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瓦薩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Vasa
瓦薩號的左舵船首
歷史
瑞典艦旗瑞典
動工日 1626
下水日 1628
結局 沉沒,後被打撈並成為館藏船艦
技術數據
噸位 ca. 1,200公噸(2,600,000英磅)
全長 69米(226呎)
全寬 11.7米(38呎)
高度 52.5米(172呎)
吃水 4.8米(16呎)
動力來源 帆,1,275平方米(13,720平方呎)
船員 145名水手、300名士兵
武器裝備
  • 64座大炮,包括:
  • 24磅炮 - 48座 / 3磅炮 - 8座
  • 1磅炮 - 2座 / 榴彈炮 - 6座

瓦薩號(「Vasa」或「Wasa[1])是瑞典國王「北方雄獅」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大帝於1626年到1628年間下令建造的一艘軍艦。1628年8月10日,瓦薩號從其建造地揚帆起航,但在航行了不到1海里(博物館記載1500米)後便進水沉沒。人們曾試圖取回這艘沉船上頗具價值的加農炮,最終未果。這艘船被世人遺忘幾百年,在20世紀中葉,重新受到重視,從港中幾乎完整地被打撈起,在斯德哥爾摩的瓦薩沉船博物館中展出。

歷史[編輯]

瑞典1560-1815年的領土變更。在瓦薩號建造並沉沒的年代,瑞典還沒有佔領今天的瑞典南部地區,但是佔據了一部分今天屬於芬蘭愛沙尼亞的地區,還有英格里亞卡累利阿.

在17世紀以前,瑞典只是一個位於北歐邊緣的貧窮小國。但在1611年到1718年間,瑞典出現了一系列富有能力的君主,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了高效的軍事機器,從而成為了波羅的海最為強大的國家,而其在歐洲政治中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這段時期被後世史學家稱為「stormaktstiden」,意為「偉大時代」或「強權時代」。瑞典的史學家們常把當時的瑞典視作傾全國之力發動戰爭的絕佳案例,認為這個北方小國在短短幾十年間便將自身轉變成了一個軍事財政國家英語fiscal-military state[2]

建造[編輯]

瓦薩號右舷

在瓦薩號建造的不久前,斯德哥爾摩造船廠是由Antonius Monier與德裔造船監工Henrik Hybertsson所領導。1625年1月16日,Henrik與他的兄弟Arendt Hybertsson (de Groote)接手了整個造船廠並在不久後接下了四艘船的訂單。分別為兩艘龍骨長約41米(135呎)與兩艘約33米(108呎)長[3]

幾年後造船廠遭逢了財政問題,延誤了船隻建造。但時正逢瑞典海軍在一場暴風雨中折損了十艘船艦。瑞典王憂心地寫了封信給海軍上將Klas Fleming,要求向Henrik詢問是否能於短時間內建造兩艘較小的戰艦;信中瑞典王要求船隻要有37米(121呎)長的龍骨。這給Henrik Hybertsson一個新難題,因為原本訂單中的船艦龍骨大小早已裁切完畢。1626年2月22日,瑞典王希望新船之尺寸遵循要求。[4]Hybertsson並未親眼見到瓦薩號完工,他在西元1625年底病倒,經過一年的治療但仍死於1627年的春天。而監督船艦建造的工作由Hybertsson的德裔助理Henrik 'Hein' Jacobsson繼續完成。[5]

瓦薩號的船殼在約在1627年春有才有一定的完整度,這時瓦薩號才能開始完整建造上層甲板船尾樓海軍錘與索具。當時瑞典尚未有成熟建造大型船帆的技術,必需仰賴從法國、德國進口與一些廉價品。帆布大多是用亞麻製成。索具完全由從拉托維亞里加進口的大麻纖維編成,這些物品和船隻本身都成為了珍貴的歷史學研究對象,並帶有明確的弘揚瑞典國威、宣揚國王意志的政治意圖,因此瓦薩號的內裝極盡繁華奢美。在當時堪稱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戰艦之一;古斯塔夫二世於1628年1月蒞臨船廠,這也是他唯一一次登上瓦薩號。[6]

瓦薩號橫截面的模型,畫出了the shallow keel and two gun decks.

處女航與沉沒[編輯]

斯德哥爾摩市中心以及瓦薩號從Skeppsgården船廠航行至舊皇宮附近的泊位的途徑。瓦薩號於1628年於Skeppsgården船廠武裝和裝配,並在圖中所指出的地點沉沒。

1628年8月10日,Söfring Hansson艦長下令展開瓦薩號的處女航,駛往Älvsnabben英語Älvsnabben的海軍駐地。是日風平浪靜,只有一點點西南風,船沿着海濱被拖到港口的南側,在那裏設置了三張帆,然後船向東駛去。 由於追求極致的續航力、容量、火力及防護力,整船被建成不合乎物理常規地高大笨重,再加上在建造時沒有填入足夠的壓艙物,瓦薩號即便在港口停靠時也不能依靠自身保持平衡。儘管有着嚴重的結構缺陷,瓦薩號依然被允許起航:不出所料的是,在出海航行不到幾分鐘後,瓦薩號便被一陣微風吹倒,繼而全船傾覆。令瓦薩號匆忙起航的因素來自以下幾個方面:身處國王的古斯塔夫二世急於讓瓦薩號加入波羅的海艦隊備戰;而國王的下屬們則缺少政治勇氣,沒有向國王稟報船隻的結構缺陷,亦未請求將首航時間推延。事後,瑞典樞密院曾組織了一次針對事故的調查,以追查負責人的責任,但最後卻無疾而終。

再發現與展示[編輯]

1950年代,業餘海軍考古學家安德斯·弗蘭岑(Anders_Franzén)在斯德哥爾摩港一條繁忙航線的一側再次找到了瓦薩號沉船的位置,這引起了眾人及瑞典海軍的注意。1961年4月24日,瓦薩號龐大的船軀被幾近完整地打撈上岸,並被臨時存放在Wasavarvet(「瓦薩船塢」)博物館中。1987年,瓦薩號被移往斯德哥爾摩瓦薩沉船博物館展出。這艘船是瑞典最受遊客歡迎的展品之一;自1961年以來已經有超過3500萬遊客參觀。 在1961年的打撈行動中,海洋考古學家英語Maritime archaeology們在瓦薩號的船殼周圍找到了大量的人造物品,並發現了至少15具人類遺體。在這些發現物中,有着衣物、兵器、大炮、工具、硬幣、餐具、食物、飲料以及十分之六部分的船帆,1990年,展示瓦薩號的瓦薩沉船博物館正式開放參觀,該博物館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歷年來遊客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類似船隻[編輯]

  • 信濃號航空母艦:由於防護過低,艦體在航行時難以防禦敵艦,居住區沒有任何生活用品非常煞風景,氣密工程測試也都還在進行中,有種說法是由於工程都被簡化,兵裝與艦內裝備都盡量省略,艦內的水密試驗都只做了最低程度(另一種說法是直接省略了),最終被美國海軍巴勞鱵級射水魚號潛艇使用Mk 14型魚雷擊沉。
  • 友鶴號魚雷艇:由於重心過高,艦體在航行時若遭遇風浪無法回復到原角度而翻覆。
  • 中途島號航空母艦:由於負載超重,艦體在遭遇大浪時難以浮起使前部甲板經常入水過量,穩定性亦因此降低。

參考文獻[編輯]

  1. ^ 這艘船的原名為「Wasen」或「Wassen」(意為箭囊),其意取自瑞典瓦薩王朝盾徽上的箭囊圖案,而這一圖案亦是現今瑞典國徽的一部分。由於原名讀音與瓦薩王朝的「Vasa」相近,亦由於「Vasa」近似於瑞典方言中常見的「vase」一詞,「Vasa」逐漸取代了原名,並最終成為了該船公認的名稱。
  2. ^ Vasa I,Hocker,36-39頁;亦參見Jan Glete的論文《The Swedish fiscal-military state and its navy, 1521–172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Sandström (1982).
  4. ^ Hocker in Vasa I, pp. 43–44.
  5. ^ Hocker in Vasa I, p. 41.
  6. ^ Hocker in Vasa I, pp. 47–5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