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實體
系列條目 |
勒內·笛卡爾 |
---|
心靈實體(Mental substance,也稱心靈物)這個概念來自二元論及理型論,心物二元論認為心靈是由非物理性的實體構成的。心靈實體通常也指產生意識的事物或自我。
不同理論的觀點
[編輯]從古至今,東方及西方都有許多思想家提出過心靈物這個概念或其他類似的概念。
非我論
[編輯]一些宗教哲學家聲稱原始佛教沒有完全否定自我的存在性,而是在吠陀教教義的基礎上宣揚既不言有亦不言無的中道,宗教學家陳玉璽教授宣稱釋尊既沒有肯定 也沒有否定命梵我的存在性,而是以無我論為破斥神我獨立自存且主宰肉軀一説的策略,陳玉璽教授宣稱非我論更加接近釋尊本人的思想,陳玉璽教授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宣稱生物進化到某個階段便會出現自反意識(self-reflective consciousness),他們會開始認為自己是離其他事物而存在的自體,因而產生我執等等,陳玉璽教授宣稱應該被消除的是有身見而不是自我這個概念[1]。陳玉璽教授也宣稱初期佛教所批駁的只是認為本源是能夠在不受因緣限制的情況下產生萬物的実體的本源論 而不是認為萬物有一根基的本原論[2],故此陳玉璽教授宣稱漢傳佛教的信奉者應該明心見性以認識到自心與佛心是同一的,從而消除我見並在本原中獲得持久的幸福[3]。
梵我論
[編輯]印度教創立者阿迪·商羯羅被不少人稱為假面的佛教徒。商羯羅對關於主體的哲學問題作出了思考,他聲稱梵我是負責觀察事物的思維物,但梵我既不是自己(self),也不是自我(ego),更不是識心或肉軀,原因是自我能夠成為被觀察的廣延物,如果梵我就是自我,那麼梵我就會成為被觀察的對象,但由於一個觀察者不能夠同時是被它自身觀察的對象,因此如果梵我成為被觀察的對象,便會出現誰或甚麼在觀察梵我這個問題,從而陷入無限倒退這一邏輯困境,故此商羯羅聲稱自我只是心智所產生的概念 而不是梵我,但商羯羅也指出如果梵我無法被觀察和分析等等,那麼就沒有方法能夠被用以證明梵我存在,商羯羅藉此表示他認為作為心靈物的梵我超越了心靈,其思想影響了後世的很多哲學家[4]。
如來藏我論
[編輯]大乘佛教的一些信奉者認為《大般湼槃經》提出了如來藏是眾生的佛性這個説法,是為如來藏我,這個佛性就是如來,但與梵我外道所説的被稱為梵天的、化為天地日月的摩酰首羅天不同,如來是不來不去的、非有非無的真如,而無我論只是對治神我論的方法[5]。大乘佛教的不少信奉者也認為婆羅門教在商羯羅的領導下吸收了佛教的部份教義,因而演變為與大乘佛教頗為相似的印度教,但他們亦認為印度教教義仍與大乘佛教教義有不少不同的地方[6]。
唯物論
[編輯]唯物論者認為物質是萬物的始基,人們通常所説的心靈實體本質上都是具物質性的(即大腦)。
心物二元論
[編輯]笛卡爾所提出的著名命題「我思故我在」對心物問題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在「第二沉思」(II.8)和《哲學原理》(2.002)中闡述了他所創立的心靈實體相關理論——他稱之為思維物(res cogitans),並且將其與廣延物(res extensa)區別開來[7]。
笛卡爾對「實體」這個詞的定義比通常的看法更精確:實體是某種不依賴於任何其他實體的存在而存在的東西。在不同哲學家那裏,「心靈實體」具有不同的特別含義。
單子論
[編輯]在笛卡爾去世之後,萊布尼茲認為,心靈世界是由單子所構成的,它是不屬於物質世界的心靈實體(參見《單子論》)。
整體論
[編輯]黑格爾認為笛卡爾所創立的我思故我在論是錯誤的,因為當作為心靈物的「我」在其思考某個客體的時候,才會被假定存在,而當「我」在思考時,實際上已經把他者吸收為「我」的一部份,所以「我」已經變成了被語言象徵化後的自我,而且與非自我相依存,故此黑格爾認為作為所謂絕對地與自身為一的主體的「我」並不是實有的,而是在客體被觀察到之後 被人們回溯性地建構的概念[8]。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chenyuhsi. 從佛教心理學重新探究「無我」教說 ──兼論印度教「梵我」與「自我」意識之分際. Buddhist Psychology by Prof. Chen Yu-Hsi. 2014-07-20 [2024-09-10] (英語).
- ^ chenyuhsi. 佛教緣起論與本體創生論相輔相成不可割裂—佛理新思維之四. Buddhist Psychology by Prof. Chen Yu-Hsi. 2021-09-18 [2024-09-10] (英語).
- ^ chenyuhsi. 從儒佛道的「無神」論回歸本體論 ──《易經》太極本體智慧的啟發(修訂版). Buddhist Psychology by Prof. Chen Yu-Hsi. 2017-03-22 [2024-09-10] (英語).
- ^ Maclean, Duart. Adi Sankara and Superimposition. Being and Consciousness. 201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5) –透過Indian Philosophy (英語).
- ^ 護法孤子. 評印順法師毀謗《大般涅槃經》為梵我外道思想之辨正(全文). 佳禮網. 2004-02-25 [2024-09-10] (中文).
- ^ 諸佛共用一法身和「梵我一合」是不是有些相似?. GetIt01. [2024-09-10] (中文).
- ^ Principia Philosophiae, 2.001.
- ^ 王黎棟. 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终将再次穿越幻象:从德国古典哲学和结构主义哲学走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上-德国观念论). Leader王黎棟. 2023-11-28 [2023-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30) (中文).
黑格爾將第一實體已經過渡後的狀態,即有和無在純粹同一的知性階段時的相互否定亦或規定叫做實有。由於與自身絕對同一的第一實體本不實存,因此黑格爾認為真理展開自己的過程並非以第一實體作為起點,而是以實有作為起點。這是一個讓初學者頗為頭禿的矛盾:既然第一實體能被我們視作實有得以產生的原因,又為何會本不存在或者說本非真理呢?這是因為若沒有實有作為結果,我們並不能考察出第一實體這個原因,即作為結果的實有其實是推導出作為原因的第一實體的原因。這又是一組對立範疇的辯證否定,即結果才是解釋其原因的原因,而原因卻是結果推導出的結果。第一實體雖本不存在,但卻能夠被我們回溯性建構為存在。因此第一實體雖本非真理,但當它被我們回溯性建構為實有得以產生的原因時,原因作為『凡其存在』的一部分自然就『皆為真理』。斯賓諾莎顯然就沒有領悟到這一層,所以他才需要在無限追溯原因後又憑空預設一個第一因來將整個世界給機械地一步步推演出來。但原因並不可能離開結果而單獨成因,因此作為原因的第一實體只能是被作為結果的實有給回溯性建構的。而笛卡爾用『我思故我在』論證外部世界的真實性時也犯了和斯賓諾莎類似的錯誤,他忽略了『確切可靠與否』只能是笛卡爾在直觀到對象後再主動賦予對象的標準。笛卡爾懷疑夢境不真實,但夢境卻明明是如此真實地被笛卡爾給夢見了。到底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真的有一個天然客觀且唯一正確的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