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七十五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五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1937年-1949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部門正規軍
種類軍隊
規模3個師
駐軍/總部舟山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五軍是抗戰時期組建的一支部隊[1],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新軍第二十一鎮第四十一協八十一標。

沿革

[編輯]

浙軍時期

[編輯]

1910年,清政府在浙江組建新軍第二十一鎮,下轄第四十一協和第四十二協。第四十一協分為第八十一、第八十二兩標,駐守杭州,分別由朱瑞周承菼統領。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在周承菼的默許下,朱瑞率領所部在杭州發動起義,蔣中正參與此役並擔任先鋒隊指揮官。杭州光復後,朱瑞率領浙軍改編的浙江支隊北上,成功攻克南京。1912年1月蔣尊簋任浙江都督,將浙軍留浙部隊改編為第二十五師。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為了削減南方勢力,下令縮編軍隊,第二十五師因此縮編為浙江獨立旅。1916年袁世凱稱帝之後,呂公望驅逐都督朱瑞取而代之,7月將浙江獨立旅恢復為第二十五師,9月將其改編為浙江陸軍第二軍。[2]

1917年北洋政府任命楊善德為浙江督軍,楊善德於同年率部入浙。楊善德入浙後為了穩固勢力大幅裁撤浙軍,任命張載陽為第二師師長。楊善德的介入引起軍隊譁變,第二師步兵第三旅旅長葉煥華在寧波宣佈獨立,楊善德令浙軍第一師平定。浙軍第一師在護法戰爭中入閩作戰出現叛變,1919年5月一師師長童保喧在廈門去世,楊善德任命張載陽繼任第一師師長,其所部則交由潘國綱指揮,次月又要求第一師和第二師師長對調,將第一師從福建撤回。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後,孫傳芳佔領浙江並於1925年整編浙江軍隊,將自己嫡系的盧香亭部改稱浙江第二師,原浙江第二師改稱第三師,由周鳳岐統帥。1926年第一次北伐中,周鳳岐率領浙軍第三師倒戈,接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2]

國民革命軍時期

[編輯]

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後,先後參加三期北伐和四一二清黨,1928年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師,1929年末編入蔣鼎文、陳誠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由此成為中央軍部隊。1931年剿共期間與第七十九師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1935年8月第八軍番號取消,第6師暫時獨立。

1937年8月24日淞滬會戰時,以第6師在上海成立第七十五軍。軍長兼師長周嵒,隸屬第三戰區第19集團軍。1937年11月8日經江蘇宜興向安徽廣德、宣城轉進,開赴武漢整補。1938年2月,在武漢組織軍部。

1938年3月,撥入鄂軍萬耀煌部第13師,該軍由漢口開赴徐州,隸屬第五戰區。軍部率第6師,臨時轄甘麗初第93師(第13師歸第九十二軍指揮)參加徐州會戰後期作戰(1938年5月3日至5月28日)。期間,商震部第139師(李兆瑛)一度隸屬該軍。

調湖北參加武漢會戰,率第6、第13師隸屬第九戰區第2兵團在通山、岳陽、蒲圻(今赤壁)一帶。周嵒被任命為羅卓英武漢衛戍區江南指揮區指揮。

1938年10月,預備第4師調入,該軍轄第6師、第13師、預備第4師。

1939年,隸屬第五戰區長江上游江防軍參加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至6月1日)。參加1939年冬季攻勢,攻擊漢(口)宜(昌)路。1940年隸屬第五戰區參加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至7月4日)。5月23日奉命由唐白河西岸移駐老河口東南。1940年6月,擔任宜昌、當陽間防務。隸屬第六戰區第26集團軍策應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7日至10月12日)。1943年初,駐防宜昌、當陽、三斗坪。
1943年6月,第13師與第八十六軍第16師對調。參加鄂西會戰(1943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和常德會戰(1943 年11月2日至1944年1月5日)。1944年冬,由宜昌開赴四川重慶,後開綦江,旋調赴湖北興山。
1945年2月第16師留強去弱,編入預備第4師改稱的第16師。1945年8月由興山開赴應城黃陂受降。

1946年4月,駐應城,隸屬武漢行營第六綏靖區。
1946年6月1日,改編為整編第75師。武漢行營命令周喦率整編第75師限6月底以前肅清平漢線以西江漢軍區羅厚福部。整編第6旅堵剿向鄂西撤退的中原突圍部隊。7月中旬至8月中旬清剿大洪山。9月由湖北調抵達河南開封、蘭封,隸屬徐州綏靖公署第32集團軍(該集團軍9月下旬改稱整編第27軍)參加第一次魯西南戰役(1946年8月上旬至11月上旬)。1946年10月自蘭封北上,10月初,自城武北攻巨野、嘉祥、鄆城。10月21日佔鄆城。參加豫北冀南作戰(1946年11月中旬至1947年1月中旬),11月中旬由河北東明以西渡過黃河到達豫北。11月下旬,由滑縣、安陽分別向濮陽、濮縣、大名進攻。1947年1月開赴汲縣,由汲縣經平漢路轉河南商邱,隸屬徐州綏靖公署參加第二次魯西南戰役(1946年12月26日至1947年2月25日)。2月2日至4日,第16旅由商邱開抵安徽亳縣,被殲滅大部。2月下旬開赴運河以東參加津浦路作戰。3月在兗州,隸屬徐州司令部第2兵團參加沂蒙山區作戰(1947年3月下旬至7月下旬)。4月由兗州經寧陽向北進攻。5月在泰安附近。6月,第16旅守備新泰,主力由新泰進攻沂蒙山區。6月底在蒙陰正東。7月11日,占沂水。
1947年9月,由魯中戰場增援魯西南戰役。9月12日,由萊蕪開赴濟寧,13日,經嘉祥向巨野前進,在魯西南對戰華東野戰軍(1947年8月16日至9月26日),進攻曹縣。

1948年春駐菏澤。1948年3月調商邱,旋由碭山車運濟南,歸第二綏靖區指揮。3月20日至5月初參加救援昌樂、濰縣。1948年5月調徐州。1948年6月進入魯西南的定陶、金鄉。1948年6月中旬該整編師抽調幹部另成立第62旅在浙江紹興整訓;該師編入區壽年第7兵團參加豫東戰役(1948年6月16日至7月6日)。6月23日奉命經曹縣民權縣越過隴海鐵路南下追擊華東野戰軍。1948年6月27日在睢縣西北龍王店及其附近地區被包圍。7月2日被殲滅,師長沈澄年、第6旅旅長李邦華、第16旅代理旅長盧濟時被俘。


1948年7月,整編第75師在浙江金華重建,隸屬衢州綏靖公署。第6、第16旅並編為第16旅。前在紹興編訓的第62旅歸建,改番號為第6旅。

1949年3月調上海,獨立第95師撥入,改轄第6、第16、第95師,隸屬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淞滬防衛司令部,參加上海戰役(1949年4月23日至5月25日),期間第16師一部、第95師大部被殲滅。

1949年5月26日,該軍撤往浙江舟山。8月下旬,第16師番號撤銷,該軍改轄第6、第95師。[3]

1950年5月16日撤離舟山。5月20日抵達台灣
[4]。1954年,75軍變更番號為第9軍,下轄第41師(原第95師)、第46師(原第96師)、第92師(原第54軍第198師)[5]。第9軍於1976年1月1日變更番號為第6軍,於1976年8月16日再變更番號為第69軍[6]。1989年7月1日陸精六號計劃實施,69軍(台北軍)裁撤併入陸軍第6軍團[7]

歷任軍長(整編師師長)

[編輯]
  1. 周嵒(1937.8.31-1941.3免兼)
  2. 施北衡(1941.3.28—1942.10)
  3. 柳際明(1942.10.13——1946.8)
  4. 沈澄年(1946.8-1948.7.2被俘)
  5. 吳仲直(1948.7.14一)
  6. 朱致一(1949.9.5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2.0 2.1 三期连载 | 浙江陆军第六师军官佐名录(一). 黃宇先生提供史料. 鄉土寧海公益平台. 2022-12-16 [202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透過搜狐網. 
  3.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4.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5. ^ 猛沃營參一 陸軍撤台初期的整編. 
  6. ^ 猛沃營參一 烏龍一場的民國65年全軍番號大改編. 
  7. ^ 猛沃營參一 陸精案(六)--陸精六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