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段祺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段祺瑞
段啟瑞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任期
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
前任黃郛(大總統,國務院攝行)
繼任胡惟德(國務院攝行)
中華民國邊防督辦
任期
1919年7月21日—1920年7月19日
前任(自己,參戰督辦)
繼任(職務裁撤)
中華民國參戰督辦
任期
1917年12月18日—1919年7月21日
前任(職務設立)
繼任(改任邊防督辦)
討逆軍總司令
任期
1917年7月3日—1917年7月16日
前任(職務設立)
繼任(職務裁撤)
中華民國參謀總長
任期
1916年3月23日—1916年4月23日
前任馮國璋(未就任)
唐在禮(代理)
繼任王士珍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任期
1913年5月1日—1913年7月31日
(陸軍總長代理)
前任趙秉鈞
繼任熊希齡
任期
1916年4月22日—1917年5月23日
(第8任國務卿、第9任國務總理)
前任徐世昌(國務卿)
繼任伍廷芳(代理)
任期
1917年7月14日—1917年11月22日
(第11任,正任)
前任江朝宗(代理)
繼任汪大燮(代理)
任期
1918年3月23日—1918年10月10日
(第13任,正任)
前任錢能訓(代理)
繼任錢能訓(代理)
湖北省都督
任期
1913年12月19日—1914年2月1日
前任黎元洪
繼任段芝貴
河南省都督
任期
1914年2月13日—1914年4月3日
前任張鎮芳
繼任田文烈
大清湖廣總督
(未就任)
任期
1911年11月17日—1912年2月12日
前任段芝貴(未就任)
繼任(清朝滅亡)
大清江北提督
任期
1910年12月18日—1911年10月23日
前任雷震春
繼任楊慕時
保定陸軍軍官學堂督辦
任期
1906年5月8日—1910年12月18日
前任馮國璋
繼任趙理泰
個人資料
性別
芝泉
正道居士
出生1865年3月6日
同治四年二月初九
 大清安徽省廬州府六安縣
逝世1936年11月2日(71歲)
民國二十九年九月十九
 中華民國上海市盛宣懷公館
死因胃潰瘍
墓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區萬安公墓西部陵區
籍貫江西省 饒州府
國籍 大清(1865—1912)
 中華民國(1912—1928)
 中華民國(1928—1936)
政黨 皖系
安福俱樂部(安福系)
配偶吳氏
張佩蘅
兒女段宏業(子)
段宏范(子)
段宏淑(女)
段宏彬(女)
段宏巽(女)
段宏筠(女)
段宏荃(女)
父母段從文(父)
范氏(母)
學歷北洋武備學堂
普魯士軍官學校
著作《訓練操法詳析圖說》
《段祺瑞等要求共和電》
《乞共和第二電》
《正道居集》
宗教信仰佛教
獲獎 二品花翎(1902年)
奮勇巴圖魯(1902年)
頭品頂戴(1910年)
建威上將軍(1914年授予)
軍事背景
服役 清末新軍(1885—1912)
北洋陸軍(1912—1926)
軍銜 陸軍上將(1912年授予)
參戰甲午戰爭(1895年)
與義和團之戰(1900年)
辛亥革命(1911年)
府院之爭(1916年)
護法運動(1917年)
張勳復辟(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
外蒙古撤銷自治(1919年)
直皖戰爭(1920年)
三一八慘案(1926年)
經歷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六安人,祖籍江西饒州中華民國政治家,歷任參謀總長國務卿國務總理臨時執政。在任期間,反對帝制總統制,再造共和,提倡責任內閣制,主張武力統一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帶領中國成為戰勝國,加入國際聯盟,並迫使外蒙古撤治。下野後隱居天津和上海,1936年病逝。著有《正道居集》。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段氏祖籍江西饒州,明末遷英山,清初遷安徽壽縣,清末再遷安徽六安。祖父段佩,屬李鴻章組建的淮軍,以軍功累提督,授振威將軍,曾殺當地土豪劉楠、劉樞,與劉家結怨。父段從文,在鄉務農,母范氏。[1]

幼年及入伍

[編輯]

1865年(同治四年),段祺瑞生於安徽六安太平集,為段佩長孫。[1]

1868年,段佩在外,劉家尋仇,父母攜段祺瑞避安徽壽州。1870年,段佩回鄉,聲勢浩大,全家遷合肥西鄉,置田百餘畝。[1]

1872年,段佩駐江蘇宿遷,統領劉銘傳軍馬隊三營,他把段祺瑞接到身邊,送私塾讀書,又為段氏定下姻親,女方為宿遷舉人吳懋偉的女兒。[1]

1878年,段佩卒於任所,段祺瑞轉學合肥西鄉,一年多後因貧輟學。[1]

1881年,段祺瑞隻身投奔族叔、威海某營管帶段從德,補軍營哨書。[1]

1882年,父親在探訪回家途中遭劫殺,不久破案,兇手伏誅。次年,母親悲傷過度去世。段祺瑞將父母合葬於合肥西鄉。[1]

學習經歷

[編輯]

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紫竹林創辦武備學堂,楊宗濂為總辦,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砲科一期。在天津,段祺瑞學習兵法、地形、軍器、砲台、算法、測繪、國文等課程,「力學不倦,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於時。」還修好從德國進口的管退炮瞄準器,受學校器重。1886年,段祺瑞赴合肥與吳氏完婚。[1]李鴻章至武備學堂考察,其他學生連射六砲都未中浮靶,段祺瑞每發必中。李鴻章又問了一些試題,段祺瑞對答如流,李鴻章歎:熟知軍事,俾易造就,是一個可用之材![2]

1887年,以最優等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分配旅順砲台監修。次年生子宏業。冬,李鴻章奏派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生赴德意志帝國,第一批共五人,名單初呈時未有段祺瑞名,李鴻章予以修改。[2]另一說段祺瑞考取第一名。[1]另外四人為:商德全、吳鼎元、滕毓藻、孔慶塘。

1889年春,五人抵柏林,在普魯士軍官學校學理論與操練,之後到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弗里茨·克虜伯英語Friedrich Alfred Krupp與李鴻章交好,曾親往梅噴射擊場授課。次年春,光緒帝特使洪春偕弗里茨探望留學生,五人操演各式口徑的大炮,十分成功。其他四人先行回國,段祺瑞繼續學習彈殼加工、銑磨來福線、灌製優等鋼技術,以及火砲構造、保養等課程。冬,回國。[2]

回國初期

[編輯]

段祺瑞入稟李鴻章,李審視一番他的辮子,和顏悅色地說:你的責任是報效國家而不是剪辮子。段祺瑞感到慚愧,因為他很想剪掉。[2]先任天津機器製造局委員,1891年改任威海隨營武備學堂教習。

1895年,日軍圍困威海衛,段祺瑞帶學生搬運砲彈,又操作大砲與日軍激戰。[2]

中年

[編輯]

清朝

[編輯]
結交袁世凱
[編輯]

甲午戰爭大清慘敗,劉坤一張之洞等舉薦浙江溫處道袁世凱練兵,光緒帝下令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新軍採德國建制,按德軍教條訓練,裝備全由德國進口。袁世凱又從淮軍、天津武備學堂和李鴻章等處選拔一批軍官,段祺瑞主管砲兵,又任砲兵學堂監督。[1]

1898年,段祺瑞升敘加銜。12月,袁世凱新軍編入武衛軍,改稱武衛右軍,由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節制。冬,榮祿派段祺瑞等赴日本觀操。回國後編纂《訓練操法詳析圖說》。[1]

光緒廿六年二月,袁世凱任山東巡撫鎮壓義和團,段祺瑞隨往。次年吳氏病逝於濟南。袁世凱將表姪女張佩蘅許配給段。張佩蘅幼年喪父,由袁世凱夫婦養大,其祖母即袁世凱之姑母。袁世凱又請段總辦隨營學堂。蕭縣徐樹錚投奔段氏,拜為記室。1902年,袁世凱奏段氏總辦學堂卓有成效,鎮壓廣宗、威縣義和團有功,遂賞戴花翎、加奮勇巴圖魯。[1]

1912年唐紹儀內閣,段祺瑞在後排左三

訓練新軍

[編輯]

1903年10月,清政府決定設立練兵處,統轄新軍訓練,同年12月袁世凱兼任練兵處會辦大臣,因袁世凱推薦,段祺瑞升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此時段祺瑞與馮國璋王士珍並稱為「北洋三傑」,段被稱為「北洋之虎」[3]。1904年,段祺瑞兼任常備軍第三鎮翼長署理;1905年2月正式升任新軍陸軍第四鎮統制,駐軍天津馬廠,同年進行的河間秋操演習段祺瑞擔任北軍總統。

1906年,段祺瑞改任陸軍第三鎮統制兼北洋武備學堂督理,1906年3月被任命為福建省汀洲鎮總兵,段祺瑞南下赴任。5月8日,陸軍行營軍官學堂在保定成立,段祺瑞任督辦[4]:27。段祺瑞在北洋軍系影響力是基於他長期主掌軍隊訓練及養成,新軍逐漸編練成形的同時,段祺瑞也逐漸在軍隊中植入屬於他專屬的倫理性影響力。

1909年1月2日,袁世凱一度失勢,遭清政府下令「着即開缺,回籍養疴」,袁世凱臨別前將北京私宅贈與段祺瑞。段祺瑞則在同年12月回任陸軍第六鎮統制。

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賞頭品頂戴。12月18日加侍郎銜,外放任江北提督,駐江蘇淮安清江浦,負責本地治安。

共和雙電
[編輯]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袁世凱將段祺瑞召回北京,10月25日段祺瑞升任清軍第二軍軍統;第二軍隨後開拔南下與第一軍(軍統馮國璋)一同清剿革命黨,清廷增封段祺瑞為湖廣總督。由於袁世凱與革命黨間持續進行談判,南下清軍並未盡全力掃除武漢當地之敵;待11月13日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取得職權後,段祺瑞除湖廣總督之位外會辦撫剿事宜;由於馮國璋攻克武漢三鎮進度過順,11月28日袁世凱任命段祺瑞調任第一軍軍統,第二軍軍統換由馮國璋擔任。12月5日,段祺瑞下令第一軍退出漢陽,開始進行南北議和,革命軍黃興孫文等同意,倘能促使宣統退位,可由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等北洋軍五十位將領聯名發佈徐樹錚起草的《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5],向隆裕太后逼宮,不久,段祺瑞又發表《乞共和第二電[5],直接挑明「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直接以武力恐嚇隆裕太后,隆裕於2月12日頒降懿旨,接受優待條件,溥儀退位,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中華民國

[編輯]
袁段反目
[編輯]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段祺瑞同時出任陸軍總長。

1913年7月,段祺瑞代理國務總理,組成段祺瑞臨時內閣,調兵鎮壓二次革命;12月陸軍總長一職由周自齊接任。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鎮壓白朗起義。

1914年2月,袁世凱段祺瑞召回北京述職,其湖北都督由段芝貴、河南都督在4月由田文烈接任;1914年5月,袁世凱增設海陸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試圖收回由陸軍部主控的軍權,段祺瑞擔任陸軍總長;段祺瑞因不滿這個調任,在陸軍總長一職任內主要業務都由親信徐樹錚定奪。6月30日,段祺瑞獲授建威上將軍,兼管理將軍府事務[6]。11月,日本軍隊佔領青島,段祺瑞主張與日本決一死戰。此後,袁世凱與段祺瑞的不和日趨浮上枱面。

1915年5月「二十一條」簽訂後,段祺瑞告病辭職,赴西山養病,8月29日,袁世凱批准他辭去陸軍總長一職,由王士珍接任,但仍留管理將軍府事務及統率辦事處辦事員[7]。袁世凱在1915年底推行洪憲帝制時,段表示不擁護帝制。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共和制,23日,委任段祺瑞為參謀總長[8],4月22日,改任國務卿[9]

府院之爭
[編輯]

6月6日,袁世凱病逝,7日,黎元洪接任大總統,段祺瑞依舊擔任國務總理,但二人對政事處理方向不同,21日,段祺瑞提出辭職,雖然段祺瑞同意留任[10],府院之間不和,由此而起。8月,總統府秘書長丁世嶧與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互爭事權,段祺瑞又再辭職,雖然段很快便被勸回[11],但兩方互鬥,沒有停息。段祺瑞成為北洋政府內皖系的領袖。

1917年5月,段祺瑞因對德國宣戰一事,與國會鬧翻,督軍團又從旁慫恿,要求解散國會,迫使大總統黎元洪於23日將段祺瑞免職[12],引發由張勳領導的溥儀復辟。復辟歷時十二日後即被段於天津馬廠誓師鎮壓。

戰敗下野
[編輯]

雖然溥儀復辟失敗,但黎元洪拒絕復總統任,只得由馮國璋繼任;段祺瑞無意重開國會,使孫文等革命黨人有藉口在廣州發起護法運動,南北因此分裂,馮、段二人對於統一中國的方式,意見相阻,發生第二次府院之爭。1917年8月14日,中國對德國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一戰,並派華工到歐洲,及換取列強對中國如大國的待遇。9月下旬,湘南護法戰爭爆發,段祺瑞派兵入湖南討伐護法軍。11月14日,北軍總司令王汝賢和副司令范國璋二人突然通電全國,要求停戰,段祺瑞大吃一驚,11月22日,他辭去了總理職務[13]。為要安撫段祺瑞皖系軍閥,12月18日,馮國璋任命段為督辦參戰事務[14]

1918年3月18日,北軍奪回湖南岳州,主戰派士氣大振,翌日(19日),曹錕等二十多人聯名請段祺瑞出山[15],段便於23日復職總理[16]。同年10月10日,馮國璋大總統的任期屆滿,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大總統。段表面與馮國璋約定共同下野[註 1],但持續透過安福系在幕後操縱政權。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軍戰敗被擊潰。皖系勢力自此被完全瓦解,段亦隨即徹底失勢下野,退隱天津並甚少過問政事。

晚年

[編輯]
晚年的段祺瑞
南北和議
[編輯]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甲子兵變,推翻大總統曹錕,先邀請孫中山北上,後與奉系妥協,請段祺瑞出山,出任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國家元首。段祺瑞被推為「臨時執政」,稱「外崇國信」,承認一切不平條約繼續有效[18]:43。針對孫中山主張召開國民會議,段祺瑞宣佈召開善後會議,只限各省首領、各省區長官、有功勳及特殊資望者,不包括人民代表[18]:43

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正式下取消法統令,廢除斷續運行12年的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由中華民國臨時參政院替代之。

隱居天津
[編輯]

1926年3月18日,發生北洋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同年4月9日被鹿鍾麟驅逐,避入東交民巷法使館。後聯奉軍不成,20日下野返天津日租界隱居,作寓公潛心禮佛,自號「正道居士」。

1928年7月3日蔣抵北平後,聽聞段祺瑞之安福系在天津活動之說,乃以學生身分致書段氏,勸其愛惜令名:「弟子蔣介石謹致敬於芝泉夫子座前,而問起居……中正與先生別垂二十三年,知先生或憶當年弟子中有蔣志清其人者。此二十三年中,先生幾度秉國大政,備極喧赫;而中正始終追隨先總理,奔走革命,致力撲滅奉先生為領袖之北洋軍閥,歷盡艱苦,而未嘗偶一修音問者公也。今燕雲收復,北伐即告完成,中正身臨舊都,未遑寧處,上書敬候居者私也。公私之間,截然有鴻溝在。……中正對於先生已往翊贊共和之勳績,深知尊重,無敢或忘;並深願先生愛惜令名,善用勳望,以固革命之基,而奠共和之實,使天下後世皆知先生救國愛民之真誠,而不終為奸邪宵小之所誤,是則公私之幸也。語曰:君子愛人以德。輒敢以弟子之私,布其誠悃,惟希鑒察。」[19]:161-162

移居上海
[編輯]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就多次到天津日本租界區秘密會晤溥儀、鄭孝胥、段祺瑞、吳佩孚等人,欲在東三省和華北地區扶植代理人。[20]

1932年,據閻錫山日記,段祺瑞使人來訪,欲出兵平津攻打張學良,掌權華北以對抗國民政府:「合肥(即段祺瑞)使人來云:北方軍人均一致倒張,倒後段可收回東省,北方另成政府以抗南,只俟公一諾。余答曰:未聞內亂愈張而外患能息者。日,大國也,不可測度,請段公勿受其欺。此為四月間事。五月間復專使來雲……七月下旬,復由王軍長寄語云:外交、內部均已辦妥,擬入宋哲元軍中,效馬廠誓師法,通電抗日驅張,只得公一諾即行發動。余曰:外患已成,國固不幸,然負咎有人,段公此舉,恐以救國之心,蒙亂國之責。」[20]

1933年1月,日軍攻佔山海關,華北情勢危急,蔣恐段祺瑞為日人利用,乃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新之作為特使,持其親筆函赴天津,往見段氏,邀請南下;段氏亦恐遭日人劫持,經思考後決定接受,於1月21日凌晨離開天津南下,1月22日抵達南京,蔣親自於下關碼頭迎接[19]:162。1月23日,蔣復陪同段氏往謁中山陵,向孫致意,並「與之暢談辛亥年要求共和通電以前之歷史」,謂:「此老骨格與精神,求之當世不可多得也」,午夜蔣送段氏登車赴上海定居[19]:162。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其宅邸位於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的盛宣懷公館;日後該公館先後成為日本國駐滬領事館、日本國駐滬總領事官邸,旁邊為上海圖書館,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在其附近。

對於段祺瑞的懸崖勒馬,國民政府財政部每月支付2萬元的巨款,用以維持段祺瑞及其家人舊屬的生活。[20]1935年,段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但沒有就職。

逝世
[編輯]

1936年11月2日,段氏於上海病逝[19]:162,享年71歲。遺囑:[21]

11月3日,蔣致電中央,以其「贊成共和與再造之功,殊不可沒」、「實為元勳」,建議國葬,指示軍事委員會及軍政部派員協助治喪;又親撰輓聯。[19]:162

褒恤令:[22]

前臨時執政段祺瑞,持躬廉介,謀國公忠。辛亥倡率各軍贊助共和,功在民國。及袁氏僭號,潔身引退,力維正義,節概凜然。嗣值復辟變作,誓師馬廠,迅遏逆氛,卒能重奠邦基,鞏固政體,殊功碩望,薄海同欽。茲聞在滬溘逝,老成凋謝,惋悼實深,應即予以國葬,並發給治喪費一萬元。生平事蹟,存備宣付史館。用示國家篤念耆勳之至意。此令!

中華民國行政院    

蔣審視此令後,又說:「段氏對於國家確有不沒之功,於己之師生關係尤無任哀悼也。」[19]:162

段氏葬於萬安公墓

歷代內閣

[編輯]

1916年段祺瑞第一次內閣

[編輯]

1916年4月23日成立。國務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陸徵祥(後由曹汝霖兼署),內務總長王揖唐,財政總長孫寶琦,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章宗祥,教育總長張國淦,農商總長金邦平,交通總長曹汝霖(大半由梁士詒決定),參謀總長王士珍,審計院長莊蘊寬。1916年6月30日改組,1917年5月23日因府院之爭結束。

國務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唐紹儀(唐未到前由陳錦濤兼署,9月唐抵達,因督軍團通電反對,旋即辭職,伍廷芳接任),內務總長許世英,財政總長陳錦濤,陸軍總長段祺瑞(兼任),海軍總長程璧光,司法總長張耀曾(張耀曾未到前由張國淦兼署),教育總長孫洪伊(次長吳闓生代理,范源濂繼任總長,孫洪伊改任內務總長,原內務總長許世英改任交通總長),農商總長張國淦,交通總長汪大燮

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內閣

[編輯]

1917年7月17日成立,11月22日因第二次府院之爭結束。國務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汪大燮、內務總長湯化龍、財政總長梁啟超、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林長民、教育總長范源濂,農商總長張國淦、交通總長曹汝霖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內閣

[編輯]

1918年3月29日成立,12月13日因新國會(安福國會)成立結束。國務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陸徵祥、內務總長錢能訓、財政總長曹汝霖兼,陸軍總長段芝貴、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朱深、教育總長傅增湘、農商總長田文烈、交通總長曹汝霖、機密院院長曹涇沅。

西原借款

[編輯]

西原借款為1917年至1918年間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簽訂的一系列公開和秘密借款的總稱。

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後,為推行「武力統一」政策,鎮壓孫中山倡導的護法運動,以中國權利為抵押品,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億日元。其中由西原龜三與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商辦議定的有吉會鐵路、滿蒙四鐵路、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森林和金礦、有線電信、參戰、交通銀行等八項借款,共計1.45億日元。

通過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國山東和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產、森林等權益大量抵押給日本。

西原借款所得款項,日後用於財政性支出佔65.22%,軍費佔總支出佔25.40%。

中日協定

[編輯]

1918年5月16日,日本陸軍少將齋藤季治郎日語斎藤季治郎與段祺瑞政府代表靳雲鵬,在北京秘密簽訂《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19日又簽訂《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與日本採取「共同防敵」的行動;日本在戰爭期間可以進駐中國境內;日軍在中國境外作戰時,中國應派兵聲援;作戰期間,兩國互相供給軍器和軍需品。

通過「協定」,日本派出大批軍隊進入中國東北,此時沙俄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對上德國處於苦戰狀態,於是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東三省的戰略地位,中國東北面臨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局面。

六不總理

[編輯]

段祺瑞是當時少有的人品高尚的廉潔官員。他一生做人信條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當時,達官貴人多有三妻六妾,段祺瑞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且知禮,段祺瑞很喜歡。但得知她已經有了意中人之後,段祺瑞便忍痛割愛,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讓姨太出嫁的事,在當時民國社會傳為佳話,此外,段祺瑞一生沒有房產,從來不收禮,晚年保持氣節,拒絕與日本軍部合作。其人格與作風,是中國政治中的一股清流[23]

評價

[編輯]
  • 1918年3月,段祺瑞復任總理時,有評論說:「段氏頭腦簡單,目光不遠,固盡人而知之;然此外段氏尚有極大之病,卽止以包圍其左右之二三人爲人物。蓋彼以爲全國之人物止有徐樹錚、吳光新等,此外,彼概無所感觸。自此點言之,謂段氏爲澈頭澈尾之軍人,甚爲妥當;謂澈頭澈尾之非政治家,亦極妥當……或謂其最大之病在好好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殊不知彼實不知何爲好何爲惡,蓋一單純渾朴之人也。以上所言,指其短處,然尚有長處 —— 卽有肝膽、重言諾、肯負責。此三長處雖不足掩其短,然求諸全中國露頭角之人物,無一可以比肩。」[24]
  • 段祺瑞因致電要求清帝退位、抵制洪憲帝制和討伐張勳復辟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譽。梁啓超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吳佩孚:「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勛。」[25]
  •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段祺瑞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合發動學生抗議,北京軍警鎮壓請願學生,造成「三·一八慘案」,旋被馮玉祥趕下台。「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有說法認為段祺瑞隨即趕到現場,向死者長跪不起,並決定終身食素,至死都沒有違背這一決定。根據當時新聞檔案,段祺瑞根本沒有去「三一八」慘案現場,也沒有出現在「悼念三一八慘案死難同胞大會」[26],並且段政府稱示威學生為「暴徒」[27]。有回憶者稱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後在家中也吃葷,在其他場合吃素只是與信佛有關[28]

著作

[編輯]

段祺瑞晚年喜好吟詠,有《正道居詩》、《正道居詩續集》、《正道居感世集》、《正道居感世續集》等,後合編為《正道居集》,計有文八篇,詩三十五題五十四篇。

香港學者陳煒舜積數年之力,在《正道居集》的基礎上補輯逸作,包括文(聯、頌)三十二篇、詩十題十篇,集合近三十位青年學人撰寫解題、註釋,附以〈剪影集錦〉與〈公文電報選輯〉,編成《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臺北:萬卷樓,2020年3月)[29]

影視作品

[編輯]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段祺瑞建議推舉徐世昌為下屆總統,段自己則表示不做副總統,倘若馮國璋願意在下一任期退為副總統,段祺瑞可以同意,否則他願意和馮國璋同時下野。段出此途,表面上說,是為了團結北洋派,因為徐世昌是北洋的元老,且和直系有很深淵源,徐出山,直系不會反對,段和馮同時下台,直系也可心平。[17]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胡曉. 段祺瑞年譜.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6. 
  2. ^ 2.0 2.1 2.2 2.3 2.4 胡漢輝; 廈門市檔案局. 胡里山砲臺與洋務運動.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2年. 
  3. ^ 萬魯建. 段祺瑞旧居(图). 天津日報. 2023-04-18 [2024-09-21]. 
  4.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5. ^ 5.0 5.1 1925年12月30日,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于廊坊车站遭冯玉祥仇杀. [2018年4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3日). 
  6.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4-07-01, (773號) [2023-03-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17). 
  7.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5-08-30, (1190號) [2023-04-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6). 
  8.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6-03-24, (78號) [2023-04-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5-14). 
  9.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6-04-23, (108號). 
  10. ^ 段祺瑞辭職之前因後果. 時事新報 (上海). 1916-06-28. 黎段間之感情,本極落落,七日就職以來,彼此相見不過四次,無怪隔閡之深。二十一日段氏旣提出辭職書,遣人向黃陂致意,辭氣甚爲決絕,翌日黃坡堅邀段氏入府午飯,有徐菊人、湯濟武在座,黃陂竭力周旋,段氏之意已回,遂允月內暫不言去,退後復經徐等再三慰解,段乃提出『軍國大事旣由國務院負責,元首應端拱受成』一語,以爲承諾留職之附帶條件 
  11. ^ 段總理辭職之內幕·兩秘書長之爭權. 新聞報 (上海). 1916-08-30. 
  12.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7-05-24, (491號) [2023-08-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11). 
  13.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7-11-23, (666號) [2024-01-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30). 
  14.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7-12-19, (692號). 
  15. ^ 曹錕等勸合肥原電. 北京日報 (北京). 1918-03-22. 咸以聲望素著,中外信仰者,非公莫屬……伏維我公再造共和,功在民國……際此一髮千鈞,寧忍坐視不救?錕等已互相約定,我公如允任揆席,則同人等誓當一致,共扶危局……論情論事,皆當俯就,伏乞准如所請,惠然出山 
  16.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8-03-24, (778號). 
  17. ^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18. ^ 18.0 18.1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 編.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呂芳上策劃,王奇生、汪朝光、邵銘煌、林桶法、金以林、黃道炫、楊維真、劉維開、羅敏著. 《蔣介石的親情、友情與愛情》. 台北市: 時報文化. 2011-03-18. 
  20. ^ 20.0 20.1 20.2 张耀杰《晚年段祺瑞的政治投机》,载《同舟共进》2016年03期. [2022-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2). 
  21. ^ 陳煒舜. 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 台北: 萬卷樓. 2020年. 
  22. ^ 國民政府令褒揚撫卹段祺瑞特予國喪並發給治喪費一萬元及其國葬事宜派葉楚傖等人為籌備委員. 國史館. [2022-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23. ^ “六不总理”段祺瑞. 中國新聞網. 2011-10-08 [202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7) (中文). 
  24. ^ 北京特約通訊. 時事新報 (上海). 1918-04-02. 
  25. ^ 吴佩孚评价段祺瑞:天下无公 正未知几人称帝. 鳳凰網. [2012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中文(中國大陸)). 
  26. ^ 段祺瑞因槍殺學生而終身吃素懺悔?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2.
  27. ^ 林本源. 《三一八惨案始末记》. 1926. 
  28. ^ 王楚卿. 《段祺瑞公馆见闻》. 《文史資料選輯》第四十一輯. 
  29. ^ 民國大軍閥著作罕有結集──《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後記. 灼見名家. [2020年] (中文(臺灣)). 

來源

[編輯]
書籍
 大清
前任:
魏光燾
湖廣總督
1911年-1912年
繼任:
(廢止)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前任:
(創設)
 中華民國陸軍總長
1912年3月-1913年12月
繼任:
周自齊
前任:
黎元洪
湖北都督(代理)
1913年12月-1914年2月
繼任:
段芝貴
前任:
張鎮芳
河南都督(代理)
1914年2月-4月
繼任:
田文烈
前任:
趙秉鈞
 中華民國陸軍総長
1914年5月-1915年8月
(1915年5月、王士珍署理)
繼任:
熊希齡
前任:
馮國璋
 中華民國參謀総長
1916年3月-4月
繼任:
王士珍
前任:
王士珍
 中華民國陸軍総長
1916年4月-1917年5月
繼任:
王士珍
前任:
徐世昌
 中華民國政事堂國務卿
1916年4月-1916年6月
繼任:
(改為國務總理)
前任:
(改為政事堂國務卿)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1916年6月-1917年5月
繼任:
伍廷芳
前任:
王士珍
 中華民國陸軍總長(代理)
1917年7月-11月
繼任:
王士珍
前任:
李經羲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1917年7月-11月
繼任:
汪大燮
前任:
王士珍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1918年3月-10月
繼任:
錢能訓
中國國家元首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前任:
曹錕
大總統
臨時執政
1924年11月-1926年4月
繼任:
張作霖
(安國陸海軍大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