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牛伏矿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牛伏矿体,位在半平山西北坡与茶壶山之间,从半平山上俯瞰,矿体露头牛伏岩状似牛只趴伏姿态,故以此命名。[1]

岩层与矿石[编辑]

牛伏矿体是由硅化的南港层砂、页岩组成的角砾岩矿筒,根据台北科技大学余炳盛副教授研究,至少发现6个角砾岩矿筒呈南北排列,高度不一,角砾岩矿筒顶上宽、下方窄,每个角砾岩矿筒直径约10至20米;此外,从燧石化之页岩角砾推测牛伏矿体角砾岩形成分为三个时期:最早为黑色角砾岩,接续为黄色角砾岩,最晚形成则是白色角砾岩。[2] 台湾早期地质学者曾将其划分在以交换型金铜矿床为主的“长仁系”矿群,藉以区隔以裂隙充填矿床为主的“本山系”矿群。[3][1]

牛伏矿体所含矿物以石英黄铁矿为主,并有少量的重晶石硫砷铜矿。黄铁矿晶形有正立方体、正八面体等,直径由极细粒至0.2公分,散布在角砾岩基质中。[4]

地质观察[编辑]

此区可观察换质岩(metasomatite)及其矿物,[5] 矿体岩石具有明显的硅化作用及黄铁矿化现象,容易肉眼辨识。[6]

矿业开采[编辑]

1979年台湾金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将采矿作业转移至本山树梅地区露天开采,并逐次扩大露天开采区域至第三长仁、牛伏矿体、龟矿体等地,[7] 当时牛伏矿体以地下坑道方式开采,矿坑位置分布在海拔350米至450米之间,例如牛伏一坑高度为416米、牛伏二坑高度为375米、牛伏四坑高度为359米等。[1]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余炳盛、方建能、余昱廷. 第一長仁礦體的地質與礦產特色 (PDF). 新北市立黄金博物馆2021年学刊. 2021, (第9期): 第21-31页 [2022-01-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31) (中文(台湾)). 
  2. ^ 余炳盛。1994。金瓜石含金角砾岩矿筒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研究所博士论文。
  3. ^ 林, 朝槃. 金礦床. 臺灣特產叢刊第六種:臺灣之金. 台北市: 台湾银行金融研究室. 1950: 第7–10页 (中文(台湾)). 
  4. ^ 余, 炳盛; 方, 建能; 苏, 建华. 黃金山城地質趣. 台北市: 国立台湾博物馆、财团法人台湾博物馆文教基金会. 2019: 第148页. ISBN 9789865437732 (中文(台湾)). 
  5. ^ Mindat.org. Metasomatite.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英语). 
  6. ^ 余炳盛、王咏绚. 金瓜石的金礦潛能. 地质. 2006, 第25卷 (第3期): 第32-41页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中文(台湾)). 
  7. ^ 游, 祥辉. 金瓜石金、銅礦. 中華民國鑛業協進會創會百年慶紀念特刊. 台北市: 中华民国矿业协进会. 2011: 第109–114页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