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樂
雅樂是儒家六藝之一[1],雅樂作為「正樂」需雅化或改造各地俗樂,去繁聲存骨幹以易統一風格來用作周朝宗廟祭獻和朝廷的使用。[2]
相對於雅樂的正,鄭國音樂的「鄭聲」具有負面價值意義,朱熹認識到《詩經》有「雅鄭邪正」之別[2]。
近代亞洲各國積極從事雅樂復興,包括日本、琉球、韓國、越南,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由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在2009年開始現代雅樂復興計劃[3]。中華民國1966年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採用明制來復原明朝孔廟雅樂,而台灣雅樂在清治時代及日治時代則以清制孔廟雅樂為主[4][5]。在樂器復原的過程中,台南孔子廟的雅樂十三音、河北的南音會和琉球御座樂都有相似之處[6]。
各地雅樂
[編輯]此節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1年12月3日) |
此節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1年12月3日) |
儒家經學和二十四史《禮樂志》是研究雅樂的基礎。雅樂一直是漢文化圈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源請求]
中國雅樂
[編輯]周代雅樂
[編輯]周代雅樂建立與商、周王朝更替與商、周文化差異相關,相對於雅槳的「鄭衛之音」可視為後世「俗樂」代名詞,亦是後世戲曲源頭之一[7]。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文化大革命期間,象徵着封建迷信的雅樂遭到批判,中止了相關音樂的發展[8]。
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在2009年開始現代雅樂復興計劃[3]。中國音樂學院則在2011年成立「雅樂研究中心」,由客座主任周純一和副主任楊春薇負責,同時舉辦「雅樂國際學術研討會」,[9]其雅樂團曾多次演出。[10][11][12]
自先秦至宋元,雅樂歷代相延不斷,明朝之初,把雅樂加以改組,並命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中和韶樂在清代樂制中的規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統治人的工具,因而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備至的宮廷雅樂。中和韶樂主要用於郊廟祭祀和朝會典禮。演奏樂器包括:鎛鍾、特磬、編鐘、編磬、建鼓、篪、排簫、塤、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樂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樂與天地同和」的禮樂思想。[13]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北京天壇公園便開始着手發掘、整理、研究皇家祭祀禮樂--中和韶樂,即明代年間整理的前朝雅樂合集。關於明清帝王祭天樂舞的古籍、資料,特別是曲譜,明代文獻資料記載甚少,而清代乾隆時期則有較為詳細的記錄,比如《律呂正義後編》等。此外,《律呂正義後編》記載的樂譜分為不同門別類,類似於交響樂里的分譜,比如,笙、笛、簫、塤使用「工尺譜」,而琴瑟用「減字譜」,鍾、磬則使用「律呂譜」。把這些分譜匯編到一起,就有了總譜,便可復原古代宮廷雅樂。另外,舞蹈也有舞譜,今人"按圖索驥"就能了解清代的祭祀舞蹈。
2006年1月23日,農曆正月初一,一支由神樂署隊年輕講解員組成的表演隊,開始正式向遊人展示中和韶樂,上午3場,下午3場。千年雅樂,沉寂百餘年之後,在明清時期專門用來排演中和韶樂的凝禧殿再度鳴響。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時,天壇公園神樂署的成員應法國麗芙城堡的邀請,赴法國進行文化交流一周。其間,天壇神樂署雅樂團演出了四場「天壇神樂之旅--中國宮廷音樂會」,曲目均依據史料記載恢復而成。這是被歷代尊崇為"華夏正聲"的中國雅樂首次走出國門。[14]
中和韶樂作為中華禮樂文化的重要標誌,被譽為「華夏正聲」,多年來,天壇公園一直堅持研究探索,希望研究出更多新的「老曲目」,讓觀眾更加了解天壇神樂署的歷史文化和中國數千年的禮樂文化,更好地宣傳優秀傳統文化。[15]
中華民國
[編輯]1966年中華民國由官方發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包括對孔廟雅樂的製作與研究,採用古制並禁止琵琶、胡琴參與祭樂[5]。
官方動員創制出來的現代仿古新制禮樂,於臺北孔廟試行後,逐漸往台灣各地孔廟的祭孔推行,唯臺南孔廟仍承清朝之制,未使用臺北的近於明制,形成臺灣祀孔禮樂文化圈「南清、北明」之特色[5]。
朝鮮雅樂
[編輯]朝鮮雅樂最初於1116年經由中國宋朝皇帝宋徽宗贈與的樂器以及中國雅樂樂譜引入高麗王朝,一度十分流行,起初有不少於456種不同曲調。在1430年朝鮮王朝初期,基於舊曲調的重整,它再度復興。現時主要於祭孔和宗廟祭禮中演奏。
日本雅樂
[編輯]日本雅樂(日語:雅楽/ががく Gagaku)經由絲路從中國、朝鮮、印度及越南傳入。大寶元年(701年)設立雅樂寮,作為培養雅樂人才的基地。雅樂是中文「雅曲正舞」、「雅正之樂」的意思。如同朝鮮一樣,它根據儒教的禮樂思想編制而成,在中國為祭祀宗廟之樂。但是日本的雅樂卻與中國的雅樂有所不同。日本中央政府(天皇所擁有)的雅樂在應仁(応仁)之亂中曾面臨失傳危機,但是奈良的南都樂府及大阪的四天王寺所屬雅樂樂師因與首都的京都有段距離的關係免於斷絕的危機,現在的日本雅樂多是江戶時代由德川幕府復原再興之作。[16][17]
仁明天皇時,日本人將雅樂重新編入左(唐樂、林邑樂及部分由印度傳入的樂)、右(高麗樂等由朝鮮傳入的樂)兩部。演奏雅樂者多為皇室近侍隊。
琉球雅樂
[編輯]琉球王國時代,曾有中國曲風於其宮廷風行,專為琉球國王、中國冊封使、幕府將軍和薩摩藩主等所演奏,叫做「御座樂」(うざがく),其中「御」是尊敬語,因為坐着演奏稱為御座樂[18]。琉球雅樂是琉球宮廷音樂的一類,分為御座樂和路次樂。[來源請求]
越南雅樂
[編輯]越南雅樂(越南語:Nhã nhạc),是越南宮廷所奏的雅樂,又名林邑樂。其中阮朝的雅樂已經以順化宮廷雅樂之名列入2003年第二批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裏。
臺灣雅樂
[編輯]臺灣方面,溯承北宋的宮廷雅樂「大晟樂」與府城的「雅樂十三音」。宋徽宗將此套宮廷雅樂樂譜贈予高麗王朝。南華大學、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全台各地的釋奠司禮團體等,為目前雅樂主要傳承單位。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的南華雅樂團所演奏的雅樂以「大晟樂」為基礎。加上系主任周純一與中國古樂專家的蒐集、考證,從上古的巫儺樂舞到明萬曆的十番鑼鼓,都已經考證得十分純熟。甚至其中以編鐘演奏的「歌鐘鳴舞」。
目前臺南孔子廟每年的釋奠典禮便是採取「雅樂十三音」與「大成樂章」演奏。[來源請求]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黃炳寅,1982,《中國音樂與文學史話集》「旣謂雅歌自有雅樂,這些音樂在早年乃是六藝基本課之一,士大夫書香子弟齠齡學樂誦詩,習以爲常,所以研究廟樂郊祀,民歌整理過程時每見歷代帝王什九深諳這些學問。孔子興禮樂在樂器方面極爲講究,鐘鼓絲弦金石與跑竹管革之區別甚至用尊卑觀念加以認定。」
- ^ 2.0 2.1 李時銘. 「鄭聲淫」在經學上的糾葛及其音樂問題 (PDF).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1年5月, 2: 第 39-71 頁 [2016-06-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10).
「鄭聲」是相對於雅樂的一個具有負面價值意義的概念。....我們由此可以見出他主要的改變在於認識到詩有「雅鄭邪正」之別,這當是由於「鄭聲淫」一語所引發。....因此雅樂與俗樂實在是有着一種相互沿變的關係,也就是血緣關係。各地流傳的民間歌謠,其曲調各具風格,或則歡忭輕靈,或則咽音苦噫,情態各殊,不宜薦見宗廟,施於朝廷。無論是采詩或獻詩,為了要用之宗廟祭獻、朝廷燕享,必須經過改造,亦即「正樂」,《詩經》所採集的地區,主要在黃河、漢江流域,這些地區的音樂,大抵以五聲音階為主,或雜以二變,而五聲通常構成了旋律的骨幹音,在雅化的過程中,去其繁聲,保留骨幹音,節奏上使其嘽緩工整平易,如此就很容易得到風格的統一。
- ^ 3.0 3.1 杭州師範大學雅樂復興之研究. [2016-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 ^ 4.0 4.1 王櫻芬. 聽見殖民地 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8: 264. ISBN 978-986-01-3283-0.
- ^ 5.0 5.1 5.2 台灣史料研究 (PDF).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08 [2016-06-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10) (中文(臺灣)).
1968 年 1 月報載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決策邀請中央研究院、中華國樂會及孔廟管理委員會集中研究祭孔禮樂。文化界人士表示:因孔子哲學思想影響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與民族性,且祭孔又是傳統國家大典之一,我們應盡力設法採用古制,在音樂方面禁止琵琶、胡琴參與祭樂,服裝、樂器及禮儀方面亦應追求復古。在閎揚中華文化的今天,首應注意我傳統可發揮、保留及介紹的文化,對於祭孔一事切勿草草應「對於孔廟雅樂,祀孔廟樂器,舞蹈、付。89 同年 2 月 22 日蔣中正總統手諭:服裝之製作與研究,應加以注意,以恢復我國古有禮樂之基礎。」 90 時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蔣復璁在〈對外文化宣傳意見〉中亦建議「研究改進孔廟祭孔雅樂」。 91同年由教育部文化局、內政部、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教育廳、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教育局和奉祀官孔德成及莊本立、辜偉甫等人士組成「祀孔禮樂工作委員會」,由蔣復璁擔任主任委員。第一年改進的項目以樂舞為主。參與人士之一的莊本立 1969 年增聘歷史博物館館長王宇清為服裝研究小組召集人、歷史學者方豪為儀節研究小組召集人。1970 年增設祀孔祭器研究小組,由孔德成任召集人、祀孔樂舞研究小組由莊本立兼召集人,再由孔德成擔任總召集人,細分為祀孔禮儀、服裝、祭器和樂舞四部分繼續加以研究。整個祀孔禮樂改進,歷時三年並在北市大龍峒孔子廟舉行共計三次習儀... 1970 年告成。... 顯見其與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風潮中打倒孔家店、毀壞孔門文物等對比過後在政治宣傳上的意義。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此一官方動員為背景而被創制出來的新制禮樂,在臺北孔廟試行之後,也逐漸往各地孔廟的祭孔推行,唯臺南孔廟因有專屬的民間樂團「以成書院」,故規制仍承清朝之制,而未使用臺北的近於明制,形成臺灣祀孔禮樂文化圈「南清、北明」之特色。 98 出身中國的學者封從德曾指出:「臺灣孔廟的釋奠禮,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官方祀孔儀式。」,他針對臺北與臺南的祀孔典禮進行比較時指出:前者與後者是分別代表着現代與傳統、官方與民間兩種不同的傾向。
- ^ 陳焜晉 ,世紀文化工程 琉球宮廷音樂(御座樂)樂器的復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郑卫之音”与商周政治文化演革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DF). [2016-06-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3-05).
- ^ 舞台艺朮. 中囯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2003: 66 (中文(中國大陸)).
朝鮮族傳統音樂與其他民族的傳統音樂一樣沒能躲過"文化大革命"的厄運,傳統音樂活動被當作封建迷信被勒令停止,民間藝人被打成牛鬼蛇神下放到農村接受教育改造, 所收集 ... 而其他的儀式樂、歌樂以及雅樂所佔的比例不僅很小,在民間也很難見到。
- ^ 雅乐团. 中囯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 [2021-06-30].
- ^ 第五届中国传统音乐节闭幕 重建雅乐接续传统. 搜狐娛樂. [202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 ^ 中国古代雅乐“六小舞”首次复原 在孔子故里曲阜全球首演. 中國新聞網. [202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5).
- ^ 楊春薇. 〈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團的實踐與反思〉. 《樂器》. 2016, (8): 41-43 [2021-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6).
- ^ 中和韶乐.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 [2021-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
- ^ 黃若蒙. 中和韶乐. 北京廣播網.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 [2021-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
- ^ 北京天坛重启中和韶乐线下展示. 國家文物局. 國家文物局. [2021-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
- ^ 吉川英史,1984,音楽之友社《邦楽百科辭典:雅楽から民謡まで》「現行のものは、寬永三(一さ六)年に將軍徳川家光が上洛してニ條城で管絃の會を催したさいに、古譜をもとに《伊勢の海》を復元、そののち逐次復元(再興という)されていったものである。現在、宮內庁楽部の撰定曲として、いVうみころもがえあなとう《伊勢の海》。」
- ^ 1985《平凡社大百科事典》"その後,逐次,復元再興し,明治期の宮內庁楽部の選定曲(正式のレバ-トリ- )としては以下の6曲を數え,現在に至った。《伊勢海》《更衣おウぐ》《安名尊れ》《バ山城び》《美濃山》《席田》の6曲であり,ほかに,大正期になつてから復元か" ^みられた《西寺お》."
- ^ 存档副本. [2016-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外部連結
[編輯]- 日本雅樂名曲《越天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韓國雅樂名曲《壽齊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臺灣雅樂名曲《釋奠大成樂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