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埃塞俄比亞宗教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6年美國中情局估測的埃塞俄比亞各宗教信徒人數[1]

  新教福音派(22.8%)
  其他基督宗教(0.7%)
  伊斯蘭教(31.3%)
  非洲傳統宗教(0.6%)
  其他/無宗教(0.8%)

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多數人口信仰基督宗教[1],同時又宗教多元的國家。在亞伯拉罕諸教中,基督宗教埃塞俄比亞東正教基督新教福音派靈恩派羅馬天主教)信徒占埃塞俄比亞人口的67.3%,其次是伊斯蘭教,佔31.3%。[1]埃國的埃塞俄比亞猶太社區雖然人數不多,但卻有相當悠久的歷史。除亞伯拉罕諸教外,埃國亦有少數零散分佈於各城鎮與鄉村之中的巴哈伊教信徒。此外,也有部分埃國居民信仰非洲傳統宗教

2007年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埃國有3200萬餘人(佔43.5%)屬於埃塞俄比亞正教會,2500萬餘人(佔33.9%)為穆斯林,1370萬人(佔18.6%)為基督新教福音派靈恩派信徒,另有近200萬人(佔2.6%)信奉傳統宗教[2]。因2007年與1994年的人口普查中問卷設計上宗教一欄均僅有以上選項,印度教徒、猶太教徒、巴哈伊教徒、不可知論者或無神論者等在這兩次普查中均被歸入「其他」一項。

阿克蘇姆王國(位於今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是世界上最早的基督教國家之一,於4世紀正式將基督教定為國教。[3]埃塞俄比亞帝國也是非洲唯一一個在伊斯蘭教擴張後仍存續的基督教國家。 [4]

基督宗教

[編輯]
亞的斯亞貝巴的聖三一主教座堂是埃塞俄比亞正教會的宗教中心之一

基督教在埃塞俄比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阿克蘇姆王國。在基督教傳入埃塞俄比亞前,埃塞俄比亞存在多種宗教信仰,其中部分人口信奉一種崇拜蛇王阿爾維(Arwe)的宗教,另一些人則信奉一種學者稱之為「猶太化的宗教」[5] 。基督教傳入埃塞俄比亞地區的具體日期尚無共識,一些觀點認為《新約聖經》<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6章26-40節中宗徒斐理伯為太監施洗的故事即標誌着基督教傳入了今日的埃塞俄比亞地區[6]。公元4世紀,阿克蘇姆國王埃扎納受其導師敘利亞基督徒弗魯門修斯影響接受了基督教信仰[7],並於公元330年宣佈基督教為國教。這使得埃塞俄比亞成為世界上最早正式接受基督教的地區之一[8][9]

基督教甫傳入埃塞俄比亞地區,宗教經典都是由希臘語阿拉米語寫成。說敘利亞語的僧侶之後開始將《聖經》和其他宗教經典從希臘語和阿拉米語翻譯成埃塞俄比亞語,使得他們的埃塞俄比亞信徒能夠閱讀這些經文。這些翻譯對於基督教在埃塞俄比亞地區的傳播至關重要,使其不再是僅限於少數能夠閱讀希臘語或阿拉米語/敘利亞語的埃塞俄比亞人的宗教,而是在整個埃塞俄比亞傳播開來[10]。到6世紀時,基督教已傳到今日埃塞俄比亞北部地區。隨着7世紀伊斯蘭教的興起,埃塞俄比亞的基督徒與基督教世界隔絕開來。埃塞俄比亞教會的領袖開始由埃及科普特教會的牧首任命[11]

進入中世紀後,基督教的東方與西方教會發生分裂。屬於西方基督教的天主教教理教義逐漸與埃塞俄比亞的教會產生差距,並在16-17世紀前後在耶穌會主導下傳回埃塞俄比亞。1520年,在埃塞俄比亞派出的亞美尼亞使節到達葡萄牙後,葡萄牙向埃塞俄比亞派出了由羅德里戈·德·利馬英語Francisco Álvares領導的使團[12]。埃塞俄比亞皇帝蘇薩尼奧斯一世英語Susenyos I在位期間,曾於1624年宣佈與教宗共融,定羅馬天主教為國教。但這一舉措遭到了臣民和埃塞俄比亞正教會的強烈抵制,他最終在1632年被迫退位,將皇位傳給其子法西利德斯英語Fasilides(Fasilides)。法西利德斯迅速恢復埃塞俄比亞正教為國教,同時禁止天主教書籍傳播、驅逐所有耶穌會士。

新教很早就傳到了埃塞俄比亞。17世紀末路德會傳教士彼得·海林英語Peter Heyling(Peter Heyling)便已將新教傳入埃國[13]。不過,直到20世紀歐洲與美國的傳教士進入埃國之後,新教方才開始在埃國大面積傳播[14]

埃塞俄比亞正教會

[編輯]
手持十字架的埃塞俄比亞正教會神甫

雖然1973年埃塞俄比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推翻後,埃塞俄比亞正教會喪失了國教地位,時至今日,埃塞俄比亞正教會依然是埃國最大的教派。埃塞俄比亞的正教徒主要集中在提格雷州(95.6%)和阿姆哈拉州(82.5%)。根據政府最近的2007年人口普查數據,埃塞俄比亞正教徒占人口總數的43.5%[2][15]

埃塞俄比亞正教會認可聖人、有聖母敬禮英語Marian devotions,信徒會請求聖人、聖母向上帝轉禱。與東正教類似,埃塞俄比亞正教會的教堂也有只能由僧侶進入的聖所,稱為「塔博特」(即約櫃之意)。在重要的宗教節日,塔博特會由一位僧侶頂在頭上,護送出教堂進行遊行[16][17]

埃塞俄比亞正教會教義較保守,規定只有聖潔、守齋滿全,且行為端正的人可領聖體。實際操作中,一般只有老人和小孩領聖體,有性慾望者通常不會領聖體[17][18]。埃塞俄比亞正教會一年有180天是需要守齋的日子(領聖品者則多達250天),信徒必須素食、且禁止性行為[19]。在為期40天的四旬期(大齋期)中,信徒則是每天只能食用純素的一餐[20]

天主教

[編輯]
一座埃塞俄比亞天主教堂。可見內部陳設與一般天主教堂有很大差別

17世紀之後,埃國完全禁絕天主教達200年之久,直到1839年,才有意大利籍的天主教傳教士重新進入埃國。埃國的天主教會目前均是行埃塞俄比亞禮的東儀天主教。歷史上天主教會曾在埃國南部的非基督教地區建立過一些拉丁禮的堂區。意大利佔領埃國時,也曾強行設立過一些羅馬禮堂區。二戰後,聖座規定所有埃國的天主教會均統一行埃塞俄比亞禮[21][22]

埃國的天主教總體發展緩慢,在埃國屬小眾宗教。據2007年的人口普查結果,埃國僅有不足1%的國民是天主教徒[2]

新教

[編輯]
埃塞俄比亞一間福音派背景的大型教會

埃塞俄比亞新教在埃國得到大面積傳播僅有一百餘年時間,但新教福音派與靈恩派目前已成為埃國第二大基督宗教教派。埃塞俄比亞將靈恩派背景的福音派新教教會統稱為「ጴንጤ 」(P'ent'ay,即「五旬節」之意)。與諸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類似,埃塞俄比亞的靈恩派、福音派教會在二戰後得到快速發展,其中在都市地區發展尤為迅速,至21世紀初信徒人數已佔到埃國的五分之一左右,信眾數目僅次於埃塞俄比亞正教會與伊斯蘭教[2][23]

伊斯蘭教

[編輯]
巴赫達爾的一座清真寺

伊斯蘭教早在創立初期就已傳入埃塞俄比亞。公元615年,一群穆斯林在麥加遭受迫害之時,穆罕默德建議他們經現在的厄立特里亞逃到埃塞俄比亞地區。伊斯蘭教學者普遍認為,阿克蘇姆王國的基督教國王納賈希英語Najashi(Najashi)給穆斯林難民提供了庇護,標誌着伊斯蘭教傳入埃塞俄比亞地區[24][25]

《聖訓》中記載,因為阿克蘇姆王國的君主在「希吉拉」給予了穆斯林庇護,穆罕默德要求只要阿比西尼亞人(即今天的埃塞俄比亞人)對穆斯林不懷有敵意,就不能對他們發動聖戰[26]。此外,所羅門王朝的創始人耶庫努·阿姆拉克在與扎格維王朝的鬥爭中得到了信仰伊斯蘭教的紹瓦蘇丹國的大力協助[27]。當紹瓦蘇丹向他請求鎮壓紹瓦的叛亂時,耶庫努·阿姆拉克報答了這一恩情[28]。然而,穆斯林和基督教國家之間這種友好和合作的關係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迅速惡化。14世紀初,埃塞俄比亞皇帝安達·賽昂(Amda Seyon)對鄰近的穆斯林國家伊法特蘇丹國發動了一次十字軍東征,並在此期間拆毀了幾座清真寺[29]。15世紀初,皇帝扎拉·雅各布入侵了穆斯林國家哈迪亞蘇丹國英語Hadiya (historical region)(Hadiya Sultanate),並娶了被俘的哈迪亞公主埃萊尼,引發伊斯蘭教方面的譴責[30]。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伊瑪目馬夫茲(Imam Mahfuz)以及艾哈邁德·格蘭(Ahmed Gran)領導下的阿達爾蘇丹國曾先後入侵埃塞俄比亞,並毀壞了多座教堂[31]。19世紀,在特沃德羅斯二世、約翰內斯四世和梅尼利克二世皇帝統治期間,許多穆斯林被迫改信基督教或被驅逐出家園。穆斯林被當作二等公民對待,並受到諸多限制[32]

目前伊斯蘭教是埃塞俄比亞的第二大宗教。2007年的人口普查數據表明,穆斯林佔總人口的33.9%,相比1994年的32.8%有所增加[2]。大約68%的埃塞俄比亞穆斯林遜尼派,23%是無教派穆斯林,另有2%屬於其他教派,如什葉派唯經派伊巴德派等,另有小部分穆斯林屬於蘇菲派[33]。穆斯林遍佈埃國各地,其中又以索馬里州(98.4%)、阿法爾州(95.3%)和奧羅米亞州(47.5%)最為集中[2]。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約有443,821名穆斯林,佔總人口的16.2%[34]

一些觀點認為,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執政期間,政府隱瞞了穆斯林人口的實際數字,以向外界宣示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基督教國家[35]。《埃塞俄比亞:國家研究》(Ethiopia: a country study)一書的作者稱,基於德爾格政權進行的1984年人口普查,1991年穆斯林應占埃國總人口的50%[35]。一些網絡專欄作家甚至認為穆斯林人口佔多數,認為今日的埃國政府依然瞞報了該國真實的穆斯林人口[36]

猶太教

[編輯]
正在舉行宗教儀式的貝塔以色列人,攝於1932年

貝塔以色列人,也被稱為法拉沙人(貶義),是一個長期孤立的非洲猶太人群體,自古以來一直生活在埃塞俄比亞。多年來,他們的存在並不為外界廣泛知曉,他們也同樣不了解自己社區之外的其他猶太群體[37]。他們在19世紀和20世紀逐漸為西方所知。1975年,以色列政府承認貝塔以色列為猶太人,並在1984年和1991年分別進行摩西行動所羅門行動將絕大多數埃塞俄比亞猶太人空運到以色列。目前,以色列有大約15萬貝塔以色列人[38]

儘管如此,埃塞俄比亞仍然存在一個小規模的猶太社區,主要由法拉沙穆拉(Falash Mura)組成,這些埃塞俄比亞猶太人在過去皈依了基督教,因此未被以色列國承認為猶太人。一些法拉沙穆拉目前已回歸猶太教,但到底有多少法拉沙穆拉回歸猶太教、有多少法拉沙穆仍是基督徒,目前依然是一個爭議中的話題[39][40]

非洲傳統宗教

[編輯]

根據2007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估計埃塞俄比亞約有2.6%的人口信仰各種傳統宗教(相比1994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中的4.6%有所下降)。信仰傳統宗教的人數最多的地區是南方民族、部落和人民州(約993,000人)和奧羅米亞州(約895,000人)[2]

宗教衝突

[編輯]

1973年埃塞俄比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推翻後,埃塞俄比亞正教會隨之喪失國教地位。現行的1995年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並規定埃塞俄比亞不設國教。目前,埃國禁止基於宗教成立政治黨派;所有宗教團體都必須向政府註冊,並每三年更新一次註冊。煽動宗教對立是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埃國各宗教之間關係相當緊張。埃塞俄比亞正教會在1986年出版了匿名作者用吉茲語寫成並翻譯成阿姆哈拉語的作品,聲稱哈貝沙人應避免與奧羅莫人、穆斯林、尚克拉人、法拉沙人(即當地對猶太人的貶稱)以及動物發生性關係,因為這是「可憎的」[41]。自現代埃塞俄比亞創建以來,穆斯林在埃國境遇始終不佳[42][43]。美國大使戴維·H·辛恩在2005年表示,埃塞俄比亞領導層仍主要是基督徒,很少有穆斯林能涉足權力最高層[44]。例如,2005年埃塞俄比亞大選期間,穆斯林阿爾西奧羅莫人曾指責謝瓦奧羅莫人的政治裙帶關係,是埃國基督徒和穆斯林奧羅莫人之間的緊張關係的具體體現之一[45]。1990年,還曾有一個名為「阿法里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Afaria)的穆斯林分離主義運動尋求建立一個符合伊斯蘭教法的國家[46]。埃塞俄比亞正教會與新教之間關係也很緊張[47]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Ethiopia. Cia.gov. [21 November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007 Ethiopian census, first draft, Ethiopian Central Statistical Agency (accessed 6 May 2009)
  3. ^ S. C. Munro-Hay, Aksum: An African Civilization of Late Antiquit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77. ISBN 0-7486-0106-6
  4. ^ History of Ethiopia. historyworld.net. [2024-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1). 
  5. ^ Hammerschmidt, Ernst. Jewish Elements in the Cult of the Ethiopian Church. Journal of Ethiopian Studies. 1965, 1 (2): 1–12 [2024-05-26]. JSTOR 41965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2). 
  6. ^ Bible Gateway passage: Acts 8 -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Bible Gateway. [2023-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6) (英語). 
  7. ^ 丘濂. 埃塞俄比亚,骄傲的国度(2). [2017-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3). 
  8. ^ Adejumobi, Saheed A. The history of Ethiopia. Westport, CN: Greenwood Press. 2007: 171 [2024-05-26]. ISBN 978-0-313-322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9. ^ Thomas P. Ofcansky, LaVerle Berry. Ethiopia: A Country Study.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130–41. ISBN 978-1-4191-1857-9. 
  10. ^ Taddesse Tamrat, Church and State in Ethiopi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2), pp. 23-25
  11. ^ HISTORY OF ETHIOPIA. HistoryWorld. [2024-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1). 
  12. ^  本條目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Butler, Alfred Joshua. Abyssinian Church.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5–96. 1911. 
  13. ^ Otto F. A. Meinardus, Christians in Egypt : Orthodox, Catholic and Protestant Communities Past and Present (American University of Cairo Press, 2005), pp. 100ff.
  14. ^ Bryan, Jack. Is the World's Next Missions Movement in Ethiopia?. ChristianityToday.com. [2 Dec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1) (英語). 
  15. ^ US State Dept 2022 report. [2024-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1). 
  16. ^ Turner, John W. "Ethiopian Orthodox Christianity: Faith and practices". A Country Study: Ethiopia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5-27 (Thomas P. Ofcansky and LaVerle Berry, eds.) Library of Congress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1991).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text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in the public domain.[1]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0.
  17. ^ 17.0 17.1 Professor Sergew Hable Sellassie & Belaynesh Mikael. Worship in the Ethiopian Orthodox Church. The Church of Ethiopia – A Panorama of History and Spiritual Life. Addis Ababa. 2003 [1970] [5 Nov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透過EthiopianOrthodox.org. 
  18. ^ Molvaer, Reidulf K. Socializ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in Ethiopia. Äthiopistische Forschungen 44. Wiesbaden: Harassowitz. 1995: 256–257. ISBN 9783447036627. 
  19. ^ James Jeffrey. Ethiopia: fasting for 55 days. Deutsche Welle. 22 March 2017 [24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20. ^ A 40-Day Vegan Fast, Then, At Last, A January Christmas Feast. NPR.org. [202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6) (英語). 
  21. ^ Metropolitan Archdiocese of Addis Abeba. GCatholic.org. [24 Jan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6). 
  22. ^ Roberson, Ronald G. The Ethiopian Catholic Church. 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 Catholic Near East Welfare Association: 2. [24 Jan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0). 
  23. ^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for 2014. State.gov. [22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1). 
  24. ^ M. Elfasi; Ivan Hrbek. Africa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Eleventh Century. UNESCO. 1988: 560. ISBN 9789231017094. 
  25. ^ Ibn Ishāq. Sīratu Rasūlillāh (tr. Alfred Guillau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50–153. 
  26. ^ Ghunaimi, Mohammad. The Muslim Con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Western Approach.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6 December 2012: 203. ISBN 9789401195089. 
  27. ^ Oromo of Ethiopia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Gibe region (PDF). : 4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2-13). 
  28. ^ Selassie, Sergew. Ancient and Medieval Ethiopian History to 1270. 1972: 290. 
  29. ^ Budge, E.A. A History of Ethiopia: Volume I (Routledge Revivals): Nubia and Abyssinia. Routledge. August 2014: 297 [2024-05-27]. ISBN 97813176491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5). 
  30. ^ Hassen, Mohammed. Oromo of Ethiopia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Gibe region (PDF). University of London. : 22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2-13). 
  31. ^ Adal.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3). 
  32. ^ Bausi, Alessandro. Ethiopia History, Culture and Challeng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7: 235. ISBN 9783643908926. 
  33. ^ Religious Identity Among Muslims. 9 August 2012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34. ^ Summary and Statistical Report of the 2007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Results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05231227/http://www.csa.gov.et/pdf/Cen2007_firstdraft.pdf(Accessed 19 January 2017)
  35. ^ 35.0 35.1 Levtzion, Nehemia. The History of Islam in Africa. Ohio University Press. 31 March 2000: 240–241. ISBN 9780821444610. 
  36. ^ Prunier, Gérard.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Ethiopia: Monarchy, Revolution and the Legacy of Meles Zenaw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September 2015. ISBN 9781849046183. 
  37. ^ Mark Shapiro, "Return of a Lost Trib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6 January 2009.
  38. ^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Ethiopian Community in Israe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9. ^ The Falash Mura. 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 [2020-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4). 
  40. ^ The Falash Mura. 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 [2020-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4). 
  41. ^ Jalata, Asafa. Fighting Against the Injustice of the State and Globalization: Comparing the African American and Oromo Movements. Springer. 8 February 2002: 99 [2024-05-27]. ISBN 97803122990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1). 
  42. ^ Loimeier, Roman. Islamic Reform in Twentieth-Century Africa.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8 September 2016 [2024-05-27]. ISBN 9781474414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5). 
  43. ^ Knight, Michael. Journey to the End of Islam. Soft Skull Press. 10 December 2009: 160. ISBN 9781593765521. 
  44. ^ Angore, T. Reconstruction of Ethiopia's Collective Memory by Rewriting its History (PDF). Tilburg University. : 103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6-30). 
  45. ^ Contested Power in Ethiopia: Traditional Authorities and Multi-Party Elections. BRILL. 9 December 2011: 189 [2024-05-27]. ISBN 97890042184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6). 
  46. ^ Krylov, Alexander. Islam and nationalism: Two trends of the separatist movement in Ethiopia. Northeast African Studies. 1990, 12 (2/3): 171–76. JSTOR 43660322. 
  47. ^ Five arrested for attack on mosques in Ethiopia's Amhara region. Al Jazeera.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