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狂想曲
未來狂想曲 | |
---|---|
格式 | 科幻 紀錄片 |
編劇 | Victoria Coules |
旁白 | Christian Rodska (UK, Europe) ,John de Lancie(US, Discovery Channel) |
國家/地區 | 英國、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季數 | 1 |
集數 | 13 |
每集長度 | 20-25分鐘 |
製作 | |
製作公司 | BBC,Discovery Channel |
發行公司 | BBC, Discovery Channel, Arte , ZDF,ORF, Mediaset, Animal Planet |
播出資料 | |
首播頻道 | BBC, Discovery Channel |
播出日期 | 2002年4月2日 | —2002年6月25日
外部連結 | |
官方網站 |
《未來狂想曲》(英語:The Future is Wild)是一部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13集偽生態紀錄片電視節目。劇情以數位科學家推測「人類離開地球後,未來地球的生命將如何演化」這個問題為探討。在美國探索頻道播出的版本則改為「未來人類放棄地球,在外太空另闢生存據點,並發出探測器觀察地球上的生命進展」為假設。該節目以自然紀錄片的形式播放,實際上是由動畫技術製成,於2002年6月25日停播。[1]
內容
[編輯]本節目將未來的地球環境分為500萬年後、1億年後、2億年後3個時期,每一時期介紹4個生態系,與生存於該環境中的猜想生物。
五百萬年後
[編輯]此時的地球正處於每10萬年為一週期的冰河時代。人類已經離開地球,從巴黎北部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地表大部分的淡水都被封鎖在巨大的冰層下。 在冰封大陸的邊緣,生物適應了寒冷惡劣的冬天。在熱帶地區,雨林則幾乎完全消失,被乾燥的大草原所取代。火山爆發的突然增加將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行星開始變暖,融化的冰層造成大規模的破壞性洪水。[1]
北歐冰原
[編輯]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被冰丘所覆蓋,而其餘的北歐地區大多數都變成了遼闊的凍原。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氣候異常惡劣的冬季,陽光明媚的夏季轉瞬即逝,只留下匆匆的腳步。[2]
- 雪原秘獸(Snowstalker)
- 棉毛巨鼠(Shagrat)
- 鰹鯨鳥(Gannetwhale)
地中海盆地
[編輯]向北漂移的非洲大陸與歐洲融為了一體,直布羅陀海峽就此封閉,而地中海因冰河期的雨量匱乏而變得乾涸。在盆地的最深處,坐落着一個含鹽量極高的礁湖,一望無邊的鹽鹼灘的邊緣,以及曾是度假勝地的克利特島和塞浦路斯島上,地表已漸漸從白色變成了灰色。這裏成了喀斯特岩溶區,深不見底的岩溶溝將其與周圍隔絕[2]。與地質學事件上曾經發生的墨西拿鹽度危機類似。
- 隱色蜥蜴(Cryptile)
- 史考法豬(Scrofa)
- 葛萊肯貂(Gryken)
亞馬遜草原
[編輯]全球性的氣溫下降和氣候乾燥,對亞馬遜盆地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昔日繁茂的熱帶雨林,如今已萎縮,僅沿着亞馬遜河呈帶狀分佈,大部分地區都已變成乾旱的稀樹大草原。乾旱,意味着經常會發生林火,並且能以極快的速度蔓延到整個草原。然而這裏的生命早已進化出獨特的本領,足以適應草原環境,甚至能抵禦林火的侵襲。[2]
- 狒禿猴(Babookari)
- 獵猴鳥(Carakiller)
- 草原鱗鼠(Rattleback)
堪薩斯冷漠
[編輯]昔日豐饒的北美洲變成了一片乾旱荒蕪的沙漠。放眼望去,只剩下綿延2400公里的黃沙和岩石。這裏一年到頭都刮着寒冷而強勁的北風,不時掀起陣陣可怕沙塵暴。[2]
- 死神蝙蝠(Deathgleaner)
- 史賓雉(Spink)
- 沙漠鱗鼠(Rattleback)
- 草原鱗鼠的近親,為了適應寒冷的沙漠氣候,演化出較小的口、鼻、耳與較大的體型以儲存體內熱量。[2]
一億年後
[編輯]製造溫室氣體的火山使地球變的悶熱潮濕。雨林覆蓋陸地,大氣富含二氧化碳和氧氣。為了適應濕熱的氣候,昆蟲變得巨大,翼展足以公尺計算,世界最大的生物在地表行走。地殼下的活動總是劇烈的,火山運動始終頻繁;如今,巨大的火山爆發將為地球帶來使上最大的浩劫。大部分的生命消失殆盡,使世界變得荒蕪空虛,然而依然有生命茁壯了起來。[1]
孟加拉沼澤
[編輯]一億年後孟加拉灣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近海沼澤。近海沼澤方圓數千公里的範圍里孕育出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它們顯示出各種各樣的適應和進化關係。這裏毗鄰赤道,周圍有群山環繞,因此氣候相當炎熱。充沛的雨量使得這裏異常潮濕。富含養料的沉積物不斷堆積,令這片沼澤肥沃而富饒,但與此同時,也使這片水域暗不透光。[2]
- 沼澤章魚(Swampus)
- 巨龜(Toraton)
- 放電魚(Lurkfish)
- 百合植物(Nursery Vase)
淺海
[編輯]海平面上升近100米,淹沒了地勢代低洼的地區,一望無際的淺海覆蓋了大部分的陸地。陽光能直接射到海床,從而造就了豐富而活躍的生態系統。雖然和人類時代的珊瑚礁非常相象,但生活在這些生態系統裏的都是一些龐然大物。充滿陽光和養料的水域為紅藻進化成全新的礁石生態系統提供了理想的條件。海洋植物第一次開始利用動物來幫助它們繁衍後代,如同數百萬年來鮮花與昆蟲之間的關係。
- 幽靈水母(Ocean Phantom)
- 藻蛞蝓(Reef Glider)
- 細腿海蛛(Spindle Trooper)
南極森林
[編輯]曾經荒無人煙、似乎毫無生命跡象的南極洲大陸,在板塊構造運動的推動下,一直向北漂移,漂到了溫暖的水域。南極洲的北部地區如已是茂密的熱帶雨林,其規模和密度絲毫不亞於人類時代的亞馬遜河流域。但此居住的是一批全新的動植物。[2]
- 隼蠅(Falconfly)
- 砲台鳥(Roachcutter)
- 噴火鳥(Spitfire Bird)
- 振翅鳥類,翅膀具鮮紅色圖案。將兩種噴火花花粉中的化學物質儲存在嗉囊中,混和後產生高溫化學反應噴出作為防衛武器。[2]
- 擬噴火鳥(False Spitfire Bird)
- 噴火甲蟲(Spitfire Beetle)
- 掠食性昆蟲,終生以四隻為一組生活。利用群體擬態偽裝成噴火花,伺機捕食被吸引而來的噴火鳥。[2]
- 噴火樹(Spitfire Tree)
- 開花木本植物,花粉是噴火鳥禦敵用化學物質的原料,雄蕊和雌蕊各帶有不同的化學物質,藉由吸引噴火鳥兩種補充化學物質時授粉。[2]
大高原
[編輯]澳洲北移,與亞洲和北美洲合為一體。大陸之間的陸地受到擠壓,隨後隆起,形成巨大的山脈。新的山脈甚至超越了喜馬拉雅山。在海拔九千多米的高原上,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但仍然有着四季分明的的變化。此時此刻,火山活動越來越頻繁,最終導致全球性的災難——又一次大滅絕。[2]
- 藍追風鳥(Great Blue Windrunner)
- 草樹(Grass Tree)
- 銀蜘蛛(Silver Spider)
- 波格鼠(Poggle)
- 地球上最後的哺乳類動物,是銀蜘蛛豢養的食用牲畜。[2]
二億年後
[編輯]在最後的大規模滅絕後,只有少數生命形式倖存下來。他們擺脫舊世界的競爭壓力,演變為遠超乎人類所能想像的新型態。此時全球的大陸板塊在緩慢飄移下重新聚合再一起,產生名為「新盤古大陸」,又名「新世界大陸」的超大陸與覆蓋全世界的「環球海洋」。[1]
環球海洋
[編輯]環球海洋非常廣闊,其中心離最近的海岸也有16000公里之遙。前一次大滅絕將海洋中的生命徹底摧毀。基本上所有的硬骨魚類都已不復存在,它們原先佔據的所有生態位留下一片空白。[2]
- 銀殼蝦(Silverswimmers)
- 海洋翼飛魚(Ocean Flish)
- 由現存的硬骨魚演化而成。鰭肢演化為具肌肉與關節的翼,逐漸脫離海洋,取代過去海鳥的生態棲位,成為天空主宰。[2]
- 彩虹魷(Rainbow squid)
- 螢光鯊(Sharkopath)
中央沙漠
[編輯]板塊構造力量將所有的大陸合為一體,形成一個單一的超級大陸。大陸中央是漫漫沙漠,晝夜溫差可達50多度。更重要的是,雲層在進入偏遠的內陸前早已被驅散,因此,沙漠可能數百年也不會下雨。那裏的水分全都來自泉水,而這些泉水來源於龐大的石灰岩地下溶洞。[2]
- 泰拉蟲(Terabyte)
- 由現存的白蟻演化而成。高度社會化昆蟲,分為繁衍後代的蟻后,行動力高的搬運蟻及負責戰鬥卻沒有腳,由搬運蟻運送的兵蟻。
- 在中央沙漠中築起巨大的蟻丘,靠着獵捕園藝蟲取得藻類,並在蟻穴中加以培養,作為蟻群的食物。[2]
- 園藝蟲(Garden Worm)
- 黏結蟲(Slickribbon)
- 多毛綱生物,長約一公尺,生存於沙漠地表下的地下水層,以可延伸的下顎捕食獵物。[2]
- 暗黑蟲(Gloomworm)
- 多毛綱生物,棲息在水平面上,藉以躲避掠食者的攻擊。[2]
雨影沙漠
[編輯]兩億年後,比人類時代的颶風強勁50%的超級颶風終年肆虐於超級大陸的東海岸。然而,位於東南地區的巨型山脈,比安第斯山脈還要高10%,卻造就了一具炎熱的沙漠,其大小和今天的非洲相當。那裏的氣候極其炎熱,那裏的動物不得不學會如何儲存水分,以及如何長途跋涉尋找食物。除了造成巨大的破壞之外,超級颶風還為沙漠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它們定期席捲海洋生物。[2]
- 喧囂甲蟲(Bumblebeetle)
- 鞘翅目昆蟲。身體內積存大量脂肪,用於高速飛行消耗的熱量來源;成蟲僅有一天的壽命,唯一的生存目的就是尋找被暴風吹到沙漠中的海洋翼飛魚屍體,並在上面產下幼蟲(陰森蟲)。
- 具備幼體性成熟,棲息於同屍體上的雌陰森蟲與雄蟲交配後迅速成長,吃掉其他陰森蟲後羽化成蟲,飛離尋找下一具屍體。[2]
- 沙漠跳蝸(Desert Hopper)
- 捕蟲瓶草(Deathbottle)
北方森林
[編輯]在超級大陸的西北角,有一片廣袤繁盛的熱帶雨林綿延數千公里。大氣的全球循環為這裏帶來西風帶,降雨總是連綿不絕。由於雨量充沛、空氣充滿二氧化碳和溫暖的全球氣候,這裏的森林格外繁榮昌盛,從而孕育了許多千奇百怪的生命形態。生活於此的每位居民都必須能夠適應這裏的潮濕環境,只有少數特別的植物才能夠得以生存。[2]
- 叢林翼飛魚(Forest Flish)
- 地衣樹(Lichen Tree)
- 由現存的地衣演化而來,由於濕氣足夠,地衣樹得以長到3米(9.8英尺)高。
- 巨陸魷魚(Megasquid)
- 由現存的頭足綱生物演化而成。巨大的陸生雜食性魷魚,是沼澤章魚的遠親,身高可達五公尺,體重可達8噸。八隻觸手演化為粗壯的行走足,利用兩隻細長靈活的捕捉足取食水果或小型動物。為在叢林裏溝,通額頭前方演化出巨大的發聲器官,由漏斗管和巨大的共振腔轉變而成;遭滑溜菌入侵的個體在發聲時會將體內的菌體噴出。[2]
- 滑溜菌(Slithersucker)
- 捷樹魷(Squibbon)
劇集列表
[編輯]集數 | 英文標題 | 中文標題 | 時間 | 上映時間 |
---|---|---|---|---|
1 | "Welcome to the Future" | 歡迎來到未來 | (劇集概覽) | 2002/4/2 |
2 | "Return of the Ice" | 冰河再臨 | 距今500萬年後 | 2002/4/9 |
3 | "The Vanished Sea" | 消失的海洋 | 距今500萬年後 | 2002/4/16 |
4 | "Prairies of Amazonia" | 亞馬遜大草原 | 距今500萬年後 | 2002/4/23 |
5 | "Cold Kansas Desert" | 堪薩斯的寒冷沙漠 | 距今500萬年後 | 2002/4/30 |
6 | "Waterland" | 水世界 | 距今1億年後 | 2002/5/7 |
7 | "Flooded World" | 被淹沒的世界 | 距今1億年後 | 2002/5/14 |
8 | "Tropical Antarctica" | 熱帶南極 | 距今1億年後 | 2002/5/21 |
9 | "The Great Plateau" | 廣大的高原 | 距今1億年後 | 2002/5/28 |
10 | "The Endless Desert" | 無盡的沙漠 | 距今2億年後 | 2002/6/4 |
11 | "The Global Ocean" | 覆蓋全球的海洋 | 距今2億年後 | 2002/6/11 |
12 | "Graveyard Desert" | 沙漠墳場 | 距今2億年後 | 2002/6/18 |
13 | "The Tentacled Forest" | 充滿觸手的森林 | 距今2億年後 | 2002/6/25 |
顧問團隊
[編輯]本節目的顧問團隊成員多為著名的生物學家、生物力學家、氣候學家與地質學家。
- Robert McNeill Alexander
- Dougal Dixon
- Stephen Palumbi
- Richard Fortey
- William F. Gilly
- Letitia Aviles
- Phillip Currie
- Stephen Harris
- Mike Linley
- Roy Livermore
- Karl Niklas
- Jeremy Rayner
- Bruce Tiffney
- Paul Valdes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1.3 the future is wild. [2018-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0).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林佩君(譯)(2006)。狂野進化論:未來世界的自然演化史(原作者:道格‧狄克生、約翰‧亞當斯)。台北: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