被称之为龙袍、蟒袍的衣服,因此吉服也常以此称呼。吉服主要穿着的场合为,其一就是一些一般的喜庆典礼或是庆寿婚礼等场景,其二则是迎接皇帝的特使(天使)或诏书时必须穿着吉服袍。因为吉服象征的就是吉祥之意。而清代的勋贵官宦很多都是在下葬时选择穿着吉服下葬的,因此不可以什么蟒纹龙纹来断定是否是大官的墓,因为纵使是未入流的低阶官员,其吉服袍上都通体纹5蟒。而吉服与朝服最大不同处在于冠、袍、带的形制,或是鞋子可能换便靴,其余则多半沿用。

朝服吉服相异处
[编辑]

朝服与吉服在外表上可以很容易区分,因为朝服是有披领的(就是挂在最外侧的扇形披肩),吉服则没有。但早期的确有无披领朝服的存在,但其和朝服在满语中的称呼是不同的,可见有异。还有就是在亲王的朝袍上‘开裾’为“左、右”,吉服袍则是宗室皆如此的“前、后、左、右”四开裾。再者就是朝袍是上下分别制作后再合起来,而吉服袍则是一体制作的。

而所谓的“亲王吉服”,一般为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 吉服冠(分冬夏两个款式)
  • 吉服袍(与朝服不同,就一款)
  • 补挂、端罩
  • 朝珠
  • 吉服带
  • 朝靴或便靴

“吉服冠”

[编辑]
  • 冬吉服冠

冬吉服冠的外表的皮革以用海龙、薰貂、紫貂等皮毛制作为主,并按照所处时间而有所更动,帽子皮则是用青狐的皮来制作,帽沿并没像朝冠一般上仰,而是被包入。其中上面用朱纬缀饰。而后吉服冠的顶子也很是简单,只有一个小托座,而后在上面依然用1枚红宝石镶嵌上去。因此整体观感呈现较扁小的感觉。[10]

  • 夏吉服冠

夏吉服冠的外表用玉草或藤丝竹丝制作中间,外面用一层石青片包裹,里面用红纱绸制作,帽沿是敞开的且有一圈金缘,上面也用朱纬缀饰。同样只有一个小托座,而后在上面依然用1枚红宝石镶嵌上去。整体观感呈现较扁小的感觉。[11]

“吉服袍”

[编辑]

铁帽子亲王

[编辑]

除了清初受封的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以及后来的雍正时怡亲王胤祥、同治时恭亲王奕䜣、光绪时醇亲王奕𫍽、庆亲王奕劻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递降世袭[注 1]。有清一代,和硕亲王者,世袭罔替共有十家。

和硕礼亲王(1636—1924)

[编辑]

礼亲王,中间曾被改为巽、康封号,但之后又改回礼字封号。礼亲王封号,起于清太宗皇太极的二哥代善,终于冯玉祥终结清室优待条件的1924年,共传承了288年。

亲王代善(1636—1648)→巽亲王满达海(1649—1652)→已革巽亲王常阿岱(1652—1659)→康亲王杰书(1659—1697)→康亲王椿泰(1697—1709)→康亲王崇安(1709—1733)→康亲王巴尔图(1734—1753)→礼亲王永恩(1753—1805)→已革礼亲王昭梿(1805—1816)→礼亲王麟趾(1817—1821)→礼亲王全龄(1821—1850)→礼亲王世铎(1850—1914)→礼亲王诚厚(1914—1917)→礼亲王诚堃(1917—1924)

和硕睿亲王(1636—1650、1778—1924)

[编辑]

睿亲王,睿亲王封号,起于清太宗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剥夺封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淳颖得到世袭罔替睿亲王的许可。终于冯玉祥终结清室优待条件的1924年,前后共传承了160年。

亲王多尔衮(1636—1650)→追封睿亲王多尔博(1657—1673)→追封睿亲王苏尔发(1673—1708)→追封睿亲王塞勒(1708—1729)→追封睿恪勤亲王功宜布(1744—1746)→追封睿亲王如松(1762—1770)→睿亲王淳颖(1778—1800)→睿亲王宝恩(1801—1802)→睿亲王端恩(1802—1826)→睿亲王仁寿(1826—1864)→睿亲王德长(1865—1876)→睿亲王魁斌(1876—1915)→睿亲王中铨(1915—1924)

和硕豫亲王(1636—1924)

[编辑]

豫亲王,豫亲王封号,起于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五弟多铎,终于冯玉祥终结清室优待条件的1924年,共传承了288年。

亲王多铎(1636—1649)→追封豫宣和亲王多尼(1649—1661)→追封豫亲王鄂扎(1661—1702)→追封豫亲王鄂扎(1661—1702)→追封豫亲王董额(1703—1706)→追封豫亲王德昭(1706—1762)→追封豫亲王如松(1762—1770)→豫亲王修龄(1778—1786)→已革豫亲王裕丰(1786—1814)→已革豫亲王裕兴(1814—1820)→豫亲王裕全(1820—1840)→豫亲王义道(1841—1868)→豫亲王本格(1868—1898)→豫亲王懋林(1899—1913)→豫亲王端镇(1913—1924)

和硕肃亲王(1636—1924)

[编辑]

肃亲王,中间曾被改为显字封号,但之后又改回肃字封号。肃亲王封号,起于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终于冯玉祥终结清室优待条件的1924年,共传承了288年。

亲王豪格(1636—1648)→显亲王富绶(1651—1669)→显亲王丹臻(1670—1702)→显亲王衍潢(1702—1771)→肃亲王蕴著(1772—1778)→肃亲王永锡(1778—1821)→肃亲王敬敏(1821—1852)→肃亲王华丰(1853—1869)→肃亲王隆懃(1870—1898)→肃亲王善耆(1898—1922)→肃亲王宪章(1922—1924)

和硕郑亲王(1636—1924)

[编辑]

郑亲王,郑亲王封号,中间曾被改为简字封号,但之后又改回郑字封号。起于清太宗皇太极的侄儿济尔哈朗,终于冯玉祥终结清室优待条件的1924年,共传承了288年。

亲王济尔哈朗(1636—1655)→简亲王济度(1657—1660)→简亲王德塞(1661—1670)→简亲王德塞(1661—1670)→已革简亲王喇布(1670—1681)→简亲王雅布(1683—1701)→已革简亲王雅尔江阿(1703—1726)→已革简亲王神保住(1726—1748)→简亲王德沛(1748—1752)→简亲王奇通阿(1752—1763)→简亲王丰讷亨(1763—1775)→郑亲王积哈纳(1776—1794)→郑亲王乌尔恭阿(1794—1846)→已革郑亲王端华(1846—1861)→不入八分辅国公岳龄(1862—1864)→已革郑亲王承志(1864—1871)→郑亲王庆至(1871—1878)→郑亲王凯泰(1878—1900)→郑亲王照煦(1902—1924)

和硕庄亲王(1651—1924)

[编辑]

庄亲王,庄亲王封号,最早为承泽字封号,但之后改成了庄字封号,而后便一直沿用至清廷覆灭。起于清太宗皇太极的五子硕塞,终于冯玉祥终结清室优待条件的1924年,共传承了273年。

承泽亲王硕塞(1651—1655)→庄亲王博果铎(1655—1723)→→庄亲王允禄(1723—1767)→庄亲王永瑺(1767—1788)→庄亲王绵课(1788—1826)→已革庄亲王奕𧷨(1826—1838)→庄亲王绵护(1838—1842)→庄亲王绵哗(1842—1845)→庄亲王奕仁(1846—1874)→已革庄亲王载勋(1875—1901)→庄亲王载功(1902—1915)→庄亲王溥绪(1916—1924)

和硕怡亲王(1722—1924)

[编辑]

怡亲王,怡亲王封号,起于清世宗雍正帝的十三弟胤祥,终于冯玉祥终结清室优待条件的1924年,共传承了202年。

亲王胤祥(1722—1730)→怡亲王弘晓(1730—1778)→怡亲王永琅(1779—1799)→怡亲王奕勋(1799—1818)→怡亲王载坊(1819—1821)→已革怡亲王载垣(1825—1861)→不入八分辅国公载泰(1862—1864)→怡亲王载敦(1864—1890)→已革怡亲王溥静(1891—1900)→怡亲王毓麒(1902年—1924)

和硕恭亲王(1850—1924)

[编辑]

恭亲王,恭亲王封号,起于清宣宗道光帝六子奕䜣,终于冯玉祥终结清室优待条件的1924年,共传承了74年。

亲王奕䜣(1850—1898)→恭亲王溥伟(1898—1924)

和硕醇亲王(1864—1924)

[编辑]

醇亲王,醇亲王封号,起于清宣宗道光帝七子奕𫍽,终于冯玉祥终结清室优待条件的1924年,共传承了61年。

亲王奕𫍽(1864—1891)→醇亲王载沣(1891—1924)

和硕庆亲王(1894—1924)

[编辑]

庆亲王,庆亲王封号,起于清高宗乾隆帝曾孙奕劻,终于冯玉祥终结清室优待条件的1924年,共传承了31年。

亲王奕劻(1894—1917)→庆亲王载振(1917—1924)

注释

[编辑]
  1. ^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锡莉. 试论清代蒙文公文书中的满文影响:以外蒙古地区公文书为例 (PDF). 内蒙古大学 蒙古学研究中心. [2020-0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8). 
  2. ^ 邓云乡《清代三百年物价述略》
  3. ^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薰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亲王同其冠制下达文武一品皆如之。”
  4. ^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皇子夏朝冠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绿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顶如冬朝冠亲王同其冠制下达庶官皆如之。”但此文之朱纬应为有误,光绪《会典》将此改写为红绒
  5. ^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本朝定制亲王冬朝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曾赐金黄者亦得用之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制同皇子冬朝服世子郡王皆同;本朝定制亲王冬朝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曾赐金黄者亦得用之片金加海龙縁制同皇子冬朝服世子郡王皆同。”
  6. ^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本朝定制亲王夏朝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曾赐金黄者亦得用之片金縁制同皇子夏朝服世子郡王皆同。”
  7. ^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本朝定制亲王补服色用石青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世子同。”
  8. ^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本朝定制亲王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縀里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下至贝子固伦额驸皆同。”
  9. ^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皇子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四中饰猫睛石一左右佩绦如带色亲王同其带色宗室皆如之觉罗用红带。”
  10. ^ 《清史稿·卷七十八·舆服二》:“亲王朝冠,与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用红宝石……”
  11. ^ 《清史稿·卷七十八·舆服二》:“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用红宝石。”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