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文廟
泉州府文廟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 |
座標 | 24°54′32″N 118°35′08″E / 24.90889°N 118.58556°E |
宗教 | 儒教 |
主神 | 孔子 |
建立時間 | 唐代 1137年(南宋紹興七年)重建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泉州府文廟 | |
地址 |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宋至清 |
編號 | 5-328 |
認定時間 | 2001年6月 |
地圖 | |
泉州府文廟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海濱街道塗門街,始建於唐代,北宋太平興國年間遷至今址,南宋紹興七年(1137)重建,歷代多次重修[1]。2021年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22個遺產點之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泉州府文廟在該系列遺產中的價值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多元的社會群體是推動宋元泉州世界海洋貿易中心繁榮的核心力量,文廟和南外宗正司遺址是其中包括政府官員和高級知識分子在內的社會精英群體的象徵;另一方面,文廟與同在泉州城北部的開元寺、南外宗正司遺址等代表着固有的行政性城區,與宋元時期在泉州城南部隨貿易拓展的商業性城區相對應,這一城市發展進程體現出海洋貿易對海港城市形態的直接塑造[2]。
歷史
[編輯]泉州府文廟始建於唐代,最初為位於衙城西(今泉州市第六中學一帶)的魯司寇廟,傳有張九齡題額,五代時為宣聖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泉州通判喬維岳遷其址至子城南門崇陽門外東南的三教鋪(羅城南門鎮南門內東北),即今址,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即廟建學,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遷育材坊,至大觀三年(1109年)還復舊地,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形成左學右廟的佈局。南宋咸淳年間(1265年-1274年)重建大成殿,今大成殿大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仍保留宋代結構特點,明倫堂則重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3]。
建築
[編輯]泉州府文廟主體建築分為孔廟和府學,西路孔廟依次為照牆(已不存)、廟門三間(已不存)、石橋(今已改建)、櫺星門三間(毀於20世紀30年代,現存遺址)、大成門三間(東有金聲門,西有玉振門,各五間,門前東西有兩座柵門(已不存),外題禮門、義路,內題賢關、聖域)、泮池泮橋和大成殿七間(前有月台和東西廡各十九間)[4]。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上覆以黃色琉璃瓦,檐柱用六根蟠龍石柱,金柱用兩根蟠龍石柱,鋪作採用真昂,室內梁架通飾彩繪,屋脊飾以剪瓷雕,殿前月台須彌座束腰處存有宋代青石浮雕花卉卷草紋飾[5]。
東路府學依次為照牆(已不存)、學門三間(已不存)、洙泗橋(石橋,今已改建)、海濱鄒魯亭(已不存)、育英門三間(東西有附屬建築各三間)、學池學橋和明倫堂七間(前有東西書齋各五間)[4]。明倫堂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上覆以黃色琉璃瓦[5]。
明倫堂西為崇聖祠,有前後兩進各三間,東為名宦鄉賢祠(已不存),再東為尊經閣(俗稱魁星樓,20世紀50年代拆除,頂層移建為今百源川池上的八角亭,原址今為華僑大廈[6]),教授署和訓導署分別位於明倫堂北和尊經閣北(均已不存)。另在西側南街(今中山中路)上建有泮宮門(2013年重建[7])。
根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泉州府志》府學圖,文廟周邊繪有十五座明清鄉賢專祠,今僅存蔡文莊祠、李文節祠和莊羹若祠三座,各專祠的情況如下表[8]:
名稱 | 建設年代 | 奉祀對象 | 保存情況 |
---|---|---|---|
蔡文莊祠 | 明隆慶四年(1570) | 明先儒侍郎蔡清 | 今存,2002年修繕 |
陳紫峰祠 | 明萬曆五年(1577) | 明提學僉事陳琛 | 1979年建設華僑大廈時拆除 |
蘇紫溪祠 |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 | 明按察使蘇濬 | 早年已廢 |
李文節祠 |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 | 明大學士李廷機 | 今存,2003年修繕 |
郭恭定祠 | 明萬曆間(1573-1620) | 明戶部侍郎郭惟賢 | 早年已廢 |
周忠愍祠 | 明代 | 明戶部主事周天佐 | 早年已廢 |
顧新山祠 | 明天啟六年(1626) | 明侍郎顧珀 | 21世紀初尚存,今已闢為通道 |
何鏡山祠 | 明崇禎五年(1632) | 明工部侍郎何喬遠 | 2001年辟文廟廣場時拆除 |
詹咫亭祠 | 明崇禎九年(1636) | 明刑部侍郎詹仰庇 | 早年已廢 |
莊羹若祠 | 明崇禎九年(1636) | 明宮詹莊際昌 | 今存,2002年修繕 |
王慕蓼祠 | 明崇禎十一年(1638) | 明副使王畿 | 已廢 |
蔡忠毅祠 |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自別處遷入 | 明長沙推官蔡道憲 | 早年已廢 |
粘郁庵祠 | 清順治十八年(1661) | 明江浦知縣粘洪錄 | 早年已廢 |
洪文襄祠 | 清康熙六年(1667) | 清大學士洪承疇 | 早年已廢 |
施襄壯祠 |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 清靖海侯施琅 | 早年已廢 |
展陳
[編輯]泉州府文廟現設有三個常態化專題陳列,其中東廡內為「刺桐風物——泉州市情展」,展示泉州市情概況與歷史文化特色;西廡內為「斯文聖境——泉州府文廟歷史文化展」,展示泉州府文廟的建築特徵、文化內涵、歷史地位以及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9];明倫堂內為「四海人文第一邦——泉州教育史話展」,展示泉州教育發展的歷程[10]。
交通
[編輯]公交站
- Youbike 百源路站
- Youbike 新門街頭站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下册). 福州: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2007: 343. ISBN 978-7-80516-829-6.
- ^ 傅晶,王敏,梁中薈,任遠,王超一.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整体价值及要素构成研究》.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21-06: 5–21.
- ^ 清·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三·學校》:「唐時在衙城右,為魯司寇廟,張九齡書額,廟庭有皂莢,每應州人舉進士之數(詳見拾遺)。五季為宣聖廟。宋太平興國初郡守喬維岳始遷崇陽門外之東南,即今地。七年守孫逢吉即廟建學。……祥符二年守高惠建遷於育材坊,去舊學西北四十餘步。……大觀三年郡人龍圖、柯述白於郡守,復於故址。紹興七年守劉子羽重建左學右廟,增舊基高二尺余。廟之中為先師殿,前為東西廡,學之中為明倫堂,後為議道堂,明倫堂前為東西十二齋,殿堂之南各有方池、學池,前為藏書閣,廨宇、庖廩悉備,又贖庚門舊地辟門西向,門內鑿河浚池以通巽流,伐石為橋以納潮汐。……咸淳元年攝晉江令鍾國秀重建廟殿,增舊基高二尺,拓廣兩廡。咸淳中殿毀,守趙希侂重建。……(嘉靖)二十二年知府俞咨伯重建明倫堂。……(乾隆)二十六年知府懷蔭布、署知府嘉謨倡諸紳士大修禮殿。」
- ^ 4.0 4.1 《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三·學校》:「泉州府學在府城東南三教鋪。正中為大成殿,殿柱皆石,殿前露台,翼以扶欄。下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亘以石橋,周以石欄。東西為兩廡,前為大成門,金聲玉振門。門外為露庭,左右為二柵門,外書禮門、義路,內書賢關、聖域。直前為櫺星門,門外露庭,庭樹木棉、榕樹數株。外臨濠溝,渡石橋而南為文廟門三,臨大街,蔽以柵欄。由大成殿東為崇聖祠(即敬一亭故地,乾隆二十六年移建),又東為明倫堂,堂後為教授署,堂前兩廊露庭,庭外方池,中為石橋,外為育英門。堂之東為鄉賢名宦祠,又東為尊經閣,又東為射圃、觀德堂(今壞,址存),又東為百源川、放生兩池。閣之後為道南祠,祠之西為福德堂,其東為崇聖祠舊址。由育英門而左為詹咫亭祠、陳紫峰祠,又左為蘇紫溪祠、蔡忠毅祠、周忠愍祠、忠毅祠,前西向為郭恭定祠,祠前有坊,扁曰義路。由育英門而右為顧新山祠、李文節祠,以達於聖域門。繞門而南為夫子泉井,又南為海濱鄒魯亭,亭之左為王慕蓼祠、為施襄壯祠,前達於河,通以石樑,為洙泗橋,橋之南左為黏郁庵祠。南臨街衢有木牌坊為府學門,外有照牆,石刻「青雲路」三字。由大成門而西,賢關外為西序,訓導署在焉。署之前為洪文襄祠、莊羹若祠,又南北向為何鏡山祠、西向為蔡文莊祠,祠臨濠,跨石橋達於南街,為泮宮門,斯則記所稱贖庚門舊地,以挹紫帽之峰者也。」
- ^ 5.0 5.1 《泉州府文庙》.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2021-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 ^ 《昔日藏经阁 今成湖中亭》. 林福龍. 東南早報. [2021-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 ^ 《百年泮宫重获“新生” 门楼修缮完恢复行人通行》. 石偉琴、陳靈. 東南網. [2021-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4).
- ^ 黃子紅,楊清江. 《泉州府文庙乡贤专祠录》. 福建文博. 2010-03: 32–35.
- ^ 《泉州位于东西庑的专题展示馆基本完成布展 春节前正式展出》. 蔡紫旻. 泉州網. [2021-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4).
- ^ 《府文庙开设泉州教育史话展 明伦堂将常年举办“国学讲堂”》. 泉州網. [2021-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