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德拉斯·斯图尔金斯基斯
亚历山德拉斯·斯图尔金斯基斯 Aleksandras Stulginskis | |
---|---|
第2任立陶宛总统 | |
任期 1920年6月19日—1926年7月7日 | |
前任 | 安塔纳斯·斯梅托纳 |
继任 | 卡齐斯·格里纽斯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科夫诺省(今 立陶宛) | 1885年2月26日
逝世 | 1969年9月22日 苏联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考纳斯(今 立陶宛考纳斯) | (84岁)
国籍 | 俄罗斯帝国(1885年—1918年) 立陶宛(1918年—1940年) 苏联(1940年—1969年) |
政党 | 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 |
宗教信仰 | 罗马天主教 |
亚历山德拉斯·斯图尔金斯基斯(立陶宛语:Aleksandras Stulginskis;1885年2月26日—1969年9月22日),立陶宛政治家。1918年,斯图尔金斯基斯参与签署了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布立陶宛独立建国,并于1920年至1926年出任该国第二任总统,1926年政变后曾短暂出任代理总统,斯梅托纳再度上台后随即淡出政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图尔金斯基斯遭到苏联囚禁,直到1956年才获释并回到立陶宛。
早年生涯
[编辑]斯图尔金斯基斯生于俄罗斯帝国科夫诺省卡尔蒂内奈的库塔利艾,是家中的第十二个子女,早年在家乡的学校就读,后来在拉脱维亚利耶帕亚、考纳斯神学院就读[1],随后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神学哲学系学习[2]。后来,他转入哈雷-维滕贝格大学就读农学,并于1913年毕业,随即回到立陶宛阿利图斯担任农艺师,期间,他参与了立陶宛的秘密结社,出版拉丁字母撰写立陶宛语的《农民》杂志,以对抗俄国的立陶宛书刊禁令[3][4]。1917年9月,斯图尔金斯基斯在维尔纽斯会议上被选入立陶宛国民大会,并与其余19人开始承担建立独立的立陶宛国的任务,翌年,他们一同签署了《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告立陶宛恢复独立,期间,斯图尔金斯基斯也反对觊觎立陶宛统治权的德国贵族威廉·冯·乌拉赫,而德国于1918年底因战败而自立陶宛撤军后,立陶宛也正式宣布独立[5]。他也随即成为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的发言人,并在1920年组建了立陶宛农民协会,同年,他成为立陶宛制宪会议的发言人,实质上担任了该国的国家元首[3]。1922年,立陶宛宪法通过后,斯图尔金斯基斯当选为总统[6]:72-73。
担任总统
[编辑]斯图尔金斯基斯就任总统后,立陶宛于1922年10月举办了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该国形成了以国会为基础的政体,由一院制的立陶宛国会掌握政府主要权力,政府也开始着手进行土地、经济与教育改革[6]:72,但政局仍然不稳,其在任期间,政府就曾多次改组内阁[7]。而他领导的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也受到了立陶宛人民农民联盟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等组成的左翼联盟的挑战,在1926年的大选中,基督教民主党遭到后者击败,成为在野党[3]。在外交上,立陶宛与波兰的关系也相当紧张,波兰占领了立首都维尔纽斯并于1922年将其并入维尔诺省[8],立陶宛因此被迫迁都考纳斯,并断绝与波兰的外交关系[6]:73,但立陶宛也在1922年透过克莱佩达起义占领了克莱佩达地区,国际联盟承认既成事实,故在1923年2月17日将克莱佩达移交给立陶宛,作为其与波兰战争中失去维尔纽斯地区的非正式补偿,1924年5月签署《克莱佩达协定》后,波兰正式承认立陶宛对该地区的主权[9]。
卸任及逝世
[编辑]1926年,斯图尔金斯基斯卸任总统,并将职务和平移交给卡齐斯·格里纽斯,但格里纽斯随即在当年12月被军方推翻,安塔纳斯·斯梅托纳夺取了政权,当年12月19日,斯图尔金斯基斯当选为新任国会议长,成为正式的立陶宛国家元首,并在当天将总统一职移交给斯梅托纳[5]。1927年,国会解散后,斯图尔金斯基斯随即辞去国会议长一职并淡出政坛[10],随即回到他在克雷廷加的农场务农,在此期间,他也曾呼吁在小国家实行民主政治[3],1940年,苏联入侵立陶宛后,斯图尔金斯基斯遭到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并被流放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一座集中营从事体力劳动,1952年,他又被苏联判囚25年,但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释放了他和他的妻子,1956年,他们被允许回到立陶宛,此后,斯图尔金斯基斯继续从事园艺师的工作,直到1969年逝世,而他的独生女阿尔多娜·斯图尔金斯凯特-约泽维切内(Aldona Stulginskaitė-Juozevičienė)则移居到美国,逃过了苏联的逮捕[3][11]。
参考文献
[编辑]- ^ ALEKSANDRAS STULGINSKIS.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2024-07-28] (英语).
- ^ Alfonsas Eidintas. President of Lithuania: prisoner of the Gulag : a biography of Aleksandras Stulginskis. Vilnius, Lithuania: Genocide and Resistance Research Center of Lithuania ; Lithuanian Research and Studies Center. 2001: 330 [2024-07-28]. ISBN 9789986757412 (英语).
- ^ 3.0 3.1 3.2 3.3 3.4 Wojciech Roszkowski; Jan Kofm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UK: Taylor & Francis. 2016: 3745 [2024-07-28]. ISBN 9781317475934 (英语).
- ^ Sigitas Jegelavičius. Vasario 16-osios Akto signatarai. Vilnius University - Lithuanian Electronic Research Academic Network. [2007-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8) (立陶宛语).
- ^ 5.0 5.1 Eidintas, Alfonsas; Vytautas Žalys; Alfred Erich Senn. Chapter 1: Restoration of the State. Ed. Edvardas Tuskenis (编). Lithuania in European Politics: The Years of the First Republic, 1918-1940 Paperback.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eptember 1999: 24–31. ISBN 0-312-22458-3 (英语).
- ^ 6.0 6.1 6.2 张明珠. 《波羅的海三小國史》. 台北市: 三民书局. 2004. ISBN 9789571439563.
- ^ Laučka, Juozas B.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Of Lithuania's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1920–1939. Lituanus. Fall 1986, 32 (3) [2008-03-04]. ISSN 0024-50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8) (英语).
- ^ Iškauskas, Česlovas. Č.Iškauskas. Vidurio Lietuva: lenkų okupacijos aidai.... DELFI. [201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立陶宛语).
- ^ Senn, Alfred Erich. The Great Powers, Lithuania and the Vilna Question 1920–1928. Studies in East European history 11. E.J. Brill. 1966: 111 [2021-07-30]. OCLC 3982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英语).
- ^ III Seimas (1926–1927 m.). LRS.lt.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立陶宛语).
- ^ Šimtmetį švenčianti prezidento A. Stulginskio dukra: jaučiuosi aštuoniasdešimties. Bernadinai. 2021-05-10 [2024-07-28] (立陶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