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道教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5年2月6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2月6日) |
道教 |
---|
道教主題 |
臺灣道教在早期以從中國大陸移居過來,信奉道教的道士和百姓為基礎,屬(火居道)的傳統,又可再分為南、北二大派別:臺北桃園宜蘭地區有自稱「道法二門」,其道士只做喜慶吉事、不做喪事,北部喪儀是找釋教(瑜伽教)的香花僧;新竹為正一嗣壇派下以及南部自稱為天師門下「靈寶派」,喜、喪事都做,俗稱「烏紅搭」。[1][2][3]
傳入臺灣
[編輯]傳入臺灣的道教,傳承自福建、廣東的正一道傳統。正一道的道士家設「壇靖」,居於民間聚落,設齋醮行法事,世稱為「火居道」,這相對於出家修行,居住在宮觀清修的全真道,世稱為「出家道」。閩、粵兩省以正一道為主,隨明末清初的移民來到臺灣,泉州、漳州及粵東之客家人,均有正一道的道壇道士跟隨遷移,設壇於各移民的聚落內,已有一、二百年左右的歷史[4]。
泉州籍優勢區的正一道壇,主要分佈區域為雲林、嘉義以南的縣市,還有其他多泉籍移民的北部區域,其中,新竹林家的林汝梅,清代時曾至龍虎山受籙學法,回臺後成立「正一嗣壇」。此派道士以齋法拔度為主,亦行吉慶醮典、作三獻,既度亡又度生。漳州南部與相鄰粵東客籍,其移民較多的分佈區,主要在北部。這派為「道法二門」,平常以三奶派(閭山法)小法事為主,如祭解的補運、改運法事、禳星及安太歲、安神位;遇到寺廟慶成祈安或神明慶生,則以正一派道法舉行醮儀、作三獻,以度生為主而不度亡[4][2]。據研究,「道法二門」 在臺灣是「道場」醮儀及「法場」驅邪儀式的合稱,指「天師道」和「閭山法」。在福建詔安的客家發源地,則為醮儀範疇中的道、法傳統,指「天師道」(師/張天師/龍虎山)和「混元法」(聖/北帝/武當山)[5][1][6]。
龍虎山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在1949年12月來臺[7],並先後成立「臺灣省道教會」與「中華民國道教會」,想要將道壇道士納入「奏職授籙制」。其後,第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也以嗣漢天師府名義繼續授籙;「道教會」則為三清弟子和道士舉行傳度之儀,並和斗堂合作,推廣二戰之後傳入臺灣的「福州禪和派」。除在福州籍中傳布,這一派也逐漸通行於部分道廟[4][2],其科儀以誦經和唱贊為主[8]。一般認為福州禪和派的形成,源自北京任官的福州人,吸取北京白雲觀及華北全真科儀,又揉合福州當地的正一道及佛教經誦。禪和派以正一天師門下自居,傳來臺灣以崇奉斗姥為主,為人拜斗祝壽,也作度亡齋事[9][10]。其道壇稱斗堂,多以「堂」為名,有別於道法二門和靈寶派道壇是以「壇」來命名[11]。
全真道本起自內丹北派,後和南派交融,兩者合流。創教之初強調內功、外行並重,後基於傳教需要,又引進齋醮科儀之法事[12]。全真道在二戰前傳佈有限[13][14][15]。二戰後,少數的全真道出家道士及在家居士因國共戰爭抵臺,傳揚全真教法,以龍門宗丹法和伍柳丹法為主。其他非全真道的臺灣丹道團體還有內丹西派丹法、隱仙派丹法、天帝教、崑崙仙宗等。兩岸交流後,也有人遠赴中國大陸,拜全真道士為師,然後回臺傳播全真道[16][17]。
臺灣道教的道法傳承,沿襲自祖先的原居地,而在本地發展。除依「家傳制」由父子相傳,而少傳外姓;亦有「師受制」,拜師奏職,師徒相授。兩任張天師有意推行龍虎山的「受籙制」,但並不完全,仍多有按舊制而受籙奏職者。近年兩岸往來後,漸有組團親赴龍虎山受其法職者。除師受奏職或天師奏職外,道壇亦多登記於「道教會」名下,成為其個人會員[4]。
台灣道教分類
[編輯]- 道法二門(天師道和閭山法),只做喜事
- 靈寶派(天師道),做喜事、喪事
- 正一嗣壇派下(天師道),喜喪皆做
- 福州禪和派(天師道),二戰後傳入,做喜事、喪事
- 全真道和其他丹道團體
根據劉枝萬的研究,臺灣的道教和民間信仰具有三種類型的神職人員:1)道士;2)法師;3)靈媒,三者具有複雜而密切的關係[18][19]。道士即全真道或天師門下的各類道派,在臺灣主要為道法二門和靈寶派等。臺灣道士大多為在自家開設道壇的火居道士,配合地方宮廟之醮儀期程與應民眾之法事需求,提供其宗教服務[18][20][21]。
法師則來自地方的驅邪儀式傳統[18][22]。在巫覡、道教、佛教三者的交互影響之下,中國民間信仰有「法派」的法術流傳。這類法派法術,除了道教的道法系統,還混雜佛教(密教系)的「瑜伽教」(即釋教香花僧)術法傳統。巫覡採納道教及佛教之神祇名諱、科儀經典,而施行術法,形成各種法派的法術,如閭山派(陳靖姑)、瑜伽教(釋教,穢跡金剛、龍樹醫王)、普庵派(普庵禪師)、梅山教(張五郎)、法主公派(張聖君)。這些法派法術通行於湖南、江西、福建、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又以閩、臺受影響最深[5][23][3]。
靈媒指乩童、尪姨、鸞生等,是藉神明附體而替神明傳達神諭的人[24]。乩童經常作為道士的伴隨,為信眾解惑或驅魔鎮煞[25]。在清末,又出現了以「扶鸞降筆」來傳達神意的宗教組織,其宗教建築稱為「鸞堂」,扶鸞者稱為「鸞生」、「鸞手」(跟乩童有別,是請神明降臨鸞駕,在沙盤上寫字降旨;乩童的降乩是神明直接附體而陷入附身狀態)[26][27][28],以儒家義理教化百姓作為宗旨,自稱「儒宗神教」或「聖教」。崇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等「恩主公」的鸞堂[29][30],如臺北行天宮等[31],此類為恩主公信仰,另一類則為母娘信仰,如一貫道、慈惠堂等。
臺灣歷史文獻中,另有「齋教」這個以「在家」持齋修行為特色,融合儒、釋、道的民間教派,主要指龍華教、金幢教、先天道這三個中國秘密宗教,其宗教建築稱為「齋堂」。其中,金幢教、先天道最重內丹修持,而龍華教與佛教關係密切。二戰後,受到佛教及一貫道的夾合競爭,齋教已沒落[32][33]。其齋堂除了轉型為佛寺,也有變成其他宗教,比如鸞堂、一貫道道場或是慈惠堂的情況[34]。
風水師、擇日師、算命師、卜卦師等鑽研術數者,則自成一類,稱為術士[19]。有些道士也會兼營風水、擇日、算命、看相、卜卦等一兩種或數種術數,為信眾服務[18]。
顧廟的俗人為「廟祝」,為看顧寺廟的人,俗稱廟公、廟婆。採「管理人制」的寺廟,通常由管理人兼任,採「管理委員制」的寺廟,由管理委員會聘總幹事擔任,主要工作為總管廟務,負責廟宇的環境清潔、神明祭拜[35][36][37][38]。有些廟祝可能還會解籤、卜卦、算命,或作驅邪、收驚、開光等簡單法事[39][40],不過這些宗教儀式服務也可能是由廟方聘請道士、法師常駐廟宇來提供[18]。若是道士或僧人受聘作為寺廟的管理人,則稱為「住持」[41]。
道教和台灣民間信仰的神明
[編輯]在傳統民家顯要位置的大幀神明圖像,稱為「神明彩」,通常是以觀世音菩薩為主,搭配媽祖、關聖帝君、灶神、土地公,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教授李文環表示:「這幾尊神明是台灣民間信仰裏面最受大家供奉的神。」[42]
各廟宇則供奉不同的「主神」,如行天宮的主神是關聖帝君,龍山寺主奉觀世音菩薩,大龍峒保安宮的主神是保生大帝[42]。根據《重修臺灣省通志》在1981年(民國70年)的統計資料,臺灣寺廟所供奉的主祀神前二十名,依序為:王爺、觀音、媽祖、釋迦牟尼、玄天上帝、土地公、關聖帝君、保生大帝、三山國王、中壇元帥、神農大帝、清水祖師、玉皇上帝、三官大帝、開臺聖王、開漳聖王、城隍爺、孚佑帝君、王母娘娘、廣澤尊王[43]。根據內政部2019年(108年度)的「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廟宇主祀神前十名,依序為:王爺、土地公、釋迦牟尼、觀音、媽祖、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保生大帝、中壇元帥、陰神厲鬼[44]。(陰神厲鬼為有應公、大眾爺之類,其名稱眾多,民國70年的通志統計資料有可能未併作同一類)另外,虎爺在臺灣也很常見,但大多是作為配祀神出現[45][46][47]。
臺灣亦有一些廟宇供奉其他重要的道教神祇、仙人,如三清道祖、地母娘娘、紫微大帝、太乙天尊、斗姥元君、雷聲普化天尊、張天師等等。一些廟宇供奉的無極天尊、無極老祖、玄玄上人、無極老母、無生老母等等,則有鸞堂和中國祕密宗教(如先天道)的淵源[48][49][30]。
至於道士作醮所用的壇場畫、掛軸,主要用在內壇,為道士作法事和迎請神靈的空間,外壇則設紙糊神像讓信眾參拜。主要的神像掛軸有三清、玉皇、紫微、三官、天師、北帝、四府(天京、地府、水國、陽間眾神)等。大致來說,內壇的儀式空間,正面為三清壇,供奉三清道祖,其左為玉皇上帝,或增掛太乙救苦天尊,右為紫微大帝,或增掛雷聲普化天尊。對面為三界壇,供奉三官大帝,其左為師壇(龍虎山),懸掛張天師,右為聖壇(武當山),懸掛玄天上帝。其間設有四大護法元帥護衛壇域,接連四府。內壇左右兩側為天京、地府、水國、陽間眾神,浮空而行,朝謁三清。具體佈置又會因所用齋醮儀式、派別傳承、特定場合需求等原因,有所增減調整[50][51][52][53][54][55][56][57][58][59]。
台灣道教從60年初至今
[編輯]日治時期末期,採皇民化政策而壓抑道教。但台灣道教仍蓬勃發展。台灣道教從傳入以來就承襲閩南文化的道教特性,到現代仍保有此特色。除了正一道外,全真道亦於近幾年大陸改革開放才傳入台灣。
台灣道教現有正規宗派組織
[編輯]台灣道教總廟
[編輯]台灣道教小法派別組織
[編輯]台灣道教誦經組織
[編輯]清微派、禪和派、全真派 ,靈寶派
台灣早期道教會組織
[編輯]依申請年份長久排列
- 中華民國道教會
- 中華道教青年總會:1970年成立中華民國道教青年會,民國九十五年(2007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准許升格為中華民國道教青年總會,民國一百零三年(2015年)10月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世界道教總會成為道教會員國代表,108年第八屆正式更名[中華道教青年總會}。
- 台灣省道教會
- 中國嗣漢道教協會
台灣道教道壇
[編輯]- 台南陳家台南穎川道壇-陳榮盛(道號鼎陞)、陳槐中(大騰)七代道士世家,上一輩的陳聬 靈寶派道長
- 台南吳家台南延陵道壇-吳政憲(羅錠)府城的另一個重要的道教世家,從清朝的吳輝山至今至少傳承了四代道壇
- 台南灣裏西河道壇(林家)-林和發(運聲)府城的另一個重要的道教世家
- 台南喜樹道壇(賴家)-賴龍飛、賴廷彰(羅相)
- 台南漚汪道壇-林青雲,師承已故的金登富道長,主要服務範圍在嘉南海線一帶]]
- 善化鍾家道壇
北部正一道法二門
[編輯]- 台北林家「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摘要勞格文從劉枝萬關於醮典研究的論文中,引起了探討台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的研究動機,從其所掌握的三個部分的資料:一是劉枝萬的幾篇論文;一是道士在法場及醮典中所召請的祖師;另外是勞格文的老師朱堃燦道士所知道的流傳於道士間的掌故。展開田野調查並將調查延伸到大陸,透過分析求證,期使整個道脈之演變傳承能夠明晰呈現。劉枝萬博士在關於松山醮典的論文中,介紹了北部道士兩大派系:劉厝派與林厝派。其兩派譜係由法學者勞格文(John Lagerwey)在本文中探討。劉的諭文中指出:劉厝派來台祖先為劉師法(1644年由福建漳州來台),林厝派開台祖林章貴(號演達,1820年左右由詔安來台),在枋寮村(今之中和)創立威遠壇,傳給金迎,再傳科選,而選傳清江(翀庭),江傳心婦。而後心婦另在台北也設一道壇。而劉厝派的傳說,林厝派初來台時並非道士,而是在劉厝派擔任香辦的職務,因而漸漸熟悉其程,自習科儀才學會了而自行開設道壇。但這傳說是否為實?勞格文在此論文中逐一揭示。
劉林兩派派詩: 劉厝派 興、良、明、應、德、金、真、合、太、和 林厝派 忠、正、演、金、科、翀、漢、通、玄、蘊
林厝派的探討,查訪林昌桐.勞格文從饒平黃崗沿海一帶開始田野調查 大陸夏校(昔稱寨後)坪溪(彭溪)一帶的訪查.劉厝並不是客家人,是潮州人。 20代 林榮練 21代 林欲東(錦真) 22代 林汝 夯,
江道士的資料:祖師 劉古泉、劉守心、劉典清、劉玉玄、張百二、張茂賢、張雅哲、江法耀 天師教傳承地區:官陂、霞葛、秀篆 混元教傳承地區:太平、浮山
台灣北部道士和福建某些地區-如龍巖、山格、金山及廣東饒平等地,都稱其傳承與三奶信仰有關。而客家平和的兩名道士及詔安客家的江姓道士都認為三奶派的儀式並非正派的儀式。結論:現今台灣北部所見的道教科儀很可能是1820年由林厝祖先從南陂(詔安)傳進台灣的。香辦的傳說可是說是林/劉二派合作之初的一個變形的回憶。
- 台北劉家誰是劉師法?劉師法,祖藉南靖,來台定居於淡水。朱道士指出兩派使用的<宿朝>科儀中,祈請的祖師有:李洞陽、劉古泉、劉守心、劉玉玄。透過勞格文訪問朱道士漸次追索系統,而有以下關係:
邱金滸 - 黃金興(法真) - 黃觀開(合耀) - 劉金凌 - 黃金興- 黃觀海 (黃乾,號合發)- 朱堃燦
黃係來自饒平的客家人 祖藉饒平是否也是客家人? 劉金鳳 - 劉朝宗(真源,宏達) - 劉國賢 - 劉國渙 -朱傳斌(大通)- 朱 燦(太輝) 來自南靖的劉國煥家族後來完全取代了祖藉饒平的劉氏家族。 據邱望乾(劉金滸弟孫)說: 劉清風(劉師法、劉嗣法) – 邱金滸
新竹正一
[編輯]- 新竹林家萬法宗壇分司新竹正弌嗣壇.林占梅和他的三弟.人稱「五老爺」的林汝梅(1833-1894),雖然是儒生,但對道教也很有興趣,林占梅的亦師亦友的幕僚吳景春(1802-1858),前廿三代先人中有十位進士、三位武官、九位道士,家傳華山雷霆道法、茅山軍事道法、重建慶成醮儀等,在林占梅的安排下娶王姓道士之女為妻,並從郭姓道士學武場音樂。林汝梅在十六歲時就已經從吳景春處習得道法,於儒於道都有深厚造詣,目睹台地道士為了餬口,除了做法事外毫無修養,深以為憾。他一方面培植堂弟林修梅(1866-1928,人稱戇九舍)學習存思冥想與內丹修練,另一方面也培植鄰居陳捷三(1861-1901)學習科儀法事。西元1886年3月15日,他毅然決然地帶着堂弟林修梅前往江西龍虎山拜謁第六十一代天師,在那裏他習得正一盟威法與華山雷霆法,清微道法,並且得到「二品道士」的任命,受六十一代天師囑託,1888年返台成立「萬法宗壇分司正一嗣壇」,授權他代理天師綜理台地教務,但是他委託陳捷三來掌正一嗣壇,自己則不斷為各地道士進修講學。影響所及,新竹本地的紅頭道士亦在科儀與服飾上處處可見受正一嗣壇的影響。在封建王朝體制裏,地方設有道會司、道紀司之類的官員掌理道士考核與員籍,這些人是由天師授籙且付以奏職、傳度、閱籙一類的儀範與文檢道書者,授權代理天師為當地道士傳度授職晉階,台南地區著名的曾陳二家(陳榮盛道長即是)就曾經有人擔任過此職。在台地教務廢馳與台灣即將割日雙重因素下,六十一代天師將台地教務重任交付正一嗣壇。西元1890年,六十一代天師夜觀星象,天狗星纏度於牛郎、織女星間,認為這預言台地將有禍事,於是囑咐林汝梅於城隍廟啟建護國大醮,也就是俗稱的天狗醮。傳說在天狗醮的最後一晚,野狗發瘋似地撞開城隍廟大門,導致這場醮功虧一簀,台灣割讓日本成定局。西元1892年林修梅返台,但是他致力在獨自修練,鮮少與外界接觸。而陳捷三當時也忙着做生意賺錢去了,因而無暇顧及正一嗣壇,但是他安排莊姓道士入贅陳家,約定長子必須在陳家養成為道士,這個人就是莊陳登雲(1911)。西元1926年(大正十五年),一場於城隍廟舉行、由陳捷三掛名、莊陳登雲主持的慶成道場中,政商雲集,林修梅也悄悄出現在現場,然而這道場並沒有照着林家教授的道法舉行,林修梅見狀轉身步出城隍廟,一陣風瞬間吹熄廟內燈火,陳捷三心知一切,立即追出去請求林修梅原諒並請他收莊陳登雲為徒,林修梅答應,但條件是陳捷三必須重掌正一嗣壇,並且每年農曆九月需在正一嗣壇為林家修建禮斗道場。台灣光復以後,第六十三代天師隨國民政府轉進台灣,曾來到正一嗣壇,見到第六十一代天師親授正一嗣壇的天師袍、天師印、與奏板時,立即以四跪十二叩大禮參謁,正一嗣壇本欲將台地教務奉還天師,但是六十三代天師特准新竹正一嗣壇衍脈之道士不需朝覲當代天師,只要到正一嗣壇朝覲即可授籙。資料來源,竹塹史,新竹縣志
高雄苓雅區孫氏道士家族分支
明玄道院 孫番賓 高雄市苓雅區 自強三路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番賓 第四代:孫懷玉 中國道教會名譽理事,監察員,高雄道德院符 籙部住持 道教會高雄分會理事,天師府大法師等職。
報應壇 孫文章 高雄市新興區 泰明里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全 第四代:孫文章
清源道士壇 陳明監高雄市苓雅區 海邊路。第一代: 孫番賓、陳明監 應化壇 孫讚成高雄市三民區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全 第四代:孫讚成
- 基隆 雷成壇在北部地區道壇頗負盛名的基隆「雷成壇」,道法傳承上已有150年歷史,從清朝時期祖先一脈傳承下來,至今已是第五代了,25年前曾獲市府邀請進行祈雨法會,另外,基隆重要節慶中元祭老大公廟開、關龕門儀式,20年來也一直由雷成壇主持,第一代高祖清朝時代在基隆地區廟宇,專司信眾祈福補運、消災解厄等等,基隆早期最盛的中元祭典為碼頭工會主導舉辦,每年都聘他們家擔任主壇道長,雷成壇都是作吉事方面的法事,如建醮、驅煞及祭改等等。父親是第四代李騰龍道長,同樣繼承衣缽承襲道法二門科儀與米卦占卜,1993年因為沒有颱風,基隆罕見出現嚴重缺水荒,當時市長林水木特聘李騰龍道長主持祈雨儀式後, 隨即普降甘霖,紓解水荒。早年,基隆中元祭農曆七月開、關龕門重要儀式,都是由出家比丘主持,1998年地方人士建議改由道士主持,李戊己從那年起就擔任開龕門土主法道長至今。早年基隆地區只有李家道士一脈,李騰龍因是長子對道士工作又有趣,便傳承了祖先道士家業,李騰龍名聲遠播,10多年前,曾有日本、荷蘭及美國教授陸續來台,向他的父親拜師學藝, 雷成壇也曾受邀到中國大陸、新加坡主持寺廟法會,國內地區主持的法會更是不計其數。
- 基隆 廣遠壇 丹心宗壇簡介
壹、緣起 本宗壇由 李游坤 先生(道號玄正)於民國八十六年 農曆八月二十三日 創立。玄正道長乃基隆廣遠壇李松溪道長嗣男,自幼秉質純正,薰習祖傳道法精髓,長大除受現代醫學院高等教育,更拜師深造精研性命雙修之學,充實正統道教相關專業學能。由於本着發心弘道的使命,不斷努力精進的研究,並長期接受其父嚴格教導,與實際傳道濟世的體驗中,深感中國傳統道教大道不興,正法不彰,人心陷溺,有待濟度;尤其師道蕩然,道紀廢弛,部份道徒不知反省自厲,邪法亂行,以致社會對道士形象認識偏頗,頗令有志之士痛心。故秉承父志,成立宗壇,揭櫫教化根本,實際落實道教教育,宣揚道德正信,以期興隆道化,濟死度生。
開宗立壇以道教教育為本務,首重道徒內修,人格品德,自我教育;以戒為師,確立師道,以道教化,傳道為教;立道德之教,弘揚正信信仰,振興道教為宗旨。 祖傳道法法派派詩(正一道教): 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至誠宣玉典,忠正演全科, 沖漢通玄蘊,高洪鼎大羅,三山愈興振,福海湧洪波。
守真道房自道光己亥年(西元一八九三年)家傳道法至今.根據田野調查所得之手抄本及及口述道壇資料.追溯至第一代習道始祖乃為陳尚.其學道因緣頗為特別.為由儒轉道的一轉典型.據傳本身原是讀書人.由於道光至咸豐年間文學及鄉塾盛行.陳尚乃有機會學習文學.故學成之後即赴閩省應科舉式.在科考不第的情況下.一時無顏回鄉.便流落在廈門 某日陳尚夢中夢見一位身形魁武.圓眼凸額.身穿陰陽八掛袍的奇人對陳尚說道:你無功名但是有官運.陳尚不解既無功名何來官運.欲在請教奇人.奇人乃答這是天機.陳尚欲再追問便夢醒. 由於陳尚能讀書通文事乃隨當地道壇工作.幫忙抄寫科儀書及文檢.日子一久陳尚也對道學着迷.乃下場學習演法.陳尚道行日漸精進.其師尊授與法職其中一句揚法仙官.令陳尚茅塞頓開.乃想起道士的法職在古代即是官職.自己的官運便是在此.習道的心便更加堅定.. 陳尚在習完師傳法門中的道法符籙後.便拜別師尊返回臺灣.一回到家鄉.親朋戚友便蜂擁而至.以為陳尚以考取功名.一問之下陳尚乃說出自己尚未考取功名眾人嘩然.陳尚才慢慢道出自己在廈門的經過.並拿出師尊所授之法職.一時間眾人大喜抬着陳尚出門遊街好不熱鬧.陳尚想起自己未到廈門前鄉內廟宇醮會.陰陽法事都需到外地聘請法師.極為不便如今學成歸來自己鄉內便有法師可以為民服務.難怪眾人歡喜 陳尚回鄉後便開設道壇吸收有志之士學道.一手調教出前後場.將他的儒生事業轉向道教.其子陳婦螺在清廷割臺後.因日本政府的壓抑及禁制.使他無法大展所習之道法.但對其父所傳之科儀符籙都晚整的保存下來.以供代代流傳 到了第三代陳清標奠定了守真道房在中部道壇的地位.關鍵就再他一生享九十二歲高齡.剛好經歷了日本及國民政府不同統治的兩個階段 這是跨政治經濟及文化的一代.在兩種不同的宗教政策下其能善巧適應不同的時代環境.發揮一位道教人的適應能力.早期陳清標在私塾中學習漢文.對於道士講究經典文字道經文檢書寫.是一種基礎的教育.在音樂唸唱.腳步手路在日人文化政治下比較困難情況下.從小就由父子相傳.所以光復前的陳清標已具道士的基本涵養.是為傳統家傳制的專業訓練 光復後.在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下.逐漸展開新的發展方向.在宗教政策上不再對道教進行壓抑.道教從危機中獲得轉機.正是一個讓跨越兩個朝代的年輕人.決定其前途方向的契機.一是趁着國民政府開發就業機會.重新開展一種謀生的事業.另一則是傳承舊有的職業設法在出發.正值青壯年的陳清標.年當四十左右.在父子相傳制的傳統下.決定負起責任持續守真壇的壇號完成第三代的家傳任務.由於這身父祖兩代相傳的本事.既已學習三十餘年.地方上有關的道教事務也順利承接.自是形成一種時勢.家族聚落都促使他需承擔起傳承的任務 陳清標在傳承家傳道法後.抱着學無止盡的信念.選舉前往彰化北斗.因為當地有名的道長有東門陳良及西門的許宗兩位道長.兩位道長在道法成就上都能開啟道業.陳清標即拜陳良為師.以期精進道法.在習完陳良派別的道法後.陳良授其法職 正一盟威經籙神霄都督護法仙官掌判雷霆院府事兼理陰陽主行科事 陳法本 確定其在道教行內的道長身份在竹山地區建醮.聘請六十三代天師鑒醮.張恩薄天師見陳清標所學集靈寶派及正一派之精髓.知此人在道法上確有所長.見其在鄉里間極受尊敬知其在道務推廣上盡心盡力.授其(宏揚道教大法師)之稱.陳清標聞後即拜天師為師.天師即密傳道法妙訣符籙等等.使陳清標道行又更上層樓.陳清標所傳之弟子及再傳弟子廣佈在竹山.鹿谷.名間.二水.北斗.田中.芳苑.二林.等等 陳清標生三子.長子樹培學道十餘年轉任警察 次子樹榮有意傳承道業.唯因早逝未能如願.三子信三也能當任醮場的都講.目前樹榮之子光村(東成)以陳清標嗣孫的身份傳承家傳道法 第五代主持陳光村自幼年追隨先祖父陳清標.受聘四處修齋建醮如王功福海宮.豐原慈濟宮.芬園寶藏寺等等醮務演法.退伍返鄉之時先祖父耳提面命陳光村即日起掌理守真道房之所有道務工作.祖父在後指導陳光村身受掌理之職.但因道班人員皆為陳東成的長輩.都是三朝元老 叔公輩.叔伯輩.習性難改所有陳光村廣收門徒前前後後十餘人分佈於南投彰化.也使守真道房注入新血.為精進道法陳光村再拜師叔田尾慶妙壇林進興為師 陳光村受聘主行的醮事包括西螺廣興宮五朝清醮 彰化建寶寺三朝醮 竹山巧聖仙師廟五朝入火安香福醮 芬園寶藏寺重建入火安香三朝醮 芬園進安宮 潮賢宮 太安宮 二林泰興宮 芬園北玄宮等等三朝五朝醮事 為了傳承家傳道法授長男廷佑次男廷彥擇日堪輿陰陽法事 道教科儀禮節 幸遇中國嗣漢張天師府第六十五代張意將天師 收入門下聘廷佑廷彥兩兄弟為御前演法大法師之職繼承竹山守真道房道務工作追隨天師四處傳渡教法
- 台中 道壇 由靈安壇、廣安壇為代表,其都以台中城隍廟為中心
- 彰化 道壇 彰化正一道壇由埤腳鎮興壇為主,與北部正一(林厝派.劉厝派)所用經典相同,其始祖為法致蔡先生於鎮興壇所傳承之太上正一啟請玄科中祖師和北部正一派所傳承祖師亦有雷同,其在北部、中部亦有傳承北部代表為基隆正一朝天府、中部代表為指微道壇,中部地區的靈寶派以鹿港為核心,逐漸向彰化、臺中靠海地區、及雲林等地拓展。歷史較為悠久的靈寶道壇集中在鹿港,莊意是最早在設壇傳法的道士,但未留有後代嗣法;其次為清嘉慶年間來臺,祖籍安溪楊家的「顯應壇」,是鹿港的老牌壇號,其法傳授鄰近的和美、秀水與雲林褒忠、臺中梧棲等地。
現今鹿港較著名為清乾隆末葉來臺發展的施家道壇,迄今已傳至第七代,家族中分別立有「混元壇」、「達真壇、「守真壇」與「保真壇」等。
道士
[編輯]臺灣道教的本土道士主要教務一則度生,一則度死。所謂度死,乃是俗稱做功德的喪葬拔度齋事科儀。度生法事又可分為祈福與驅邪,前者有建醮、謝平安、做三獻等社群法事,而驅邪則指安胎、起土押煞、補運制解等常民法事。道士又因派別或是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稱呼,通常臺灣話通稱道士為師公,若再依教派或是地域細分,紅頭師公(紅頭道士)只專門度生,烏頭師公(黑頭道士)專門度生與度死。然而,紅黑頭的區分僅在部分地區有此度生、度死之區分,並非絕對。不論紅黑頭,臺灣道士多可追溯其源頭自福建與廣東一帶,多屬正一派傳衍。 雖然臺灣本地道派豐富,各道派各有所長,但其所本之科儀內容皆可源自唐宋甚至魏晉時期的傳統。以往,因祖籍與習俗不同而每個道派有其區域優勢,但是近年因為交通發達以及網絡傳播迅速,各教派發展已經不再受地域限制。
臺灣道教近年以教團組織工會,稱為道士職業工會,是從事道教教務的法師與道士所成立,為保障神職人員社勞工福利,並辦理一些職業訓練課程,因職業化也是屬於勞方的一種。
建醮吉事科儀: 發表(或玉壇發表)、啟請祝聖、獻供、演拜經懺、分燈、宿啟、朝科、進表、入醮降帝、施放水燈、普施孤幽、謝壇圓滿等等。基本上臺灣流行醮事科儀從一朝始,至一朝宿啟、二朝、二朝宿啟、三朝、五朝或以上,最多曾做至四十九朝之羅天大醮。建醮還會依目的不同而增列不同科儀,如慶祝廟宇落成之慶成醮、祈求平安之清醮、禳災之水火醮、普度孤魂的普度醮、禳瘟災而有王醮、也有依拜斗法會而成的禮斗醮甚至是慶祝神明聖誕之生日醮,十分多元。 拔度齋事科儀:發表,啟請,引魂,度人經(上中下),普施,赦罪水懺(上中下),藥懺,開城,放赦,沐浴,解願,路關,擔經,過橋,入厝,化庫,謝壇圓滿。此為最基本之拔度齋事,另可增加其他科儀,最多可做至三朝黃籙大齋。
信仰人口
[編輯]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提供資料顯示,台澎金馬地區現有包含玉帝廟、媽祖廟、玄帝廟、太子元帥廟、王爺廟等等種類的宮廟共8000間以上,利用民房設立之中型道壇約在10000間左右無數,傳教人員28,000餘人,信眾在8,000,000以上(佔全臺灣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但此數字部份與佛教有重疊情況,台灣民眾許多同時信奉佛道二教。[60]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道法二門 - 世界宗教博物館. [202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2.0 2.1 2.2 2.3 道教 - 宗教知識家. [202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4).
- ^ 3.0 3.1 陳省身. 台灣傳統佛教儀式僧侶的文化價值 (PDF). 玄奘佛學研究. 2017, 27 [2024-03-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30).
- ^ 4.0 4.1 4.2 4.3 4.4 道教 - 台灣發展概況 - 世界宗教博物館. [202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 ^ 5.0 5.1 謝世維. 臺灣的道教與法教儀式研究回顧 (PDF). 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通訊. 2014, 35: 1–4 [2024-03-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30).
- ^ 巫能昌. 做道和做覡:閩西上杭一帶的道教傳統. 華人宗教研究. 2016, 8: 107–134 [202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0).
- ^ 李麗涼. 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在臺灣二十年 (PDF). [2024-04-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6-01).
- ^ 袁野璐. 身份位移與音樂文化轉型:以臺灣禪和派 的發展為例 (PDF).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30).
- ^ 李聖玄. 台灣禪和道教會拔度科儀與臨終助禱之研究.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015.
- ^ 禪和派道士. 臺灣民俗文物辭典.
- ^ 梁恩誠. 台灣道教清微派儀式音樂探析 (PDF). [2024-04-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31).
- ^ 蕭進銘. 內丹西派在臺灣的傳衍. 臺灣文獻. 2012, 63 (2): 303–338 [202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4).
- ^ 在袁明高祿位出現之前……. 林光洲 FB.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6).
- ^ 第七屆「臺灣道教」學術研討會──臺灣的全真道. 真理大學.
- ^ 高萬桑. 官僚奇魅——晚清中國的張天師制度及宮廷道士. [2024-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2).
然而,在龍虎山也可以接受全真教的訓練和傳戒。從1886年到1892年,林修梅一直在龍虎山修行,他接受的就是全真道的訓練,並由來自北京白雲觀的道士傳戒,後來,這些道士還在龍虎山成立了一個全真道院。
- ^ 蕭進銘. 全真道龍門宗伍柳法脈在台傳承的調 查研究─以陳敦甫一系為核心. 宗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 2009 [202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蕭進銘. 丹道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18.0 18.1 18.2 18.3 18.4 張超然. 道士駐廟:臺灣北部道壇與宮廟的競合關係. [202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1).
- ^ 19.0 19.1 蕭友信. 閭山法主在台之信仰研究 (PDF). [2024-04-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09).
- ^ 康詩瑀; 蕭督圜. 地方信仰與神職人員的文化權力網絡 ——以高雄苓雅孫氏道士家族為例 (PDF). 高雄文獻. 2018.
- ^ 李豐楙. 制度與擴散:戰後臺灣火居道教的兩個宗教面向--以臺灣中部的道壇道士為例. 臺灣宗教研究. 2002, 2 (1): 109–144 [2024-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2).
- ^ 司公. 宗教知識家. [2024-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1).
- ^ 蕭登福. 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文津. 2022 [202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林美容. 從乩童到通靈人:與神靈溝通媒介的典範轉移. [202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0).
- ^ 闞正宗. 司公與乩童 ——日本「皇民化運動」下道士的佛教化 (PDF). [2024-04-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30).
- ^ 陳方中. 義和團(一)義和團的性質. [202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7).
- ^ 醒靈寺扶鸞儀式及扶鸞日. [202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9).
- ^ 鸞生. 宗教知識家. [2024-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4).
- ^ 鸞堂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30.0 30.1 楊惠南. 台灣民間宗教的中國意識. [202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6).
- ^ 【台灣史話】齋教與鸞堂 斗六寺廟巡禮. 人間福報. [202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王見川. 齋教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2).
- ^ 蕭進銘. 傳統丹道的走向民間、大眾及現代(戰前篇) ───台灣丹道史概觀及其主要發展趨勢. [202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林美容. 齋堂空門化的軌跡:嘉義縣齋堂的事例. 臺灣文獻. 2023, 74 (1): 181–229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4).
- ^ 顧廟. 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2024-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3).
- ^ 【生活進化論】認識台灣寺廟神職人員. 自由時報. [2024-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4).
- ^ 小檔案/廟祝. 自由時報. [2024-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3).
- ^ 廟公的一天. 育才小學妙廟探索隊.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 ^ Readmoo編輯團隊. 解籤、收驚、問事、各路神明都要熟⋯⋯廟公其實不好當. [2024-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 ^ 全台唯一外籍廟婆!收驚解籤樣樣通 認證「住台灣很安全」. ETtoday新聞雲. 2022年02月01日 [2024年4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4月23日).
- ^ 高萬桑. 明清廟宇的常駐專家.
- ^ 42.0 42.1 台灣人拜什麼?民間信仰的多神宇宙. 外交部NGO雙語網站. [202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8).
- ^ 瞿海源.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二冊. 1992: 1062 [2024-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0).
- ^ 台灣眾神:各家信仰與祂們的管區.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 ^ 臺灣並非老虎原生地,虎爺信仰從何而來?. 故事StoryStudio.
- ^ 王語瑄. 虎爺小檔案 (PDF). 慧炬. 2022, 632: 5–8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31).
- ^ 動物神界的明星──臺灣虎爺信仰. 典藏ARTouch.com.
- ^ 蕭進銘. 儒宗神教創始人楊明機……. [202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瑤池金母(Yaochi jinmu) - 全國宗教資訊網. [202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4).
- ^ 道士壇佈置.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 ^ 李豐楙. 台南王醮傳統與地方瘟神信仰.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6.
- ^ 道壇掛軸─四府之天京、水國.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 ^ 神明掛軸(三清畫). 全國宗教資訊網.
- ^ 張超然. 道教的壇場、儀式與神畫. 元太心道. 2013, 17: 4–9.
- ^ 翁峰山. 台灣鄉土藝術賞析 第六篇台灣鄉土廟會藝術 (PDF).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2002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30).
- ^ 張振岳. 戊寅年臺東祈安清醮看臺東市的道教信仰. 臺東文獻. 1999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 ^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五、道場佈置 - 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暨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委託服務案 (PDF). : 46.
- ^ 建醮 5 醮壇 ~ 內壇.外壇. 府城風雲錄 FB.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 ^ 「三清壇」壇上施設帳簾以象天宮……. 靈應壇(曾煥聖)FB.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 ^ 中華民國內政部,台灣地區宗教簡介:道教. [2013-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7).
外部連結
[編輯]道教團體
[編輯]展覽
[編輯]- 「道法萬象——道、法信仰文化特展」壹:道法在台灣,書籍資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威遠壇二百週年紀念展 - 世界宗教博物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導覽影片、作醮影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道法自然——道教典籍展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台南宮廟博物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