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肉食主義:我們愛狗卻吃豬、穿牛皮?
盲目的肉食主義:我們愛狗卻吃豬、穿牛皮? | |
---|---|
作者 | 梅樂妮·喬伊 |
類型 | 飲食 |
語言 | 英語 |
主題 | 肉食主義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Conari Press |
出版時間 | 2009年(英文) 2016年11月(繁體中文) |
出版地點 | 美國 |
頁數 | 204 頁 |
規範控制 | |
ISBN | 1-573-24461-9 |
OCLC | 316832932 |
杜威分類法 | 641.36 |
LC分類法 | TX371.J69 2010 |
《盲目的肉食主義:我們愛狗卻吃豬、穿牛皮?》(Why We Love Dogs, Eat Pigs, and Wear Cows)是美國社會心理學者梅樂妮·喬伊於2009年出版的著作,內容在講述信念體系與肉食心理學,或稱「肉食主義」[1]。2001年,喬伊發明肉食主義一詞,並在2003年撰寫的博士論文中進一步發展此概念[2][3]。肉食主義隸屬於物種歧視之下[3]:9–12,恰與道德上的純素主義形成對比。純素主義是指在道德上努力不去食用或使用肉品和其他的動物產品。
背景
[編輯]動物權利人士喬伊很關注肉食動物等詞彙固有的語文偏見,這類詞彙並不精準,也無法說明「行為底下的信念」。肉食動物必須吃肉才能存活,葷食者則是憑自己的信念選擇吃肉[4]:422[5]:30。喬伊發現,那些生產、食用、推廣吃肉的人所抱持之信念,並沒有可以確立下來的名稱,於是喬伊創造肉食主義(carnism,拉丁文 carn 是指肉體或身體)一詞,對這個權威的文化信念體系加以命名及描述。喬伊寫道:「我們理所當然覺得,既然我們遵從主流的思考方式,那就沒有必要指定一個詞彙來描述自己,彷彿它已十分普遍,成為生活中固有的環節,而不是大家廣為接受的意見。吃肉雖是文化上的主流,卻也反映出一種不是人人都贊同的選擇。」[6]
概要
[編輯]根據喬伊的看法,在現代的文化中,肉食主義是一種具權威卻又隱形的典範,支持人們選擇食用肉品[7]:138–139。在社會、心理、生理這三大層面上,肉食主義都是隱形的信念體系。舉例來說,在生理層面上,美國每年估計有百億隻的陸地動物遭到屠宰食用,但這些動物大多並不為人所見,全都關在密閉型動物飼養場裏[4]:422,大眾看不見,媒體接近不了[5]。喬伊認為選擇吃肉並不如吃肉支持者所言的自然與理所當然,吃肉是受到社會制約的影響。喬伊表示,大多數的人都深切關心動物,不希望動物受苦[8]。
喬伊認為同理心有其神經上的根基,大多數的人都關心那些非人類的動物,想要避免那些動物受苦。此外,人類還重視慈悲心、互助、正義。然而,人類的行為並不符合前述的價值觀。喬伊表示,為了繼續吃肉,人類只好處於精神麻痺的狀態,而人類對於自己在動物面前展現的行為,其所抱持的認知也隨之改變,還運用多種心理防衛機制來阻擋同理心。
第一,肉食主義否認吃動物是有問題的行為;第二,肉食主義將吃動物合理化,認為那很正常、自然、必要;第三,為了防止認知失調,肉食主義把人對動物的認知,從活生生的個體轉變成食物、抽象概念、類別[10]。而堅持這類信念的人,亦可稱為葷食者[6]。
喬伊認為,肉食主義藉由否認、合理化、扭曲認知的方式來影響人們,使人們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觀[11]。動物權利人士與文化研究學者都暗示,美國葷食者論述之所以得以合法化,最應負責的就是政府與媒體這兩大管道[9]:103。
意見評論
[編輯]喬伊認為肉食主義體系跟民主互有扞格,文字工作者梅根.柯恩斯(Megan Kearns)同意此看法;然而,喬伊歸咎於體系,不怪罪那些選擇葷食的人,柯恩斯對此卻持不同意見。「我們社會對於進食這件事與對動物的設想,可說是相互矛盾,也是隱然的危害。然而,一方面認為應歸咎於體系,一方面又認為人應負責喚醒內在良知並行使自由意志,未免流於前後不一。」柯恩斯也表示,不僅許多富有同情心的人選擇吃肉,而且許多的素食者吃素是基於健康因素,不是基於道德理由[12]。
馬爾默大學的海倫娜.派德森(Helena Pedersen)提出質疑,喬伊把吃肉者視為同質的團體,這種看法真的準確無誤嗎?畢竟吃肉者有各種不同類型,吃肉的理由也各有不同[13]:112。主張動物權利廢除論的人士(例如蓋瑞.弗蘭西恩)並不認同肉食主義的概念,他們認為該概念為了呼籲大眾立即揚棄所有的動物使用;為了不用明顯的手段宣導純素主義,而採用忽略的手段間接主張動物福利立場[14]。
該書亦有德文版:Warum wir Hunde lieben,Schweine essen und Kühe anziehen: Karnismus - eine Einführung。[15]
亦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Rising, Dallas. (2013). Turning Our Heads: The "See No Evil" Dilemma. In Kim Socha, Sarahjane Blum (Ed.), Confronting Animal Exploitation: Grassroots Essays on Liberation and Veganism (pp. 11-21). McFarland. ISBN 978-0-7864-6575-0.
- ^ Kool, V. K.; Agrawal, Rita (2009). The Psychology of Nonkilling. In Joám Evans Pim (Ed.), Toward a Nonkilling Paradigm (pp. 349-370). Center for Global Nonkilling. ISBN 978-0-9822983-1-2.
- ^ 3.0 3.1 Joy, Melanie (2003). Psychic numbing and meat consumption: The Psychology of carnism (Doctoral dissertation). OCLC 729946807
- ^ 4.0 4.1 Matejka, George S. (December 2010). Why We Love Dogs, Eat Pigs and Wear Cows. Teaching Philosophy, 33(4), 422-423. doi:10.5840/teachphil201033450
- ^ 5.0 5.1 Joy, M. (2011) [2009]. Why We Love Dogs, Eat Pigs, and Wear Cows. Conari Press. ISBN 1573245054.
- ^ 6.0 6.1 Joy, M. (2001). From Carnivore to Carnist: Liberating the Language of Meat. Satya 8(2), 26.
- ^ DeMello, Margo (2012). Animals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Animal Studi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31152949. pp. 138-139.
- ^ Erbe, Bonnie (January 6, 2010). Understanding Why America Loves Animals, But Eats The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S. News & World Report.
- ^ 9.0 9.1 Freeman, Carrie Packwood, Leventi-Perez, Oana (2012). Pardon Your Turkey and Eat Him Too: Antagonism over Meat Eating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Presidential Pardoning of the Thanksgiving Turkey. In Joshua Frye and Michael Bruner (Ed.), The Rhetoric of Food: Discourse, Materiality, and Power (pp. 103-120). Routledge. ISBN 978-0415500715.
- ^ For more about categorizing animals as food, see Bratanova, Boyka; Loughnan, Steve; Bastian, Brock (August 2011). The effect of categorization as food on the perceived moral standing of animals. Appetite 57(1), 193-196. doi:10.1016/j.appet.2011.04.020
- ^ Empirical data may support the claim that carnism violates core values. For slaughterhouse workers in particular, see Dillard, J. (2008). A Slaughterhouse Nightmare: Psychological Harm Suffered by Slaughterhouse Employe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Redress through Legal Reform. Georgetown Journal on Poverty Law & Policy 15(2). "[Slaughterhouse] work violates the natural tendency of a person to avoid the direct killing of an animal. One study found that 85% of the meat-eating participants stated that they could not kill an animal to obtain meat. This overwhelmingly common aversion to killing suggests that the slaughterhouse employment causes a majority of the employees to violate their natural preference against killing. By habitually violating one's natural preference against killing, the worker very likely is adversely psychologically impacted."
- ^ Kearns, Megan (2009). Uneasy Witn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pen Letters Monthly.
- ^ Pedersen, Helena (January 2012). Critical Carnist Studies. Society & Animals 20(1), 111-112. doi:10.1163/156853012X614404
- ^ Francione, Gary L. (October 2, 2012). Nothing "Invisible" About Animal Exploitation Ideology. Opposing Views.
- ^ http://www.amazon.de/Warum-Hunde-lieben-Schweine-anziehen/dp/3981462173/ref=sr_1_1
深入閱讀
[編輯]- Fox, Katrina (2010年6月18日)。吃肉不自然:那是肉食主義。ABC News (澳洲)。
- 多倫多熟食店主賣馬肉不是醜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加拿大通訊社》。2013年3月10日。
- Knight, Alison (201 2年11月29日)。肉食主義造詞者喬伊樂在工作。UWO Gazette,第4頁。(印刷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Kranjec, Mankica (2012年4月17日)。Zlati prinašalec za kosilo?[永久失效連結]。Jana
- Moller, Valdemar (2012年12月4日)。Varje dag ställs vi inför valet om vad vi ska ät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Fria Tidningen。
- Samson, Claudette (2012年11月22日)。Le véganisme, un refus de l'exploitation des animau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Le Soleil'。
- Schott, Ben (2010年1月11日)。肉食主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紐約時報》。
- Socha, Kim; Sarahjane Blum (2013年)。《面對動物剝削:解放運動與純素主義草根選文》(Confronting Animal Exploitation: Grassroots Essays on Liberation and Veganism)。McFarland。ISBN 0786465751。
- Spencer, Stephan (2012年9月13日)。是朋友還是食物?如何決定意識型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哈芬登郵報》。
- Vereecken, Kathleen (2012年12月15日)。Dierenliefde gaat niet door de maag。De Standaard。
參考書目
[編輯]- Pilisuk, Marc, Joy, M. (2001年)。〈人本心理學與社會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Ecology)。Kirk J. Schneider、James F. T. Bugental、J. Fraser Pierson 編輯。《人本心理學手冊:尖端的理論、研究、實務》(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Leading Edges i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第101-114 頁)。Sage 出版社。ISBN 0761927824。
- 梅樂妮.喬伊 (2003年3月)。〈論非物種歧視者的心理倫理〉(Toward a Non-Speciesist Psychoethic)。《社會與動物》(Society & Animals),第11卷第1期:103-104。doi:10.1163/156853003321618882
- 梅樂妮.喬伊 (2005年冬)。〈人本心理學與動物權利:再論人本倫理的疆界〉(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Animal Rights: Reconsider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Humanistic Ethic)。《人本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第45卷第1期:106-130。doi:10.1177/0022167804272628
- 梅樂妮.喬伊 (2013年1月21日)。〈向權力說真話:了解吃動物的權威敘事以利純素培力與社會轉型〉(Speaking Truth to Power: Understanding the Dominant, Animal-Eating Narrative for Vegan Empower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綠色星球》(One Green Planet)。
- 梅樂妮.喬伊 (2013年2月26日)。為何馬肉好吃又噁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哈芬登郵報》。
作者訪談
[編輯]- 納森.朗可 (2010年9月3日)。「肉食心理:梅樂妮.喬伊博士獨家專訪」。憫惜動物。2013年11月20日原訪談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3年11月20日擷取。「我撰寫《為什麼我們愛狗》......是為了葷食者與純素者而寫。」
- 「梅樂妮.喬伊博士訪談」。動物權利區。2010年4月24日。2013年11月20日原訪談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3年11月20日擷取。「雖然我不使用『動物權利』一詞,但是我確實認為一物種的欲望不應凌駕於另一物種擁有自由並免於傷害的權利。」
- Stafford, Jessi (2012年2月24日)。「專訪梅樂妮.喬伊:書籍、紀錄片、肉食主義」。加州拉荷雅:純素主流。2013年11月20日原訪談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3年11月20日擷取。「日後,我改寫自己的論文,寫出一般大眾都適合閱讀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