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納日
艾納日 Ainaži(拉脫維亞語) Heinaste(愛沙尼亞語) | |
---|---|
城鎮 | |
艾納日北碼頭 | |
坐標:57°52′N 24°21′E / 57.867°N 24.350°E | |
國家 | 拉脫維亞 |
市鎮 | 林巴日市鎮 |
面積[1] | |
• 總計 | 5.12 平方公里(1.98 平方英里) |
• 陸地 | 4.91 平方公里(1.90 平方英里) |
• 水域 | 0.21 平方公里(0.08 平方英里) |
海拔 | 0 公尺(0 英尺) |
人口(2024)[2] | |
• 總計 | 644人 |
• 密度 | 126人/平方公里(326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EET(UTC+2) |
• 夏時制 | EEST(UTC+3) |
郵政編碼 | LV-4035 |
電話區號 | 640 |
氣候 | Dfb |
網站 | [1] |
艾納日(拉脫維亞語:Ainaži,[aiːnaʒi],愛沙尼亞語:Heinaste)是拉脫維亞的城鎮,毗鄰與愛沙尼亞接壤的邊境,距離首都里加116公里,由林巴日縣負責管轄,始建於1564年,面積5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994。
詞源
[編輯]艾納日Ainaži這個地名可能來自於愛沙尼亞語的單詞heinastee,它的意思是「乾草路」。其他的可能性有立窩尼亞語的單詞aaina,意思是「乾草」;或者是單詞ainagi,意思是「孤獨」。在中世紀,該鎮在德語里被稱為Haynasch。
歷史
[編輯]艾納日作為立窩尼亞的一個小漁村存在了好幾個世紀;1564年該鎮首次被記載;多年以來,該鎮的統治權在多個男爵和莊園主易手。 艾納日在1870年代開始發展造船業和航海業,該鎮開始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到了19世紀,當地人發現維澤梅和庫爾蘭覆蓋着大量的松樹林,也就意味着這裏有豐富的木材資源。由於艾納日在海上絕佳的戰略位置和靠近木材資源的地理優勢,因而成為一個理想的造船場所。1864年克里什雅尼斯·瓦爾德馬爾斯資助了立窩尼亞[a]的第一所海軍學校,並無償培訓來自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年輕農民成為船長。這所學校開辦了50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被摧毀。艾納日在19世紀的末期不斷的發展壯大。從1857年到1913年,該鎮建造了50多艘的適航船隻,並於1902年建造了一個港口和火車站。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艾納日成為了拉脫維亞的第四大港口,也是維澤梅的主要港口,甚至超過了附近的薩拉茨格里瓦。除此以外,該鎮還有屬於自己的風車、魚類加工廠和磚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艾納日遭到嚴重的破壞。其中,該鎮的港口被毀,整個航運船隊也被摧毀。1919年2月,愛沙尼亞軍隊趕走了在艾納日的德軍,並且佔領了它。戰後,艾納日的居民在全民公投中支持拉脫維亞,並表示希望艾納日能成為拉脫維亞的一部分[3],但是愛沙尼亞的軍隊長期駐紮直到1920年,並且最終該鎮的北部被劃入愛沙尼亞,也就是今天的埃克拉村。
自1918年獨立的拉脫維亞第一共和國時期[b],艾納日重新開始了它快速發展的時期。艾納日的港口於1923年重建,港口隨後被加深並配備了新的破浪器。1930年,艾納日的燈塔建成。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艾納日再次被摧毀,其中第二海軍學校被燒毀,港口被炸,倉庫被洗劫一空。儘管該港口在戰後進行了部分重建,但是它的發展大不如前;其中派爾努港口取代了大部分艾納日港的職能,而原先的魚類加工廠也轉移到了薩拉茨格里瓦。
拉脫維亞於1991年恢復獨立後,在艾納日建造了風力發動機,並在愛沙尼亞邊境建造了海關大樓。今天,海軍學校的大樓內設有艾納日海軍學校博物館(拉脫維亞語:Ainažu jūrskolas muzejs),用於記載學校的歷史和維澤梅海岸造船的傳統。
氣候
[編輯]艾納日的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歸類為Dfb型。
艾納日(平均值1991-2020,極端值1906年至今)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8.1 (46.6) |
10.8 (51.4) |
18.3 (64.9) |
25.3 (77.5) |
29.8 (85.6) |
33.2 (91.8) |
33.7 (92.7) |
33.2 (91.8) |
30.0 (86.0) |
22.0 (71.6) |
15.4 (59.7) |
10.5 (50.9) |
33.7 (92.7) |
平均高溫 °C(°F) | −0.4 (31.3) |
−0.7 (30.7) |
2.9 (37.2) |
9.6 (49.3) |
15.3 (59.5) |
18.9 (66.0) |
21.9 (71.4) |
21.2 (70.2) |
16.5 (61.7) |
10.1 (50.2) |
4.7 (40.5) |
1.6 (34.9) |
10.1 (50.2) |
日均氣溫 °C(°F) | −2.6 (27.3) |
−3.3 (26.1) |
−0.3 (31.5) |
5.2 (41.4) |
10.6 (51.1) |
14.8 (58.6) |
17.7 (63.9) |
17.0 (62.6) |
12.6 (54.7) |
7.1 (44.8) |
2.6 (36.7) |
−0.4 (31.3) |
6.7 (44.2) |
平均低溫 °C(°F) | −5.4 (22.3) |
−6.5 (20.3) |
−4.0 (24.8) |
0.6 (33.1) |
4.9 (40.8) |
9.6 (49.3) |
12.5 (54.5) |
11.9 (53.4) |
8.2 (46.8) |
3.8 (38.8) |
0.0 (32.0) |
−2.9 (26.8) |
2.7 (36.9) |
歷史最低溫 °C(°F) | −35.7 (−32.3) |
−35.3 (−31.5) |
−34.4 (−29.9) |
−18.8 (−1.8) |
−7.5 (18.5) |
−1.3 (29.7) |
2.0 (35.6) |
0.2 (32.4) |
−4.8 (23.4) |
−13.8 (7.2) |
−18.7 (−1.7) |
−37.1 (−34.8) |
−37.1 (−34.8)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45.9 (1.81) |
34.3 (1.35) |
32.0 (1.26) |
32.1 (1.26) |
41.7 (1.64) |
64.9 (2.56) |
54.0 (2.13) |
79.5 (3.13) |
58.6 (2.31) |
79.3 (3.12) |
62.5 (2.46) |
53.7 (2.11) |
638.5 (25.14) |
平均降水天數(≥ 1.0 mm) | 10.0 | 6.5 | 8.0 | 7.2 | 7.3 | 8.0 | 9.1 | 10.9 | 12.2 | 11.5 | 13.2 | 13.0 | 116.9 |
數據來源1:LVĢMC[4][5] | |||||||||||||
數據來源2:NOAA[6] |
經濟
[編輯]艾納日的支柱產業是林業、木材加工業和跨境貿易。除此以外,艾納日處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邊境,是拉脫維亞A1國道[c]的起點處,因此艾納日也承擔了拉脫維亞過境和運輸的相關產業。
人口
[編輯]2005年,艾納日及周邊地區的人口數量為1794人,是維澤梅最小的建制城鎮。拉脫維亞人佔92%,俄羅斯人佔3%,愛沙尼亞人佔2%,其他族群則佔4%。從2004年起,人口減少了5.08%(96名居民)[7]。
由於已知的技術原因,圖表暫時不可用。帶來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
|
| ||||||||||||||||||||||||||||||
來源:拉脫維亞地理空間信息局[8] |
圖集
[編輯]-
艾納日北碼頭
-
消防博物館
-
小學
-
公墓
-
文化中心
-
艾納日莊園
-
海灘
姐妹城市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Reģionu, novadu, pilsētu un pagastu kopējā un sauszemes platība gada sākumā. 拉脫維亞中央統計局. [2024年7月31日].
- ^ 2.0 2.1 Iedzīvotāju skaits pēc tautības reģionos, pilsētās, novados, pagastos, apkaimēs un blīvi apdzīvotās teritorijās gada sākumā (pēc administratīvi teritoriālās reformas 2021. gadā). 拉脫維亞中央統計局. [2024年6月19日].
- ^ Deep Baltic, How the Baltic states got their shap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Klimatisko normu dati. 拉脫維亞環境、地質與氣象中心. [March 19,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拉脫維亞語).
- ^ Gaisa temperatūras rekordi. 拉脫維亞環境、地質與氣象中心. [March 19,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拉脫維亞語).
- ^ Ainaži Climate Normals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March 22,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美國英語).
- ^ 4 Solution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4).
- ^ CSB data
註解
[編輯]這是一篇與拉脫維亞相關的地理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