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顾献梁
本草稿尚未提交审核
提交前,请先查阅维基百科不是什么,以免犯下常见错误。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创建与您自己、您所在的组织、其对手或其产品相关的条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本草稿由FlowerSnow2024(贡献·日志)于43天前最后编辑。 |
根据维基百科删除方针,此页已被提出存废讨论。请前往“页面存废讨论”讨论是否应该被删除以协助达成共识。 理由:明显的广告宣传 请参考删除指导以获取更多资料。 |
顾献梁 教授 | |
---|---|
英文名 | Koo, Hsien Liang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14年9月12日 上海市 |
逝世 | 1979年3月23日 台北市 |
国籍 | 中华民国 |
别名 | 学名“宪良”,一名良,笔名顾梁。 |
教育程度 | 国立清华大学1935年毕业 |
活跃时期 | “1960年—1979年”与余光中、许常惠、杨英风等推动现代艺术活动。 |
儿女 | 顾元桦(九九)、顾元栊(一百) |
顾献梁(英语:Koo, Hsien Liang,1914 年9月12日—1979年3月23日 ),祖籍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1914年生于上海市。台湾艺术评论家,评论范围含绘画、文学、音乐、建筑各领域。先后毕业于上海市民立中学、北京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1935年)。1947年顾氏赴美游学,在波士顿、纽约研究美术史、建筑史、考古学、美术馆和博物馆学。1960年应行政院邀请,来台筹办“中国古艺术品赴美巡展”,旋定居台湾。顾氏在台湾二十年期间,于1971年担任淡江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并在清华大学、中原大学、淡江大学、逢甲大学、铭传大学、实践大学、文化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艺术概论相关课程,并积极参与各类艺文活动之筹划与展演,其相关之演讲记录、著作见于各媒体。[1]
生平
[编辑]顾献梁出生于上海市(今上海浦东),父亲早年游学日本研习印刷,在上海商务印刷厂任职,育有七名子女,顾氏在兄弟中排行第六,因而有“六哥”之名,学名“宪良”,一名良,笔名顾梁,后以献梁定名。顾氏从小接受西式教育,毕业于民立中学(1931年),后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大二转读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1935年顾氏大学毕业。[1]
1937年抗战爆发前,顾氏在上海主编《书人》月刊,也在华美报馆担任秘书兼专刊主编。1938年,由重庆赴昆明接受联合艺专校长滕固之邀担任图书馆主任,并教授“中国音乐史”、“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1940年3月重返重庆。[1]
1941年8月下旬他到甘肃敦煌考察千佛洞,隔年返回重庆担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之设计、筹备、研究人员,及国际代表。中央大学并聘顾氏为特约专题学术讲座“敦煌艺术研究”,以绘画、雕塑为主,展开“敦煌学”之教学,编辑《华声》半月刊,并担任教育部“第三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的总编辑。
1945年抗战胜利,顾氏回到上海,担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发言人。[1]
1947年7月顾氏赴美,先在波士顿新梅氏陶瓷研究所研究陶瓷,在哈佛大学研究美术史、建筑史、考古学、美术馆学和博物馆学,并担任哈佛校内三大美术馆之一的佛格美术馆(Fogg Art Museum)东方部中国暨敦煌的艺术咨询及客座研究员。1949年,他转往纽约,在纽约大学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并于博洛斯氏研究陶瓷制作,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戏剧史和莎士比亚。[1]
1954年创立“白马文艺社”顾氏担任社长,胡适担任导师。[2]
1959年顾氏离开纽约之前,在纽约社会研究所学院皮氏戏剧研究所,研究戏剧编导及表演,莎士比亚、萧伯纳作品,并担任新泽西州立大学中国艺术史特约讲座,讲授“中国及东亚艺术史”,设立米舟画廊(Mi Chou Gallery)──中国当代艺术中心。在纽约州立大学开办中国文化、艺术史特约讲座,讲授中国文化史、艺术史、文学史,并在纽约举办“中国.舞蹈.戏剧展览会”。[1]
1959年8月顾氏接受教育部的聘请以艺术教育顾问的身份第一次来台湾讲学,巡回各大学讲授“艺术史”和“绘画史”。次年4月他再度受邀返台,协助行政院筹画“中国古艺术品赴美巡展”事宜。自此他定居台湾,为台湾的艺术教育奉献毕生所学20年,于1971年担任淡江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并曾在清华大学担任“艺术欣赏”的老师,及其他各大学分别授课,1976年1月在士林中十二路的自宅成立了“新代艺术中心”。[3]
顾氏自纽约返台后,奉献台湾艺术教育,南来北往地跑遍了台湾北、中、南各大专院所,是一位尽心尽力的艺术教育导师![4]
著作
[编辑]主要著述 | 期刊 | 分类 |
---|---|---|
论批评和中国音乐之路 | 《晨光》,第11卷第4期,1963年6月,页3-4。 | 音乐 |
论制乐小集 | 《文星杂志》,第7卷6期,1961年4月,页30-31。 | 音乐 |
再论制乐小集 | 《文星杂志》,第8卷1期,1961年5月,页25-26。 | 音乐 |
新乐初奏序──一宗划时代的尝试 | 《联合报》,第8版,1961年12月20日。 | 音乐 |
许常惠作曲〈葬花吟〉序 | 《中央日报》,1962年3月27日。 | 音乐 |
周文中:东西音乐“再”合流的砥柱 | 手稿 (1966年3月25日) 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音乐 |
“知难”的女青年钢琴家:杨璃莉 | 手稿 (1966年10月20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音乐 |
旧家池园里三朵多新鲜的花 | 手稿 (1964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舞蹈 |
一甲子舞蹈回忆线索──从大陆经海外到台湾 | 《雄狮美术》,79期,1977年7月30日,页58-63。 | 舞蹈 |
王仁璐与她的白娘子 | 手稿 (1968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舞蹈 |
“不会走就想跑”──首届巴西国际芭蕾舞竞赛选拔评审经过 | 《文星杂志》,第8卷2期,1961年6月,页28-29。 | 舞蹈 |
蜡梅:台北本纪 | 手稿(1977/7/24)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戏剧 |
蜡梅 (剧本) | 手稿(1977/7/24)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戏剧 |
变.新意.新意境──论胡、喻近年的水墨画 | 《联合报》,第16版“联合周刊”,1966年12月31日。 | 书法 |
张杰开始“变”了 | 手稿(1970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书法 |
中国绘画往哪里去 | 《大学论坛》革新第5期,1962年6月 | 绘画 |
中国绘画的色彩与精神──顾献梁教授的最后演讲 | 《联合报》,第12版“联合副刊”1979年3月27日。 | 绘画 |
教“诗”“画”带路,迎接文艺“新”兴──第一届“现代艺术季”揭幕辞 | 演讲稿(1966年3月25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古艺术品运美展览蠡测 | 手稿 (1961年12月)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历代名画引胜第一宫乐图 | 《文星杂志》,第7卷3期,1961年1月,页23-24。 | 绘画 |
代表美国画“纽约派”初引 | 《笔汇》,革新号2卷7期第57号,1961年5月,页22-23。 | 绘画 |
论巴西代表女画家达雅 | 《美术杂志》,10期,1971年6月,页7-8。 | 绘画 |
刮目相看一少年──写在李双泽首次绘画个展前夕 | 《雄狮美术》,40期,1974年6月,页105-106。 | 绘画 |
为李双泽破涕为笑 | 手稿(1977年9月10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李双泽作品 | 手稿(1977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柯锡杰第二次个人影展序 | 《联合报》,第7版,1963年4月6日。 | 绘画 |
廖修平绘画至上 | 手稿(1970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油/版画家廖修平:画,人 | 《美术杂志》,1971年6月。 | 绘画 |
一个速“变”成功的例子──吕无咎君 | 手稿 (1962年2月16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绘画史上的一片新叶──《吕无咎画选》序 | 光启出版社,1962年4月出版 | 绘画 |
曾培尧首次个人画展序 | 《联合报》,第6版“新艺”,1962年7月13日。 | 绘画 |
刘生容第四次画展序 | 《联合报》,第6版,1963年3月17日。 | 绘画 |
刘生容:中日新画因缘录 | 手稿(1973年8月1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Old Capital New Art | 手稿(1963年10月)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画坛新人 陈正雄 | 《联合报》,第16版“ 联合周刊”,1967年2月4日。 | 绘画 |
“石”油画家林胜雄 | 手稿(1970年代)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在愁苦中求全:论锺庆煌 | 手稿(1971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论“焊画”家李朝进 | 手稿(1971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入门和上路:侯翠杏、林美珠油画合展序 | 手稿(1972年9月4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侯翠杏:更上一层楼 | 手稿(1978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许坤城:发挥了新层次感的画家 | 手稿(1977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李朝宗及其“千彩绢印中心” | 手稿(1976年7月31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他永远带我们进入奇境 | 《中国时报》,第18版“人间”,1977年6月6日 | 绘画 |
苏国庆—在中外古今夹缝中吟唱的画家 | 《明日世界杂志》,1977年6月。 | 绘画 |
读王昭琳画十年 | 手稿(1978年3月21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From Naivety to Maturity | 手稿(1978年3月21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绘画 |
“文化沙漠”绿洲赞美 | 手稿(1962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造型艺术 |
美术设计之梦 | 《联合报》,第8版“新艺”,1963年12月8日。 | 造型艺术 |
高雄市急需“美术馆”! | 手稿(1971年8月)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造型艺术 |
现阶段的中国大学建筑教育 | 《淡江建筑》,第4期,1972年7月,页1-4。 | 造型艺术 |
观光教育和观光事业 | 手稿(1970年4月18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造型艺术 |
“服装设计可以从中国艺术中吸取灵感”演讲实录 | 手稿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造型艺术 |
新诗的问题 | 手稿(1944年重庆)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韵文 |
曹霑《石头记》:中国第一大小说杰作 | 《文星杂志》,第7卷1期,1960年11月,页19-20。 | 韵文 |
研究曹霑《石头记》的学问 | 手稿(1963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韵文 |
论禁书──郭良蕙女士的近作〈心锁〉 | 手稿(1962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韵文 |
三十年后的艺术 | 手稿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综合评论 |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论我们有没有文艺批评 | 《文星杂志》,第38期,1960年12月 | 综合评论 |
国际文艺中心组织 | 手稿(1963年)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综合评论 |
小记者.大学者.其他──陈立峯、胡适等等 | 《世界评论》,第19期,1963年2月10日 | 综合评论 |
“美术”小而大 “教育”大而小 | 演讲稿(1963年2月25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综合评论 |
从有所不为到无所不谈 论“幽默大师” | 《中国时报》,第15版,1965年5月8日。 | 综合评论 |
观光事业需要学术与艺术配合 | 《经济日报》,3版“周刊”,1966年12月31日。 | 综合评论 |
文艺现代化和文化复兴 | 《幼狮文艺》,第27卷第4期,1967年,页55-59。 | 综合评论 |
“以美育代宗教”论文化复兴 | 演讲稿(1968年3月14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综合评论 |
传神 自由 理想 | 手稿(1972年8月2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综合评论 |
Absatraction, Freedom, Ideal | 手稿(1972年8月3日)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综合评论 |
“裸体艺术问题”座谈实录 | 《出版与研究》,第17期,1978年2月。 | 综合评论 |
科学中化 | 手稿存台大总图特藏室 | 综合评论 |
相关研究文献
[编辑]- 多宝格开箱-顾献梁文集 作者:顾献梁 (清华大学出版社)[4]
- 台湾美术风云四十年 作者:林惺岳 自立晚报 1987年10月
- 顾献梁研究─台湾现代艺术媒介者 研究生:沈慈珍
- 台湾现代艺术发展启蒙者-顾献梁研究之初探 作者:沈慈珍、陈其澎[5]
- 顾献梁创设之“新代艺术文化中心”于台湾70年代艺术展演空间发展之时代性意涵 作者:沈慈珍、陈其澎[6]
- 战后台湾推介现代艺术第一人:被遗忘的顾献梁 作者:李志铭[7]
- 悼亡友触媒顾梁 作者:吴讷孙 中国时报副刊 1979年4月14日
- 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者:杨英风 联合报副刊 1979年4月15日
- 没有上完的课 作者:柯锡杰 联合报副刊 1982年3月21日
- 悼念顾献梁教授 作者:武光东 中央日报 1979年4月4日
- 鸟喧花静 作者:张晓风 联合报 副刊 1979年3月27日
- 艺术奉献者的雕像 作者:曾培尧 台湾新闻报1979年3月30日
- 2815_P008-P009旅美艺术家动态.pdf
- 蔡霞芬 Shya-Fen Tsai - CCAFV (顾献梁学生)
外部链接
[编辑]4.关渡美术馆
5.南画廊:台湾画派
引用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林今开、李高雄. 沒有上完的課. 明日世界. 1982: 105–109.
- ^ 唐德刚. 胡適雜憶. 远流出版社. 2011: 138–143.
- ^ 清華文叢 1925-1952. 清华大学中文系编辑委员会. 1999.
- ^ 4.0 4.1 顾献梁. 多寶格開箱-顧獻樑文集. 清大出版社. 2024. ISBN 9786269724963.
- ^ 沈慈珍、陈其澎. 台灣現代藝術發展啟蒙者-顧獻樑研究之初探. 设计学研究 21卷2期.
- ^ 沈慈珍、陈其澎. 顧獻樑創設之「新代藝術文化中心」於臺灣70年代藝術展演空間發展之時代性意涵. 历史文物修馆季刊.第29卷第2期.
- ^ 戰後台灣推介現代藝術第一人:被遺忘的顧獻樑. 思想坦克. 202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