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江陵之戰 (208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江陵之戰
赤壁戰事的一部分
日期208年冬 - 209年
地點
江陵(今荊江
結果 孫劉聯軍勝
參戰方
孫權劉備聯軍 曹操
指揮官與領導者
周瑜
程普
凌統
關羽
曹仁
樂進
李通
文聘
兵力
周瑜程普劉備聯軍
40,000+[1]
關羽蘇飛聯手
5000人左右[2]
120,000+ (曹仁部在戰前比周瑜部多,[3]並得到益州及[4]襄陽[5]汝南[6]江夏[7]當陽[8]和曹操轄下大量其他城市的援軍。)

江陵之戰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對抗曹操的戰事。此戰是赤壁軍事行動的一部分,在208年曹操軍於赤壁之戰的水戰和夷陵之戰之後的烏林陸地遭遇戰中潰敗後立刻開戰。其中烏林的戰事是赤壁之戰的副產物,不可混同。

江陵城與當陽北方周圍激戰正酣時,荊南卻沒有太多激烈的戰鬥。除了稍早於夷陵之戰隔絕了劉璋益州諸城之外,由於不能把江陵從支援它的城市中孤立出來,戰事演變成消耗戰,最終因曹操軍大量傷亡告終。約一年後,曹操無力應對人力物力的持續損耗,命曹仁撤離江陵。[9]

背景

[編輯]

赤壁大勝後,孫劉聯軍實施下一步戰略,將撤退的曹操軍往江陵(在今荊江,非今湖北江陵縣)驅趕,並試圖奪取南郡。為了打通進軍江陵的通道,孫權佔領了江夏郡南岸的沙羡、鄂縣、下雉等地。

戰役

[編輯]

絕曹仁糧道

[編輯]

周瑜擔心曹操分散在各處戰略要地並未受損的各隊精兵共計十萬,劉備建議周瑜斷絕江陵的補給,以趕走曹仁。故周瑜勸劉備派關羽通過滲透戰鬥阻斷曹仁的糧道,讓關羽越過江陵的戰略要點攻擊敵後,孤立江陵,以便協同進攻。劉備命張飛、關羽統兵。關羽受命,率軍北上阻攔敵援軍,阻斷主要道路。[10]關羽和蘇飛[11]率水軍和二千人的偏師沿漢水而上[12],關羽的二千人北上深入曹軍防線二百里,攻擊江陵北方的漢津等地。把守襄陽樂進發兵驅逐。[13]曹仁遣派江陵的徐晃與當陽滿寵聯軍企圖夾擊奪回關羽控制的漢津口,但是沒有成功。[14][15][16]

關羽數千人又東上繞過駐軍當陽的滿寵,佔據荊城(今湖北荊門市鍾祥市西南)並攻擊尋口(鍾祥市漢水西岸),屯駐夏口文聘與樂進趕往救援。[17]文聘水軍又去搶奪關羽在漢津的輜重物資,並在荊城燒毀關羽的戰船[18],成功打退關羽軍的進攻。但北方的樂進、滿寵、文聘等人,也始終沒有南下江陵救援曹仁,也無法攻擊周瑜軍。北方數萬曹軍被跟關羽連續對峙與戰鬥牽制,劉備與周瑜斷絕江陵外援的作戰獲得一定的成果。

劉備與劉琦收復荊南之戰

[編輯]

荊州在長江以南還有四郡在曹操管下,當時北上驅逐關羽未果的徐晃南歸,跟曹仁會師攻擊周瑜[19]。正是曹仁與周瑜大戰方酣之際。劉備以劉琦為荊州刺史帶部南下進兵荊南。四郡武陵金旋[20]長沙韓玄桂陽趙範零陵劉度皆望風歸降。之後劉備以諸葛亮軍師中郎將,總督長沙、桂陽、零陵政務。

同時廬江雷緒軍主動來投,使他的軍力大增。[21]雷緒在得知曹操烏林敗績後,就在廬江起事。曹操先前將舊部分散在江北以防叛亂的部署起了作用:他很快派夏侯淵召集軍隊平亂,雷緒雖戰敗且失去地盤,但率部數萬口投靠劉備,增強了劉備的力量。

僵持

[編輯]

孫劉聯軍雖然也受到了損失,但和曹操軍相比較輕。幾個月前,曹仁在一次奪回夷陵的嘗試中損失了三千多精騎兵,他和來援的徐晃也無力壓制獨力守御周瑜大營的凌統。因此江陵守軍士氣低落,曹仁也知道自己需要採取措施改變戰局。為防士氣繼續低落,他募得士兵三百人,[22]組成由將軍牛金率領的突擊隊,希望他們在戰場上取得小勝或表現出勇敢來振奮士氣。當敵軍前部來到城外時,這股小部隊被圍。曹仁令帳下數十壯士準備相救,長史陳矯勸止:「敵軍士氣正盛,就算我們損失幾百人又如何。」[23]曹仁無視陳矯懇求,出城衝入敵軍。陳矯看不到曹仁,以為他已陣亡。但其實曹仁第一次入陣就救出了牛金,又回頭去救其餘的人。曹仁率部安全退回城中,他和牛金部的戰死者合計也只有數人。陳矯吃驚之餘嘆道:「將軍真天人也。」曹操很快得知,因曹仁在此戰中的英勇表現賜封他為安平亭侯。受到嘉獎的曹仁在城外紮營。周瑜親自率軍突襲曹仁營,一次右肋中箭,受了重傷。[24]

曹仁撤退

[編輯]

戰爭過了一年,曹操雖持續增派援軍與北方諸將意圖突破聯軍對江陵的封鎖線,豫州的太守李通企圖迎回曹仁從江陵北上突圍,但李通在戰到中途突然病死[25]。最終,曹仁軍傷亡者眾多,堅持不下而退出江陵。[26]此戰後,孫權軍控制長江中下游,以及與西蜀的劉璋接壤,實現了攻取長江中游要地南郡的目標。另一方面,劉備則在荊南四郡培植力量,以趙雲領桂陽太守,讓向朗總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27]就此,孫權則以黃蓋領武陵太守。而周瑜就分公安給劉備屯駐。

戰後影響

[編輯]

戰後孫權與劉備就荊州的分配權出現矛盾,劉備為此更主動找孫權要求土地;而孫權基於政治考量害怕他反叛,故安排妹妹嫁給劉備。[28]直至周瑜死後,主張聯劉抗曹的魯肅上台,建議讓劉備督導荊州,才得以延遲雙方因荊州問題而決裂。劉備自此成為完全獨立的軍閥,也具備了入侵益州的條件,並將於211年進軍益州

因為隨着雙方對抗的停止和戰鬥轉為圍城,曹操於209年3月退回位於的前沿基地,孫權也放棄了東線對合肥的進攻,傳統認為江陵之戰是赤壁軍事行動的完結,江陵圍城戰的餘下戰事也不再被大多史學家認作赤壁軍事行動的一部分了。孫權攻陷江陵通常被認為是赤壁軍事行動的戰果。

參戰人員

[編輯]

演繹

[編輯]

為了戲劇效果,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劉備征服江南四郡被寫成分離的戰事,並有關羽和黃忠的對決,成為京劇等其他文藝的創作資源。事實上,這些都並非事實。

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所述相反的是,韓玄並未被魏延所殺,史書也沒記載魏延在此時加入劉備軍乃至參與此戰。

註釋

[編輯]
  1. ^ 此數目是在假設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傷亡很小的基礎上粗略估計得出的。
  2. ^ 三國志
  3. ^ 陳壽三國志·吳志九·呂蒙傳》:「曹仁分眾圍寧,寧困急,使使請救。諸將以兵少不足分。」
  4. ^ 陳壽《三國志·魏武帝紀》:「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
  5. ^ 陳壽《三國志·魏志十七·樂進傳》:「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6. ^ 陳壽《三國志·魏志十八·李通傳》:「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通率眾擊之。」此處「通」指時任汝南太守的李通。
  7. ^ 陳壽《三國志·魏志十八·文聘傳》:「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文聘時任江夏太守。
  8. ^ 「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征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滿寵被曹操授奮威將軍率軍抵抗孫權入侵,率大量士兵屯當陽。
  9. ^ 陳壽《三國志·吳主傳》:「瑜、仁相守歲余,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
  10. ^ 陳壽《三國志·魏志十八·李通傳》:「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
  11. ^ 原劉表部下,後歸東吳
  12. ^ 陳壽《三國志·吳志九·周瑜傳》裴注引《吳錄》:備謂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人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
  13. ^ 陳壽《三國志·魏志十七·樂進傳》:「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
  14. ^ 陳壽《三國志·吳主傳》:「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15. ^ 《三國志·魏志十七·徐晃傳》:「又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
  16. ^ 陳壽《三國志·魏志二十六·滿寵傳》:「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征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17. ^ 陳壽《三國志·魏志十八·文聘傳》:「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
  18. ^ 陳壽《三國志·魏志十八·文聘傳》:「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關羽)船於荊城。」
  19. ^ 陳壽《三國志·魏志十七·徐晃傳》:「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
  20. ^ 《三輔決錄注》則載金旋反抗劉備失敗被殺。
  21. ^ 陳壽《三國志·先主傳》:「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
  22. ^ 陳壽《三國志》卷九諸夏侯曹傳第九:「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
  23. ^ 陳壽《三國志》卷九諸夏侯曹傳第九:「賊眾盛,不可當也。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
  24. ^ 陳壽《三國志·吳志九·周瑜傳》:「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
  25. ^ 陳壽《三國志·魏志十八·李通傳》:「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勇冠諸將,通道得病薨」
  26. ^ 陳壽《三國志·吳主傳》
  27. ^ 陳壽《三國志·蜀志十一·向朗傳》:「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軍民事。」
  28. ^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傳》:「權稍畏之,進妹固好。」

參考文獻

[編輯]
  • 陳壽《三國志》
  • 司馬光資治通鑑
  • 中國古代戰爭戰例選編編寫組《中國古代戰爭戰例選編》(第一冊),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北京新華出版社發行(1981年 - 1984年)
  • 袁庭棟. 中国古代战争 第一冊. 成都: 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1988. ISBN 7805240582. 
  • 張曉生. 中国古代战争通览 第一冊. 西安: 北京長征出版社. 1988. ISBN 780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