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站
位置 | 威斯敏斯特市 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 | ||||
---|---|---|---|---|---|
地理坐标 | 51°30′04″N 0°07′30″W / 51.501°N 0.125°W(WGS84) | ||||
运营者 | 伦敦地铁 | ||||
车站构造 | |||||
换乘方式 | 环线 区域线 银禧线 | ||||
无障碍车站 | |||||
月台 | 4 | ||||
重要事件 | |||||
1868 | 开业 | ||||
1872 | 外环线通至本站 | ||||
1872 | 中环线通至本站 | ||||
1900 | 中环线服务结束 | ||||
1908 | 外环线服务结束 | ||||
1949 | 环线服务开始 | ||||
1999 | 银禧线站台启用 | ||||
服务 | |||||
收费区 | 1 | ||||
车站列表 | |||||
| |||||
|
威斯敏斯特站(英语:Westminster tube station)位于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市,是伦敦地铁环线、区域线及银禧线会让的地铁站。本站设在桥街(Bridge Street)及维多利亚堤道的路口、泰晤士河西岸,与英国国会附楼——保得利大厦共构,附近有西敏宫(国会厅舍)、西敏寺、国会广场、威斯敏斯特桥、伦敦眼、白厅等景点,离唐宁街、财政部、外交部、威斯敏斯特千禧码头、最高法院、战争纪念碑及韩战纪念碑亦不远。
本站分为两个部分,即区域线、环线共用的浅层站台(sub-surface platforms)和银禧线使用的深层站台(deep level platforms)。浅层站台于1868年完工,为大都会区域铁路在内环线(Inner Circle,环线前身)上最早开业的车站之一,并且曾经有多种运营模式的列车停靠;深层站体则于1999年启用,为银禧线绿园站-斯特拉特福站延伸段的其中一站。在深层站体施工期间,浅层站体也连带进行了全面改建,以与银禧线站台和保得利大厦共构。整修完毕之后的威斯敏斯特站,车站设计以朴实和简洁为主,塑造出具有前卫感的站内景观[1],也获得了英国数个建筑类奖项。
历史
[编辑]浅层站体
[编辑]本站是蒸气火车客运业者——大都会区域铁路(MDR、区铁;今区域线)于1868年12月24日开幕的车站,最初的站名为“威斯敏斯特桥站”(Westminster Bridge),所属线路则是该公司一条起自南肯辛顿站的铁道。由于通车初期的威斯敏斯特桥站为该线一期路段[2]的东端终点,因此在站体东缘设有一道水泥墙,以及缓冲用枕木[3]。
由本站往西的行车隧道则是以明挖回填法建成,朝西南方对角穿越国会广场后,沿大圣所路(Broad Sanctuary)、托西尔街(Tothill Street)的下方铺设,前往圣詹姆斯公园。由于大圣所路底下的隧道靠近西敏寺和圣玛格丽特教堂,地质又不稳固,因此在挖掘时必须谨慎作业,以免破坏教堂的结构体[4]。
通车之后的威斯敏斯特桥站拥有两座侧式站台,边缘为了配合轨道线型而盖成弧状[5]。第一代车站的地面建筑只是临时性结构,位于站台正上方的街区,而且地下乘客候车区仅由雨棚遮挡,而不像区铁的其他站一样设有玻璃屋顶。出站的通道可前往桥街,还有另一条地道横越马路下方[3]、通至国会,于1868年开工、1870年投入使用。前英国首相威廉·格莱斯顿于1898年逝世时,其遗体曾由护送队运过这条地道[5]。
运营模式的更迭
[编辑]1870年5月30日,区铁从威斯敏斯特往东通到黑衣修士站,使得威斯敏斯特桥站不再是东端终点站[2]。在当时,虽然本站隶属于区铁,但经过此处的“内环线”实为一条联营铁路。在该线上运营的另一家业者——大都会铁路(MR、都铁;今大都会线)尽管与区铁是竞争关系,不过两者的线路于南肯辛顿站衔接,列车也可以与对方的轨道跨线路运行,因此威斯敏斯特桥站内有区铁、都铁两家公司的车可以搭乘。1872年2月1日,区铁另自伦敦西边的伯爵宫站增设一条线,以连接北边的西伦敦延伸线(WLEJR,今西伦敦线)[2],此两路段构成的“外环线”亦沿着区铁主线隧道开通至威斯敏斯特桥站、和当时的区铁东端终点——市长官邸站,其运营业者则是北伦敦铁路(NLR)[6]。
自1872年8月1日开始运营的“中环线”亦行经本站[6],线路上行走的车辆除了大都会区铁外,还包括了哈默史密斯及城市铁路(H&CR)的列车[6]。1907年,威斯敏斯特桥站正式更名为威斯敏斯特站,以避免与贝克卢线的威斯敏斯特桥路站(Westminster Bridge Road,今兰贝斯北站)混淆[2]。1908年12月31日起,外环线列车不再行经区铁的轨道和威斯敏斯特站[7]。
改造
[编辑]威斯敏斯特站的入口在1890年代中期以后,整并为一栋更大的车站建筑[8]。建筑师查尔斯·霍登在1922年为本站设计桥街一侧的新入口和穹顶,1924年时又设计了东侧的维多利亚堤道入口,外部是朴素的水泥抹灰墙面[9],这两个入口在霍登替伦敦地下电铁公司操刀的诸多车站设计案中,是最早的一批作品[9]。站台层后来也在霍登的安排下,大量使用绿、蓝、黑、白等色的磁砖装潢翻新。这样的设计还沿用到伦敦地铁的许多车站中,例如本站隔壁的圣詹姆斯公园站仍可见到霍登的磁砖图案。1949年,经过威斯敏斯特站的内环线更名为环线,并且在地铁图上标示为独立线路[2]。
1962年后期至1964年初之间,威斯敏斯特站的站台末端实施拓建,以便于八节编组的列车停靠。因此车站北侧、伦敦警察厅本部旧址(今诺曼·肖大楼)下方的隧道也谨慎地进行了扩大工程[10]。1980年代时,本站唯一的售票大厅和狭窄的通道渐渐无法应付剧增的旅客人次[5]。1990年代,全站为了配合银禧线延伸段的进场,而得在维持运营的情况下进行全面翻修。由于2期国会新楼工程(NPB2;即保得利大厦)预定与威斯敏斯特站的扩建工程共构,但英国下议院要求新楼的地面层必须与外面的街道高度一致,才能设置大门口,而这样会导致地铁站体与大厦之间的净空高度严重缩减。因此在银禧线施工期间,环线/区域线站台区有长达130米(430英尺)的部分下挪了30厘米(12英寸)[11],腾出保得利大厦需要的空间[12]。
深层站体
[编辑]当银禧线的一期路段在1970年代进行规划时,二期路段的预定线路并未经过威斯敏斯特站,而是延伸到本站北边的查令十字站,再往东通至伦敦城、伍利奇和泰晤士米德[13]。后来为了替发展中的伦敦码头区和伦敦东南部提供交通建设,才将线路改为由威斯敏斯特站穿过泰晤士河,再向东串连起滑铁卢站、伦敦桥站和码头区[14]。
线路敲定之后,威斯敏斯特站周边的建筑为了配合银禧线延伸段工程而予以拆毁,使用中的旧站体亦进行全面改建。下议院的特别委员会也根据开会讨论的结果,决定让银禧线的威斯敏斯特站工程、与车站上方的国会新楼工程合并执行。威斯敏斯特站的新站体因此直接设到维多利亚堤道、桥街交叉口西北侧的浅层车站(同时也是大厦预定地)下方[11]。地铁站和大厦均由霍普金斯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5][16]。
初期构思
[编辑]在威斯敏斯特站的初期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和1989年的国会法案中,预定要将售票大厅的数量增为两座。除了桥街、维多利亚堤道路口旁的旧大厅外,还计划在国会广场下增设第二座大厅,然后以地下道通往周边各出口和现有站体。银禧线的两座站台则盖成分离式岛式站台,中间设置穿堂与新大厅连接。但在1990年时,英国政府宣布了国会附楼的兴建,并将威斯敏斯特站上方街区指定为建筑基地。地铁设计团队审视了国会提出的方案后,认为在国会广场下兴建售票大厅的计划,可能会因为环境冲击等因素,招致委员会反对[5],而各利益相关方也都不接受这样的选址。在经过了一番争议之后,才决定将银禧线的大厅与环线/区域线大厅合而为一[17]。
除此之外,银禧线的走线也增添了兴建上的难度,两条隧道要穿越的不仅是施工期间必须照常运作的环线/区域线站体,还有大笨钟、西敏宫等历史性建筑云集的大乔治街(Great George Street)和桥街[18]。本站亦邻近一些重要的公共管线,包括一条管径8英尺(2.4米)、服务著伦敦20%人口,且从1870年左右就已存在的砖造下水道,另外还有一条直径30英寸(76厘米)的高压自来水管,供水范围同样涵盖了伦敦一大块区域。整个工区的腹地因此显得更加局促狭小[17]。
施工团队为了解决种种难题,将香港地铁(今港铁)在兴建港岛线诸站时常用的标准工法引入了威斯敏斯特站,于施工地点朝下开挖一个称作“车站箱体”的深度空间,内部设置站厅、电梯和自动扶梯通道,同时让两条潜盾隧道从箱体外部经过、并内建站台。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加快建造进度、降低对周边街坊的干扰,又能让隧道钻过车站、国会大厦及威斯敏斯特桥之间的空隙,而避免挖开路面[19]。
兴建情形
[编辑]《1992年伦敦地铁法令》(London Underground Act 1992)和《1993年伦敦地铁(银禧线)法令》(London Underground (Jubilee) Act 1993)颁布之后,银禧线的延伸工程获得了国会方面的批准。1993年10月时,威斯敏斯特站、绿园站及滑铁卢站之间的银禧线延伸段工程正式开工[20]。
银禧线的深层站体工程中,最大的部分是一座位在浅层站体下面、深达地底39米(128英尺)处、长宽各约74米(243英尺)和28米(92英尺)的大规模箱状空穴,以容纳通往银禧线站台的自动扶梯。这个浩大的地洞是个接近10层楼的结构体[21][17],也是伦敦城中心有史以来最深的挖掘工程和地下洞室,其外墙由混凝土连续壁构成。连续壁本身的高度约60米(200英尺),底端深达地下68米(223英尺)处,壁体及墙下段的底板结构体先于1994年12月施建完成之后,才从连续壁内部展开“由上而下”的挖掘作业。这部分的工程于1995年9月开始、于1997年9月宣告完成[22]。
箱型站体开挖期间,工程队将高载重力的基桩打穿伦敦黏土层、深入更下方的伍利奇和雷丁层(Woolwich-and-Reading Beds),地质钻探的深度则达到了地下70米(230英尺)至80米(260英尺)处[21]。而在结构体内部,为了使完工后的空间在视觉上更显宽敞、并改善空气流通,设计团队摒除了原先的港式方案中所具备的间壁和隔板,把站体的上下楼层打通,在中央树立数根垂直梁柱,并将水平的大型钢骨架设在两端的内墙之间。自动扶梯则穿插在其中通过[19]。
车站箱体南侧则是行经桥街下方、两条内径7.4米(24英尺)的管状潜盾隧道[22],银禧线站台/路轨即内建于这两条隧道之中,上下排成侧式叠式站台的格局,以免与大笨钟过近[17]。底层的西行站台建在地下30米(98英尺)处,1995年3月开工,1996年2月成形;上层的东行站台建在地下21米(69英尺)处,1995年10月开工,1996年11月成形[22][21]。
由于第二座售票大厅的构想在威斯敏斯特站施工时就已经遭到扬弃,重点也因此转移到现有大厅(桥街北侧)的补强之上。通往该大厅的地下道经过了翻新和整修,以改善进出站乘客的步行环境。而原本穿越桥街下方、往南直通国会大厦的通道则在翻修之后,改划为国会议员及公务员专用通道,用于联络下院议场和保得利大厦[19]。地面通风井则设于威斯敏斯特站两端,一处位于车站东方的维多利亚堤道边,另一处设于车站南方、大笨钟西侧的新宫场内,两座通风井均与下方的地铁隧道连通[21]。
周边防护措施
[编辑]开挖工程的深度和两条隧道的位置,不但对里程车站连续壁边缘仅有34米(112英尺)的大笨钟增添了潜在的威胁因子,在隧道过河时也会对威斯敏斯特桥的桥墩造成影响[19]。与此同时,相关分析还显示大笨钟钟塔在地铁车站和隧道挖掘时,可能会朝向站区倾斜,连带损及隔壁的国会厅舍。较详细的后续研究则指出了更严重的情形,即地铁开挖所伴随的效应不仅有机会加剧位移规模,甚至导致长期性的下陷[23]。
为了保护大笨钟的建体、控制沉降尺度,地铁兴建单位采用了马歇管灌浆工法(Tube-A-Manchette)[23],将数根50米(160英尺)长的钢管水平安装到厚度3米(9.8英尺)、底面积15平方米(160平方英尺)的塔楼地基下方,及银禧线上层隧道的上方[24]。接着,利用灌浆管控系统将水泥注入地底,对大笨钟所在位置侦测出的沉陷予以扼制,并进行建物扶正。1996年1月至1997年9月间,与车站箱体、隧道挖凿同时进行的灌浆共有22次。这样的措施,将大笨钟的位移限制到可接受的最大值——35毫米(1.4英寸)以内。若是没有这种灌浆程序,位移尺度至少会达到120毫米(4.7英寸),足以让钟楼和国会大厦的结构产生龟裂[12]。
通车
[编辑]银禧线的列车于1999年11月20日起开始行经威斯敏斯特站,但暂时采取过站不停的模式,新站台直到该年12月22日时才投入运营[2],并如延伸段上的其他车站一样,设有高站台门以防止空调流失及人员落轨。其余站区改造完成后,让全站的整体风格朴素从简,混凝土制大型桁梁、圆柱、不锈钢制自动扶梯及楼梯纵横交错,进出站和站内换乘的动线也实施了分流[25][15][注 1]。
威斯敏斯特站的设计赢得了许多奖项,包括在2000年及2002年时两度获得的市民信赖奖、皇家美术委员会的2000年度千禧建筑奖,与皇家建筑师协会的2001年建筑奖[27]。此外,威斯敏斯特站与保得利大厦曾在2001年时,联名入围了久负盛名的皇家建筑师协会奖项——斯特灵奖的初选名单[28]。
车站楼层
[编辑]威斯敏斯特站各楼层均于保得利大厦正下方兴建,大厅位于最靠近街道的楼层,紧邻下方的两座浅层站体侧式站台[29],西、东双向站台分别编为1号站台和2号站台[30]。浅层站体之下为自动扶梯等设施所在的深层站体,两座侧式叠式站台则设在旁边,当中东、西向站台分别位于上层和下层[29],前者编成3号站台,后者则为4号站台[31]。以下为威斯敏斯特站的车站楼层布局[29][21]:
大厅 | 穿堂层 | 地面出入口、自动售票机、验票闸门 |
浅层 站台 | ||
侧式站台(东行),左侧开门 | ||
2号站台 | → 区域线 | |
1号站台 | ← 区域线 | |
侧式站台(西行),左侧开门 | ||
中间层 | 连通道 | 自动扶梯、电梯、楼梯 |
深层 站台 | ||
侧式站台(上层;东行),左侧开门 | ||
3号站台 | → 银禧线 往斯特拉特福站方向(滑铁卢站)→ | |
深层 站台 | ||
侧式站台(下层;西行),右侧开门 | ||
4号站台 | ← 银禧线 往史丹摩方向(绿园站) |
服务状况
[编辑]本站是伦敦第1收费区所属车站。列车班距会依时段而有所不同,但平均而言,区域线东行方向在早晨5时25分-深夜0时38分之间、西行方向在上午5时49分-深夜0时37分之间,约每2至6分钟一班车;环线列车穿插在区域线列车其间,外环(顺时针)方向在早晨5时49分-深夜0时24分之间、内环(逆时针)方向在上午5时36分-深夜0时19分之间,约每8到12分钟一班车。在银禧线上,早晨5时28分-深夜0时48分之间的东行列车、和早晨5时38分-深夜0时31分之间的西行列车,约每2至5分钟一班[32]。
伦敦公交的3路、11路、12路、24路、53路、87路、88路、148路、159路、211路、453路和夜班巴士N2路、N3路、N11路、N44路、N52路、N87路、N109路、N136路、N155路及N381路均停靠威斯敏斯特站外面的站牌[33][34]。
注释和参考文献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Canepa 2014
- ^ 2.0 2.1 2.2 2.3 2.4 2.5 Rose 1999.
- ^ 3.0 3.1 Horne 2006,第9页.
- ^ Walford 1878,第224–242页.
- ^ 5.0 5.1 5.2 5.3 Mitchell 2003,第153页.
- ^ 6.0 6.1 6.2 Horne 2006,第15页.
- ^ Horne 2006,第44页.
- ^ Old-Maps 1896
- ^ 9.0 9.1 Karol 2007,第271–272页.
- ^ Horne 2006,第90页.
- ^ 11.0 11.1 Bailey, Harris & Jenkins 1999,第36页.
- ^ 12.0 12.1 Mair & Harris 2001,第23–27页.
- ^ Day & Reed 2008,第183页.
- ^ Day & Reed 2008,第201页.
- ^ 15.0 15.1 Hopkins Architects 1999
- ^ Hopkins Architects 2000
- ^ 17.0 17.1 17.2 17.3 Lancaster 2000,第12页.
- ^ & Mitchell 2003,第153–154页.
- ^ 19.0 19.1 19.2 19.3 Mitchell 2003,第154页.
- ^ Glass & Stones 2001,第238页.
- ^ 21.0 21.1 21.2 21.3 21.4 Bailey, Harris & Jenkins 1999,第37页.
- ^ 22.0 22.1 22.2 Jamiolkowski & Lancellotta 2001,第1147页.
- ^ 23.0 23.1 Jamiolkowski & Lancellotta 2001,第1148页.
- ^ Paul 2002,第45页.
- ^ Day & Reed 2008,第213页.
- ^ Horne 2000,第65页.
- ^ Hopkins Architects 2001
- ^ Welch 2014
- ^ 29.0 29.1 29.2 Mair & Harris 2001,第25页.
- ^ Transport for London & Circle, District
- ^ Transport for London & Jubilee
- ^ Transport for London & Timetables
- ^ Transport for London & Buses
- ^ Transport for London & Night Buses
书目
[编辑]- Bailey, R. P.; Harris, D. I.; Jenkins, M. 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Westminster Station on the Jubilee Line Extension 132 (6). Civil Engineering. 1999. ISSN 0965-089X.
- Day, John R; Reed, John. The Story of London's Underground. Capital Transport. 2008 [1963]. ISBN 1-85414-316-6.
- Glass, P.; Stones, C. Construction of Westminster Station, London. Proc. Instn Civ. Engrs: Structs & Bldgs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2001, 146 (3). ISSN 0965-0911.
- Horne, Mike. The Jubilee Line. Capital Transport. 2000. ISBN 1-85414-220-8.
- Horne, Mike. The District Line. Capital Transport. 2006. ISBN 1-85414-292-5.
- Jamiolkowski, M; Lancellotta, Renato. Prefailur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materials 2. D. Lo Presti (editor). CRC Press. 2001. ISBN 90 5809 077 9.
- Karol, Eitan. Charles Holden: Architect. Shaun Tyas. 2007. ISBN 978-1-900289-81-8.
- Lancaster, Patricia J. Construction in Cities: Social, Environment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cerns. Civil Engineering-Advisors. CRC Press. 2000. ISBN 0-8493-7486-3.
- Mair, Robert; Harris, David.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o control Big Ben's tilt (PDF). Igenia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01, (9) [2010-08-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4-10).
- Mitchell, Bob. Jubilee Line Extension: From Concept to Completion 132. Thomas Telford Publishing. 2003. ISBN 07277 3028 2.
|issue=
被忽略 (帮助); - Paul, Tim. Hidden Aspects of Urban Planning: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Development. Thomas Telford Ltd. 2002. ISBN 0 7277 31017.
- Rose, Douglas. The London Underground, A Diagrammatic History. Douglas Rose/Capital Transport. 1999 [1980]. ISBN 1-85414-219-4.
- Wolmar, Christian. The Subterranean Railway: How the London Underground Was Built and How It Changed the City Forever. Atlantic Books. 2005 [2004]. ISBN 1-84354-023-1.
网站
[编辑]- Canepa, Jessica Benavides, Europe's 12 most impressive metro stations, CNN, 2014 [2014-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1)
- Hopkins Architects, Westminster Underground Station, 1999 [201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0)
- Hopkins Architects, Portcullis House, 2000 [2010-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0)
- Hopkins Architects, Awards, 2001 [201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0)
- Old-Maps, 1896 OS map, 1896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 Transport for London; Timetables, Timetables, [201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3)
- Transport for London; Buses, Buses from Westminster (PDF), [2010-06-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9-19)
- Transport for London; Circle, District, Westminster Underground Station,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0)
- Transport for London; Jubilee, Westminster Underground Station,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0)
- Transport for London; Night Buses, Night buses from Westminster (PDF), [2010-06-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8)
- Walford, Edward. Underground London: Its railways, subways and sewers. Old and New London vol. 5. 1878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2).
- Welch, Adrian, Stirling Prize Awards - Past Winners, e-architect, 2014 [201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30)
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伦敦交通博物馆图片档案
- (英文)更多威斯敏斯特站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威斯敏斯特站页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