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意大利防護巡洋艦列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埃特納」號在1909年訪問美國期間

意大利防護巡洋艦列表收錄所有在意大利皇家海軍旗下服役過的防護巡洋艦。這其中包括由英國建造的「喬萬尼·包桑」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Giovanni Bausan[a]以及該艦的改進款埃特納級英語Etna-class cruiser[b]四艦:「埃特納」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tna[c]「斯特龍博利」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Stromboli[d]「維蘇威」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Vesuvio[e]「埃托雷·菲耶拉莫斯卡」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ttore Fieramosca[f]。之後是原先為希臘海軍所訂購的「多加利」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Dogali[g]和在該艦的基礎上進行升級的「皮埃蒙特」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Piemonte[h]。而「翁布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Umbria[i]「倫巴底」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ombardia[j]「伊特魯利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truria[k]「利古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iguria[l]「厄爾巴」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lba[m]「普利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Puglia[n]「卡拉布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Calabria[o]則是意大利自行設計建造的首批防護巡洋艦。意土戰爭爆發後,意大利海軍接收了原本由土耳其訂購的一艘巡洋艦,並將其最終建成為「利比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ibia[p]。自「瓜爾多」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Quarto[q]起意大利的防護巡洋艦設計風格發生了轉變,包括尼諾·比克肖級兩艦「尼諾·比克肖」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Nino Bixio[r]「馬爾薩拉」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Marsala[s]被設計強化於艦隊偵察。然而坎帕尼亞級英語Campania-class cruiser[t]「坎帕尼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Campania[u]「巴西利卡塔」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Basilicata[v]則是以「卡拉布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Calabria為基礎,偏重於海外殖民地防務。

歷史

[編輯]

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10年代,意大利皇家海軍或購買或建造了20艘防護巡洋艦。這些艦隻中的早期者是由英國設計或建造的,而後期的艦隻則是在意大利設計並建造。這些巡洋艦中有幾艘是開拓性的軍艦。「多加利」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Dogali是第一艘裝備了三脹蒸汽機的大型軍艦,而「皮埃蒙特」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Piemonte是第一艘完全裝備了速射炮的軍艦[5]。而最早設計建造的兩款巡洋艦「喬萬尼·包桑」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Giovanni Bausan埃特納級英語Etna-class cruiser,配備了大口徑火炮。這些艦隻在19世紀80年代接受了意大利海軍對「綠水學派」思想進行了短暫的嘗試。這代表着其造艦方針從昂貴的大型戰艦轉向更廉價的小型軍艦。理論上這種快速的小型軍艦可以輕易摧毀戰艦級別的軍艦。然而不久,意大利海軍戰略家就拋棄了這一思想,回到以戰艦艦隊為中心的更傳統的海軍戰備戰略。因此,後來建造的巡洋艦重新使用中等口徑炮台

最初的幾個設計意在補充艦隊中的各種角色,包括艦隊偵察艦以及殖民巡洋艦。但是從完全是為了殖民任務而設計建造的「卡拉布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Calabria開始,意大利皇家海軍便開始建造更加專業化的船隻。「瓜爾多」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Quarto「尼諾·比克肖」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Nino Bixio「馬爾薩拉」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Marsala被設計成主艦隊的高速偵察巡洋艦。而後期設計的坎帕尼亞級英語Campania-class cruiser,則是針對殖民地使用場景下航速較慢的一批艦隻。其中的一艘「利比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ibia是意大利設計偏好的例外。該艦最初是由鄂圖曼帝國海軍訂購,但因鄂圖曼帝國沒有支付造艦費用而一直沒有完工。直到1911年在意土戰爭中,該艦被意大利接收,並由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完工。

意大利防護巡洋艦在全球擔任多種角色。其中多數時間被部署到意大利在非洲的殖民地,或者在美洲以及亞洲的海外貿易站點宣示國力。他們還被派往地中海的主艦隊,在那裏充當斥候[3]。隨着這些艦隻的逐漸老化,許多被改為輔助角色,成為訓練船、補給船或指揮船。許多早期建造服役的艦隻在意土戰爭期間參與了炮擊鄂圖曼帝國在北非阿拉伯半島陣地,並封鎖紅海港口的行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意大利和奧匈帝國採取了謹慎的戰略,大多數艦隻沒有參與太多的戰鬥行動,但「瓜爾多」號在1915年與一艘奧匈帝國巡洋艦發生過交戰,「馬爾薩拉」號則是在1917年5月參加了奧特朗托海崍海戰。戰爭結束後,意大利殘存的大多數防護巡洋艦都被報廢或降為次要角色,取而代之的是被俘獲的前德國或者奧匈帝國艦隻,以及意大利自己在上世紀20年代建造的部分新型輕巡洋艦

各級概況

[編輯]
軍備 主要武器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艦體裝甲最大厚度
排水量 戰鬥狀態下滿載排水量[w]
推進器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開建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完工 艦隻完成建造、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喬萬尼·包桑」號

[編輯]
「喬萬尼·包桑」號,可能是1893年在美國

「喬萬尼·包桑」號是為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第一艘防護巡洋艦。該艦是由英國岩士唐惠特沃斯船廠的喬治·倫道爾英語George Wightwick Rendel基於之前開工的智利「埃斯梅拉達」號防護巡洋艦英語Chilean cruiser Esmeralda (1883)為藍本設計[15]。「喬萬尼·包桑」號被設計用作「戰列驅逐艦」,為此裝備了兩座10英寸(254毫米)艦炮用以擊穿敵方戰艦的重裝甲。然而因為艦炮射速過慢,且穩定性極差,該艦設計被證明無法作為一個良好的射擊平台[16]。該艦以及隨後的埃特納級設計方案代表了意大利皇家海軍對「綠水學派」思想的短暫嘗試[x]

「喬萬尼·包桑」號入役後常年在海外服役。1887年至1888年,該艦作為意大利海軍分艦隊旗艦參加了征服厄立特里亞的戰役[16]。1902至1903年間,本艦與其他幾艘意大利、英國和德國軍艦一起參與了委內瑞拉危機[18]。該船於1905年退出前線服役,並被改作訓練船。在1911年至1912年的意土戰爭期間,該艦為在北非上岸的意大利軍隊提供炮火支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喬萬尼·包桑」號已經被降級到次要職務,先是被作為蒸餾船,後來又改為水上飛機的補給船。該艦在一戰期間被解除武裝,並最終於1920年3月被賣給拆船[16][19]

艦名 軍備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完工 結局
「喬萬尼·包桑」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Giovanni Bausan
Giovanni Bausan
2門10英寸(254毫米)艦炮[20] 1.5英寸(38毫米)[19] 3,082長噸(3,131公噸)[19] 2軸,2台複合膨脹蒸汽機,6,470匹指示馬力(4,820千瓦特),

17.4(32.2公里每小時;20.0英里每小時)[19]

1882年8月21日[19] 1885年5月9日[16] 1920年,作為廢品出售[19]

埃特納級

[編輯]
「埃特納」號,推測是在與「喬萬尼·包桑」號一起訪問美國期間

埃特納級是之前「喬萬尼·包桑」號的改進版,艦體尺寸擴大,但武器和裝甲防護方案卻相同。作為前期艦隻的變體設計案,本機艦隻部分設計依然來自曾經主導「喬萬尼·包桑」號的喬治·倫道爾。因此該艦級也受到前級一樣的不穩定性的限制。[21]

然而,本級四艘艦隻的服役周期相當漫長,遍及意大利本土以及海外殖民地。1893年至1895年,「埃特納」號駐紮在意大利北美殖民地站點。1899年,「埃托雷·菲耶拉莫斯卡」號、「維蘇威」號和「斯特龍博利」號參加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的作戰[16]。1905年至1907年,「埃特納」號被改造成一艘訓練船,1909年該艦參加了美國的哈德遜-富爾頓慶典英語Hudson-Fulton Celebration[19][22]。「埃托雷·菲耶拉莫斯卡」號是最早退役的艦隻,1909年就被報廢出售。「斯特龍博利」號和「維蘇威」號緊隨其後分別在1911年和1915年被廢棄拆解[19]。「埃特納」號比其姊妹艦們服役時間都更久,參加過意土戰爭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塔蘭托擔當港口防衛司令艦[23][24]。最終,該艦在1921年被廢棄並拆解[19]

艦名 軍備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完工 結局
「埃特納」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tna
Etna
2門10英寸炮[19] 1.5英寸[19] 3,373至3,474長噸(3,427至3,530公噸)[16] 2軸,2台水平複合膨脹蒸汽機,6,252至7,480匹指示馬力(4,662至5,578千瓦特),

17節(31公里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19]

1884年1月19日[16] 1887年12月2日[16] 1921年,作為廢品出售[16]
「斯特龍博利」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Stromboli
Stromboli
1884年8月31日[16] 1888年3月20日[16] 1911年,作為廢品出售[16]
「維蘇威」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Vesuvio
Vesuvio
1884年7月10日[16] 1888年3月16日[16] 1915年,作為廢品出售[16]
「埃托雷·菲耶拉莫斯卡」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ttore Fieramosca
Ettore Fieramosca
1885年12月31日[25] 1889年11月16日[25] 1909年7月,作為廢品出售[25]

「多加利」號

[編輯]
19世紀90年代的「多利加」號

「多加利」號最初是希臘海軍向英國的岩士唐惠特沃斯訂購,由威廉·亨利·懷特英語William Henry White設計,原名「薩拉米斯」號(Salamis[y]。但是希臘海軍在其建造過程中掛牌出售。之後意大利將其購入並更名為「安傑洛·埃莫」號(Angelo Emo[z],最後改名為「多加利」號。該艦的服役生涯平淡無奇,早年在主力艦隊進行訓練演習[19]。1893年,該艦代表意大利參加了世界哥倫布博覽會,並在巴西參加海軍革命英語Revolta da Armada[aa]以保護意大利的利益不受動亂影響[27][28]。1908年,意大利將該艦賣給了烏拉圭,之後被重新命名為「八月二十五日」號。1911年,該艦改名為「蒙特維多」號(Montevideo[ab]。1914年退役後該艦一直在烏拉圭海軍的庫存,直到1932年被當廢品賣掉。[29]

艦名 軍備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完工 結局
「多加利」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Dogali
Dogali
6門5.9英寸(150毫米)炮[30] 2英寸(51毫米)[30] 2,050長噸(2,080公噸)[30] 2軸,2台垂直三脹蒸汽機,7,179匹指示馬力(5,353千瓦特),

19.66節(36.41公里每小時;22.62英里每小時)[30]

1885年2月13日[30] 1887年4月28日[30] 1908年賣給烏拉圭,1932年報廢[29]

「皮埃蒙特」號

[編輯]
「皮埃蒙特」號高速行駛中

「皮埃蒙特」號以「多加利」號為基礎由菲臘·瓦茨在岩士唐惠特沃斯設計。意大利海軍最初計劃裝備兩門8英寸(203毫米)炮和4門6英寸(152毫米)炮,但最終還是配備6門6英寸(152毫米)炮的統一炮組[31][32]。事實證明,該艦是一艘革命性的軍艦,因為該艦是第一艘完全裝備的中口徑速射炮的大型戰艦。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這一方案成為所有巡洋艦的標準配備。[33]

該艦服役期間正值多事之秋。1890年代初之前,該艦曾被短暫的分配入主力艦隊,之後被派往紅海以及印度洋進行海外服役[34]。當1896年巴西爆發針對歐洲人的暴動時,本艦又被派往當地以保護該國的意大利公民[35]。1901年後「皮埃蒙特」號又被派遣加入東亞殖民地駐留艦隊中[36]。隨着意土戰爭的爆發,該艦再次駐紮在紅海。戰爭中,「皮埃蒙特」號率領兩艘驅逐艦參加了昆富達灣戰役,擊沉了七艘鄂圖曼帝國炮艇,摧毀了該地區的鄂圖曼帝國海軍力量[37]。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該艦又參加對鄂圖曼帝國港口的封鎖和轟炸行動[38]。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被分配到駐紮在布林迪西的第二艦隊,但沒有記錄到參加任何作戰行動[39]。1920年,「皮埃蒙特」號被當作報廢出售[30]

艦名 軍備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完工 結局
「皮埃蒙特」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Piemonte
Piemonte
6門6英寸(152毫米)炮[30] 3英寸(76毫米)[30] 2,473長噸(2,513公噸)[30] 2軸,2台垂直三脹蒸汽機,12,000匹指示馬力(8,900千瓦特),

22節(41公里每小時;25英里每小時)[30]

1887年[30] 1889年8月8日[30] 1920年[30]

倫巴底級

[編輯]
1909年在美國的「伊特魯利亞」號

六艘倫巴底級是意大利海軍設計師設計的第一批防護巡洋艦。除了「厄爾巴」號以為都以意大利各大區命名。這些艦隻由四個不同造船廠建造,其大小、速度和武器裝備各有不同。由於這些艦隻的航速較慢而防護又比較弱,服役表現令人失望。[40]

在整個服役生涯中本級諸艦擔任過各種角色,包括主艦隊的偵察艦,殖民地巡洋艦以及意大利在各重大外交活動中作為代表。在中國,「厄爾巴」號旁觀了日俄戰爭,在仁川海戰中接走了俄國倖存者[41]。1906年,「倫巴底」號被改造成一艘潛艇補給船[42]。「厄爾巴」號和「利古里亞」號在1907至1908年間裝備了觀測氣球[43]。1910年,「翁布里亞」號被出售給海地,並更名為「戈斯特呂克領事」號(Consul Gostrück),但很快就因艦員操作不當而沉沒[44]

除了「倫巴底」號,其餘艦隻都參加了意土戰爭[45]。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普利亞」號與奧匈帝國巡洋艦「諾瓦拉」號發生交戰並在之後掩護塞爾維亞軍隊從都拉斯撤離,而本級其他艦隻則被降級為次要角色[46][47]。意大利故意炸毀了「伊特魯利亞」號,作為對奧匈帝國的欺騙行動[48]。其餘艦隻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被拆解,僅有「普利亞」號的艦首部分被保存在倫巴底意大利勝利莊園博物館裏。[30][49]

艦名 軍備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完工 結局
「翁布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Umbria
Umbria
4門6英寸炮

6門4.7英寸(119毫米)炮[30]

2英寸[30] 2,245至2,689長噸(2,281至2,732公噸)[30] 2軸,2台垂直三脹蒸汽機,5,536至7,471匹指示馬力(4,128至5,571千瓦特),

17.9至20節(33.2至37.0公里每小時;20.6至23.0英里每小時)[30]

1888年8月1日[30] 1894年2月16日[30] 1910年賣給海地,之後沉沒,1911年被打撈起
[50]
「倫巴底」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ombardia
Lombardia
1889年11月19日[30] 1893年2月16日[30] 1920年7月4日,作為廢品出售[30]
「伊特魯利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truria
Etruria
1889年4月1日[30] 1894年7月11日[30] 1918年8月13日沉沒[48]
「利古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iguria
Liguria
1889年7月1日[30] 1894年12月1日[30] 1921年5月15日作為廢品出售[30]
「厄爾巴」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lba
Elba
1890年9月22日[30] 1896年2月27日[30] 1920年1月5日作為廢品出售[30]
「普利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Puglia
Puglia
1英寸[30] 1893年10月[30] 1901年5月26日[30] 1923年3月22日以廢品出售,部分作為紀念品保存[30][49]

「卡拉布里亞」號

[編輯]
「卡拉布里亞」號,可能是在1905年訪問澳洲期間

「卡拉布里亞」號被設計專門服役於意大利的海外殖民地防務,而不是像早期巡洋艦那樣成為用於艦隊偵察的艦隻。為此,該艦的鋼製艦體外被木材包覆,之後又在外面覆了一層以防止艦體受到附着。此外,與早期的巡洋艦相比,該艦裝備了功率更小但效率更高的引擎。在其他方面,本艦也與前代的巡洋艦設計相似,配備有相同的主炮組然而排水量更小。[42]

該艦服役生涯橫跨全球,從1899年至1901年部署到中國幫助鎮壓義和團起義,到1900年代的美洲之旅,到1905年的澳洲之旅[51][52][53][54]。在意土戰爭期間,本艦移駐紅海以轟炸並封鎖鄂圖曼帝國的軍隊和港口。之後於1912年4月返回意大利進行整修[55]。一戰期間本艦一直在紅海,並未記錄到任何參戰行動[56]。1921年該艦又被劃分為炮艇,1924年重新被歸為訓練船,最終在1924年11月被報廢出售[42][57]

艦名 軍備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完工 結局
「卡拉布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Calabria
Calabria
4門6英寸炮

4門4.7英寸炮[42]

2英寸[42] 2,453長噸(2,492公噸)[42] 2軸,2座立式三脹蒸汽機,4,260匹指示馬力(3,180千瓦特),

16.4節(30.4公里每小時;18.9英里每小時)[42]

1892年2月[42] 1897年7月12日[42] 1924年11月13日,作為廢品出售[42]

「利比亞」號

[編輯]
「利比亞」號停泊中

「利比亞」號標誌着對早期設計的一次重大進步,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該艦最初是由鄂圖曼帝國海軍訂購的。本艦設計基於鄂圖曼帝國海軍的「哈米迪耶」號,最初被命名為「德拉馬」號(Drama[ac],但鄂圖曼政府未能支付款項,因此建造工程被迫中止。意土戰爭爆發後,該艦被意大利軍方收繳並最終完成建造。與其他意大利巡洋艦相比,本艦體型更大,速度更快,裝甲也更重,但是所裝備的主炮卻更弱。[58][59]

作為主艦隊的偵察艦,「利比亞」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分時間都駐紮在港口作為存在艦隊以阻止奧匈帝國海軍進行任何重大行動[60]。1921年,該艦在海軍上將的指揮下進行環球航行。在巡航期間,該艦於當年11月在美國三藩市停留了一個月。11月6日到7日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電影導演法蘭克·卡普拉為其拍攝了一部紀錄短片。片子本身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但卻是卡普拉首部公開放映的電影[61]。本艦於1925年被派往中國並一直駐紮到1930年代初[62]。1935年回到意大利後,「利比亞」號被閒置並最終在1937年3月被報廢出售[63][58]

艦名 軍備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完工 結局
「利比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ibia
Libia
2門6英寸炮

8門4.7英寸炮[58]

4寸(100毫米)[58] 3,760長噸(3,820公噸)[58] 2軸,2座垂直三脹蒸汽機,11,530匹指示馬力(8,600千瓦特),

22.9節(42.4公里每小時;26.4英里每小時)[58]

1907年[58] 1913年3月25日[58] 1937年,作為廢品出售[58]

「瓜爾多」號

[編輯]
「瓜爾多」號

「瓜多爾」號代表了意大利巡洋艦設計的另一個重大轉變。不同於早期意大利巡洋艦被設計用於多種用途,該艦被設計強化於艦隊偵察。在吸收了蒸汽渦輪機、燃油燃煤混合鍋爐等先進技術後,本艦獲得了更高的航速。但與前代巡洋艦相比,本艦裝備要弱得多,只裝備了4.7英寸主炮組。此外,為了能作為快速佈雷艇使用,本艦還配備了可裝載200枚水雷的雷庫。[64]

與其他意大利巡洋艦不同,本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非常活躍,長期駐紮在布林迪西以輔助對奧特朗托的大規模炮擊[65]。在戰爭中本艦借着高航速,經常使得德國奧匈帝國潛艇誤判並最終導致魚雷射偏[64]。1915年12月,該艦與奧匈帝國巡洋艦「赫爾戈蘭」號爆發了長時間的對射,但都未給對方造成重創[66]。本艦在1935到1936年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期間支持意大利軍隊,在1936年和1937年西班牙內戰期間作為意大利軍艦隊的旗艦參加了不干涉巡邏[67]。1939年1月,該艦從海軍序列中被除籍,此後被分配進行武器試驗[64]。1940年,第十快艇支隊英語Decima Flottiglia MAS使用「瓜爾多」號進行了新型SLC人操魚雷英語Human torpedoMT爆破摩托艇英語MT explosive motorboat的試驗,後一個試驗給該艦造成了巨大破壞並使其最終於11月沉沒[68][69]

艦名 軍備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完工 結局
「瓜爾多」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Quarto
Quarto
6門4.7英寸炮[64] 1.5英寸[64] 3,440長噸(3,500公噸)[64] 4軸,4台蒸汽輪機,25,000匹軸馬力(19,000千瓦特),

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64]

1909年11月14日[64] 1913年3月31日[64] 1940年11月,在武器試驗中沉沒[68]

尼諾·比克肖級

[編輯]

繼「瓜多爾」號之後,意大利海軍又計劃建造另外兩艘類似的艦隻,這就是尼諾·比克肖級。本艦級相較於「瓜多爾」號有着相同的武器和相同規模的裝甲防護,然而排水量更高卻有着更少的引擎數量,這導致其性能不佳。由於引擎性能不可靠,沒能達到29節(54公里每小時;33英里每小時)的設計航速,「尼諾·比克肖」號和「馬爾薩拉」號的服役表現差強人意[6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兩艘軍艦與「瓜多爾」號一起駐紮在布林迪西,在亞得里亞海南端巡邏。「尼諾·比克肖」號沒有被記錄到在衝突中參與任何行動[65]。1917年5月,奧匈帝國巡洋艦艦隊襲擊奧特朗托攔河壩時,「馬爾薩拉」號是布林迪西唯一一艘具備戰鬥力的意大利巡洋艦[70]。在奧匈帝國撤退之前,該艦曾在奧特朗托海峽海戰中短暫地與敵艦交戰[71]。兩艘船都在1920年代後期被廢棄[64]

艦名 軍備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完工 結局
「尼諾·比克肖」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Nino Bixio
Nino Bixio
6門4.7英寸炮[64] 1.5英寸[64] 3,575長噸(3,632公噸)[64] 3軸,3台汽輪機,23,000匹軸馬力(17,000千瓦特),

26.82至27.66節(49.67至51.23公里每小時;30.86至31.83英里每小時)[64]

1911年2月15日[64] 1914年5月5日[64] 1929年,作為廢品出售[64]
「馬爾薩拉」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Marsala
Marsala
1911年2月15日[64] 1914年8月4日[64] 1927年,被當作廢品賣掉[64]

坎帕尼亞級

[編輯]

意大利海軍建造的最後兩艘防護巡洋艦是在「卡拉布里亞」號的經驗基礎上,以海外殖民地防務為目的而設計。兩艦在較小的艦體尺寸下安裝重炮,因此以犧牲部分裝甲防護和航速為代價換取足夠的續航里程。兩艦尺寸較小,以至於可以在同一座滑道上進行建造並於同一天下水。由於是在意大利加入一戰前一周不到才下水,兩艦的舾裝工程因鋼材短缺而推遲。兩艦完工後最初都在利比亞服役,「巴西利卡塔」號於1919年8月13日在蘇彝士港因鍋爐爆炸而沉沒。「坎帕尼亞」號則於1921年被重新歸為炮艇,之後又在1932年被改為訓練船並最終在1937年被廢棄出售。[58][72]

戰爭期間,意大利停止建造巡洋艦,因為驅逐艦、潛艇和小型巡邏艦在對抗奧匈帝國的行動中更有用[73]。戰後,疲軟的意大利經濟無法支撐重大的海軍建設項目[74]。此外,意大利還從戰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手中得到了幾艘現代化的輕型巡洋艦,這些艦艇構成了意大利巡洋艦隊的骨幹力量。[73]

艦名 軍備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完工 結局
「坎帕尼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Campania
Campania
6門6英寸炮[58] 1英寸[58] 2,483長噸(2,523公噸)[58] 2軸,2台立式三脹蒸汽機,4,129至5,001匹指示馬力(3,079至3,729千瓦特),

15.5至15.7節(28.7至29.1公里每小時;17.8至18.1英里每小時)[58]

1913年8月9日[58] 1917年4月18日[58] 1937年,作為廢品出售[58]
「巴西利卡塔」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Basilicata
Basilicata
1913年8月9日[58] 1917年8月1日[58] 1919年8月13日因鍋爐爆炸沉沒[58]

腳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另有來源譯作「喬萬尼·鮑桑」號[2]
  2.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3]
  3.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3]
  4.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3]
  5.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3]
  6.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4]
  7.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5],另有來源譯作「多加里」號[6]
  8.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7],另有來源譯作「皮蒙特」號[8]
  9.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9]
  10.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9]
  11.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9]
  12.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9]
  13.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9]
  14.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9]
  15.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9]
  16.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0]
  17.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1]
  18.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2]
  19.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2]
  20.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3]
  21.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3]
  22.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3]
  23.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14]
  24.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7]
  25.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5]
  26.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5]
  27. ^ 譯名參考自《戰艦世界 世界海軍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 1880-1990》[26]
  28.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5]
  29.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0]

引文

[編輯]
  1.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18頁.
  2. ^ 張黎源 (2020),第283頁.
  3. ^ 3.0 3.1 3.2 3.3 3.4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20頁.
  4.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23頁.
  5. ^ 5.0 5.1 5.2 5.3 5.4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21頁.
  6. ^ 西風 (2019),第90頁.
  7.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22頁.
  8. ^ 西風 (2019),第282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24頁.
  10. ^ 10.0 10.1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27頁.
  11.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38頁.
  12. ^ 12.0 12.1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40頁.
  13. ^ 13.0 13.1 13.2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28頁.
  14. ^ Gröner,第ix頁
  15. ^ Marshall,第268頁
  16.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Brook 2003,第97頁
  17. ^ Sondhaus (2001),第149頁.
  18. ^ Robinson,第420–421頁
  19.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Gardiner,第348頁
  20. ^ Brook (2003),第96頁.
  21. ^ Brook (2003),第97, 99頁.
  22. ^ Kunz,第317–318頁
  23. ^ Beehler,第47, 50, 65, 91, 94頁.
  24. ^ Halpern (2004),第70頁.
  25. ^ 25.0 25.1 25.2 Brook 2003,第99頁
  26. ^ 布魯士·泰勒 (2021),第161頁.
  27. ^ Neal,第99–100頁.
  28. ^ Marley,第592頁.
  29. ^ 29.0 29.1 Gardiner & Gray,第425頁
  30. ^ 30.00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30.12 30.13 30.14 30.15 30.16 30.17 30.18 30.19 30.20 30.21 30.22 30.23 30.24 30.25 30.26 30.27 30.28 30.29 30.30 30.31 30.32 30.33 30.34 30.35 Gardiner,第349頁
  31. ^ Brook 1999,第14, 68頁
  32. ^ Brook 2003,第103頁
  33. ^ Sondhaus (2001),第156–157頁.
  34. ^ Brook (2003),第108頁.
  35. ^ Huntington,第83頁.
  36. ^ Reeve,第67頁.
  37. ^ Beehler,第51頁.
  38. ^ Beehler,第51, 70, 90頁.
  39. ^ Sondhaus (1994),第273–274頁.
  40. ^ Gardiner,第348–349頁.
  41. ^ May,第142–146頁.
  42. ^ 42.00 42.01 42.02 42.03 42.04 42.05 42.06 42.07 42.08 42.09 Gardiner,第350頁
  43. ^ Cernuschi & O'Hara,第61頁.
  44. ^ Gardiner & Gray,第416頁.
  45. ^ Beehler,第9–10, 27–29, 81, 84頁.
  46. ^ Halpern (1995),第158頁.
  47. ^ Klein,第389頁.
  48. ^ 48.0 48.1 O'Hara, Dickson & Worth,第187頁
  49. ^ 49.0 49.1 Domenico,第54頁
  50. ^ Gardiner,第349, 416頁.
  51. ^ Journal of the RUSI,第624頁
  52. ^ Annual Reports of the Navy Department,第4頁
  53. ^ Italy's Cruiser Calabria here for Festival. San Francisco Call. 14 October 1909: 3 [13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3). 
  54. ^ Cresciani,第52頁.
  55. ^ Beehler,第48, 51, 70頁.
  56. ^ Koburger,第14頁.
  57. ^ Gardiner & Gray,第257頁.
  58. ^ 58.00 58.01 58.02 58.03 58.04 58.05 58.06 58.07 58.08 58.09 58.10 58.11 58.12 58.13 58.14 58.15 58.16 58.17 58.18 58.19 Gardiner & Gray,第262頁
  59. ^ Gardiner,第348–350頁.
  60. ^ Halpern (1995),第141–142頁.
  61. ^ McBride,第133頁.
  62. ^ Marinelli & Andornino,第54頁.
  63. ^ Willmott,第60頁.
  64. ^ 64.00 64.01 64.02 64.03 64.04 64.05 64.06 64.07 64.08 64.09 64.10 64.11 64.12 64.13 64.14 64.15 64.16 64.17 64.18 64.19 64.20 Gardiner & Gray,第263頁
  65. ^ 65.0 65.1 O'Hara, Dickson & Worth,第183–184頁
  66. ^ Halpern (1995),第156–157頁.
  67. ^ Greene & Massignani,第18頁.
  68. ^ 68.0 68.1 Gardiner & Chesneau,第315頁
  69. ^ Greene & Massignani,第38頁.
  70. ^ Halpern (2004),第50頁.
  71. ^ Halpern (1995),第165頁.
  72. ^ Marshall,第33頁
  73. ^ 73.0 73.1 Gardiner & Gray,第253–254頁
  74. ^ Zabecki,第859頁.

參考書目

[編輯]

期刊來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