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Bughou/排版
排版是指通過在機械系統中排列物理的活字(或活字塊),或在數字系統中排列代表字符(字母和其他符號)的字形,來組合文本。 存儲的字體會按照某種語言的正字法規則被檢索和排列,以供視覺顯示。排版需要一個或多個字型(它通常被錯誤地與字體混淆並互換使用)。排版的一個顯著效果是,可以更容易地辨別出作品來源,這使盜版變得困難,因為盜版很難完全相同的復現原著的排版。
數碼化前的時代
[編輯]手動排版
[編輯]在凸版印刷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裏,每一頁的活字都是由被稱為排字工的工人手工排版的。一個有許多隔板的托盤,稱為字盤,裏面裝有金屬活字塊,每個活字塊上都有一個字母或符號,但方向相反(它們才可以正確打印)。排字者將這些活字塊組合成單詞(中日韓沒有單詞),然後是行,然後是文本頁面,然後用框架將它們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印版或頁面。如果操作正確,並且所有字符的高度都相同,就形成了一個活字平面。將印版放入印刷機中並上墨,然後打印(壓印)在紙上。 [1]金屬活字從右到左倒讀,排字師的一項關鍵技能是他們能夠倒讀這段文字。
在發明計算機之前,通過物理調整凸版活字的大小或替換不同大小的活字來更改字型大小。在凸版印刷中,單個文字或標點符號被鑄在小金屬塊上,稱為「活字塊」,然後被排列,形成文本的印版。活字的大小由活字塊的高度決定,打印機需要物理地換出不同大小的字塊以更改字型大小。
在排版過程中,用右手從活字盤中挑選出單獨的活字塊,然後將其從左到右放入左手握着的排字架中,並由排字員倒置觀看。從排字棒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小寫的「q」看起來像「d」,小寫的「b」看起來像「p」,小寫的「p」看起來像「b」,小寫字母「d」看起來像「q」。這被認為是「注意你的 p 和 q」這一表達的起源。它可能就像「注意你的 b 和 d」一樣容易。 [1]
該過程中一個被遺忘但很重要的部分發生在印刷之後:必須對昂貴的活字塊進行分類,以便它們可以重新使用。分揀錯誤會導致以後出現印刷錯誤。
右圖說明了一種鑄造金屬活字: a字形, b主體或柄, c尺寸, 1肩部, 2缺口, 3凹槽, 4腳。幾個世紀以來,木製活字與金屬活字結合使用。雖然這裏沒有顯示,但更受關注的是「字模」,也就是每個活字塊的寬度。字模寬度,跟字號一樣,以磅為測量單位。
為了延長活字的使用壽命,並考慮到活字盤中的活字塊數量有限,在預料到文本的後續印刷時,會把印版鑄造成副本,從而將昂貴的活字騰出來用於其他工作。這在書籍和報紙工作中尤為普遍,其中旋轉印刷機需要活字印版來包裹壓印滾筒,而不是設置在印刷機的機床上。在這個稱為刻版的過程中,整個印版被壓入精細的矩陣中,例如熟石膏或紙漿,以創建一個銅板母版(flong),然後再用鉛合金鑄造出一個正面的印版。
打字機和計算機的進步將印刷技術推向了更高的水平。儘管如此,手工排版和凸版印刷並沒有完全停止使用,而且自從引入數字排版以來,它已經作為一種手工追求而復興。然而,它在更大的排版市場中,它只是一個小眾市場。
熱鉛排版
[編輯]由於手動排版費時費力,導致在19 世紀進行了多次機械排版的嘗試。雖然一些方法(例如Paige 排字器)收效甚微,但是到了19 世紀末,已經設計出幾種方法,使操作員可以使用鍵盤或其他設備生成所需的文本。大多數成功的系統,都將要使用的排版鉛字在內部鑄造,因此被稱為「熱鉛」排版。 1884 年發明的Linotype 機器,使用鍵盤來組裝鑄造矩陣,並且一次鑄造一整行的排版鉛字(它因此得名「Line-o-type」)。在Monotype System中,鍵盤被用來對紙帶進行打孔,然後將紙袋送入鑄造機,以控制排版鉛字的鑄造。 Ludlow排字機使用手動設置的鑄造矩陣,但在其他方面使用熱金屬技術。到了20世紀初,這些不同的排版系統幾乎在所有大型報紙和出版社中得到了普及。
照相排版
[編輯]照相排版或稱「冷排」系統最早出現於 1960 年代初期,並迅速取代了連續鑄造機。這些設備由玻璃或薄膜圓盤或條帶(每種字型一個)組成,它們在光源前旋轉以選擇性地將字符曝光到光敏紙上。最初它們是由預先打孔的紙帶驅動的。後來他們連接到計算機前端。
Fairchild Semiconductor推出了最早的電子照相排版系統之一。排字員在沒有顯示屏的 Fairchild 鍵盤上鍵入了一行文本。要驗證該行的內容是否正確,再次輸入。如果兩條線相同,鈴聲就會響起,機器會生產出與文本相對應的穿孔紙帶。一行完成後,排字機將相應的紙帶送入照相排版設備,該設備將印刷在玻璃板上的字體輪廓機械設置到位,以便曝光到底片上。感光紙通過負片曝光,在白紙上形成一列黑色字體,也就是一個長條。然後長條被切割並拼貼起來,創建出整個頁面的機械圖稿或者完整版面。接着,會對整個版面進行拍攝,生成一個大膠片,製作用於膠印的印版。
數碼時代
[編輯]接下來出現的下一代照相排版機,是那些在陰極射線管顯示器上生成字符的機器。代表性機型包括 「Alphanumeric APS2」 (1963年)、 [2] 「IBM 2680」 (1967年)、 「III VideoComp」 (1973年? )、「Autologic APS5」 (1975年)、 [3]和 「Linotron 202」 (1978年)。 [4]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裏,這些機器是照相排版機的中流砥柱。這些機器可以被計算機前端系統「在線驅動」,或者從磁帶中獲取它們需要的數據。排版字型以數字的方式存儲在傳統的磁盤驅動器上。
計算機擅長自動排版和更正文檔。 [5]逐個字符的計算機輔助照相排版在 1980 年代被全數字系統迅速淘汰,該系統採用光柵圖像處理器將整個頁面呈現為單個高解像度數字圖像,現在稱為圖像排版。
第一個商業上成功的,並且能夠使用光柵圖像處理器的激光圖像排版機,是 Monotype Lasercomp。 ECRM、 Compugraphic (後來被Agfa收購)和其他公司迅速效仿並推出了自己的機器。
早期基於小型機的排版軟件,在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早期出現。例如來自貝爾實驗室的Datalogics Pager、Penta、 Atex 、Miles 33、Xyvision、 troff ,以及 IBM 帶有 CRT 終端的Script產品。它們能夠更好地驅動這些機電設備,並使用文本標記語言來描述類型和其他頁面格式信息。這些文本標記語言的後代包括SGML 、 XML和HTML 。
小型計算機系統在膠片上輸出文本列以供粘貼,並最終使用印版軟件製作出4、8、16頁甚至更多頁的完整頁面和簽名。這些系統用來驅動打印機和照排機頁面佈局的數據流,通常是私有的,或製造商或設備特有的。這推動了通用打印機控制語言的開發,例如Adobe Systems的PostScript和Hewlett-Packard的PCL 。
計算機排版非常罕見,以至於BYTE雜誌(將自己比作「俗話說的鞋匠的赤腳孩子」)在其 1979 年 8 月號使用 Compugraphics 系統進行排版和頁面佈局之前,沒有在生產中使用任何計算機。該雜誌尚未接受軟盤上的文章,但希望「隨着事情的進展」能就接受軟盤上的文章。 [6]在 20 世紀 80 年代之前,幾乎所有出版商和廣告商的排版都是由專門的排版公司完成的。這些公司執行鍵盤錄入、編輯和紙質或膠片輸出的製作工作,是圖形藝術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這些公司位於賓夕法尼亞州、新英格蘭或中西部的農村地區,那裏的勞動力便宜,並且紙張在那附近生產。但是它們距離主要的出版中心仍在幾小時的車程以內。
1985 年,隨着在個人計算機上進行文本編輯和文字處理的WYSIWYG (所見即所得)的新概念的出現,桌面出版開始變得可行。從蘋果公司的 Macintosh 開始,有 Aldus PageMaker (以及後來的QuarkXPress )和 PostScript。在 PC 平台上, DOS 下有施樂公司的Ventura Publisher, Windows 下有Pagemaker。軟件和硬件的改進,以及成本的迅速降低,使桌面出版得到普及。不但能夠對排版結果進行非常精細的控制,同時成本還比小型計算機專用系統便宜得多。與此同時,比如Wang 、 WordPerfect和Microsoft Word 等文字處理系統徹底改變了辦公文檔。然而,它們不具備複雜書籍佈局、圖形、數學或高級連字符和對齊規則( H 和 J )所需的排版能力或靈活性。
到 2000 年,這個行業部分已經縮小,因為出版商現在能夠在他們自己的內部計算機上集成排版和圖形設計。許多人發現維持高標準的排版設計和技術技能,比外包給自由職業者和平面設計專家更加經濟。
廉價或免費字體的出現,使DIY變得更容易,但也拉開了熟練設計師和業餘愛好者之間的鴻溝。 PostScript 的出現,輔之以PDF文件格式,提供了一種,可以在主要的計算機和作業系統上可用的,校對設計和佈局的通用方法。
QuarkXPress 在 1990 年代享有 95% 的市場份額,但從 2000 年代中期開始失去了對Adobe InDesign 的主導地位。 [7]
腳本變體
[編輯]IBM 創建並啟發了一系列排版語言,它們的名稱都是從「SCRIPT」一詞的派生而來。更高版本的 SCRIPT 包括高級功能,例如自動生成目錄和索引、多欄頁面佈局、腳註、框、自動斷字和拼寫驗證。 [8]
NSCRIPT 是從 CP-67/CMS SCRIPT 移植到 OS 和 TSO 的腳本。 [9]
Waterloo Script 是後來在滑鐵盧大學 (UW) 創建的。 [10] SCRIPT 的一個版本是在麻省理工學院創建的,華盛頓大學的 AA/CS 於 1974 年接管了該項目開發。該程序於 1975 年首次在華盛頓大學使用。在 20 世紀 70 年代,SCRIPT 是使用計算機進行文字處理和格式化文檔的唯一實用方法。到 80 年代後期,SCRIPT 系統已經被擴展以合併各種升級。 [11]
SCRIPT在滑鐵盧大學的最初實現,作為文章記錄在1975 年 5 月的《計算中心通訊》雜誌中。 其中指出了使用 SCRIPT 的一些優點:
- 它可以輕鬆處理腳註。
- 頁碼可以是阿拉伯數字或羅馬數字,並且可以出現在頁面的頂部或底部,居中,左側或右側,或者對於偶數頁在左側,對於奇數頁在右側。
- 下劃線或刪除線可以成為SCRIPT的一個功能,從而簡化編輯器的功能。
- SCRIPT文件是常規的作業系統數據集或CMS文件。
- 可以在打印機或終端上輸出。
這篇文章還指出,SCRIPT 有超過 100 個命令來幫助格式化文檔,儘管只使用其中 8 到 10 個命令就足以完成大多數格式化工作了。因此,SCRIPT 具有的許多功能,對計算機用戶來說,和當代文字處理器是相似的。 [12]
SCRIPT/VS是 IBM 在 1980 年代開發的 SCRIPT 變體。
DWScript 是 MS-DOS 的 SCRIPT 版本,以其作者 DD Williams [13]的名字命名,但從未向公眾發佈,僅供 IBM 內部使用。
作為z/OS作業系統的文檔創作工具的一部分,SCRIPT仍然可以從 IBM 獲得。 [14]
SGML 和 XML 系統
[編輯]標準通用標記語言 ( SGML ) 是基於 IBM通用標記語言(GML)的。 GML 是一組在 IBM Script 之上的宏。 DSSSL 是為了給SGML 文檔提供樣式表而開發出來的國際標準。
XML是 SGML 的繼承者。 XSL-FO最常用於從 XML 文件生成 PDF 文件。
SGML/XML(標準通用標記語言/可擴展標記語言) 作為文檔模型的出現使其他排版引擎流行起來。此類引擎包括 Datalogics Pager、Penta、Miles 33公司的 OASYS(辦公自動化系統)、Xyvision 公司的XML Professional Publisher 、 FrameMaker和Arbortext 。 與XSL-FO 兼容的引擎包括Apache FOP(阿帕奇 格式化對象處理器) 、 Antenna House Formatter和RenderX公司的XEP 。這些產品允許用戶在腳本語言的幫助下對他們的 SGML/XML 排版過程進行編程。
YesLogic 的Prince是另一個,它基於 CSS Paged Media。
Troff 和繼任者
[編輯]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Joe Ossanna編寫了 troff 排版程序來驅動實驗室擁有的一台 Wang C/A/T照排機;它後來被Brian Kernighan增強以支持輸出到不同的設備,例如激光打印機。雖然它的使用已經減少,但它仍然被包含在許多Unix和類 Unix系統中,並被用來排版許多備受矚目的技術和計算機書籍。一些版本,以及一個名為groff的GNU 替代品,現在都是開源的。
TeX 和 LaTeX
[編輯]TeX系統由Donald E. Knuth在 1970 年代末開發,是另一種廣泛使用且功能強大的自動排版系統,它設定了很高的標準,尤其是在數學排版方面。 LuaTeX和 LuaLaTeX 是 TeX 和LaTeX的變體,可在使用Lua編寫腳本。 TeX 本身被認為很難學習,並且更多地是關於如何處理外觀而不是如何處理結構。由萊斯利·蘭波特 (Leslie Lamport)在 1980 年代初編寫的 LaTeX 宏包提供了更簡單的接口和更簡單的方法來系統地編碼文檔的結構。 LaTeX 標記在學術界廣泛用於發表的論文和書籍。儘管標準 TeX 不提供任何類型的編輯界面,但有些程序可以提供。這些提供編輯界面的程序包括Scientific Workplace和LyX ,它們是圖形/交互式編輯器; TeXmacs雖然是一個獨立的排版系統,但也可以通過其導出功能輔助編寫 TeX 文檔。
其他文本格式化程序
[編輯]GNU TeXmacs(其名稱是 TeX 和Emacs的組合,儘管它獨立於這兩個程序)是一個排版系統,同時也是一個所見即所得的文字處理器。存在其他幾種文本格式化軟件包——主要是Lout 、 Patoline 、 Sile 、 Pollen和Ant——但並未得到廣泛使用。
推薦閱讀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Lyons, M. (2001). Books: A Living History. (pp. 59–61).
- ^ Encyclopedia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76
- ^ Encyclopedia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Linotype History
- ^ Petru-Ioan Becheru. Correcting Romanian typesetting mistakes by using regular expressions. An. Univ. Spiru Haret—ser. matemat.-inform. Oct 2011, 7 (2): 31–36 [2012-04-09]. ISSN 1841-7833. 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5).(webpage has a translation button)
- ^ Helmers, Carl. Notes on the Appearance of BYTE.... BYTE. August 1979: 158–159.
- ^ How QuarkXPress became a mere afterthought in publishing. Ars Technica. 2014-01-14 [2022-08-07].
- ^ U01-0547, "Introduction to SCRIPT,"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6-06. is available through PRTDOC.
- ^ SCRIPT 90.1 Implementation Guide, June 6, 1990
- ^ CSG.uwaterloo.ca
- ^ A Chronology of Compu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 ^ Glossary of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omputing Chronology
- ^ DWScript – Document Composition Facility for the IBM Personal Computer Version 4.6 Updates, DW-04167, Nov 8th, 1985
- ^ IBM Document Composition Facility (DCF)
- 金屬字體——對於那些記得金屬排版的人
- TeX 用戶組
- 排版基礎
- Lout 文檔格式化系統
- 位於 www 的 XML 頁面。 W3C.org
- 位於 www.xml.org 的 SGML 頁面
- TYPESET-8,第一個低成本的計算機排版系統
[[Category:印刷]] [[Category: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