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是20世紀興起的一個哲學分支,關注科學的基礎、方法和含義,主要研究科學的本性、科學理論的結構、科學解釋、科學檢驗、科學觀察與理論的關係、科學理論的選擇等。該學科的中心問題是:什麼有資格作為科學,科學理論的可靠性,和科學的終極目的。此學科有時與形而上學、本體論和認識論重疊,例如當它探索科學與真理之間的關係時。有許多關於科學哲學的核心問題,包括科學是否能揭示不可觀察之事物的真相,甚至科學推理是否可以被證明為合理的,哲學家們沒有達成共識。除了這些關於科學作為一個整體的一般性問題,科學哲學家也思考適用於特定學科例如生物學和物理學的問題。一些科學哲學家還使用當代的科學結果來達到哲學本身的結論。哲學的相關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亞里士多德時代,但科學哲學只有在20世紀中期邏輯實證主義運動興起之後才成為一個獨特的學科;該運動的目的是制定標準,確保所有哲學陳述有意義,並客觀地評估它們。托馬斯·庫恩在他1962年的里程碑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質疑了「科學進步之過程是基於固定的系統性實驗方法的一個穩定的、累積的知識採集」的既定看法,並聲稱任何進步都是相對於一個「範式」(paradigm,意為在某一特定時期定義一門學科的一套問題、概念和實踐方式)發生的。卡爾·波普爾和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則從實證主義出發,為科學方法建立了一套現代標準。在此之後,由於W.V.蒯因等的影響,真理融貫論成為了主流,其觀點為:如果一個理論使觀測有意義、作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則這個理論是驗證了的。一些哲學家(例如古爾德)尋求將科學建立在公理假設(如自然的均勻性)的基礎上。還有一些人,尤其保羅·費耶阿本德認為,不存在所謂的「科學方法」,因此所有的處理科學的方法都應該被允許,包括明確超自然的——不過費耶阿本德的觀點是科學哲學家中的一個例外。另一種思考科學的方式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知識是如何創建的,代表學者有大衛·布魯爾和S·巴里·巴恩斯。最後,大陸哲學的處理科學的傳統,是從人類經驗的角度進行嚴格分析。具體學科的哲學包括了各種學科的課題: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引發的時間的本質之難題,經濟學對公共政策的影響,等等。一個重要主題是,某一科學學科是否可以「還原」(化簡)為另一個學科,也即:化學可以還原為物理學,或者社會學可以還原為個體心理學嗎?科學哲學的一般問題也在具體的科學中更加具體地出現。例如,科學推理的有效性的問題就在統計學基礎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現。什麼才算科學、什麼應該被排除在外,這在醫學哲學裏是關乎生死的事情。此外,在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哲學中,以下問題常常被探討:人性的科學的研究是否能達到客觀性,還是不可避免地被價值觀和社會關系所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