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士官學校 (日本)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陸軍士官学校 |
假名 | りくぐんしかんがっこう |
平文式羅馬字 | rikugun-shikan-gakkou |
日語舊字體 | 陸軍士官學校 |
陸軍士官學校,簡稱陸士、士官學校,為養成大日本帝國陸軍現役兵科將校(日本的士官指軍官,即將校)的教育機關。
該校於日本明治維新期間開辦,前身是1868年8月開辦的「京都軍校」,於1874年正式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軍士官學校直接廢止,原址作為美軍的座間基地。該校原大講堂成為二戰後審判戰犯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也是基地內至今唯一仍保存的日本士官學校建物。該校東京校地在今名剎淺草寺附近,但校在1945年戰敗後,被盟軍名將麥克阿瑟視為日軍二戰軍事設施已予拆除。
該校為著名的學校,其畢業生均是日本近代軍隊的骨幹,陸軍所有將校幾乎都曾在該校接受培育。當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員畢業後在皇軍部隊見習半年後,即可成為天皇任命大權委任之高等官:少尉六等奏任官[1]。在尚武的日本社會有極高的聲望和影響力,也有許多皇族、華族人士選擇進入該校就讀,其影響力甚至超過當時的東京帝國大學。
學制
[編輯]先讀兩年陸軍士官學校預科。然後分兵科,以少尉候補生身份(佩戴上等兵軍銜)進入部隊實習5個月(戰時縮短為3個月)。部隊實習結束晉升為軍曹軍銜,進入陸軍士官學校本科或者陸軍航空士官學校學習1年10個月(戰時縮短為1年半)。本科畢業後,以見習士官身份(佩戴曹長軍銜)回原部隊實習數個月,實習結束後獲得現役少尉的任命書。因此中學畢業生從入校到獲得少尉軍銜至少需要5年。
中國留學生在陸軍士官學校就讀留學生班,學制一年,單獨開班授課。畢業後不能獲得日軍軍籍軍銜。中國留學生士官學校第10期畢業時間是1915年夏。日本學生的陸軍士官學校第10期是1898年11月畢業。
軍官生徒制度(法式教育)
[編輯]陸軍士官學校起源於1868年(明治元年)8月,在京都設立的軍校,同年9月即遷至大阪,成為大阪軍事學校。3年後,1871年(明治4年),大阪軍校分為陸軍學校和海軍學校,陸軍學校於12月7日遷至東京和田倉門外。1872年12月28日(明治5年),陸軍學校設立了「士官學校」、「幼年學校」及「教導團」三個區塊。
根據1874年11月2日(明治7年)大日本陸軍學院條例[2],12月在東京市谷台開設日本陸軍學院,1875年2月(明治8年)第一期學生入學,即所謂的陸軍士官學校。早期的教育體制是採取法式的軍官生徒制度,邀請法國陸軍的教官前來指導。
學習時間因軍事部門而異,步兵和騎兵最初是2年制,之後改為3年制。砲兵和工兵最初是3年,之後分別延長為4年和5年。砲兵和工兵在校學習時間很長,因此在校即可任命為少尉,又稱為生徒少尉。但法式教育制度在第11期之後,即停止不再繼續[3]。
在校生學習內容,一年級為幾何、代數、力學、科學、化學、地球科學。二年級學習軍事政治、軍事藝術、城堡建設、鐵路通信等。該教育體系特點是對於砲兵和工兵的長期教育,有利培養專業兵種,但不同於後來的學員制(德國陸軍的學員制)。法式教育目標是直接培養軍中的精英,受教者無需具備士兵或士官的經驗,這對當時亟需現代化軍官的日本而言,是有效的軍事教育制度。
不過,成立之初的學生都是粗暴之人,遠談不上精英訓練,在校的打架衝突不斷,步兵部門許多學員的品行甚至為零分。尤其是2期與3期學員間的大規模衝突不斷,甚至有學員在軍法會中被開除學籍。
而且在菁英制度的訓練下,學員缺乏行伍經驗,畢業後即使成為軍官,往往不能擔任軍中的領導工作,不少人在中途即選擇退伍。特別是1886年第15號敕令《初中條例》頒佈之前,日本普遍還沒有成立新制中學,許多學員教育程度是連中學生的水準都沒有。一直到《帝國大學令》和《初中條例》頒佈之後,在1890年第25號敕令中,正式頒佈採行德式的軍事教育體制。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學員不僅來自幼年學校的畢業生,還有經歷過戊辰戰爭(王政復古過程中的皇軍與幕府戰爭)的下士官,也進入學校受教。學校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接納具有行伍經驗的下士官,培養為軍官幹部。由於持續的幹部培養,在皇軍中,逐漸以陸軍將校團為主軸,取代過去以長州蕃和薩摩蕃為中心的勢力。
軍校學員制度(德式教育)
[編輯]1887年(明治20年),陸軍士官學校成為德式教育風格的學員制度。 1889 年(明治 22 年),新制第1期學生入學,學員來自陸軍幼校或中學畢業生,在指定的部隊中擔任下士官,經過軍事勤務適當的歷練之後,方進入陸軍士官學校。
中學畢業生於每年12月以一等兵入伍,次年6月晉升為上等兵。從陸軍幼年學校畢業者,在中學畢業生成為上等兵的同時,也會同時晉升成為上等兵,之後在 8月成為下士,在12月成為中士。接着,在晉升為上士的同時,學員正式進入日本帝國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從軍校畢業後,畢業生將被提升為上士,並以見習軍官的身份回到原部隊。大約半年之後,在原部隊將校團的推薦下,正式任命為少尉軍官。
1896年5月(明治29年),日本制定陸軍中央幼年學校條例和陸軍地方幼年學校條例,在東京設立陸軍中央幼年學校1所,另在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和熊本設立陸軍地方幼年學校各1所。幼年學校畢業者會在當地的幼年學校學習3年,再進入中央幼年學校學習2年,有強烈的同窗情誼,因此陸軍幼年學校的畢業生與一般高中畢業生逐漸出現強烈的差別意識。在新的學員體制下,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以後的學員大多來自中央幼年學校的畢業生。
課程體系常規化
[編輯]1920年(大正9年),常規陸軍中央幼年學校主課成為陸軍士官學校預備課程,常規陸軍士官學校成為陸軍士官學校主修課程。
陸軍士官學校預備課程的入學時間是每年的4月1日,兩年後的3月畢業。就讀預備學校時不授予軍銜,但在畢業時授予軍銜(上等兵)、兵科和指定部隊。 4月開始在部隊工作半年(晉升為下士),並於10月進入陸軍士官學校本科,授予中士軍銜,學習時間1年10個月,次年7月畢業,成為見習軍官(軍銜為上士)。 適用預備/主修課程體系之新系統,首屆畢業生為37期的學員。
1937年,日本陸軍學校本科更名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本陸軍預科學校更名為日本陸軍預科士官學校。同年8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遷往神奈川座間,昭和天皇出席畢業典禮,賜名學校為相武台。同年10月1日,日本帝國陸軍士官學校成立分校,以培養航空軍官;次年(1938年) 12月,分校獨立為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1941年天皇賜名為修武台。一般情況下,飛行學員提前進入學校接受專業教育,入學前不需要參與一般部隊的勤務歷練。 1941年,陸軍預科學校遷往埼玉縣朝霞,天皇授命為振武台。
廢校過程
[編輯]二戰期間,1938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學習期限縮短為1年8個月,1941年又再縮短為1年。1945年6月(昭和20年),第58屆畢業生畢業,被任命為少尉,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最後一屆授予少尉。日本在二戰戰敗後,陸軍士官學校關閉,當時仍在校內的59期學員獲得特別提早畢業資格。
1945年8月28日,日本內閣決定第60代成員無需筆試可轉移到文部省所轄的學校,但當時的第一高等學校未接受指示,仍然進行學員的轉移考試。[4]二戰結束時,第61期學員是陸軍預備士官學校的最後一期。
校舍遺跡
[編輯]陸軍士官學校在1937年搬遷往座間之前,東京市谷區營區成為陸軍士官學校本部,之後學校搬遷往座間後,原地成為陸軍預備士官學校本部。在1941年預備士官學校搬遷往埼玉縣朝霞之後,該地曾做為日本陸軍大臣辦公室。目前日本防衛省成立有市谷紀念館,向公眾開放 [5]。
在神奈川座間營區,為駐日美軍所使用,仍保留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大禮堂。1978年,地面自衛隊將座間陸軍士官學校(相武台)的皇族房舍遷移,搬移至前預備士官學校(振武台)所在朝霞營區。[6]。
在埼玉縣入間空軍基地,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修武台)本部做為修武台紀念館;由於房舍老化,紀念館於2005年關閉並拆除。但在2012年,重新修建陸軍航空士官學校本部時代面貌的修武台紀念館(包含修武台教育講堂・航空歴史資料館修武台紀念館),並對公眾開放。該紀念館以過往陸軍航空隊的史料為中心,成為今日日本航空自衛隊教育設施的一部分。[7]
歷代校長
[編輯]- 曽我祐準:明治7年10月22日
- 大山巖:明治11年12月14日
- 谷干城:明治13年4月29日
- 小澤武雄:明治14年10月27日
- 三浦梧樓:明治15年2月6日
- 小澤武雄:明治18年5月21日
- 曽我祐準:明治18年7月26日
- 滋野清彥:明治19年9月30日
- 寺內正毅:明治20年6月6日(代理。以中佐軍銜任官)
- 寺內正毅:明治20年11月16日(同日以大佐進級)
- 大久保春野:明治24年6月15日
- 波多野毅:明治25年11月24日
- 安東貞美:明治29年9月28日
- 中村雄次郎:明治30年9月28日
- 寺內正毅:明治31年2月18日(公務經辦)
- 高木作藏:明治31年12月23日
- 南部辰丙:明治38年6月7日
- 野口坤之:明治44年9月6日
- 橋本勝太郎:大正元年11月27日
- 與倉喜平:大正4年2月15日
- 白川義則:大正8年1月15日
- 鈴木孝雄:大正10年3月11日
- 津野一輔:大正10年8月15日
- 南次郎:大正12年10月10日
- 宮地久壽馬:大正13年8月20日
- 真崎甚三郎:大正15年3月2日
- 林仙之:昭和2年8月26日
- 坂本政右衛門:昭和4年8月1日
- 瀬川章友:昭和6年8月1日
- 稻垣孝照:昭和7年5月23日
- 末松茂治:昭和9年3月5日
- 山田乙三:昭和10年12月1日
- 篠塚義男:昭和12年3月1日
- 山室宗武:昭和13年6月18日
- 土肥原賢二:昭和15年10月28日(軍事參議官兼任)
- 篠塚義男:昭和16年6月20日(軍事參議官兼任)
- 牛島滿:昭和17年4月1日
- 山室宗武:昭和19年8月8日
- 北野憲造:昭和20年3月19日
出身者等
[編輯]陸軍兵學寮
[編輯]- 明治3年12月入學、明治5年6月畢業、明治6年年5月任少尉
- 大將:安東貞美
- 明治6年12月入學、明治7年10月少尉試補、明治8年1月任少尉
- 大尉:磯林真三(殉職)
- 明治7年2月入學、明治7年10月少尉試補、明治8年1月任少尉
- 大將:中村覺
- 明治7年3月入學、明治9年少尉試補、明治8年3月任工兵少尉
- 大將:鮫島重雄
- 明治7年10月入學、明治9年3月少尉試補、明治10年5月任少尉
- 大將:一戸兵衛
士官學生
[編輯]※士官學生任官一律以少尉任官,畢業的每個兵科有所差別。
- 舊1期(明治8年2月入校、1877年12月22日任官、117名)
- 舊2期(明治12年2月1日任官、136名)
- 舊3期(1877年入校、明治12年(1879年)12月22日任官、96名)
- 舊4期(明治14年(1881年)12月24日任官、58名)
- 舊5期(明治15年(1882年)12月25日任官、60名)
- 舊6期(明治16年(1883年)12月25日任官、59名)
- 舊7期(明治18年(1885年)6月18日任官、61名)
- 舊8期(明治19年(1886年)6月25日任官、144名)
- 舊9期(明治20年(1887年)7月21日任官、189名)
- 舊10期(明治21年(1888年)7月28日任官、158名)
- 舊11期(明治22年(1889年)7月26日任官、207名)
士官候補生以降
[編輯]- 1期(明治23年(1890年)7月26日畢業、明治24年(1891年)3月26日任官、147名)
- 2期(明治24年(1891年)7月20日畢業、明治25年(1892年)3月21日任官、148名)
- 3期(明治25年(1892年)7月23日畢業、明治26年(1893年)3月13日任官、137名)
- 4期(明治26年(1893年)7月25日畢業、明治27年(1894年)3月7日任官、188名)
- 5期(明治27年(1894年)7月27日畢業、明治27年(1894年)9月18日任官、213名)
- 6期(明治28年(1895年)1月1日畢業、明治28年(1895年)5月22日任官、216名)
- 7期(明治29年(1896年)5月27日畢業、明治30年(1897年)1月25日任官、270名)
- 8期(明治29年(1896年)11月26日畢業、明治30年(1897年)6月28日任官、292名)
- 9期(明治30年(1897年)11月29日畢業、明治31年(1898年)6月27日任官、650名)
- 10期(明治31年(1898年)11月25日畢業、明治32年(1899年)6月27日任官、649名)
- 11期(明治32年(1899年)11月21日畢業、明治33年(1900年)6月22日任官、670名)
- 12期(明治33年(1900年)11月21日畢業、明治34年(1901年)6月25日任官、655名)
- 13期(明治34年(1901年)11月22日畢業、明治35年(1903年)6月23日任官、722名)
- 14期(明治35年(1902年)11月22日畢業、明治36年(1903年)6月26日任官、702名)
- 15期(明治36年(1903年)11月30日畢業、明治37年(1904年)2月12日任官、708名)
- 16期(明治37年(1904年)10月24日畢業、明治37年(1904年)11月1日任官、549名)
- 17期(明治37年(1904年)入校、明治38年(1905年)3月30日畢業、明治38年(1905年)4月21日任官、363名)
- 18期(明治38年(1905年)11月25日畢業、明治39年(1906年)6月26日任官、920名)
- 19期(明治40年(1907年)5月31日畢業、明治40年(1907年)12月26日任官、1068名)
- 20期(明治41年(1908年)5月27日畢業、明治41年(1908年)12月25日任官、276名)
- 21期(明治40年(1907年)入校、明治42年(1909年)5月27日畢業、明治42年(1909年)12月25日任官、418名)
- 22期(明治41年(1908年)入校、明治43年(1910年)5月28日畢業、明治43年12月26日任官、721名)
- 23期(明治42年(1909年)入校、明治44年(1911年)5月27日卒業、明治44年(1911年)12月26日任官、740名)
- 24期(明治45年(1912年)5月28日畢業、大正元年(1912年)12月24日任官、734名)
- 25期(大正2年(1913年)5月26日畢業、大正2年(1913年)12月25日任官、741名)
- 26期(大正3年(1914年)5月28日畢業、大正3年(1914年)12月25日任官、742名)
- 陸軍大將輩出最後期
- 27期(大正4年(1915年)5月25日畢業、大正4年(1915年)12月25日任官、761名)
- 28期(大正5年(1916年)5月26日畢業、大正5年(1916年)12月26日任官、651名)
- 29期(大正6年(1917年)5月25日畢業、大正6年(1917年)12月25日任官、536名)
- 30期(大正7年(1918年)5月27日畢業、大正7年(1918年)12月25日任官、632名)
- 31期(大正8年(1919年)5月28日畢業、大正8年(1919年)12月25日任官、489名)
- 32期(大正9年(1920年)5月26日畢業、大正9年(1920年)12月26日任官、429名)
- 33期(大正10年(1921年)7月27日畢業、大正10年(1921年)10月16日任官、437名)
- 34期(大正11年(1922年)7月28日畢業、大正11年(1922年)10月25日任官、345名)
- 35期(大正12年(1923年)7月21日畢業、大正12年(1923年)10月25日任官、315名)
- 36期(大正13年(1924年)7月18日畢業、大正13年(1924年)10月25日任官、330名)
- 根據實際退休年限來晉升,閑院宮春仁王在昭和20年6月晉升為陸軍少將,其他人晉升少將以戰死後用特別進升來論。
陸軍士官學校本科以降
[編輯]- 37期(大正14年(1925年)7月25日畢業、大正14年(1925年)10月26日任官、302名)
- 38期(大正15年(1926年)7月16日畢業、大正15年(1926年)10月25日任官、340名)
- 39期(昭和2年(1927年)7月19日畢業、昭和2年(1927年)10月25日任官292名)
- 40期(昭和3年(1928年)7月17日畢業、昭和3年(1928年)10月26日任官、225名)
- 41期(昭和4年(1929年)7月17日畢業、昭和4年(1929年)10月25日任官、239名)
- 42期(昭和5年(1930年)7月19日畢業、昭和5年(1930年)10月25日任官、218名)
- 43期(昭和6年(1931年)7月22日畢業、昭和6年(1931年)10月26日任官、227名)
- 44期(昭和7年(1932年)7月11日畢業、昭和7年(1932年)10月25日任官、315名)
- 45期(昭和8年(1933年)7月11日畢業、昭和8年(1933年)10月20日任官、337名)
- 46期(昭和9年(1934年)6月畢業、338名)
- 47期(昭和8年(1933年)4月入校、昭和10年(1935年)6月畢業、330名)
- 48期(昭和11年(1936年)6月畢業、388名)
- 49期(昭和12年(1937年)6月畢業、471名)
以降陸軍航空士官學校含
[編輯]- 50期(陸士1937年12月畢業426名、航士1938年6月畢業54名)
- 51期("1938年12月畢業461名、"1939年4月畢業)
- 52期("1939年9月畢業508名、"1939年9月畢業)
- 53期("1940年2月畢業1365名、1940年6月畢業)
- 54期("1940年9月畢業1799名、1941年2月畢業)
- 55期("1941年7月畢業1755名、"1942年3月畢業)
- 56期("1942年12月畢業1672名、"1943年5月畢業)
- 57期("1944年(昭和19年)4月畢業1268名、"1944年3月畢業)
- 58期("1945年(昭和20年)6月畢業1146名、"1945年3月畢業)
- 59期(終戰後特別付與畢業資格、陸士1250名)
- 60期(陸士1824名)
- 本科學生為一等兵士官學校閉校。
- 61期
中國籍留學生
[編輯]晚清中國軍事的積弱造成中國很多有識之士向國外學習先進的軍事理念和技術。其中向日本派駐的留學生最多,對中國近代史影響也最大。一般學生先進入東京振武學校,其後再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其中曾經於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中國人有[8]
第一期
[編輯]第一期40人,1898年冬和1899年春到達日本,進入振武學校補習文化課和日語。1900年7月45名中國留學生從成城學校畢業,根據所選之科目分別進入日本近衛步兵第四聯隊、日本近衛野戰炮兵聯隊、日本近衛騎兵聯隊、日本近衛工兵聯隊經歷半年的入伍期實習。1900年12月40人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三期學習,1人在學習期間病逝外,其餘39人1901年11月畢業。
- 步科22人:陳其采、鐵良、蔣雁行、鐵忠 唐在禮 吳錫永 韋汝驄(廣東廣州 清黃埔武備學堂學兵指揮官) 張顯仁(湖南長沙) 吳茂節(安徽休寧 清江蘇兵備處總辦) 易甲鷳(湖南長沙 清末任標統) 吳元澤(湖北保康 清廣西講武堂監督、湖北將弁學堂堂長、北洋中將) 劉賡雲 杜淮川(安徽合肥 南京臨時政府陸軍第二師師長) 張朝基(上海 清黃埔武備學堂總辦) 蕭星恆(湖南善化 清第二十一鎮統制) 舒厚德 張鴻逵(北洋陸軍大學校長) 李澤均(北京) 陶嶝孝(湖南寧鄉 陶森甲之子,南京臨時政府十師四十團團長) 高曾會(天津) 吳紹麟(湖南長沙 北洋陸軍部軍學司司長) 吳祖蔭(湖北武昌) 李士銳(天 津 清駐日留學生監督、北洋將軍府將軍) 段蘭芳(湖南長沙)
- 騎兵科4人:王廷楨 吳祿貞 華振基(浙江湖州 民初江南製造局協理) 杜鍾岷(貴州貴陽)
- 炮兵科9人:陸錦、張紹曾、萬廷獻(湖北武昌 清陸軍部軍制司長、北洋中將) 盧靜遠 唐在禮 許葆英(浙江海寧 江蘇銀行總經理、上海文史館員) 單啟鵬(安徽滁洲 清長沙武備學堂教習) 劉邦驥 文華(湖北荊州 清軍咨府軍咨官、侍讀學士)
- 工科5人:賈賓卿(天津 清第五鎮十協協統) 章迪駿(湖南長沙 清軍咨府軍咨官) 鄧承拔(湖北武昌 清第八鎮十六協協統、北洋工兵上校) 顧藏(廣東廣州 清四川武備學堂總教習) 徐方謙(湖北武昌)
第二期
[編輯]第二期25人:1901年12月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四期學習,1902年11月畢業。
- 步兵科16人:哈漢章 舒清阿(駐防荊州旗人,漢軍正白旗 清督練公所總參議、北洋公府顧問)、良弼、馮耿光 應龍翔(湖北漢陽 北洋陸軍第二預備學校校長) 蕭先勝(湖北德安) 寶瑛(荊州旗人 清湖北陸軍小學總辦) 吳佑貞(湖北德安 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高等顧問官) 敖正邦(湖北恩施 清第九鎮十八協協統、民初湖北陸軍小學校長) 蔣政源(湖北武昌) 餘明銓(湖北武昌) 楊正坤(湖北漢陽) 華承德(江蘇常州)張長勝(湖北武昌)張哲培(福建福州 清廣州新軍混成協協統) 段金龍(湖北漢陽)
- 騎兵科2人:蔣肇鑒(湖北漢陽) 蕭開桂(湖北武昌)
- 炮兵科4人:王遇甲 沈尚濂(湖北恩施 江陰要塞炮台司令)、許崇儀(廣東廣州) 龔光明(湖北武昌 南京臨時政府二等顧問官、北洋陸海軍辦事處行走) 王麒(福建福州 清第十鎮十九協協統、北洋二十七混成旅旅長)
- 工兵科3人:藍天蔚、易乃謙 陳宦 張學濟(湖南芷江 北洋辰沅道尹、湘西護法軍總司令)
第三期
[編輯]第三期95人,1903年12月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六期學習,1904年11月畢業。
- 步兵科35人:蔣方震、周道剛、許崇智、曲同豐、胡景伊、岳開先、上官建勛(河南光州 清第五鎮九協十八標統帶官)、朱廷璨(安徽鳳陽 北洋第二師第四旅旅長)、盧金山、賈德耀、潘榘楹、孫宗先(北京 北洋第五師師長、直魯聯軍第四軍軍長)、劉之潔、宮邦鐸、游壽震(浙江溫州) 丁鴻飛(江蘇江寧) 羅澤瑋(四川綏定)張義新(湖北德安) 王體瑞(廣東廣州 清黃埔武備學堂學兵指揮官) 劉詢 劉鴻逵(北京 四川督辦公署楊森的總參謀長)康宗仁(天津)王玉琳(天津)何國華(山東濟寧 清末曾任雲南新軍協統、袁世凱稱帝時任赴滇宣慰使)孫樹林(北京 保定軍校校長) 祝謙(浙江松州) 游捷(湖北武昌) 趙學方(安徽鳳陽) 陳慰(浙江溫州 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高等顧問) 張松柏(直隸天津 北洋第七師十三旅旅長) 張懷斌 周文炳(安徽鳳陽 北洋第六師師長) 程堯章(安徽潁州) 馬廉賻(安徽潁州 北洋將軍府將軍) 李成霖(山東煙臺 北洋將軍府將軍) 張毅
- 騎兵科12人:高爾登、蔣尊簋、蔡鍔、陳文運、王丕煥、程侍墀(安徽徽州 北洋陸軍第十三師參謀長)、齊灝(安徽鳳陽) 苑尚品(山東曹州 北洋騎兵第一旅旅長、山東省警務處長) 黃瓚(浙江溫州) 張仲元(北京) 楊壽柱(江蘇常州) 干玉龍(遼寧金州) 陳荊(湖南湘鄉 曾參加鎮南關起義、欽州起義) 魏邦平
- 炮兵科28人:章亮元(浙江寧海 北洋浙江陸軍測量局局長)、徐孝剛、周家樹(湖南寧鄉 湖南軍務司司長、陸軍少將、黃埔軍校教官)、吳光新、張樹元、王汝勤、傅良佐、韓國饒(河南光州 清十九鎮炮標統帶、援川滇軍司令)、蔣廷梓(江蘇徐州 北洋兵工廠統率辦事處督辦處處長、陸軍中將)、劉景烈 祁文豹(浙江寧海 曾加入光復會) 柯森(浙江台州) 吳晉(江蘇常州 北洋安國軍政府外交處次長)吳金聲(江蘇鎮江 曾任袁世凱軍事諮議) 陳懋修(江蘇江寧 南京臨時政府第三師師長、江蘇督署參議官) 童煥文(安徽全椒 北洋陸海軍大元帥統帥辦事處軍械所主任) 管雲辰(江蘇淮安) 崔霈(江蘇徐州 黃埔軍校教官) 陳正仁(河南汝寧)段景勛(安徽合肥) 田書年(天津 北洋政府統帥辦事處軍令所主任、陸軍少將) 金玉清(江蘇常州) 高有成(安徽鳳陽)馬風廷(北京)周良才(安徽鳳陽) 李馨(天津 北洋將軍府恆威將軍) 朱文藻(安徽廬州 北洋第八師團長,參加1912~1913平息蒙亂之役) 陳文煜(北京)
- 工兵科15人:張孝准、姚鴻法(江蘇鎮江 清山西四十三混成協協統、北洋統帥辦事處參事)、虞克震(安徽廬州 保定軍校工兵科長)、 程干青(浙江寧海 清江南陸帥武備教習) 劉荃業(福建福州)金麒(上海) 徐朝宗(浙江紹興 學成歸國後不久病逝) 柯佐清(浙江台州) 林調元(浙江溫州 南京臨時政府陸軍將校聯合會協理)李振身(浙江紹興) 孫銘(江蘇江寧 清第四鎮七協協統、九鎮十七協協統) 周家誠(浙江台州 黃埔軍校上校編釋處總編輯) 王光照(江蘇江寧)高景煒(河南陳州)齊國璜(安徽徽州 曾整理出版《兵經百篇》)
- 輜重科4人:汪慶辰(安徽徽州)、方咸五(江蘇揚州)毛繼成(山東武定 國民政府中央軍校辦公廳主任、軍訓部輜重兵監) 楊祖德(山東萊州 保定軍校校長)
- 科別不明:魏宗瀚(直隸真定 北洋第九師師長、定國軍參謀長) 趙立泰(清末任安徽新軍混成協協統) 張世庸(辛亥前任第六鎮正參謀官)
第四期
[編輯]第四期83人。從此開始單獨編為中國留學生隊。1906年12月-1908年5月在校學習。
- 步科:張承禮(浙江杭州 保定軍校教育長)周承炎(浙江杭州 辛亥浙江光復總司令)蔣作賓 傅一銳(浙江杭州 二次革命時任浙軍副旅長) 錢家沅(浙江杭州) 石星川 魏蘭 李宣倜 吳祉貞(湖北德安 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高等顧問官) 劉一清(湖北武昌 清二十鎮正參謀官、護國蜀都督府高等顧問)程守箴(湖北新洲 清廣西幹部學堂總辦、辛亥北伐第一軍參謀長)覃師範(湖北蒲圻 北洋統帥辦事處參事、汪精衛政權陸軍參謀部次長)杜錫鈞 金永炎 徐卓(浙江杭州 辛亥南京政府陸軍第二師參謀長)吳經明(湖北恩施 北洋陸軍部軍學司長、國民政府中將,吳國禎之父)吳鍾熔(浙江溫州 清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辦、四川陸軍講武堂總辦) 竇洪勝(湖北武昌)裕寬(湖北荊州旗人) 祺昌(湖北荊州旗人)沈尚朴(湖北施南 清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吳傑(浙江杭州 安國軍二方面軍三軍四十六師長、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二軍軍長)張學齡(山西太原)高佐國(湖北宜昌 辛亥南京政府陸軍第一師師長)張斯鹿(江蘇鎮江 南京臨時政府三師六旅長)王家駒(湖北棗陽 清四川督練公所提調、辛亥山西民軍參謀,陣亡於蒙亂)何澄 趙康時(湖北鄖縣 清雲南陸軍講武堂乙班主任) 饒景華(廣東興寧 虎門要塞司令) 何佩瑢 余欽翼(湖南常德 清湖南第五十標統帶、北洋政府中將參軍) 田應詔(湖南鳳凰 湘西鎮守使、滇黔靖國聯軍第一軍總)張明遠(湖北荊州旗人) 李雲龍(湖南長沙) 陶德瑤(湖北襄陽 南京臨時政府第八師十六旅三十一團團長)劉立鰲(湖南長沙) 壽昌田(浙江紹興 福建銀行總經理)
- 騎科:沈綱(福建福州)王琪(直隸北京 北洋陸軍第十三混成旅旅長)劉毅(湖南長沙 南京臨時政府第五師師長)慶芳(湖北荊州旗人) 汪瑩(安徽徽州) 唐克明 蔣隆芬(湖南長沙 清四川第十七鎮馬標統帶、四川陸軍第1鎮騎兵標標統、湘軍第6混成旅第19團團長、廣東陸海軍大元帥府高級參謀) 蕭思鶴(廣東廣州) 盧牟榮(廣東廣州) 王煦(浙江杭州) 山有升(湖北漢陽) 汪樹壁(安徽徽州) 方聲濤 劉嗣榮
- 炮科 李祖植(江蘇常州) 翁之轂(江蘇蘇州)莊翼(江蘇常州)周斌(湖北襄陽 北洋陸軍大學教育長、黃埔軍校中將教官)朱兆熊(湖北孝感 鄂軍第一師一旅旅長、北洋將軍府平威將軍)噶勒炳阿(湖北荊州旗人)姜明經(湖北黃岡 國民政府湖北水利廳長)向瑞琮(湖南寧鄉 辛亥湖南都督府軍務部長、北洋總統府軍事參議)史久光(江蘇鎮江 清第九鎮正參謀官、北洋參謀本部第五局局長)沈鬱文(湖北漢陽 北洋陸軍部軍務司司長)熊祥生(湖北安陸 北洋十五師十九旅旅長、湖北煙酒公賣局局長)劉維燾(廣東潮州 同盟會會計科長未到職)曾繼梧(湖南新化 湖南陸軍第三師長、湖南護國一軍總司令兼二師師長)劉燮元(湖北荊州旗人)邵保(湖北武昌)馬袒全(湖北武昌)梁訓勤(福建福州,1946年國大代表)童序鵬(湖北漢陽) 李造(浙江海寧)陳璩章(湖南永州 兩廣護國都司令部上校參謀)
- 工兵科 翁之麟(江蘇蘇州 辛亥江浙聯軍副參謀長、北洋陸軍部軍械司司長)王永泉(天津 北洋福建省長、將軍府溥威將軍)李祖宏(江蘇常州)張策平(山西太原)陳從義(安徽廬州)劉繩武(湖北漢川 陸軍第四中學校長、北洋總統府少將武官)雙祥(湖北荊州旗人)那瑪善(湖北荊州旗人)王若儼(浙江杭州)
- 輜重科 王占海(河南汝寧)蕭鴻升(湖北京山 北洋中將,黎元洪總統府待衛武官)汪標(浙江杭州)
第五期
[編輯]58人。1907年7月至1908年11月
- 步科:王孝縝(福建福州 二次革命討袁軍第八師十五旅旅長)沈同午(江蘇常熟 清第九鎮十七協協統、汪偽江蘇清鄉督辦)王風清(湖北漢陽 國民政府軍政部代理常務次長、湖北陸地測量局局長)黃愷元(湖北宜昌 二次革命江蘇討袁軍參謀長,後為僧)石鐸(浙江溫州 北洋浙軍第一師一旅旅長、國民革命軍十九軍代軍長)李書城 何成浚 胡百鍊(湖北鄖陽 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黃本璞(湖南黔陽)陳乾 李致梁(湖南常德)林肇民(福建福州 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李浚(湖北襄陽 辛亥南京政府第八師十五旅二十九團團長)鐘體乾 夏占奎(湖北黃州 武昌首義後任民軍第二協協統,國民政府少將)雷壽榮 蔣國徑(湖南常德 辛亥湖南陸軍第四師師長)陳之驥(直隸遵化 二次革命討袁軍第八師師長,馮國璋之婿)謝武煒(湖北黃州)舒和鈞 蔡紹忠(湖北襄陽 武昌首義後任軍政府軍務部副部長)劉保原(江蘇常州)王文卿(湖北襄陽 民初南洋宣慰使、北洋浙軍副司令)
- 騎科:袁華選(湖南寶慶 二次革命討袁軍第八師參謀長)伍毓瑞(江西南昌 建國桂軍第二軍軍長)汪鎬基(浙江嘉興 北洋浙軍第四旅旅長、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炮兵監)范熙績(湖北漢陽 國民革命軍37軍副軍長、湖北省保安處長)鄔致權(四川成都 保定軍校騎兵科教育長、平漢鐵路局北平管理處長)錫琨(滿洲鑲黃旗)張翼鵬(湖南長沙 國民政府湖南省代主席、桂系第四集團軍參謀長)劉櫟茂(湖南常德)吳元鈞
- 炮科:譚學夔 簡業敬(湖北漢陽)陳儀 楊齊鳳(湖北宜昌)金在茲(湖北宜昌)塗永(四川成都 四川陸軍講武堂監督、四川陸軍測繪局長)石陶鈞(湖南寶慶 中央軍校長沙分校校長)葉秉甲(湖北隨州 保定軍校炮兵科長)李實茂(湖北漢陽 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參軍)春群(湖北荊州旗人)沈汪度(湖南長沙 滇軍第二師師長)何海清 楊揆一
- 工兵科:王凱成(浙江杭州 清四川陸軍講武堂堂長)吳和宣(安徽安慶 雲南講武堂教育長、雲南都督府參謀廳第一部部長)殷承獻(雲南曲靖 辛亥雲南軍政府參謀部總長、川邊鎮守使)姜登選 張炳標(湖北漢陽)楊源睿(湖南新化 湖南陸軍第十九師師長)丁衡(浙江紹興)莊光宗(浙江常州)易迺謙(湖北漢陽 清陸軍部軍務司司長、北洋政府陸軍部常務次長)
- 輜重科及科別不詳者:朱先志(江蘇常州)董紹祺(曾任清末廣西陸軍小學堂監督)危道豐(湖南黔陽 辛亥革湖南都督府參謀部長、北洋政府上海縣縣長)李任 袁宗瀚(民初曾任湘軍第三師第六旅旅長)齊琳 陳其善 高兆奎 徐定清(民初曾任江西陸軍第二師參謀長)陳毅(曾任北洋西北籌邊使)
- 憲兵專科第二期:殷學璜(湖北漢陽 北洋北京憲兵學校校長、中將)
第六期
[編輯]143人。1907年12月入學,1908年11月畢業。
- 步科:馮衡(江蘇常州)譚瀛(廣東肇慶)孫國英(天津)楊邦藩(江蘇無錫 北洋十三混成旅參謀長、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軍學編譯處總編輯)厲爾康 王肇基(廣東廣州 廣東陸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兩廣護國都司令部參謀部附)楊廷溥(四川重慶 北洋陸軍部次長、國民政府駐日本使館中將陸軍武官)世銘(廣東廣州旗人)胡謙(江西興國 黃埔軍校教育長、東征軍參謀長、第六軍十師師長)秉鉞(浙江杭州旗人)窩什圖 王桂山(福建福州)尹扶一(湖北恩施 北洋陸軍大學教育長、國民政府軍政部參事)覃鎏欽(廣東廣州 民初廣東都督府參謀長)穆恩堂(山東青州 北洋湖北第一混成旅旅長)龔維疆(安徽廬州 北洋陸軍部軍務司司長)孫傳芳 沈覲恩(福建福州)胡棠(江蘇揚州)李孔嘉(廣東廣州 黃埔軍校少將委員)謝昭(廣東廣州)朱啟舜(浙江紹興)長清(湖北荊州旗人)黃金桂(江蘇江寧 山西陸軍第二混成旅參謀長)趙士槐(海南海口 民初奉廣東都督胡漢民派回海南主政)張華輔(湖北應城 黃埔軍校教授部主任、訓練總監部副監)趙復祥 李根源 林爽(四川成都 川軍第二師參謀長)張濟元(山東濟南 北洋政府陸軍部參事)張榮光(廣東廣州)梁光謙(廣東廣州)丁慕韓(四川江津,曾為尹昌衡幕僚)尹昌衡 胡萬泰(安徽壽縣 曾任安徽陸軍第一師師長)志元(京旗正紅旗)劉存厚 彭道成(湖北興山)榮宣(湖北荊州旗人)盧啟泰(湖北漢陽 雲南省防軍第二師參謀長)劉宗紀(直隸河間 五省聯軍總參謀長(直系)、偽北京市社會局局長)馬名驥(河南開封)連城(京旗正白旗)胡學坤(湖南沅州)宮其彬(廣東南雄)黃國梁(陝西漢中 清山西新軍八十五標標統、山西兵站總監、兵工廠總辦)劉汝賢 羅佩金 景斌(綏遠鑲紅旗 北洋綏遠第一混成旅參謀長)劉祖武 車賀龍(廣東高州 兩廣護國軍第六師師長、高雷鎮守使、北洋陸軍部諮議)孫杰(安徽壽州 南京臨時政府第四師師長)吳藻華(江蘇常州 晉軍第九師師長)劉成(江西吉安)周駿 楊文愷 陳強(湖南武陵 北洋湖南省審計院院長)孔昭度(廣東廣州 兩廣護國第一師參謀長)邱志龍(四川成都 保定軍校戰術教官)歐陽武 炳炎(旗人)鄭長垣(直隸順天)榮琨(京旗鑲黃旗)劉國梁(安徽安慶)李萬祥(雲南臨安 清廣東新軍混成協協統)王兆翔(湖北宜昌 護國第二軍參謀處長)李德湖(安徽壽州 清安徽陸軍小學堂監督)藍任大(廣東惠州)余英華(廣東惠州)印榮(京旗漢軍正藍旗)盧煥(直隸定州)李伯賡(雲南大理 滇軍總參謀長)戈寶琛(北京 北洋第二十一混成旅參謀長)莫擎宇(廣東廣州 廣東潮梅鎮守使)喬煦(山西太原 辛亥山西民軍東路軍前敵司令)孫紹基(浙江紹興 清第十七鎮三十四協六十七標標統)魏國鈞(陝西同州)張瑜(山西太原 辛亥山西民軍北路軍司令)蒲鑒(江蘇南京 南京臨時政府陸軍第三師參謀長)沈靖(浙江溫州 孫中山廣州大元帥府陸軍部練兵處參謀長)崇恭(京旗正黃旗 清奉天陸軍小學堂總辦)閻錫山 王振(山東青州 直魯聯軍二十四軍軍長)萬德尊(湖北潛江 北洋察哈爾都統、將軍府藩威將軍)孔庚 李鴻祥 恩錫(江蘇江寧旗人)葉荃 紹祺(四川成都旗人)蔣蔭曾(直隸永平)楊曾蔚(河南開封 廣西陸軍幹部學堂監督)李敏 高聲振(湖北黃州)葉佩薰(湖北黃州 軍事委員會戰史編纂處副處長、委員長待從武官)王隆中(湖南長沙 辛亥援鄂湘軍第一協統領)鄭開文 吳劍學(湖南湘鄉 湘軍第四軍軍長)仇式匡(湖南湘陰 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軍衡司司長) 梅焯敏(湖南長沙 辛亥湘軍北伐軍總參謀長、國民政府少將)王鑑珍(直隸正定)朱樹藩(湖南鳳凰 北洋湖南檢查使)葉成林 左全忠(湖南衡陽)潘志岐(江蘇蘇州)姚以價 程子楷 張開儒 王旋 梅馨(湖南龍陽 湖南陸軍第五師師長紀堪頤)諫晉 李鐸 張天驥(惠州查辦使)李乾黃 綏生 張鶚翎(河南 辛亥革命援豫威武軍副司令)林仲鏞(雲南講武堂少將教官、護國軍補充旅旅長)李顯謨(上海 辛亥上海商團軍總司令)王樹榕(河南鶴壁)馬開崧(陝西 辛亥革命山西都督府軍政部副部長)張學騫(直魯聯軍八師十六旅旅長)許烈壇 陳模 耿文 傅鑫(南京臨時政府第三師騎兵團長)盧香亭 張鳳翽 金鳳巢(山西 國民政府少將)熊一弼 黃毓成 劉屏周 顧品珍 張維清(曾任山西軍械局局長)劉法坤(雲南龍泉 護國軍第七師十三旅旅長)張國威(曾任五省聯軍浙軍獨立炮兵旅旅長)朱綬光 文貴 陳時彥 韓麟春 丁續余(曾任駐粵滇軍參謀長)馬林 秦覺 溫壽泉 謝汝翼 陳元泳(曾任北洋陸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彭琦 庾恩暘 史秉直(曾任南京臨時政府陸軍第十師炮兵團長)劉虎臣(曾任北洋陸軍第十三混成旅第三團團長)周蔭人 周家干(湖南寧鄉)唐繼堯金榮藩 李煒章(曾任北洋浙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孫方瑜 葛光廷(曾任熱河兵備處總辦、北洋第四混成旅旅長)孫永安(曾任雲南省防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護國軍陸軍憲兵司令)趙恆惕 鐘鼎基(曾任陳炯明粵軍第一師師長)
- 炮科:辜仁發 田遇東(直隸廣平 廣西陸軍幹部學堂兵器教官)周宗祥(直隸河間)李烈鈞 程潛 童錫梁(湖南寧鄉 湖南軍務部長、長沙省城防守司令)蘇煥圖(廣東廣州 兩廣護國都司令部參謀部附)得全(京旗漢軍鑲黃旗)武滋榮(山西汾州)顧祥麟(江蘇常州 吳佩孚派往閻錫山處代表)張耀(湖南長沙)王寶善(山西太原)張厚德(天津)黃承恩 馮家俊(直隸河間 北洋陸軍第二師參謀長)蕭奇斌(曾任北洋陸軍第十四師二十八旅旅長)楊尚志(陸軍部參謀司炮兵科科長、湖南都督府軍務課長)
- 工兵科:黃慕松 韓鳳樓 楊志澄(廣東嘉應 四川陸軍新編第一旅旅長)陳其蔚(浙江金華 二次革命浙江陸軍24師47旅93團團長)梁心田(山東濟南)林文英(福建福州 清第十鎮工程營管帶)禧光(滿洲鑲黃旗)徐家容(湖北襄陽) 余鶴松(江西撫州 辛亥江西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羅煒(四川嘉定 四川陸軍講武堂堂長)吳樂三(山東沂州) 成炳榮(湖北荊州 辛亥湖北民軍第三協協統、浙江都署少將參議)歐陽沂 陳宏萼(廣東澄海 受陳烔明派為潮燦安撫使)王廷治(雲南昆明 雲南省防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劉洪基(直隸順天 南京臨時政府第三軍副官長)華世中(天津 北洋陸軍部科長、少將)蕭祖康
- 輜重科及科別不詳者:劉乃勛(直隸冀州 北洋陸軍第十五師參謀長)江雋(湖南嶽州)吳友松(湖南常德 辛亥湖南嶽州兵站站長)焦純禮 楊吉祥(雲南楚雄 清第十九鎮正參謀官,死於雲南辛亥重九起義)謝家琛(直隸天津)吳炳元(湖北安陸)張鼎勛(安徽合肥 1884~ 北洋西北邊防軍第四混成旅旅長)楊肇錫(曾任劉存厚部川軍第一軍第二師獨立旅旅長)唐莽(曾任辛亥岳州鎮守司令官)張亮清(曾任陸軍大學戰術教官)
第七期
[編輯]55人。1908年11月至1910年5月
- 步科:王深(福建福州)周應時(江蘇常州 護法軍政府(廣州)代理參軍長、軍務司長)唐義彬(湖南寶慶 湘軍總部參謀長)吳思豫 孫象震(安徽潁州 國民政府安徽省保安處參謀長)隆壽(北京旗人)周焱儒(貴州貴陽)陳經(四川新津 護國時任川軍第三師第六旅旅長)孫葆容(福建福州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法處長)壽明(京旗正黃旗)包述先(甘肅鞏昌 北洋綏遠都統署參謀長)關松秀(綏遠歸綏)勤倫(北京旗人)張鼎勛(安徽廬州 北洋西北邊防軍第四混成旅旅長)陸光熙(浙江紹興 清山西巡撫陸鍾琦次子,辛亥太原起義時被義軍擊斃)姚受唐(曾任皖系邊防軍第四混成旅旅長)何浩然(浙江溫州)巨純如(北京)鴻賓(直隸天津旗人)徐樹錚 吳觀樂(直隸正定 五省聯軍第六混成旅旅長、偽河北省長)張壽熙(安徽合肥)唐之道(直隸大名 北洋第二十師參謀長、國民一軍第九師師長)陸紹武(安徽潁州) 培模(陝西西安旗人)春榮(江蘇京口旗人)徐濤(江蘇南通)朱熙
- 騎科:曾鴻圖(四川雷波 四川軍官學校校長)陳復初(湖南辰州 湖南陸軍第二師師長)李長潤(山東濟南)金壽良(京旗鑲黃旗 山東軍務督辦公署參謀長、江蘇省蘇常鎮守使)楊藎誠 張文林(直隸正定)尹同愈(江蘇淮安 北洋陸軍部參事)余范傳(湖南長沙 北洋湖北督軍署高參)宋邦翰(安徽廬州 西北邊防軍(北洋皖系)第一混成旅旅長)楊翼(湖南寶慶)
- 炮科:方日中(河南光州 北洋湖北督軍公署參謀長)鄧翔華(四川重慶 安國軍大元帥府軍政署陸軍軍務司長)張文通(直隸河間)張益謙(陝西同州 辛亥陝西民軍)鵬興(江蘇南京)顏景宗(直隸河間 五省聯軍第六方面軍總司令)余維謙(陝西同州 兩廣護國都司令部第四師參謀長)張漢堂(直隸河間)程晉煌(江蘇江寧 鞏縣兵工廠廠長)宋子揚(江蘇徐州 西北邊防軍(北洋皖系)第三混成旅旅長)吳景震(福建福州)彭廷衡(湖南永順 湖南講武堂總辦)鄧翊華(曾任北洋安國軍政府軍政署陸軍軍備司司長)
- 工兵科:張宣(湖南長沙)文祺(四川成都 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特別官佐)江煌(安徽寧國 安徽陸軍測量局局長)接宗(湖北荊州旗人)程恆式(江蘇江寧 北洋陸軍第二十四混成旅參謀長)
第八期
[編輯]54人。1909年12月至1911年5月
- 步科 戢翼翹 姜梅齡(雲南彌勒 滇軍總司令顧品仙參謀長)張輝瓚 張煥相 於珍 謝剛德(四川成都 北洋政府參謀本部第七局局長)孫學淵(四川遂川)路孝忱(陝西西安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13師師長)王之藩(奉天新民)李盛唐 張子貞 張鑒衡(奉天開原)應振復(奉天遼陽 奉系第二十七師師長、偽滿憲兵司令部司令)於國翰(奉天鐵嶺 安國軍總部軍事部參謀處長、鴨綠江采木公司理事長)王琦昌(四川資川 四川陸軍測繪局長)王興文(奉天遼陽 哈滿護路軍參謀長,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陣亡)彭士彬(奉天鐵嶺 韓復榘在山東任山東省主席時曾在山東任職)丁澄復(奉天昌圖) 王靜修(熱河承德 1879~ 東北邊防軍駐黑副司令、偽滿第五軍管區司令官)澤溥(奉天正紅旗) 陳嘉佑 德山(北京旗人)施承凱(奉天遼陽) 鄭遐濟(安徽六安 偽天津警察局局長)孔繁蔚 李剛培(湖南長沙)金鼎彝(安徽安慶 辛亥安徽軍政府軍械科科長)延年(奉天鑲黃旗)丁超
- 騎科 劉德權(奉天正白旗 黑龍江全省警務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後投日)孫德馨(天津)潘守蒸(山東濟寧 湖北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雷崇修(陝西西安)熙洽 邢士廉 田宗滇(湖南永順)劉睿橋(奉天興仁 北洋河南陸軍第一師參謀長)賡都(奉天鑲黃旗)何廷榆(直隸永平)張修敬(江蘇江寧 黃埔軍校副教育長、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炮兵監)方鼎英
- 炮科 景雲(奉天正藍旗)周炯伯(四川資興 辛亥四川軍政府參謀次長)王風鳴(熱河承德)張厚琬 楊宇霆 宋式孱(湖南長沙 辛亥岳陽鎮守司令部參謀長)吉興 尹鳳鳴(河南開封 北洋政府陸軍部參事)陳荊玉(熱河承德 民初廣東省長公署軍事參議)王坦
- 工兵科及科別不詳者 鄒序彬(湖南寶慶 護法湘軍第二師第四旅旅長)王靜壽(奉天復州 北洋第二十八師參謀長,少將)夏尊武(江蘇大倉)趙鍾奇 金麟(京旗鑲紅旗)吳元敏(湖北荊州 國民政府吉林警備司令部參謀長、偽滿第八軍官區司令官)張恕(奉天 吉林督軍署參謀長(奉系)、偽滿北滿鐵路監事長)馬錫麟(直隸 偽滿吉林省軍政廳副廳長)王滋棟(奉天北鎮 東三省陸軍整理處總務處長(奉系)、偽滿錦州省省長)
第九期
[編輯]37人。1910年12月入學,1911年11月因辛亥革命而退學
- 步科:楊裕三(江西吉安 民初熱河混成旅第二團團長)長升(湖北荊州旗人)吳安伯(江西南昌 桂軍軍官學校劉震寰部監督、黃埔軍校高級班副主任)宋鶴庚 增榮(北京旗人)楊曲欽(直隸保定)戴作楫(江西吉安)李源昆(北京 北洋第九師第三十三團三營營長)劉召棠(北京 國民政府第十九軍軍長)維新(北京旗人)張惟聖(江西南昌 兩廣護國都司令部第三師參謀長)潘祖培(河南開封 曾任北洋邊防軍團副)張莊(湖南長沙)彭壽恆(湖南長沙)呂烈培(河南開封)於鏡澈(四川成都)增福(北京旗人)張子固(河南開封)張宗福(陝西西安)郭慶藩(湖南長沙)會超(四川成都)田壁成(河南開封 ~1917 因從事革命活動被北洋軍閥捕殺於上海西炮台)田執中(直隸保定)王廷藻(江西撫州 1912年在江西任團長)蔭奎(北京旗人)段志超(安徽安慶)文巨(北京旗人)劉恩波(北京)
- 騎科 英啟(北京旗人)燕書春(直隸正定)王金鈺 臧式毅 劉文明(安徽合肥 北洋長江上游司令部第二旅旅長、兵工專門學校總辦)奎山(北京旗人)夏述唐(湖南邵陽 駐粵滇軍方聲濤第六軍第九旅旅長)
- 炮科 齊寶賢(山東臨清)
- 工兵科 白寶瑛(北京)
- 科別不詳 林修梅
第十期
[編輯]34人,1914年2月至1915年5月
- 步科 關穎凱(北京旗人,1948年國大代表)黃秉衡 馬登瀛(山東高密 國民政府第十軍副軍長)馬曉軍 楊允華(江蘇徐州 國民政府江陰要塞司令)杜炳章(四川邛州 國民政府四川省政府委員)傅振義(福建漳州 西康屯墾使陸軍軍官講習所教員)李應生(安徽合肥)劉克復(陝西漢中)鍾義(貴州貴陽)宣傳謨(安徽廬州)李培堯(河南開封)梁志修(廣東惠州)
- 騎科 燕驥(熱河鑲白旗)武銘(直隸大名 五省聯軍衛隊旅旅長,1929年任第四十七師副師長)韓樹勛(黑龍江呼蘭)石傑(北京 1927年在任中央陸軍學校技教室總教官)林振雄(廣東嘉應 黃埔軍校管理部主任、中央軍校教育長)楊文田(直隸廣平)陳韜(江西廣信 國民政府軍政部軍械司司長)許雷(江西九江)關克勛(吉林市)夏紹虞(河南光州)王烈(浙江杭州 陝西靖國軍左翼總司令部參謀長)趙以寬(天津 國民政府兵工研究委員會專任委員)王柏齡 張羣 黃宮石(廣東惠州)張為珊(四川西昌 國民政府參軍處典禮局局長、傷兵委員會委員長)戴師韓(江蘇南京)唐祺瑞(廣東廣州)
- 工兵科 徐鄂(湖北荊州)唐芬若(湖南寶慶)周元哲(陝西西安 國民政府陸軍工兵學校研究委員,少將)
第十一期
[編輯]19人,1914年12月至1916年5月
- 步科 許寶琮(安徽合肥)何應欽 廖益(四川成都)王繩祖(雲南大理 第一集團軍(蔣系)參謀長、國民政府國民軍事教育處處長)張泗崴(陝西西安)陳鴻慶(湖北武昌)
- 騎科 方誠鉞(安徽安慶)詹振黃(湖南長沙 曾在黃埔軍校)胡清華(河南南陽)
- 炮科 朱紹良 徐國享(安徽安慶)張春浦(北京 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繆慶潤(江蘇常州) 谷正倫 辜仁發
- 工兵科 李毓華(貴州興義 貴州講武堂教官)
- 輜重科 賀耀組 蕭其昌(福建福州 中央軍校戰術教官)
第十二期
[編輯]20人 1917年12月至1919年5月
- 步科 趙巽(江西)楊正治(湖南乾州 國民政府五十三軍軍長)戴聯璽(直隸 東北軍衛隊第二總隊少將總隊長)張述騫(奉天)張貫一(奉天)許敬顯(山西臨汾)樂雲奎(奉天)齊知政
- 騎科 何柱國 梁濟(廣西) 馬錫麟(直隸 國民革命軍東北軍665團團長、偽吉林剿匪軍副司令) 高子振(直隸)
- 炮科 錢大均 史久仁(浙江)楊誠(浙江) 鄔作華(吉林)
- 工科 郭爾珍(山西 汪偽蚌埠綏靖公署參謀長) 帥崇幸(雲南)
- 輜重科 毛福成(雲南 訓練總監部輜重兵監) 徐景唐
第十三期
[編輯]18人,1920年10月至1922年7月
- 步科 胡文斗(甘肅天水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張卓(貴州 國軍第一軍軍長)劉震清(直隸 國民革命軍獨立四十三旅旅長)李明灝 雲成錦(直隸)
- 騎科 張壽汾(直隸) 趙宣(直隸)
- 炮科 王和華(直隸 預備第六師師長、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參謀長)姚北辰(河南洛陽 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副軍長)徐廷瑗(直隸 馮玉祥五原誓師時任國民聯軍軍務處處長)張彬(直隸)段茂淇(直隸)梁鑒堂
- 工兵科 李德言(直隸)曹濯章(直隸)
- 輜重科 楊耀東(直隸)王嘉楠(直隸)
第十四期
[編輯]19人 1921年10月至1923年7月
- 步科 吳錫祺(直隸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參謀處長、冀察政務委員會諮議、兵役部征補司長)孫樹華(安徽)劉鍾淇(直隸)張軫
- 騎科 章鴻春(浙江湖州 騎兵學校校長、軍政部附兼軍訓部騎兵監、浙江文史館館員) 梁鴻藻 曹秉森(直隸 東北軍騎兵團團長、偽滿江上軍中將司令、1966年特赦)
- 炮科 唐星(湖南新化 黃埔入伍生部副主任、長沙綏署副主任)齊懋(直隸)張季英(江蘇 東北軍十七旅團長、中東事件陣亡)任青雲(直隸)廬光(直隸)陳炳坤(安徽全椒 軍政部炮工處處長)景錄珊(吉林)
- 工兵科 郭宗汾 廖士翹(江西修水 江西省保安處處長、翻陽湖警備司令)王俊(廣東)
- 輜重科 李國良 林敬
第十五期
[編輯]22人 1922年11月至1923年7月
- 步科 汲紹清(奉天)董學周(雲南)陳之毅(雲南)華世鐸(雲南)楊楨(雲南)馬紹基(廣東)毛景周(貴州龍里 黔桂抗曰救國軍第四縱隊司令)
- 騎科 洪躕(雲南)黃毓能(雲南)石維岳(吉林雙遼)
- 炮科 萬保邦 葉仁基(雲南)李如炯(雲南)余華沐(廣東台山 第九戰區干訓團教育長)陳隱冀(廣東 軍政部兵工署軍械司司長)沈毅武(雲南)區乃洲(廣東)
- 工兵科 馬崇祿(雲南)李增潤(雲南)李卓元(廣東 中央軍校工兵主任教官、一八六師師長)尹隆舉(雲南大量 工兵少將總指揮、1949雲南省第四區公路局局長任長起義)陳哲(廣東)
第十六期
[編輯]2人,1923年10月至1925年7月
第十七期
[編輯]4人,1924年10月至1926年7月
第十八期
[編輯]24人,1925年10月至1926年7月
- 步科 朱式覲(奉天遼陽)韓紹約(彰武蒙古族 即甘珠爾扎布,偽滿第九軍官區司令)趙石羽(奉天瀋陽 即趙唯剛,中共滿洲特科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大校,哈軍工炮兵系主任、化工部外事司司長)蘇正銓(奉天遼陽 偽滿禁衛步兵團團附)淳于飈詩(山東登州)方步文(貴州貴陽)羅立山(湖南桃源)張宏義(八路軍386旅772團敵工股股長、前總情報處第四科工兵參謀,1942年底在處理電雷管時發生爆炸事故犧牲)王維明(江蘇南京)王毓文(山西夏縣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七軍軍長、整編第五十二師師長)李國琛(湖北)湯恩伯 黃國偉(江蘇南京)孫必仁(湖北漢陽)薛元震(山西稷山)陳錫離(湖南新寧)魯若山(湖南)秦文瀚(山西永濟)雷宜文(湖南永順)甘海瀾(四川 1952年作為農工黨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向明岐(湖南永順)
- 騎科 憲原(肅親王善耆十一子 偽滿江上軍司令、中將)羅振鉞(江蘇)
- 工兵科 潘寶泰(奉天 整編五十二師參謀長)
第十九期
[編輯]79人 1926年10月至1928年7月
- 步科 高勝侖(奉天)楊志渠(貴州印江 汪偽浙江保安第三團團長)侯匡(四川重慶)李芳榮(河南汝南)劉毓祺(山東菏澤)馮岳(四川)曾祥球(江西吉安)李書箴(直隸棗強)梁有慶(廣東台山)高攀桂(河南桐柏)王成桂(四川成都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二軍141師4旅補充2團團長,1937年河北正定抗戰陣亡)賈振中(安徽渦陽 177師529旅1058團團長)胡行仁(河南西平)劉毅超(湖南湘潭 中央軍校戰術教官)黎廣詩(河南淮陽 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部少將高參)王天銳(福建閩侯 曾在福建盧興邦部任職,一六事變時任盧部先鋒團團長)姚風謙(河南鄭縣)熊克禧(江西安義 九十六師五六七團團長、二·二八時任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少將)陳西仲(四川敘永)李師蓮(雲南永善)熊德華(四川忠縣)甄兆芝(廣東台山)熊渭(江西安義)傅樂群(四川長壽)李書盛(直隸棗強)吳三緘(河南信陽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教官)劉永慶(四川忠縣)潘封梗(湖南湘鄉)張文心(安徽巢縣 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五軍副軍長、代軍長)曹利生(四川富順 196師568旅旅長、軍政部第一軍官總隊副總隊長)馬安濟(河南臨漳)儲造時(安徽潛山)向鑄賢(四川長壽)
- 騎科 梁俊壽(廣東台山)何文賢(廣東台山)楊兆民(吉林)彭秉離(四川雲陽 抗戰前曾任職軍政部,被派到察盟以槍換馬,曾與桂永清一同見過德國)陳錫章(奉天海城)畢雲章(黑龍江綏化)
- 炮科 張嵐峰 李學舜(河南扶溝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教官)李繼山(河南臨穎)李季烈(四川溫江)魏敷濂(甘肅蘭州)黃斌裳(四川長壽)顧樹人(福建順昌)楊秉離(四川萬縣 黃埔軍校辦公廳職員、西康省政府委員)陳啟宇(廣東興寧)熊濱(熊式輝之侄)陳國湘(四川江津)馬汝良(廣東台山 中央軍校兵器主任教官)黃國書(第一名畢業)劉德澤(奉天瀋陽 華北幹部訓練團教官、少將,1949年在北平起義)韓紹宏(即正珠爾扎布)陳家珍(東北行營少將高參、長春城防司令)曾廣芬(四川酆都)呂夢齡(奉天法庫 偽滿少將旅長)齊常陸(奉天本溪)陳博文(廣東汕頭)劉倚衡(安徽懷寧 炮兵第二十二團團長)黃公華(廣東惠州)余叔文(四川榮昌)
- 工兵科 張思育(山西永濟)黃培善(河南羅山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教官)王乃楷(福建閩侯)蔣桂楷(直隸棗強 獨立工兵第9團團長,參加花園口掘堤)趙風鳴(山東歷城)吳以容(直隸故城)申麟洲(四川忠縣)傅克勛(四川長壽)黃新富(安徽合肥)榮子恆(直隸棗強 112師副師長、偽暫編第十五軍軍長)秦誠至
- 輜重科 蔡宗濂(吉林雙城 中央軍校輜重研究班副主任、交輜學校輜重兵科教育處長、少將)劉嘉干(山東濰縣)
第二十期
[編輯]152人 1927年10月至1929年7月
- 步科 蒲貴麟(遼寧復縣 中央軍校八分校教育處長、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公署參議)施中傑(安徽桐城 施劍翹之弟)楊國梁(遼寧遼陽)黃瀛(四川江北 少將,日語詩人)趙雲飛(遼寧蓋平)黃毅(遼寧撫順 遼東抗曰義勇軍副總司令)張祖培(遼寧復縣)高遜(湖南桃源 中將軍校戰術教官)朱德馨(江蘇吳縣)何鏡華(遼寧法庫 東北軍騎兵軍副官長,東北軍少壯派,參與刺王以哲事件)魏振鐸(湖南長沙 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參謀長)李寶璉(遼寧盤山 84軍188師(桂系)副師長)、汪偽11師師長)董平興(吉林長春 興安屯墾區炮兵旅第3團副團長)林春榮(廣東高州)邱季良(四川江津)李元凱 董春喧(安徽巢縣)王鑄印(河南登封)吳宏文(廣東蕉嶺 中央軍校戰術教官)余承堯 劉牧蟾(遼寧遼陽)萬祖章(浙江蕭山)孫為雨(安徽鳳陽)馬愷和(廣東台山 中央軍校戰術教官)周萬明(遼寧義縣)施中權(安徽桐城 施劍翹之弟)楊鍾秀(湖南常德)龍飛(湖南桃源)雲春林(廣東文昌)孫紹曾(遼寧岫巖)吳立才(廣西桂平)吳邦昌(廣東瓊山)趙硯農(遼寧瀋陽 偽滿待衛官)蕭端久 方范(山東歷城)賈湖霖(吉林榆樹)馬益祥(江蘇鹽城 軍政部第一日俘收容所少將所長)韓振華(遼寧義縣)朱杏芬(安徽舒城)張汝弼 王鐵梁(遼寧瀋陽)白榮武(遼寧瀋陽)朱宏(遼寧遼陽 偽治安軍第四集團參謀長)趙振功(遼寧海城)基書田(山東平度)楊俊(四川萬縣)酆裕杞(湖南平江)舒玉璋(遼寧瀋陽 在紅四方面軍被被張國燾肅反殺害)孫學潔(四川開江)劉錦青(廣東汕頭)於宗謙(遼寧台安 偽滿陸軍待從武官)聶仲文(廣東南雄 中央軍校教官)張杰(雲南彌勒)吳獻瑞(黑龍江青岡 中央軍校教官)周凱(江蘇阜寧)馬益德(江蘇鹽城 馬玉仁子侄)余慈庥(廣東台山)吳干(四川鄰水 居台灣,為家鄉鄰水中學捐建吳干樓)齊肅(山東濰縣)周振華(浙江紹興)丁葉(湖北沔陽)符丕烈(廣東文昌 中央軍校教官)劉國鈞(湖北沔陽 劉佐龍侄,別動總隊(康澤部)二縱隊參謀長、汪偽定國軍軍長)范洪(安徽潛山)青簡(四川綿竹)蘇凱元(黑龍江青岡)高長柱(安徽全椒 蒙藏委員會調查室主任)朱顯祥(四川璧山 )顧宏飈(遼寧本溪)朱乃瑞(廣東台山 國民革命軍第七軍172師師長)余材(四川萬縣)田景沛(湖南嶽州)李廣榮(遼寧遼陽)李樹萬(奉天遼中)李壽康(安徽安慶)度學翰(湖南澧縣)憲開(肅親王善耆十八子,被張宗昌派人暗殺)
- 騎科 連祖 高冠三(湖南桃源 暫編第一師暨反共救國軍參謀長)李榮熙(廣東台山 19路軍61師122旅6團3營中校營長、淞滬抗戰殉國)李鐵如(湖南桃源)余文波(廣東台山)伍英長(廣東台山)陳榮樞(廣東台山)韓任民(四川長壽 四川省軍管區副司令)郭純中(山東無棣)楊述先(四川萬縣)郭若霖(遼寧遼陽 偽滿第十一軍管區中將司令官)翁照垣 劉茂修(劉茂恩七弟)於同遇(吉林雙城)熊鍵(貴州沿河)李佩珩(安徽巢縣)劉文友(安徽阜陽)
- 炮科 黃玉山(台灣新竹)金鎮 屈端(浙江臨海)趙晉三(河北樂亭 華北偽治安軍第三集團參謀長)蘇紹文 徐之佳(浙江江山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軍第86師師長)宣壇(江蘇武進)徐思平(四川榮縣 四川省軍管區參謀長)楊萬青(山西萬泉)邴淳(遼寧盤山 抗戰時期曾在何柱國部任職)洚渙然(福建閩侯)吳傳新(吉林榆樹) 羅廣文 孫家鐸(遼寧瀋陽 偽滿炮兵中校、待從武官) 王夢齡(廣東瓊山)包鍾敏(江西南豐)王秉仁(遼寧遼陽)馬維仲(廣東台山)張恆(山東昌樂)馬益泰(江蘇鹽城 馬玉仁之子侄)高文卓(遼寧遼陽)宮毓銘(遼寧瀋陽)石廷宣(四川梁山 中央軍校教官)王景和(遼寧開通 偽華北治安軍第四集團參謀長)魏傅庸(遼寧懷德)憲方(肅親王善耆十六子)劉有道(安徽潛山 36軍92師步兵指揮官兼286團團長、皖南師管區副司令)王德敏(安徽潛山)楊仲華(江蘇阜寧 江蘇保安第八旅旅長、汪偽第二集團軍司令)任政樞(遼寧法庫)王士俊(江蘇漣水)董致和(奉天瀋陽)唐一(湖南零陵)金諾(江蘇江寧)李登明(山西河津)果常積(黑龍江呼蘭)施質甫(四川)陳國英(台灣)馬存茂(安徽合肥)馮國勛(廣東恩平 中央軍校兵器校官)鄧傳鼎(江西清江)吳佩明(遼寧海城)
- 工兵科 馬公武(湖南辰溪 曾在家鄉辦楚屏中學)李祖望(浙江鎮海)王風鳴(台灣台北)王熙珠(山東文登)張昌道(四川廣安)張遠南(江西九江 稅警總團三分團團長,宋子文妻兄)郁仁治(江蘇海門 1905~1938 青島軍警督察處處長、山東第一區專員)馬維岳(廣東新會)陳道衡(廣東興寧)李之仁(廣東瓊州)吳懷綸(安徽桐城)石楨安(四川梁山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高參)唐明(即唐哲明) 王方烈(遼寧錦縣)曹瑞麟(遼寧錦縣)何鍾(四川岳池 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四軍參謀長)
第二十一期
[編輯]94人 1928年10月至1930年7月
- 步科 高炯(四川梓潼)解如川(即解方)羅榮蓀(湖南寶慶)王丕承(江西瑞昌)曾凱(湖南新化)任得鈞(四川開縣)李毅生(廣西北流)吳履遜(廣東潮州 一二八抗戰任十九路軍營長,154師922團團長)黃冠南(江蘇泰興 與孫銘久、解方、賈陶合稱東北軍四大金鋼)向(四川重慶)麥務之(廣東台山)謝保明(安徽合肥 晉江團管區司令、泉安師管區司令)黃子序(廣東南海)宣鉅平(江蘇武進)雷秀民(廣東台山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152師師長,淮海戰場被俘)余公武(廣東台山)孫桂森(天津)劉顯良(吉林榆樹 偽滿步兵十七旅少將旅長,1962年特赦)胡朝沾(廣東開平)王靖國(奉天蓋平)王維祺(奉天遼陽)劉偉(黑龍江巴彥 偽滿半壁山警察署長)林立(四川隆昌)鄔起豐(浙江奉化)陳暢威(江蘇阜寧)吳兆鉞(江西鉛山)王家善 徐石諍(江蘇宜興)劉國柱(江蘇阜寧)杜炳坤(廣東普寧)曾國光(福建漳州)曲世和(山東青島)李孝誠(江蘇)王培根(四川璧山)
- 騎科 柳培漸(江西萍鄉)湯雄勛(廣東台山)蘇玉麟(河南郾城)曹朴(曹汝霖之子)李寶森(黑龍江呼蘭 偽華北治安軍十二集團司令)周國屏(黑龍江拜泉)憲基(肅親王善耆十七子)王家珩(江蘇泰興)
- 野炮科 章嚴(陝西安康 即章健,紅七軍19師56團團長)朱作人(江蘇泰興)王昌烈(湖南湘潭 中央軍校炮兵科長,陳明仁第一兵團副參謀長參加起義)龔積之(江蘇吳江)王顯慶 余誠敏(廣東城豪)洪士奇(湖南寧鄉 中央炮兵學校校長)趙方城(江蘇泰興)李九思(湖南臨武)李立柏(湖北 軍令部第二廳第一處處長,49年後任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副司令)劉士玲(黑龍江肇東 整編第十二軍副軍長)徐恕(湖南岳陽)韓文彬(山西嵐縣 太原綏靖公署機械化兵團司令陸軍少將,49年被俘)張理佛(浙江嘉興)孫銘久劉祉疊(黑龍江依安)戴傳薪(四川仁壽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146師師長)崔堅(廣西容縣 夏威第十兵團參謀處長)陳家擇(廣西桂平)許崇耆(廣東廣州 即許卓,紅軍總部作戰局局長)雷澤(江西南昌)宋人傑(四川永川)容正平 夏嘉富(四川夾江)唐雨嚴(四川敘永)張學孟(黑龍江巴彥)楊貽芳(安徽合肥)雷傑(廣西扈寧)常蔭東(遼寧 偽滿上校)滿豐昌(黑龍江巴彥 偽滿第三軍管區上校副官長,1962年特赦)李茂春(四川營山)張宋卿(江蘇阜寧)李克煌(廣東台山)孫元良 胡家立(江西新建)龍韜(江西永新 黃埔二期)聶貴三(黑龍江龍江)廖汝承(遼寧瀋陽)沈玢(江蘇如皋)
- 野戰重炮科 李連海(河北通縣)葉維(四川華陽 黃埔四期)黃永誠(廣東南海)婁紹鎧(湖南瀏陽 黃埔四期、駐福建46補訓處長)歐傳時(廣東順德)
- 工兵科 張祖鑒(安徽蕪湖)黃必勇(浙江浦江)許開章(廣東瓊州 國軍少將)黃克虎(湖南寧都 陳明仁第一兵團參謀長)楊鑒黎(四川廣安 楊森第二十七集團軍參謀長)劉禹璜(四川營山)蔣太衡(湖南祁陽)王毅(廣東瓊州)
第二十二期
[編輯]118人 1929年10月至1931年7月
- 步兵科 樂劍秋(四川長壽)任作民(江西豐城)蕭敬(福建長汀)雷節甫(廣東台山)曾啟亞(江西南昌 陸軍總司令部兵工署署長、解放後南京軍事學院研究員兼外國戰史教官)彭仲陶(四川榮縣)李章(廣東中山)吳渠軒(湖南益陽)陳君文(福建海澄)姜錫之(山東黃縣)蔣國秉 林超寰(廣東瓊山)王璧中(四川璧山)譚詠幽(湖南茶陵)伍啟楨(廣東台山)陳永立(安徽鳳陽)陳蔭鴻(廣東廣州)范湖(湖南益陽)羅克和(四川樂山)馮學憲(四川巴縣)張國垣(奉天撫順 汪偽保安第一師八十三團駐河南博愛少將團長)曹士灃(上海)余天錫(四川永川)李熨坤(黑龍江呼蘭)譚茹辛(四川萬縣)余重華(四川榮昌)麥霞沖(廣東台山 整編187旅副旅長)姜東超(熱河阜新)熊紀武(遼寧瀋陽)田秀翹(黑龍江海倫)張業輝(廣東瓊山)古松年(黑龍江綏化)黃瑞能(廣東台山 福建事變中任福建第三軍三師十五團團長)任季輝(四川宣漢 陸軍少校,四川陸軍笫二十一軍教導師大隊長,抗日戰場犧牲)楊植之(江西南昌)甄谷方(廣東台山)顧平東(遼寧安東)鄔顯享(浙江奉化)台中復(吉林琿春)潘覺民(四川三台)張耀海(廣東開平)羅揚謨(廣東開平)張宗戴(四川長壽)段武(安徽合肥)湯惠洽(廣東興寧)劉中興(奉天海城)餘一鳴(廣東台山)張立群(廣東興寧 1904-2000 陸軍大學教官、國防部主任監察官、少將)趙書堂(河南西平)黃健(廣西岑溪)高家為(黑龍江望奎)賈慶章(黑龍江龍江)凌鐵錚(湖南長沙)千欽中(河南項城)潘清洲(潘文華之子)木向東(雲南順寧)周錕(奉天法庫)陳統能(廣東潮陽)李林章(遼寧懷德)沈志銳(廣東澄海)郭允伊(四川富順)向明岐(湖南永順)
- 騎科 韓樹清(黑龍江肇州)周思靖(浙江諸暨)盛世騏 (盛世才之弟)林湛(廣東高要 國軍中將、49年後赴港澳定局,任港、澳培正中學校長)郭文林 石硯田(河北鹽山)劉建義(湖南湘陰)唐天德(湖南平江 九戰區少將高參、偽長沙市市長)韓鳳麟(遼寧通遼 偽內蒙古獨立軍副官處長)蔣志奇(浙江諸暨)
- 野炮科 張勳亭(河南項城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八軍119師師長)黃正我(浙江杭縣)林凱(浙江平陽)熊執中(四川西充)張政聲(浙江杭州)王大松(廣東瓊州)彭令頤(湖南湘陰)韓定遠 廣東文昌 國防部第四廳少將主任、中將副軍長)鄺友五(廣東台山)劉定藩(廣東興寧 國軍少將)申有楷(四川忠縣)林馥(遼寧鎮東)鍾之天(廣東新會)呂登甲(湖北荊門 中央軍校炮兵區隊長)范學義(河南西平)李寅春(山東聊城)鄭水如(福建長汀)盧挺(廣西平南)黃得模(廣東瓊州)喬遷(河南宜陽)
- 野戰重炮科 白茂權(奉天新民)顧葆仁(江蘇無錫)章澤群(廣西榴江 第三兵團第一三八旅)蔣公權(浙江諸暨 炮兵第四團團長)胡屏章(江西南昌 炮兵第六團團長)龔震宇(奉天新民)郭肇祥(山東巨野)林日藩(廣東瓊州 炮兵學校教育處通信組組長)馮洪國(馮玉祥之子)
- 山炮科 林華(四川隆昌)趙學淵(湖北麻城 駐印軍參謀處長、國防部人力計劃司長、韓戰時駐韓武官)劉挈敖(四川大邑)何翔迥(四川成都 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五軍125師副師長,1949年起義)
- 工兵科 魏振鉞(湖南長沙 整七十四師參謀長)孫乾(廣東中山)鈕先銘 梁可發(廣東瓊州 駐印軍工兵第12團少將團長)陳利仁(河南滎陽)譚偉(四川萬縣)孫國楨(河南沈丘)張國純(遼寧撫順)馬汝驤(河北大城)傅博仁 (北京 中央工兵第一團團長)袁敬駒(廣東東莞)黃杰士(廣東台山)張長勝(湖北武昌)張哲培(福建福州 清廣州新軍混成協協統)段金龍(湖北漢陽)
關連項目
[編輯]註釋
[編輯]- ^ 第三版,日本大百科全書(ニッポニカ),世界大百科事典內言及, デジタル大辭泉,大辭林. 奏任官(ソウニンカン)とは - コトバンク. コトバンク. [2018-08-02] (日語).
- ^ 法令全書、明治7年。
- ^ 『日本陸海軍総合事典』p736 編者秦郁彥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1年初版 1994年第3刷。同第二版では増ページとなっている。
- ^ 「學歴・階級・軍隊-高學歴兵士たちの憂鬱な日常」、高田理恵子、中公新書、2008年、p.98
- ^ 市ヶ谷記念館
- ^ 振武臺記念館
- ^ 修武台記念館
- ^ 根據雷博寧的《中國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名單及學生簡歷》,雷博寧《中國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名單及學生簡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一文整理。
參考文獻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陸軍士官學校 - 軍人データベース(Purunus DB)
- 陸軍士官學校卒業別有名陸軍軍人紹介
- 陸軍士官學校寫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図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立國會図書館所蔵)
- 陸軍士官學校寫真(長崎大學附屬図書館所蔵)
- 帝國陸軍~その制度と人事~
- 日本陸海軍事典
- YouTube上的陸軍士官學校校歌(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