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依善地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依善/伊森,位于泰国东北部地区

泰国将位于该国东北部的20个府统称为依善地区伊森地区(泰语:อีสาน皇家转写Isan,意为“东北”),中文又有译为伊善地区伊森地区

历史

[编辑]

曾是南掌领土,19世纪被暹罗占领。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南半岛上爆发战争。由于依善人民长期以来在泰国处于贫困阶层,加上与泰国中部人民有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常倍受污名化与歧视。有些人受共产主义思潮影响,主张跟随越南老挝等邻国施行社会主义革命等目的。因而企图透过私运武器打游击恐怖行动来达成目的。

为此泰国政府采用了很多办法,如在本地区大力推行泰化政策,兴办教育给予贫困家庭的孩童奖学金,并加强经济建设,最后渐渐化解了意识形态中的矛盾,在此地区风行了将近二十年的共产主义运动于1980年代中期消失。


人口

[编辑]
依善地区

依善地区人口约为2,300万,占泰王国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里的人口组成与泰国中部略有不同,北伊善的主体族群为伊森人伊森人寮国寮族有十分浓厚的亲缘关系,两地的语言文化相似,有许多共通的民谣曲,伊森人与老族的语言皆属于泰语系,但泰国不承认伊森作为一个独立民族。而南依善(武里南府素林府四色菊府)人则与柬埔寨人文化上较相近,多数人操属于南亚语系高棉话[1]


泰国东北地区的民族组成[2]
所属语族 民族 人口
泰语系 伊森人 13,000,000
泰语系 泰族 800,000
泰语系 呵叻泰人 600,000
泰语系 Thai-Loei 500,000
泰语系 Phu Thai 500,000
泰语系 Nyaw 500,000
泰语系 Kaleung 200,000
泰语系 Yoy
泰语系 Phuan
泰语系 老松人
泰语系 总计 16,103,000
南亚语系 北高棉人 1,400,000
南亚语系 Kuy / Kuay 400,000
南亚语系 So 70,000
南亚语系 Bru
南亚语系 京族 20,000
南亚语系 Nyeu 10,000
南亚语系 Nyah Kur / Chao Bon / Khon Dong 7,000
南亚语系 Aheu people 1,500
南亚语系 孟族 1,000
南亚语系 总计 1,909,000
其他/不明 3,288,000
总计 总计 21,300,000

饮食

[编辑]

饮食的文化也与泰国其他地区不同,比如依善人最喜爱食用糯米(泰语:ข้าวเหนียว),而其他地区的则喜爱茉莉香米(泰语:ข้าว หอมมะลิ),菜式也普遍比中部的更加麻辣,还有将某些蔬菜不经煮熟即食用也是当地的民风。

经济

[编辑]

依善地区由于气候怪异,多年来风雨不调,交替,加上人口增加过快,往往造成粮食紧缺,该地区是全泰国最贫困的地区。但是泰国王室一向十分重视该地区的脱贫问题,诗丽吉王后诗琳通公主还经常亲临视察并指示地方官员努力为百姓寻找增收途径,政府近年也大力开展地区内各府间公路等基本设施建设。

磐山山脉(Phu Phan)——依善地区的分水岭

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产量偏低,与工业和服务业相对的重要性减少。大部分人口生活贫穷和教育程度低下。[3]许多工人因贫穷而在国外或泰国其他地区寻找工作。 依善占泰国总人口和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只生产国内生产总值的8.9%,经济在1990年代每年增长6.2%。 1995年28%人口被归类为贫困线以下,比例高于泰国中部的7%。2000年,人均收入仅26,317泰铢,远低于曼谷的208,434泰铢。依善地区的农村和城市存在鸿沟,在1995年该国十大最贫穷的府份全部位于该地区,最贫穷的是四色菊府。然而大多数财富和投资集中在呵叻、乌汶叻差他尼、乌隆他尼和孔敬四大城市,这四个府份占该地区总人口的40%。泰国政治环境相对不稳,也造成投资者的担忧。

地理

[编辑]
流经伊善地区的河流:

依善地区幅员为160,000平方公里/168855.47km²。该地区包含中部呵叻高原(Khorat Plateau)的全部,地区内有四条主要河流:黎河松琴河齐河濛河(见右图)。而东南亚第一大河湄公河则构成了该地区的东部及北部与寮国之间边界。

其实呵叻高原并不是单一的地理体制,而是由中部的磐山山脉(Phu Phan Mountains)将其一分为二。所以也有一些地理学者主张按地理将依善分为南依善地区和北依善地区(注:本文作者同意此分法并已使用标示于下文列表中)。南部蕴育了齐河和濛河这两大湄公河的支流,而北部则蕴育了两条比较小的支流:黎河和松琴河。

依善地区土壤多为带盐碱且疏松的沙质土。
1. 黎河─The Loei
2. 松琴河─The Songkhram
3. 齐河─The Chi
4. 濛河─The Mun


行政区划

[编辑]

依善地区各府

  1. 安纳乍伦府 (南)
  2. 武里南府 (南)
  3. 猜也蓬府 (南)
  4. 加拉信府 (北)
  5. 孔敬府 (北)
  6. 黎府 (北)
  7. 马哈沙拉堪府 (北)
  8. 穆达汉府 (北)
  9. 那空拍侬府 (北)
  10. 那空叻差是玛府,俗称呵叻府 (南)
  11. 农磨兰普府 (北)
  12. 廊开府 (北)
  13. 黎逸府 (北)
  14. 沙功那空府 (北)
  15. 四色菊府 (南)
  16. 素林府 (南)
  17. 乌汶府 (南)
  18. 乌隆府 (北)
  19. 益梭通府 (南)
  20. 汶干府 (北)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handler, David P.; Roff, William R.; Smail, John R.W.; Steinberg, David Joel; Taylor, Robert H.; Woodside, Alexander & Wyatt, David K. (1987) [1971].
  2. ^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9 of the Convention : Thailand (PDF). 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28 July 2011: 3,5,95 [8 October 2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0-09) (英语及泰语). 
  3. ^ Søren Ivarsson, Creatinng Laos: Making of A Laos Space Between Indochina and Siam (2008), 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