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KevWang/沙盒
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中國科技水平落後,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20世紀60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技術。20世紀80年代,「863計劃」直接推動了中國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國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從2000年到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研經費從895.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698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為22.79%,科研經費佔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1.00%增長至2010年的1.75%,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60%)。時至今日,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開始提速,現在中國在航天、載人深潛、量子通訊、高速鐵路、超導、電子技術、核技術、激光等領域取得許多世界領先的成果,但同時在綠色能源、發動機、精密製造、自動化等領域上與歐美等仍有差距, 要趕超仍有一段路要走,且在科研製度上,弊端重重,依然有諸多需改進之處。[1]
歷史
[編輯]90年代之前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剛成立之時,對科學技術的管理採用蘇聯模式。在該模式中,中央政府採用高度集中的形式對各個機構提出任務,各個機構的自主性很小。文化大革命發生後,中國的科研領域受到較大衝擊,眾多科研研究者受到迫害,一些科研項目被迫停止。[2]。儘管如此,在20世紀60、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技術仍然取得如兩彈一星、雜交水稻等重大科研成就。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各個方面進行整頓,科技和教育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突破口。在多年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技工作者是勞動者」、「脫帽加冕」等觀點早已被提出,但受到嚴厲批判。而這時,「自然科學是上層建築」和「自然科學有階級性」轉眼之間成為反動謬論。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會堂,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親自提議召開並主持了全國科教工作座談會,知識分子成為急待拉攏和討好的座上賓。這是他復出後,第一次公開參加的重要活動。8月8日上午,鄧小平在座談會結束時發表了著名的「八八講話」,決定恢復高考制度,提議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通過改善物質待遇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1978年3月18日至3月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開幕式上強調說,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郭沫若在閉幕式上發表講話(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虹雲當場朗讀),號召科學工作者熱烈地擁抱「科學的春天」。
1982年,中共中央在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提出「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要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198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在《辦好經濟特區,增加對外開放城市》中說:特區是技術的窗口、知識的窗口。1985年鄧小平提出「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於科技發展的體制。」同年,中共中央決定「允許集體或個人建立科學研究或技術服務機構。地方政府要對它們進行管理,給予指導和幫助。」為許多改制行為如:研究所所長負責制、利潤實體、產學研合作、物質獎勵、知識形態商品、專利保護、技術市場、人才流動等開了綠燈[3]。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88年9月,鄧小平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90年代至今
[編輯]1995年5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眾多的公立科研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許多大學每年可以從政府得到大量的撥款。1995年《「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准。「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是建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重點建設工程。1998年中國教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支持國內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準大學,並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的講話時間(1998年5月)命名為「985工程」。
從2000年到到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研經費從895.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698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為22.79%,科研經費佔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1.00%增長至2010年的1.75%,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60%)[4]。2013年12月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在其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公民2011年申請了560681件專利,成為世界第一。日本和美國分別居第二、第三。2012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比2011年增加了24%,佔到全球專利申請數量的28%。[5]
主要領域發展狀況
[編輯]核能
[編輯]1964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71年9月,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試航。在民用核技術方面,1958年6月,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在北京郊外的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內建成。1985年3月20日中國的第一座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核電廠——秦山核電站在浙江海鹽開工,1991年12月15日首次併網發電,並成為世界上第七個具備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調試和自主運營管理核電廠的國家。1995年12月中國實驗快堆工程立項,並在2010年7月首次臨界進而成為世界上第8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2012年11月項目通過驗收。2006年9月中國新一代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實驗裝置(EAST)首次成功放電,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投入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6],該裝置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同類裝置[7][8][9]。2013年,中國的「鈾濃縮技術」實現自主化和工業化應用,意味着中國核燃料的生產能力具備國際競爭力[10][11][12]。
航天技術
[編輯]- 人造衛星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就開始了人造衛星研發進程。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75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原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高速發展,多次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和實用通信衛星,1981年還成功地用一枚運載火箭將三顆衛星發射到太空。中國建立了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可以在民用及軍用導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載人航天
2003年,神舟號飛船的成功發射標誌着中國成為繼蘇聯及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2008年,首次進行了飛船出艙活動(太空行走)。2011年,發射了首個試驗型空間站天宮一號,並成功完成與後續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成為繼前蘇聯及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發射空間站的國家。2012年,成功發射了神舟九號載人飛船,並首次將女太空人送上太空,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的自動,手動空間交會對接。
- 月球與深空探測
中國在2003年3月1日正式啟動了第一個探月工程。首先是發射繞月衛星,繼而是發射無人探測裝置,實現月面軟着陸探測,最後送機械人上月球建立觀測點,並採回樣本到地球。整個計劃將歷時20年,計劃為最後的登月工程打下基礎。2007年嫦娥一號繞月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着中國已經成為了月球俱樂部的一員,第五個探測月球的國家。2010年中國發射第二顆探月衛星嫦娥二號,成功獲取了世界上解像度最高的7m解像度的全月圖[13][14],並對拉格朗日點和小行星4179進行探測[15][16][17]。2013年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和玉兔號月球車,是1976年後首個着陸於月面的探測器。中國更計劃在2018年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的軟着陸與巡視探測,並計劃於2019年採集月球土壤樣本返回地球[18]。中國計劃在2020年用國產運載火箭自主發射螢火二號,一次實現火星環繞,着陸與巡視探測[19]。
- 天文與空間科學
中國於2016年完工的500米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口徑無線電望遠鏡[20],至今已發現超過40顆脈衝星。中國於2015年發射暗物質體子探測衛星, 發現了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證據[21]。中國也於2017年發射了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開展X射線巡天,通過觀測黑洞等高能天體,研究緻密天體和黑洞強引力中物質的動力學和高能輻射過程[22]。未來計劃包括和歐洲空間局合作於2021年發射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和與法國合作的中法空間變源監視器天文衛星。
航空技術
[編輯]中國第一架飛機是工程師馮如在1910年製造的一架雙翼飛機,此後中國只有零星製造飛機,並沒有大規模生產。直到1954年7月11日第一架國產飛機初教5完成試飛,並於8月末開始大批生產。
1956年首架殲5升空試飛,同年9月9日向世界宣佈中國第一架生產的噴氣式飛機問世,之後中國嘗試進行自行設計噴氣式飛機強5並成功大規模生產。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航空產品中仿造的比例一直很高。
進入21世紀中國航空開始較快發展,在民用飛機領域,ARJ21於2008年11月28日12時23分在上海大場機場成功首飛並在2009年成為中國第一種部分自主設計並可以大規模製造(儘管目前為止還沒有開始)的支線飛機。在民用支線飛機領域裏有名的還有新舟60和新舟600型渦槳支線客機(兩種型號同樣改進自運-7)。同時在大型飛機領域,中國在經歷運-10在1980年代的失敗之後終於開始了第一個市場化整機全新設計的窄體客機計劃C919,並於2017年順利完成首飛, 進入生產前的試飛取證狀態 [23]。
軍用飛機也取得了較大進步,被眾人看待有可能成為中國第四代軍用戰鬥機的殲20和殲-31分別在2011年1月11日和2012年10月31日完成首次飛行測試。2012年11月22日首架殲-15原型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進行着艦測試和起飛測試成功。運-20運輸機(Y-20)在2013年1月26日完成試飛。
高速鐵路
[編輯]2000年時,中國還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鐵路,但在2010年中國的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已經超過歐洲的總和[24]。同時中國高速鐵路技術也開始了對外輸出,2012年12月6日泰國表示準備引進中國高鐵技術。[25]同年12月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表示正蘭州市建設一個裝備製造基地,其一大功用就是便於向中亞、西亞出口包括高鐵設備在內的軌道交通產品。[26]從2012年8月起,中國開始向歐盟定期出口高鐵關鍵技術大部件。[27]2012年10月,中國同意70億美元援建老撾高鐵並由中國公司建設。[28]中國北車集團還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以及通用電氣簽署了合作協議,向其提供高速鐵路技術、設備和工程師。[29]中國南車集團與美國GE公司在2011年簽署高鐵技術出口協議。[30]
電子與信息技術
[編輯]中國在電子與信息技術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2009年中國製造世界上48.3%的電視機,49.9%的流動電話,60.9%的個人電腦和75%的液晶顯示器。2010年中國軟件行業在軟件和信息服務市場的份額以高於15%的速度增加,在過去的十年裏平均增幅達到36%。
在超級計算機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世界領先水平。2011年中國擁有世界最快的500個超級計算機中的74個。[31]中國在1983年就研製出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銀河—Ⅰ」,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獨立設計和研製超級計算機的國家。[32]部署於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的天河一號(2011年)[33]和部署於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的曙光星雲(2009)分別為當時世界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排名的第二和第四名。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的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神威藍光」部署於濟南中心(2011年),並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組成的聯合小組,成功實現了16公里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一距離是目前世界記錄最遠距離的20多倍。部署在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實現了從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共3年在TOP500保持第一位,而2016年6月神威·太湖之光則實現了首度不採用國外技術產品,使用基於中國設計、製造處理器而打造出來國產超級計算機,並取代了天河二號的第一地位。
中國的互聯網發展非常迅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表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較2016年底增加5734萬人;農村網民佔比為27.0%,規模為2.09億。[34]
時間 | 網民數量 | 互聯網普及率 |
---|---|---|
2008 | 3億 | - |
2011 | 4億 | - |
2012 | 5.13億 | 38.3% |
2014 | 6.18億 | 45.8% |
2017 | 7.72億 | 55.8% |
在全球互聯網公司前十強中,其中三家來自於中國,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三大巨頭。其中,在全球互聯網市場中,阿里巴巴市值位居第二,僅次於谷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速就因過慢曾經一直被廣為詬病,2015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敦促「提網速、降網費」,提出提速降費戰略。2018年4月,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提速降費3年以來,國內寬帶用戶的單價下降90%,移動通信客戶的單價下降83.5%。」[35]據全球知名測速網站Speedtest2018年6月報告,中國大陸地區的固定網絡平均下載速度達到78.98Mbps,但是平均上傳速度只有23.17Mbps,中國大陸地區下載速度世界排名第17位;流動網絡平均下載速度則有33.57Mbps,世界排名第25位。[36]2017年9月,中國三大運營商取消國內語音漫遊費;2018年7月,中國三大運營商取消國內數據流量漫遊費。同時,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審查制度,部分境外網站在中國大陸無法瀏覽。
網絡遊戲市場在2010年後興起,中國遊戲用戶規模達5.66億人,較重度的付費遊戲玩家超過2億人[37],各種個人網絡直播網站也興起成為新行業。
半導體領域的前沿研發目前基本都被歐美和日韓的企業以及院校所包攬。(參見全球導體廠商排名)作為現代IT業的根本基礎,最核心的晶片生產技術基本仍為美日韓等有限的幾家大型公司所掌握。在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中國採用多品牌戰術佔世界前十大手機廠中的七家,總市佔40%並持續增長,超過三星的22.6%與蘋果15.6%。[38]
生物及醫療技術
[編輯]中國擁有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近200個,研發人員2萬多人,涉及現代生物技術的企業約5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在生物資源的調查統計方面,中國完成登記的動植物、微生物資源約為26萬種,已收集與重大疾病相關的中國人家系3000多個,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32萬份,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就生物技術來看,中國在基因測序、轉基因植物、疫苗研製、高技術篩選農作物、基因治療技術方面都處於世界前沿。但是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缺乏一個有組織的、系統的、分工明確的體系和發展戰略。其次,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水平偏低。第三,不同高新技術產業的相互交叉滲透不足。其四,國際市場的開拓與國際合作有待加強。[39]
- 生物技術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2014年10月10日,農業部通報,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第四期超級稻百畝方畝產超過1000公斤,創造了每畝1026.7公斤(每公頃15.4噸)的新紀錄。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家獨立完成了雜交水稻父本9311(秈稻)的基因組序列草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有轉基因抗蟲棉花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
- 醫療技術
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使中國成為第一個在體外全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蛋白質的國家。1986年香港也出生1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於1988年3月10日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還作為惟一的發展中國家成員參與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了1%測序工作。在國際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汗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
激光技術
[編輯]包括激光測距技術、激光制導技術、激光通信技術、強激光技術等。1961年,中國研製成功了第一台激光器。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40]。2012年7月19日,中國進行的大口徑高通量激光驅動器實驗平台出光試驗中,單束出光能量第三次超過16千焦,達到16.523千焦,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後第三個邁入「單束萬焦耳出光」俱樂部的國家。[41]
資源勘探技術
[編輯]2017年5月18日,中國正式宣佈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這也標誌着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42]。
參考文獻
[編輯]- ^ 創新與中國科技體制現狀
- ^ Donald D. DeGlopper, Chapter 9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Country Study: China, Library of Congress, http://lcweb2.loc.gov/frd/cs/cntoc.html
- ^ 1985年3月13日,《s: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
- ^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SNB201105039.htm,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SNB201105039.htm
- ^ 聯合國:全球申請專利數中國第一 美國第三 http://www.sxfoa.gov.cn/gjlw/268409.shtml
- ^ http://english.people.com.cn/200601/21/eng20060121_237208.html 中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太陽裝置 People's Daily Online. 21 January 2006.
- ^ 中国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國防科技信息網. 2016年11月14日.
- ^ 孫聞和蔡敏. 中国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新華網. 2007年3月7日 [2016年1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2月24日) (中文(簡體)).
- ^ 吳蘭. 中国“人造太阳”获重大研究进展. 中國新聞社. 2016年2月3日 [2016年2月19日] (中文(簡體)).
- ^ 中核集團:我國核工業鈾濃縮技術完全實現自主化
- ^ http://pris.iaea.org/pris/ 國際原子能機構 核反應堆信息
- ^ 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reactors.html 世界核協會 世界核反應堆需求
- ^ 余建斌. 嫦娥二号今日达到设计寿命 状态仍佳将赋新使命. 人民日報 (新華網). 2010-04-01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8).
- ^ 嫦娥二号从172万公里外深空传回科学探测数据. 新華網. 2011年9月21日 [2016年1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0月4日) (中文(簡體)).
- ^ “嫦娥二号”将环绕拉格朗日L2点开展1年多探测. 中國新聞社. 2011年8月30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簡體)).
- ^ 中国嫦娥二号卫星700万公里深空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 新華網. 2012年12月15日 [2016年1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2月18日) (中文(簡體)).
- ^ Chang'E 2 images of Toutatis. 行星學會. 2012年12月13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語).
- ^ 保羅·林孔. China lands Jade Rabbit robot rover on Moon.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12月14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語).
- ^ 中国正在研制“萤火二号”. 《南方都市報》. 2012年8月7日 [2016年1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6) (中文(簡體)).
- ^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新華網. 2009-07-21 [2009-11-27].
- ^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获得迄今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 中國科學院. 2017-11-30 [2017-12-19].
- ^ 初曉慧. 中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 新浪網. 2017-06-15 [2017-06-15].
- ^ C919飞机首飞倒计时2天 客户已达23家订单570架. 新浪新聞中心 國內新聞. 2017-05-03.
- ^ 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10792465
- ^ 泰國準備引進中國高鐵技術
- ^ 中國打造面向中西亞高鐵設備出口基地
- ^ 第3批中國製造高鐵大部件經天津港啟運出口歐盟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1-02.
- ^ 中國70億美元援建老撾高鐵 促進老撾對華原材料出口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4-27
- ^ 中國有望向美國加州輸出高速鐵路技術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4-26
- ^ 中國首單高鐵技術出口落戶美國 南車與GE合資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3-14.
- ^ Dan Lyons, In Race for Fastest Supercomputer, China Outpaces US, Nov 28, 2011, The Daily
- ^ http://roll.sohu.com/20111031/n324042202.shtml 「銀河」超級計算機(圖)光明網 2011年10月31日18:19
- ^ 中國超級計算發展態勢
- ^ 1994.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传媒--人民网. media.people.com.cn. [2018-06-12].
- ^ 宽带价格3年降90% “提速降费”有啥亮点?. tech.sina.com.cn. [2018-06-12].
- ^ China's Mobile and Broadband Internet Speeds - Speedtest Global Index. Speedtest Global Index. [2018-06-12] (英語).
- ^ 中評-2017年手遊市場競爭將加劇
- ^ 三星市佔連兩年衰退,蘋果表現不如預期
- ^ 中國與印度: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比較 http://in.chineseembassy.org/chn/kj/zykjwj/t200835.htm
- ^ 中國航空報:中國成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國家 http://military.china.com/top01/11053250/20111111/16861348.html
- ^ 比肩美法!中國首次實現「單束激光超萬焦耳」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 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 2017年5月18日. 參數
|title=
值左起第23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編輯]-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T)
- Science & Technology Links
- SciTech: Popular Science in China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 Chinese Science and the 'Nobel Prize Complex' by Cong Cao
- In Memoriam: Dr. Joseph Needham, 1900–1995 Erik Zürcher,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IIAS) Newsletter
- 1995 CCP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Decision on Accelerating S&T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