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林堂
景靈堂 | |
---|---|
位置 | 上海市虹口區 |
建成時間 | 1922年 |
評定時間 | 1994年2月15日 |
參考編碼 | 2-78 |
景林堂是中國上海市的一座基督新教衛理公會教堂,位於虹口區崑山路135號(坐南朝北),東近吳淞路,西近乍浦路。堂名是為了紀念該會著名傳教士林樂知。1981年改名景靈堂。
歷史
[編輯]起源
[編輯]該堂是美南監理會在上海創建的第二座教堂,起初是中西書院的內部教堂,服務於該會在此創辦的中西書院師生。1882年,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牧師(Young Allen)在公共租界蘇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區購進了大片的土地,創辦了中西書院。20世紀初,中西書院併入東吳大學,這裏就改辦東吳大學的法學院和二附中。
1922年-1923年,美南監理會在崑山路南側,原教堂斜對面,拆除傳教士宿舍,新建一座規模較大的教堂,當時曾是上海最大的教堂,可容納1000多人。為紀念該會著名傳教士、中西書院創始人林樂知而命名為景林堂。1924年元旦,由牧師江長川主持獻堂典禮。此後,景林堂由江長川牧師主持,直至1931年。
變遷
[編輯]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激烈的淞滬會戰開始,景林堂所在的虹口成為戰區,堂址被日軍佔用,景林堂信徒大批從虹口逃難到蘇州河以南的租界,其中部分信徒借法租界西部西愛咸斯路(今永嘉路)的中西女中第二小學聚會,成立了景林堂分堂,命名為景文堂,以紀念傳教士潘慎文。
抗日戰爭勝利後,景林堂遷回原址。1950年,景文堂脫離景林堂,成立正式牧區。1951年,景文堂遷入衡山路9弄2號衛理公會差會女子部的房屋,同年又在草地上造了小禮拜堂。1953年海涵堂併入,改名為滬西禮拜堂。
1958年,中國基督教新教三自愛國教會實行聯合禮拜,景林堂被定為虹口區4所聯合禮拜場所之一。滬西禮拜堂則參加徐匯區聯合禮拜,該堂房屋由衡山路幼兒園使用。
關閉
[編輯]1966年起,由於文化大革命,景林堂被關閉,教堂內部遭破壞。
1954年,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時江長川任副主席,是中國基督教會的顯赫人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年為蔣介石施洗的江長川,在1951年的控訴運動中,曾在基督教刊物《天風周刊》上發表《控訴美蔣利用衛理公會侵略中國的罪行》,控訴他的教友蔣介石。
恢復
[編輯]1979年,中國大陸恢復開放教堂,上海市在這一年開放了3座新教教堂:黃浦區西藏路的沐恩堂(原慕爾堂)、南市區大昌街的清心堂和虹口區武進路的滬北會堂。作為虹口區基督教新教聯合禮拜堂的滬北會堂開放於9月,位於武進路,原屬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不久因信徒人數增加太多,地方太過擁擠,於是在1980年9月改到景林堂,而將滬北會堂出租祚世俗用途。1981年,景林堂更名為景靈堂,意為景仰聖靈。
建築
[編輯]該堂坐南朝北,高三層,原有房屋面積為720平方米,1983年擴建為811平方米。設有哥德式尖拱窗。景林堂已被列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特色
[編輯]景靈堂每周有查經聚會、青年聚會、禱告會、老年團契、讀經識字班、唱詩班練唱活動等。每星期日參加禮拜人數有4600人左右。
景靈堂的唱詩班成員有100多人,唱詩班歌唱水平較高,參加者經過嚴格訓練,合格者才能上台,星期日每場禮拜都有唱詩班獻唱。許多詩歌要求熟練背誦。
牧師
[編輯]著名信徒
[編輯]事件
[編輯]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在上海舉行婚禮,宋家曾邀請當時景林堂的牧師江長川擔任主婚牧師,江長川認為蔣雖然按照宋家的要求,和別的女人斷絕了關係,並登了廣告,但手續尚未辦清,所以蔣的離婚是片面的,沒有法律依據,一再拒絕出席。因此蔣宋結婚只能請基督教青年會的總幹事主持。[1]
1932年元旦,宋尚節第一次在景林堂開佈道會,講章的內容是:勿貪戀世俗,免作羅得妻子的覆轍。聽眾相當踴躍,將景林堂擁擠得水洩不通,以至於原定三天的會期延長到10天,最後一天人數達到一千六、七百人,講台上站立許多人。這次五、六百人蒙恩,七、八百人決志每日查考聖經一章,而且組織佈道團。會後,上海各教會都感到復興的氣息。[2] 而基督教青年會及基督教協進會幹事余日章也公開放棄以往提倡的社會福音、人格救國。[3]
1934年,宋尚節脫離伯特利環遊佈道團後,在景林堂開三天新春佈道會,來者有千餘人之眾。[4]
景林廬
[編輯]1922年,在建造新教堂的同時,在其南面的空地上建造一座5層公寓——景林廬,供攜眷來滬的監理會傳教士們住宿。這座公寓力求在有限的建築面積中爭取更多的使用面積,這一理念對以後上海住宅的變化和發展起過一定作用。這座公寓還是最早出現在虹口的五層建築。[5]
附屬小學
[編輯]1911年,景林堂開始附設小學,名為景林小學。1952年,景林小學被政府接管後,改名為崑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