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 | |
---|---|
存在时期 | 1931年-1950年 |
国家或地区 |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部门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种类 | 陆军轻步兵 |
功能 | 由鄂豫皖苏区红军第四方面军逐步改编扩建 |
规模 | 28万余人 |
驻军/总部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
冠名自 | 晋冀鲁豫边区 |
专用颜色 | 灰色制服 |
进行曲 | 八路军进行曲 |
装备 | 中正式步枪 汉阳八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 九九式步枪 四一式山炮 土制手榴弹 九一式手榴弹 九七式手榴弹 毛瑟C96手枪 南部手枪 |
参与战役 |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
指挥官 | |
司令员 | 刘伯承 |
政治委员 | 邓小平 |
标识 | |
臂章 | 解放军军徽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五大主力部队之一。是由晋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组建和发展起来,最初名为中原野战军(简称中野)。总兵力达28万余人。因为该部队为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也称为“刘邓大军”[1]。
沿革
[编辑]1945年8月20日,撤销北方局,改为晋冀鲁豫中央局;八路军一二九师改为晋冀鲁豫军区。1946年7月14日成立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由军区领导指挥。1947年5月改组成立新的中原局,邓小平任书记(兼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发展到42万人,其中野战军5个纵队,炮兵和工兵的建设有进一步发展,各二级军区所辖独立旅已达10个。 1947年6月10日,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12万余人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6月23日,野战军指挥部率南征大军由安阳地区向楼阳寿张地区出动。6月30日晚,野战军四个纵队在冀鲁豫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四个师部、九个半旅6万余人,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称“南征野战军”,实力为4个纵队、13个旅、39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团有迫炮连,旅有炮兵连,纵队有炮兵营,各纵都有教导团,共计11万余人。1947年7月27日,以第四纵队与第九纵队及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共10个旅8万人组成陈谢集团,挺进豫西创建鄂豫陕根据地,协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的进攻,并配合刘邓“大举出击,经略中原”。1947年9月22日中央军委令“陈粟西兵团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但实际未实施。
1948年5月9日根据中央电示,在宝丰县改组中原局的领导,南征野战军与陈谢兵团正式改称中原野战军(辖第1、2、3、4、6、9、11纵队,约15万人),同时成立中原军区(辖鄂豫、桐柏、江汉、豫西、陕南、豫皖苏军区),“军区、野战军不分设”(1948年6月22日中原局致中央电)。1948年6月4日,邓刘致电军委,报告四月份中原野战军兵力统计:一、三、六纵队及野直共6万2,108人,地方武装桐柏、鄂豫、皖西、江汉、豫皖苏五个军区共13万5,745人,总计19万7,853人(不含陈谢集团第四、九纵队与豫西、陕南军区)。1948年8约,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3个旅,第二纵队2个旅,第三纵队3个旅,第四纵队4个旅,第六纵队3个旅,第九纵队2个旅,第十一纵队3个旅,共20个旅、约15万人。1948年9月间,中原军区部队发展到21万人,组成了7个军区、8个独立旅(师)、32个军分区。其中,豫西军区6个军分区,4.8万人;豫皖苏军区1个独立旅、8个军分区,4.9万人;陕南军区1个师、1个独立旅、两个军分区,2.4万人;桐柏军区1个独立旅、4个军分区,2.2万人;江汉军区1个独立旅、4个军分区,2.7万人;皖西军区1个独立旅、3个军分区(另有第四军分区);鄂豫军区2个教导旅、5个军分区;军分区和县均建立基干团,区建立了区干队,并健全了制度。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为第二野战军。经过整编,二野的总兵力达28万余人,其中在石家庄接收华北新兵16,000人,东北补训师1万人,天津2万俘虏、北平2万俘虏。1949年2月21日,第二野战军与中原军区正式分开,刘伯承、邓小平、邓子恢、张际春、李达、李先念致电二野各兵团、各军、各(二级)军区首长并报军委,通报中原负责人分工和电台联络的有关规定:以刘、邓、张、李专理野战军工作;邓子恢、李先念专理中原军区工作。电台联络规定:各军区行政、作战诸事宜直报军区,非有特殊情形,不与野战军司令部联络;各兵团及各军行政、作战事宜都直向野战军司令部报告,没有特殊情况,不与军区联络;野战军和各军区之间有必要通报,由野战军司令部商同中原军区临时联络。 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均参加了淮海战役,此役解放军投入66万官兵[2]加40万地方武装[3]。并在之后共同发起渡江战役,并参加了接管南京、南昌等城市的工作。1949年11月,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各一部的协同下,向川黔进军,举行了成都战役。1949年9、10月间,进军西南的部队;二野直属部队82,331人,第3兵团119,364人,第4兵团12万人,第5兵团102,357人,西北军区直属部队31,577人,第18兵团96,368人,共计551,997人。 截至202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中,有3个是前二野(中野)下属:
改编
[编辑]1950年2月22日,西南军区成立,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下辖西康、川西、川北、川东、川南、云南、贵州、西藏8个军区。同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并入西南军区,撤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
第二野战军编制
[编辑]野战军总部
[编辑]司令员 | 政治委员 | 副政治委员 | 政治部主任 | 参谋长 | 副参谋长 |
---|---|---|---|---|---|
政委邓小平与司令员刘伯承 |
宋任穷、张际春 | 张际春(兼) | 李达 | 曾希圣 |
- 中共第二野战军前委委员: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陈赓、李达;书记:邓小平
- 司令部
- 政治部
- 后勤司令部(1949年2月成立) 司令员兼政委:段君毅 副司令员:刘岱峰、姚继鸣兼参谋长 副政治委员:穰明德 政治部主任:邓存伦/卢南樵
下属部队
[编辑]兵团/直属 | 兵团司令 | 兵团政委 | 兵团其他领导 | 下属军 | 军长 | 军政委 | 军其他领导 | 下属师 |
---|---|---|---|---|---|---|---|---|
第3兵团 | 陈锡联上将 | 谢富治上将 | 副司令员王近山中将 副司令员杜义德中将 政治部主任阎红彦上将 副参谋长王蕴瑞少将 政治部副主任钟汉华中将 后勤部部长刘清/胥光义 |
第10军 | 杜义德中将 |
王维纲 | 副军长范朝利中将 参谋长高厚良少将 政治部主任许梦侠 供给部部长陈三纪 卫生部部长孙毅华 |
第28师师长陈中民/张奇 政委姚克佑 |
第11军 | 曾绍山中将 |
鲍先志中将 |
副军长郑国仲少将 参谋长杨国宇少将 政治部主任刘华清少将、上将/胥治中后勤部部长王子清 |
第31师师长赵兰田 政委周维 | ||||
第12军 | 王近山中将 |
副军长萧永银少将 副政治委员李震少将 政治部主任李开湘少将后勤部部长王耀显 |
第34师师长尤太忠 政委邵子言/唐平铸 | |||||
第4兵团 | 陈赓大将 |
副司令员郭天民上将 副政治委员刘志坚中将 参谋长郭天民兼 政治部主任刘志坚兼 政治部副主任胡荣贵少将 后勤部部长赵炳润 后勤部政治委员杨世荣 |
第13军 | 周希汉中将 |
刘有光少将 | 副军长陈康中将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廖冠贤少将 后勤部部长任学恭 |
第37师师长周学义政委雷起云 | |
第14军 | 李成芳中将 |
雷荣天 | 副军长兼参谋长王启明少将政治部主任朱佩瑄 供给部部长党元成 卫生部部长刘辉儒 |
第40师师长刘丰政委侯良辅 | ||||
第15军 | 秦基伟中将、上将 |
谷景生少将 |
副军长刘昌毅中将 参谋长张蕴钰少将 政治部主任余洪远少将 后勤部剖长 胡孝武 |
第43师师长张显扬政委薛涛 | ||||
第5兵团 | 杨勇上将 |
苏振华上将 |
副政治委员张霖之 政治部主任甘渭汉中将 副参谋长潘焱少将 政治部副主任石新安少将 后勤部部长吴机章 |
第16军 | 尹先炳 | 王辉球中将 |
副政治委员戴润生少将 参谋长杨俊生少将 政治部主任吴实 后勤部部长尹痴生 |
第46师师长齐丁根政委范阳春 |
第17军 | 王秉璋中将 |
赵健民 | 副政治委员肖元礼少将 参谋长刘星 政治部主任裴志耕少将后勤部部长王耀华 |
第49师师长汪家道政委况玉纯 | ||||
第18军[注 1] | 张国华中将 |
谭冠三中将 |
副军长昌炳桂 副政治委员王幼平 副政治委员王其梅少将 参谋长陈明义少将 政治部主任郭影秋 后勤部部长夏仲远 |
第52师师长吴忠政委刘振国 | ||||
直属部队 | 第19军[注 2] | 刘金轩中将 |
张邦英 第二政治委员汪锋 |
副军长陈先瑞中将 副政治委员李耀中将 参谋长薛克忠少将 |
第55师 | |||
第58军[注 3] | 高树勋/孔庆德中将 | 方正平中将 | 副军长杨秀昆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力之 参谋长张西三少将 |
第172师师长杨树根 政委李福尧 第173师师长李定灼政委吴罡 第174师师长何济林 | ||||
特种兵纵队 | 李达(兼) | 李达(兼) | 副司令员孔从洲中将 副政治委员谭善和少将 参谋长赵章成少将/巫金峰 政治部主任张力雄少将 |
榴弹炮团 战车队 工兵团 | ||||
后勤司令部 | 段君毅 | 段君毅(兼) | 副司令员 刘岱峰、姚继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