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潛水戰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日本帝國海軍
官衙
海軍省
軍令部
艦政本部
海軍航空本部日語海軍航空本部
外局等列表
地方組織
鎮守府
警備府
要港部
艦隊
聯合艦隊
北東方面艦隊
中部太平洋方面艦隊
南東方面艦隊
南西方面艦隊
第十方面艦隊
支那方面艦隊
海上護衛總司令部
海軍總隊
其他作戰部隊
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
海軍陸戰隊
主要機關
學校列表
歷史與傳統
日本海軍歷史
日本海軍軍服
其他
階級列表
艦艇列表
兵裝列表

潛水戰隊(日語:潜水戦隊せんすいせんたい Sensui Sentai ?),為舊日本海軍的一種潛艇中隊英語Submarine squadron編制。在日本海軍內的框架內,潛水戰隊以若干巡洋潛艇為基本戰力,並配屬有潛水母艦或大型潛艇等作為旗艦

概述

[編輯]

運用

[編輯]

日本海軍一直強調運用小型的軍艦,使用魚雷等大威力武器對敵軍艦艇造成殺傷的戰術。日軍習慣將以魚雷為主要攻擊手段的小型軍艦編成相應的水雷戰隊,以驅逐艦為主力。但在運用潛艇的早期,日軍仍還在摸索如何運用這一新事物。1915年(大正4年)4月6日,日軍基於對潛艇作為「可以潛水的魚雷艇」的認識,一度把自身的潛艇部隊也編為第4水雷戰隊。1919年4月1日,四水戰解散,原兵力改編為新的第1潛水戰隊。

日本海軍從末次信正擔任一潛戰司令開始,就一直高度強調潛艇在艦隊決戰中的作用。日軍一直在研究、演練如何在主戰艦隊中編入潛艇,謀求對敵方艦隊發動攻擊,而並非分散進行海上交通破襲戰。[1]

《倫敦海軍條約》簽訂後,1936年(昭和11年)軍令部在改定的「國防所要」內,對潛艇兵力作出如下計劃:

  • 第一艦隊(以9艘戰列艦為核心):兩支潛水戰隊(輕巡洋艦潛水母艦各一艘,大型潛艇18艘);
  • 第二艦隊(以8艘大型巡洋艦為核心):兩支潛水戰隊(輕巡一艘,大型潛艇18艘);
  • 第三艦隊(以巡洋艦為核心);
  • 第四艦隊(以巡洋艦為核心):兩支潛水戰隊(潛母兩艘,大型潛艇18艘);
  • 防備部隊:巡洋艦8艘、中型潛艇15艘(計劃制定時實際18艘)、其他;
  • 聯合艦隊附屬:一支潛水戰隊(輕巡一艘、巡潛型9艘)、布雷潛艇4艘[2]

日軍在戰前逐漸發展出漸減邀擊戰略,作為漸減作戰的重要一環,開始對艦隊潛艇以及巡潛型潛艇的水面航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圖以高速在伴隨艦隊行進時進行作戰展開,同時作為監視的潛艇也要能以高速尾隨敵艦,並伺機佔領陣位發動攻擊。[3][4]

另一方面,日軍也的確考慮到潛艇作為海上交通線破襲戰兵器的潛力,並在戰前進行了相應的演練。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對盟軍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破交作戰,但是面對着美國1942年總造船539萬3000噸(相當於大約每個月新造船45萬噸)的龐大工業實力,日軍在印度洋上僅有宛如「白紙」的潛艇部隊,並沒能取得多少戰果。[4]

編制形式

[編輯]

大正初年以來,日軍的慣例是以3艘潛艇為一支潛水隊,3支潛水隊編為一支潛水戰隊(共計9艘)。但在實際作戰時,潛艇以單艇作戰為多,潛水戰隊司令基本沒有自己指揮三艘潛艇的機會;而且司令乘坐的潛艇受到戰損的戰例也不少,在發生這種情況時,又不可能由第六艦隊直接指揮。因此日軍潛艇艇長對現有的制度頗為不滿,認為應該廢除潛水隊編制。而軍政系統則強烈反對這種主張,認為這會對教育、人事、修理、補給等事宜造成不利影響,雙方爭執不下,並沒有得出什麼決定性的結論。1942年(昭和17年)8月10日發佈的戰時編制改定中,原則上規定潛水隊由3艘擴編至6艘;但因戰局逐漸惡化,潛艇損失日增,剩下的潛艇亟待修理者也為數不少,對於前線已經是顧不上什麼編制的情況,能用的每一艘潛艇都要立即派出去,導致有的潛水隊名下甚至有15艘潛艇之多。另外也有不少潛艇單獨行動,或者附屬於艦隊而行動,原有的潛水戰隊的形式逐漸廢棄。[5]

註釋

[編輯]
  1. ^ 戦史叢書98巻,31-32頁
  2. ^ 戦史叢書98巻,33頁
  3. ^ 戦史叢書98巻,35頁
  4. ^ 4.0 4.1 荒川憲一,日本の通商破壊戦を中心に
  5. ^ 戦史叢書98巻,255-256頁

參考文獻

[編輯]
  •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 戦史叢書 潜水艦史 第98巻. 朝雲新聞社. 1979年6月. 

其他連結

[編輯]
  • 第六艦隊,舊日本海軍專門為潛艇而組建的一支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