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帖
外觀
《大觀帖》 是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所刻叢帖,共十卷。它在《淳化閣帖》的基礎上,修改了部分帖子的次序並更正了錯誤信息。宋徽宗後來將它與《秘閣續帖》《書譜》《十七帖》收藏於太清樓,合稱《太清樓帖》。[1]
這部叢帖刻工精湛,曾宏父說「大觀之本愈於淳化」。其拓本基本僅做賞賜之用,世上流傳不多,原刻石在北宋亡後失蹤,但至今尚有七卷[2]宋拓本存世,見於故宮博物院[1]、中國藝術研究院[2]和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3]等地。
內容
[編輯]《大觀帖》是在《淳化閣帖》的基礎上,由宋徽宗下令龍大淵主持修訂、蔡京主持刻石,原貼上標題等處為蔡京手書。[3]
《大觀帖》共十卷,每卷末尾都有楷書「大觀三年正月一日奉聖旨摹勒上石」字樣,因此得名「大觀帖」。宋徽宗依照內府所藏法帖,修改了《淳化閣帖》部分帖子的次序並更正了錯誤信息[1]。其開本比《淳化閣帖》更大,但由於修改了原貼排版,如每行增添字數[4],打斷了原貼運筆行氣,此外也仍存在個別摹寫出錯的地方[5]。
其第一卷收錄的是歷代帝王書法,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法,五卷為其他書法家作品,六七八為王羲之,九十為王獻之。[6]
流傳
[編輯]其拓本基本僅做賞賜之用,世上流傳不多[1],原刻石在北宋亡後被金人擄走,金時在開封,金亡後失蹤[4]。開禧之後曾有《大觀帖》拓本在榷場出現,可能是金人拓本,後世俗稱「榷場本」,但字跡已有殘缺,如為避完顏亮諱磨去「亮」字,拓工也不好[4]。到明清時期,十卷全已很難見到,殘本也流傳很少。[2]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宋拓《大觀帖》[J].紫禁城,2022(07):10-11.
- ^ 2.0 2.1 2.2 金石拓本系列之《大观帖》.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21-11-08 [202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7).
- ^ 3.0 3.1 蔣贊初.談南京大學所藏宋拓《大觀帖》卷六榷場本[J].書法,2004(02):19-21.
- ^ 4.0 4.1 4.2 大观帖 (PDF). 中國國家圖書館.
- ^ 葛春蕃.《大觀帖》所用底本及其與《淳化閣帖》的優劣——以《大觀帖》第七卷為例[J].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2012,12(05):112-115+124.
- ^ 宋拓大观帖. 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