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崔庸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崔庸健
최용건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
任期
1957年9月20日—1972年12月28日
總理金日成
總書記金日成
前任金枓奉
繼任黃長燁(常設會議議長)
金永南(1998年重設此職)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任期
1972年12月28日—1976年9月19日
主席金日成
前任金枓奉
繼任康良煜
個人資料
出生1900年6月21日
 大韓帝國平安北道泰川郡西邑內面
逝世1976年9月19日(1976歲—09—19)(76歲)
 北韓平壤市
墓地 北韓平壤市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園
國籍 大韓帝國(1900-1910)
 大日本帝國(1910-1945)
蘇聯民政廳(1945-1946)
北朝鮮人民委員會(1946-1948)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1976)
政黨朝鮮勞動黨 朝鮮勞動黨
朝鮮民主黨
其他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王玉環
軍事背景
效忠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勞動黨 朝鮮勞動黨
服役 朝鮮人民軍陸軍
服役時間1948-1976
軍銜次帥 (副部級)
指揮最高司令
參戰韓戰
崔庸健
諺文최용건
漢字崔庸健
文觀部式Choe Yonggeon
馬-賴式Ch'oe Yonggŏn

崔庸健朝鮮語:최용건崔庸健 Ch'oe Yonggŏn,1900年6月21日—1976年9月19日),朝鮮的獨立活動家及中國蘇聯軍人、朝鮮國家元首政治人物。又名崔秋海崔石泉崔龍建崔龍根崔鏞健崔勇進金志剛等。字秋海、號石泉。朝鮮平安北道龍川郡人。

生平

[編輯]
1951年2月1日,金日成(左)和崔庸健(右)參加金策葬禮
1949年3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成員訪問蘇聯莫斯科,與蘇聯最高蘇維埃成員一同爬樓梯。前排,由左至右依序:朴憲永、崔庸健、洪命熹金日成
1963年6月5日,劉少奇(右)正式邀請崔庸健(左)參訪中華人民共和國

1922年流亡到中華民國,在上海南華大學就讀,後考入並畢業於雲南講武堂,1925年任黃埔軍校5期6區隊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1927年底,轉移到黑龍江省通河縣的大古洞、小古洞一帶進行革命活動時險些被捕。1928年初,黑龍江省湯原縣梧桐河附近的福興屯一帶開展革命工作,在屯邊高地上建起了松東模範學校,擔任校長,開創了三江地區朝鮮民族教育的先河,向學生講述中國和朝鮮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下有着共同的命運,在校內組織起共產主義兒童團和少年先鋒隊等組織。1928年10月,崔庸健秘密發展裴治雲崔圭福金成剛入黨,這是三江地區發展的第一批中共黨員。隨着入黨人數的增多,1929年春在鶴立附近的北七號屯成立了中共湯原縣委,這是三江地區創建的第一個中共縣委,也是全東北組建最早的縣委之一。1930年冬,崔庸健在松東模範學校舉辦2期軍政訓練班。這些學生後來大都成為抗聯部隊的軍、師、團級領導幹部,並創建了湯原游擊隊(發展為抗聯第6軍)。1931年經中共滿州省委批准,湯原縣委擴大為湯原中心縣委。成為北滿(松花江以北)黨組織和抗聯武裝的基礎。

1932年4月,崔庸健離開湯原縣,前往寶清虎林饒河等地(松花江以東以南,按照東三省老的行政區劃屬於吉林省東部,故稱「吉東」地區)發展黨組織和組建抗聯第7軍。 1936年3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參謀長。1937年3月任第七軍代軍長,1938年9月28日,擊斃滿洲國少將日野武雄

1941年,其抗聯退入蘇聯境內整訓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時,崔庸健任該旅黨委書記(在旅長周保中領導下工作,只負責黨務工作)。1945年10月回國,任臨時人民委員會保安局長。

1946年左右,在金日成授意下擔任朝鮮民主黨黨魁[1]

1948年任朝鮮人民軍首任總司令,大將軍銜。9月任民族保衛省相(國防部長)。1950年韓戰爆發後,金日成自任人民軍總司令,崔任副司令。在激戰中崔左臂負傷。1953年被授予次帥稱號。1955年7月及1958年3月內閣副首相。1957年起,崔庸健擔任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升任元帥。在黨內,1956年起,當選為朝鮮勞動黨副委員長、政治委員會委員。後任人民會議常務委員長,1972年任國家副主席。1976年9月19日病逝,終年76歲。

軼事

[編輯]

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韓東育所述,崔庸健曾多次要求周恩來批准朝鮮學者前往中國東北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約在1962年底或1963年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崔庸健委員長向周恩來總理多次提出要求到中國東北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崔說(大意):國際上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反動派封鎖和孤立我國,誣衊我們是小民族、小國家,沒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在國際上沒有地位。我們要求到中國東北地區來進行考古;弄清自己的歷史,尋找古朝鮮的發源地。周總理當時一方面表示同意,另一方面又以委婉的語氣反對古朝鮮起源於我國東北的觀點。他說:我看古朝鮮不一定起源於我國的東北,可能起源於我國的福建省。朝鮮同志種水稻、吃大米,又都穿木屐,飲食和生活習慣和福建相同;還有朝語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發音和我國福建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發音相同,可能是福建的古代居民渡海到了朝鮮半島[2]

軍銜

[編輯]
  • 關於崔庸健1957年被晉升元帥的說法由來已久,崔庸健只獲得過次帥軍銜,元帥的說法是韓語「元首」的誤傳,崔庸健於1957年就任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朝鮮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崔庸健的次帥軍銜前綴確實變過一次,1953年首次授銜時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次帥」,不久後他自己申請修改為「朝鮮人民軍次帥」。這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前綴就只留給了元帥。[原創研究?]

著作

[編輯]

崔庸健《在平壤市慶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大會上的報告》 外國文出版社, 1963

家庭

[編輯]
  • 妻子王玉環,中國人。據說崔庸健死時曾留遺囑要王玉環離開朝鮮返回中國,王玉環後死於中國。但另一種說法是,王玉環在崔庸健逝世後一直居住在朝鮮,並且享有抗日革命老戰士的生活待遇,九十年代初曾代表金日成在平壤火車站迎接中國戰友胡真一
官銜
前任:
金枓奉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
(最高人民會議委員長)

1957年—1972年
繼任:
金日成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
前任:
金枓奉
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
1957年—1972年
繼任:
黃長燁
  1. ^ Bruce Cumings <朝鮮半島現代史> P279
  2. ^ 《東亞研究的問題點與新思考》發表於《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3期·東亞問題研究》韓東育(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長春 130024),中圖分類號:K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0246(2011)03-00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