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菲臘·貝當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菲臘·貝當
Philippe Pétain
 法蘭西國國家元首
錫格馬林根臨時政府委員會
任期
1940年7月11日—1944年8月20日
前任阿爾貝·勒布倫
繼任夏爾·戴高樂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總統)
法國 第57任法國總理
任期
1940年6月16日—1940年7月11日
總統阿爾貝·勒布倫
前任保羅·雷諾
繼任皮耶·拉瓦爾
 安道爾大公
統治
1940年7月11日—1944年8月20日
前任阿爾貝·勒布倫
繼任夏爾·戴高樂
個人資料
出生1856年4月24日
法蘭西帝國加來海峽省科希阿拉圖爾
逝世1951年7月23日(1951歲—07—23)(95歲)
法蘭西共和國旺代省約島
墓地 法國旺代省約島茹安維爾港法語Port-Joinville
政黨
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維希法國
服役 法國陸軍
服役時間1876-1944
軍銜二級中將英語Divisional general
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軍事獎勵法國元帥
西班牙軍事勳章英語Military Medal (Spain)

亨利·菲臘·貝當(法語:Henri Philippe Pétain法語:[ɑ̃ʁi filip petɛ̃];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3日),法國陸軍元帥、軍事家、政治人物,曾任法國維希政府國家元首、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末代總理。由於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宣佈投降,在戰後被視為法奸。

貝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法軍總司令,帶領法國德意志帝國對戰,尤其是凡爾登戰役中的突出表現,在法國有民族英雄之譽。在戰爭中,相較於部分同僚的進攻至上,他提倡大量的火砲壓制,並喜好發動一系列代價較小的攻勢以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這點與17世紀的法國名將蒂雷納子爵有部分相似之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他向入侵法國納粹德國投降並與之合作,因而被視為法奸,戰後被判死刑,經特赦改為終身監禁

早年

[編輯]

貝當於1856年4月24日出生於法國北部加萊省,是一個天主教農民之子,母親早逝。在巴黎圍城戰 (1870年—1871年)時,他還是巴黎城外的一名學童。[1]貝當於1875年考入聖西爾軍事學校,在1876年加入法國陸軍。一戰前貝當在軍隊中升遷緩慢,當了5年少尉,7年中尉,10年上尉。1900年才升為少校。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貝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法國英雄,被稱為「凡爾登的救星」。在1914年開戰時,貝當年紀已高是一個正待退休的上校,戰爭開始後被升為旅長,但仍是上校軍銜,後升為師長,在10月任第二軍軍長,1915年7月升為第二軍團司令,在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中指揮當地法軍擊退德軍進攻。1917年貝當升為法國陸軍總司令,拯救了因尼維爾攻勢失敗而崩潰的法軍士氣,經常到前線聆聽士兵的意見,致力改善軍隊的褔利而成為英雄,1918年11月以中將軍銜升任法國元帥

戰間期

[編輯]

貝當在1929年福煦元帥逝世後,繼其位出任法蘭西學術院院士。1934年時曾進入內閣,任國防部長一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菲臘·貝當的個人徽章是一個弗朗奇斯卡圖案,也作為維希法國的非正式國徽使用.[2]
菲臘·貝當的個人旗幟

1940年5月13日,納粹德國閃擊西歐,法、諸國均被擊敗,英法盟軍被圍敦克爾克,法軍雖在「紅色方案」時期奮勇抵抗,但無法挽回頹勢。執政的法國左翼政府達拉第雷諾等人召回正在西班牙度假的貝當元帥,並推舉其為法國總理,企圖依靠貝當在一戰建立的威望,挽救法國戰敗的命運,萬一失敗,也可推卸責任。

6月16日晚,貝當奉命組閣,隨即請求西班牙政府充當法國與德國談判的中間人。次日,貝當下令法軍停火,從而使法國在同德國談判停戰和議和條件時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6月22日,法德停戰協定被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法德(當時法國是戰勝國)「停戰車廂」正式簽字,此時成了戰敗國的法國被迫接受苛刻屈辱的停戰條件。法國分為兩部分,包括巴黎在內的3/5的國土(主要是北方工業區)和大西洋海沿岸地區歸德軍佔領,佔領軍的費用由法國負擔。南部和東部(主要是農業區)和地中海沿岸為自由區;法國的空軍、陸軍裁到10萬人;最重要的是,貝當政府必須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與德國「合作」。

1940年7月1日,貝當政府遷到南部小城維希,此後貝當領導下的法國一般稱為「維希法國」。貝當被授予「國家元首」的稱號,且擁有召開和解散國民議會、制定行政立法、統帥軍隊、任命或撤換部長等多種權力。10月24日,貝當與希特拉在盧瓦河畔蒙圖瓦爾會面。

1942年11月美軍在北非登陸後,德國和意大利即出兵佔領和瓜分了法國南部地區,以確保軸心國在地中海的控制權。1944年8月20日,貝當等人被德國人從維希帶到錫格馬林根軟禁起來,成立錫格馬林根臨時政府委員會,此後的貝當完全成為傀儡。

戰後審判

[編輯]

1945年4月,貝當回到法國接受叛國罪審訊,其後被定罪及判處死刑。在審理中,貝當拒絕承認法庭的合法性;曾在貝當手下服役的戴高樂將軍亦對此次審判提出批評。及後貝當在8月獲戴高樂以年老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功為由得以減刑至終身監禁;而其所有職務、頭銜與中將軍銜皆被褫奪,僅保留法國元帥頭銜(法國元帥頭銜是由法國國會所任命的榮譽頭銜,並非軍銜的一種,依權力分立原則,法國法院無權撤銷此頭銜)。貝當被囚禁在大西洋中的約島直到1951年去世。[3]

圖集

[編輯]

傳記

[編輯]
  • Richard Griffiths, Pétain, Constable, London, 1970, ISBN 0-09-455740-3
  • Herbert R. Lottman, Philippe Pétain, 1984
  • Nicholas Atkin, Pétain, Longman, 1997, ISBN 978-0-582-07037-0
  • Charles Williams, Pétain, Little Brown (Time Warner Book Group UK), London, 2005, p. 206, ISBN 978-0-316-86127-4
  • Guy Pedroncini, Pétain, Le Soldat et la Gloire, Perrin, 1989, ISBN 2-262-00628-8 (in French)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