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尼斯特·羅倫斯
奧尼斯特·奧蘭多·羅倫斯 Ernest Orlando Lawrence | |
---|---|
出生 | 美國南達科他州坎頓 | 1901年8月8日
逝世 | 1958年8月27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 | (57歲)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聖奧拉夫學院 南達科他大學, B.A. 明尼蘇達大學, M.A. 芝加哥大學 耶魯大學, Ph.D. |
知名於 | 發明回旋加速器 曼克頓計劃 |
配偶 | Mary K. "Molly" (Blumer) Lawrence (1910–2003) (m. 1932–1958, his death) |
兒女 | 2個兒子, 4個女兒 |
獎項 | 諾貝爾物理學獎(1939年)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1948年) 恩里科·費米獎(1957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家 |
機構 |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羅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 |
博士導師 | 威廉·斯望 |
博士生 | 埃德溫·麥克米倫 吳健雄 羅伯特·賴斯本·威爾遜 |
簽名 | |
奧尼斯特·奧蘭多·羅倫斯(英語:Ernest Orlando Lawrence,1901年8月8日—1958年8月27日),又譯恩奈斯特·羅倫斯,美國物理學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教授。[1][2][3] 羅倫斯於1930年代初在柏克萊發明了回旋加速器,因此獲得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4]
羅倫斯於1931年創立了加州大學放射實驗室,該實驗室後來更名為羅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4] ,並由此開創了由大型研究團隊開展大科學研究的模式[5]。曼克頓計劃期間,基於回旋加速器,羅倫斯又發明了電磁型同位素分離器(Calutron),該儀器被廣泛利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鈾濃縮。[6][7][8]
早年生平
[編輯]奧尼斯特·奧蘭多·羅倫斯1901年8月8日出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的坎頓市。[3]1922年,羅倫斯本科畢業於南達科他州州立大學,1923年獲得明尼蘇達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後旋赴芝加哥大學研究一年,最後於24歲時獲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3]
科研生涯
[編輯]1928年,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聘為物理學副教授, 兩年後成為正教授, 是該大學當時最年輕的正教授[5]。1931年,羅倫斯在柏克萊創立了「加州大學放射實驗室(Radiation Labora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該實驗室後更名為羅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4]
羅倫斯於1930年代初發明了回旋加速器,基於此,柏克萊的化學家以及羅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共發現了16種化學元素、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第97號元素「鉳(Berkelium)」即是以柏克萊來命名。[4][9] 著名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也是奧尼斯特·羅倫斯在柏克萊的博士研究生。[10]
曼克頓計劃期間,基於回旋加速器,羅倫斯還發明了電磁型同位素分離器(Calutron),被廣泛利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鈾濃縮,主要地點在田納西州的橡樹嶺(橡樹嶺國家實驗室)。[6][7][8]
獎項榮譽
[編輯]奧尼斯特·羅倫斯因發明回旋加速器而獲得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11]
羅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羅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以及103號化學元素鐒之名稱由來便是源自於奧尼斯特·羅倫斯的貢獻並紀念他。[4]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Lawrence -- The Man, His Lab, His Legacy. www2.lbl.gov. [2019-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4).
- ^ 2.0 2.1 2.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9. NobelPrize.org. [2019-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美國英語).
- ^ 3.0 3.1 3.2 Lawrence -- The Man, His Lab, His Legacy. www2.lbl.gov.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4).
- ^ 4.0 4.1 4.2 4.3 4.4 Berkeley Lab History – 75 Years of World-Class Science. history.lbl.gov. [2019-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 ^ 5.0 5.1 孫揚. 从掌心加速器到大科学装置. 科學通報. 2020, 65 (35): 4007–4013 [2020-12-28]. doi:10.1360/TB-2020-0751.
- ^ 6.0 6.1 Lawrence and His Laboratory: Episode: The Calutron. www2.lbl.gov.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6).
- ^ 7.0 7.1 Yergey, Alfred L.; Yergey, A. Karl. Preparative Scale Mass Spectrometry: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alutr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 1997-09-01, 8 (9): 943–953 [2019-07-21]. ISSN 1044-0305. doi:10.1016/S1044-0305(97)0012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 ^ 8.0 8.1 Rockwell on Calutrons.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1) (英語).
- ^ Chemical Elements Discovered a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l.gov. 1999-06-07 [201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 ^ Chien-Shiung Wu.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5) (英語).
- ^ History.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2013-10-09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8)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諾貝爾官方網站關於奧尼斯特·羅倫斯簡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iography and Bibliographic Resourc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rom the Off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美國能源部
- Ernest O. Lawrence Annotated Bibliography for Ernest Lawrence from the Alsos Digital Library for Nuclear Issues
- Lawrence and the Cyclotron: AIP History Center Web Exhibit
- Ernest Orlando Lawrence -- The Man, His Lab, His Legac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Lawrence and His Laboratory: A Historian's View of the Lawrence Yea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羅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 紀念奧尼斯特·羅倫斯
- NobelPrize.org: Ernest O. Lawrence biograp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Nobel-Winners.com: Ernest Lawre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在Find a Grave上的奧尼斯特·羅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