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後周代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後周代漢
五代十國歷史事件的一部分
日期950年12月~951年2月
地點
後漢境內北部地區
結果 後漢滅亡,後周建立
參戰方
郭威 後漢
指揮官與領導者
郭威
郭崇威
曹威
慕容彥超
劉承祐
兵力
不詳 不詳

後周代漢[1][2][3],即郭威滅漢,是五代史上最後一次王朝更迭。

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誅殺顧命大臣,族滅樞密使郭威一家,郭威憤怒之下率軍自駐地鄴都南下,在劉子陂與劉承祐的部隊決戰並獲勝,劉承祐死於亂軍之中。

郭威一度改立劉贇為帝,但最後還是在士兵的黃旗加身擁戴之下取代後漢,建立後周[4][5]

背景

[編輯]

948年3月10日,後漢高祖劉知遠病死,臨死前將自己的兒子劉承祐託付給了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四人。[注 1]當年5月14日,楊邠、郭威等人先後被授予要職。[注 2]

在劉知遠病重期間及病死之後,駐守永興趙思綰於當年3月8日[注 3]、護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守貞在西安於5月8日[注 4]、駐守鳳翔王景崇於6月16日[注 5]先後起兵造反。由於之前前去平叛的將領之間有矛盾,導致戰事遲遲沒有進展[注 6],8月11日,郭威受詔前去平叛。[注 7]。在聽取了馮道的計策之後,郭威開始試圖收攬軍心[注 8]。此後,郭威聽取鎮國節度使扈彥珂的建議[注 9],於當年9月,連同其他路平叛軍進抵陝西[注 10]。期間,郭威與士兵同甘共苦,徹底收攬了包括李守貞的老部下在內的全體禁軍的軍心[注 11],以至於9月28日,郭威率部開到李守貞所在城下的時候,面對自己的老上司,禁軍們的士氣依舊非常高漲。[注 12]

949年7月30日,趙思綰被郭威等討平。[注 13]8月9日,李守貞被郭威討平。[注 14]12月,王景崇也被討平。[注 15]

9月22日,郭威率部返回大梁,婉拒了漢隱帝賞賜的物品。[注 16]9月29日,四位顧命大臣之一的史弘肇兼任中書令,郭威兼任侍中。[注 17]

11月,軍南侵,騎兵抵達鄴都以及貝州北部地區。當月,漢隱帝派遣郭威、王峻率領禁軍前往前線禦敵。[注 18]

12月,聽說後漢軍隊已經渡過黃河,遼軍立刻撤退。當月4日,郭威軍隊開至鄴都,王峻分兵前往鎮州定州[注 19]11日,郭威所部來到邢州。[注 20]950年2月23日,郭威率部從邊疆地區返回。[注 21]

950年4月,郭威被朝廷派往北部邊境駐守,任命為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仍舊保有之前的樞密使職務。[注 22]5月22日,郭威啟程前往鄴都。[注 23]

漢隱帝的四位顧命大臣當中,楊邠管理政治,郭威掌管軍隊,史弘肇負責宮廷安全,此外還有不是顧命大臣的王章掌管稅賦。[注 24]楊邠不屯私財,經常會把客人來送的禮物上繳國庫[注 25]。在史弘肇管理下,京城的治安良好[注 26]。而掌管財政的王章則向國庫內大肆聚斂,歷來不喜歡文臣的他把大筆的財政預算全都撥給了軍隊[注 27]。皇帝的侍從們干預政事,太后的親戚也來求官,被楊邠全部制止[注 28]。太后有一個老友的孩子來找史弘肇要一個軍官的職位,史弘肇居然怒而斬之[注 29]

很受漢隱帝寵信的太后的弟弟李業,此前是武德使,他想趁宣徽使空出來的時候把這個職務攬到手。這個想法收到了漢隱帝和李太后的支持,結果被楊邠和史弘肇阻止,最終不了了之[注 30]。按照遞補順序,內客省使閻晉卿應該擔任宣徽使,但也久久沒有到任。樞密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匡贊、翰林茶酒使郭允明等人都受到了漢隱帝的寵信,但很長時間沒有升官,也就對顧命大臣們頗有怨言。[注 31]劉銖從青州返回朝廷,但也很長時間沒有封官,經常表示想把執政的顧命大臣們殺掉。[注 32]

漢隱帝剛剛結束三年喪期,開始大聽音樂,並賞賜給伶人們錦袍、玉帶。被賞賜的伶人來到史弘肇的官邸拜謝,結果被史弘肇以「士卒們邊疆出生入死都沒有得到這些東西,你們這些唱戲的有什麼資格」為由把賞賜全部奪走上繳國庫。[注 33]此外,顧命大臣們干涉的範圍擴展到了漢隱帝的冊立皇后的問題上。[注 34]不服管教的漢隱帝在聽信了聶文進等人的讒言之後,準備處理掉這群顧命大臣。這一行動遭到李太后的反對,但是漢隱帝完全沒有聽進去。[注 35]12月23日,閻晉卿在得知漢隱帝的計劃之後,認為這個計劃根本行不通,於是就準備向史弘肇告密,但是史弘肇沒有見他。[注 36]

經過

[編輯]

顧命大臣被殺

[編輯]

950年12月24日早晨,楊邠、史弘肇、王章上朝進入廣政殿,周圍突然衝出幾十名士兵,將三人當場殺害。[注 37]聶文進隨即在崇元殿向其他大臣宣佈,「楊邠等人謀反,已經伏誅,大家一起慶賀吧!」隨即漢隱帝又把各位將領召見至萬歲殿大廳,對他們說道:「楊邠一直拿我當個孩子,現在我是你們的皇帝了,你們就不用擔心別的事情煩擾你們了!」[注 38]隨即漢隱帝又召見了前節度使們和刺史們,並派人殺光了楊邠等人的親戚、黨羽、僕從。[注 39]

步軍都指揮使王殷早先一直受到史弘肇的優待,史弘肇死後,皇帝派供奉官孟業帶着詔書直奔澶州和鄴都,並命令鎮寧節度使李洪義殺掉王殷,又命令鄴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殺掉郭威和王峻。[注 40]隨後,漢隱帝又急詔征天平軍節度使高行周、平盧節度使符彥卿、永興節度使郭從義、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匡國節度使薛懷讓鄭州防禦使吳虔裕陳州刺史李谷入朝。[注 41]漢隱帝同時任命蘇逢吉執掌政治、劉銖執掌開封府,是為馬軍都指揮使李洪建擔任侍衛同事,閻晉卿擔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注 42]

當時朝廷內外一片驚愕,蘇逢吉雖然和史弘肇關係並不好,但是也沒有預料到李業等人的行動。他私下說,「這次行動太倉促了,多問我一句,都不至於變成現在的樣子。」[注 43]李業讓劉銖殺光郭威和王峻的家人,劉銖不僅照辦,而且連嬰兒與幼童都沒有放過[注 44]。李業同時讓李洪建殺光王殷的家人,但是李洪建並沒有照做,王殷的家人的生活秩序也沒有被擾亂[注 45]

郭威南伐

[編輯]

950年12月25日,孟業趕到了澶州。李洪義擔心王殷已經知道大梁發生的事情之後報復他,於是就把孟業交給了王殷。[注 46]王殷囚禁了孟業,讓副使陳光穗帶着信件前去找郭威。[注 47]郭威找來了樞密使魏仁浦商量對策[注 48],並在隨後召見了郭崇威、曹威等將領,告知了楊邠等人的冤死事件經過,所有將領都感到非常震驚,並一致認為是漢隱帝身邊的某些大臣搞的鬼[注 49]。翰林天文趙修勸郭威南伐,「清理掉皇上身邊的小人」[注 50],郭威於是留下養子柴榮鎮守鄴都,自己率領大軍於12月26日奔赴大梁[注 51]

漢隱帝得知郭威率軍南下之後,和大臣們討論發兵反擊的事宜[注 52]。前任開封尹侯益建議稱將郭威的家人放到城牆上招降郭威,郭威會不戰而降[注 53]。但是這個計策被慕容彥超譏諷為「懦夫的計策」[注 54]。漢隱帝於是派遣侯益與閻晉卿、吳虔裕、前保大節度使張彥超等人率領禁軍趕赴澶州[注 55]

27日,郭威所部抵達澶州,李洪義開門迎接。王殷率領自己的部隊跟着郭威所部一起渡過黃河[注 56]。漢隱帝派遣太監鸗脫窺探郭威部隊,被郭威抓獲,並將一份奏摺塞進了鸗脫的衣領里,讓他回去轉告漢隱帝,說「是我的部下不想殺我,陛下您身邊有小人給您進獻讒言,然後逼着我南伐。我求死不得,場面已經不歸我控制。我過幾天就會親自請罪,如果我有罪,怎麼可以逃過刑罰!但是如果有人在陛下面前污衊我,那麼希望陛下能夠將那個人帶到我的軍陣之前殺掉,從而撫平軍心,我就會立刻率軍返回鄴都。」[注 57]

12月28日,郭威軍抵達滑州。29日,滑州守將、義成節度使宋延渥出城投降。[注 58]郭威將滑州的國庫內的物品全部取出分發給將士,並且成功地進行了戰前動員。王峻同時許諾,軍隊開進大梁城時,所有士兵大搶十天,軍隊士氣瞬間高漲。[注 59]

12月29日,鸗脫返回大梁。先前漢隱帝打算親征澶州,在得知郭威已經渡過黃河之後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注 60]漢隱帝此時非常後悔,曾私下裏對竇貞固說「當初行事太草率了」[注 61]。李業請求漢隱帝將府庫打開,錢財用來賞賜士兵[注 62],得到批准後,禁軍每人得錢二十緡,屬軍得錢十緡,家裏有人在郭威軍中的直接把錢給到他的家人手上,並讓他們的家人寫信誘降[注 63]

12月30日,郭威軍抵達封丘,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注 64]。慕容彥超自恃驍勇,自薦聲稱可以抵擋郭威軍,但在隨後得知郭威所部將領名字後也開始害怕起來[注 65]。於是漢隱帝再次派遣軍隊抵擋郭威軍,其中左神武統軍袁嶬、前威勝節度使劉重進率領禁軍其餘部隊前去與侯益部會合,慕容彥超率軍駐紮於七里店[注 66]

劉子陂之戰

[編輯]

950年12月31日,郭威軍與後漢軍在劉子陂相遇[注 67]。漢隱帝打算前往軍中勞軍,遭到了李太后的反對,太后破口大罵,認為是朝廷逼迫郭威造反,要皇帝向郭威示好,不要輕易行動。但是這並沒能攔住漢隱帝[注 68]。當時郭威軍士氣高漲,太后叮囑聶文進,讓他隨時保護好漢隱帝的安全,但聶文進卻不以為然[注 69]。一直到當天傍晚,雙方沒有任何交戰,漢隱帝回到住所。慕容彥超見狀,再次大放厥詞,聲稱獲得勝利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注 70]

951年1月1日,漢隱帝還打算出去勞軍,李太后費盡力氣都沒能攔住。[注 71]雙方列陣之後,郭威告誡部下,只是來清君側的,不許傷害漢隱帝,不要輕舉妄動。[注 72]一段時間之後,慕容彥超率領輕騎兵出擊,郭崇威和前博州刺史李榮率領騎兵攔截。慕容彥超在戰鬥中從馬上摔了下來,差點被俘虜[注 73]。慕容彥超帶着殘兵撤退,領出去的士兵戰死一百多人,後漢軍士氣大減,紛紛開始向郭威投降[注 74]。侯益、吳虔裕、張彥超、袁嶬、劉重進也都偷偷派使者與郭威商談投降事宜,被郭威都轟了回去。郭威讓宋延渥返回後漢軍陣地,去勸說漢隱帝來郭威軍軍營勞軍,但是宋延渥來到後漢軍軍營前,看到裏面亂作一團,害怕得退了回去[注 75]。到了當天傍晚,後漢軍的一多半兵力都跑到了郭威軍軍營里[注 76]。慕容彥超及其部下十幾人逃到了兗州[注 77]。當天晚上,整個後漢軍營只剩下了住在七里寨的漢隱帝和三個宰相、從屬官員幾十人,其餘人全部潰散[注 78]

漢隱帝被弒

[編輯]

1月2日早晨,郭威看見高坡上的後漢皇帝旗幟,於是脫去盔甲,下馬趕了過去,結果只看到了一個空空蕩蕩的軍營[注 79]。漢隱帝騎馬就快要返回宮殿的時候,沒有被原先委派駐守大梁的劉銖認出來,劉銖以「不可能沒有其他的部下」為由,讓守城士兵射殺了皇帝身邊的幾個隨從[注 80]。漢隱帝只得逃往他處,進入西北方向的趙村時,追兵已到。郭威的下屬們把藏進民宅的漢隱帝揪出來,沒過多久漢隱帝就死在了亂兵之中(一作郭允明所殺)[注 81]。跟隨漢隱帝的蘇逢吉、閻晉卿、郭允明等人全部自殺;聶文進企圖逃跑,被追兵當場砍死;李業逃往陝州,後匡贊奔往兗州[注 82]。郭威聽到漢隱帝被殺之後痛哭失聲,旋即率軍返回大梁城,在試圖從宣化門返回的時候,被劉銖所部射箭阻擋[注 83]。郭威隨即率軍從迎春門進城,隨即返回自己家中,並派遣隨行的曹州防禦使何福進把守明德門[注 84]。根據之前的約定,郭威所部進入大梁城後四處劫掠,城中火光四起[注 85]。士兵們劫掠了前義成節度使白再榮的家,並殺掉了白再榮[注 86];吏部侍郎張允的家同樣被劫掠一空,張允最終被凍死[注 87]。郭威軍的劫掠行為受到了後漢右千牛衛大將軍趙鳳的阻止,城中一些地區得以保存[注 88]

1月3日,郭威捕獲了劉銖和李洪建,並將二人囚禁了起來[注 89]。當日,郭威聽從了王殷和郭崇威的建議,停止了部下的劫掠行動。[注 90]

當天,竇貞固和蘇禹珪從七里寨逃回大梁,由於二人並沒有參加此次的動亂,所以他們在被郭威找到之後隨即官復原職[注 91]。有人建議按照曹魏高貴鄉公曹髦的例子來安葬漢隱帝,郭威沒有採納[注 92]。太師馮道拜見郭威,雙方像往日那樣相互行禮[注 93]

黃旗加身

[編輯]

1月4日,郭威率領群臣百官拜見太后,提議立嗣[注 94]。太后下誥令百官在高祖弟河東節度使劉崇、忠武節度使劉信和隱帝的兄弟武寧節度使劉贇、開封府尹劉勛中選擇新君。其中劉贇是劉崇的嫡長子,高祖養以為子。太后提議立劉贇為嗣[注 95]。郭威和王峻在萬歲宮覲見李太后,請改立劉勛為嗣,被太后以劉勛有病在身為由拒絕[注 96]。郭威等人不信,太后讓人把劉勛用臥榻抬了出來,眾人才信服[注 97]。於是郭威和王峻等人策劃立劉贇為皇帝的相關事宜[注 98]。1月6日,郭威率百官,上表請劉贇繼承皇位,太后責令有關官員準備此事[注 99]。郭威讓馮道、樞密直學士王度、秘書監趙上交前往徐州奉迎劉贇[注 100]

劉崇原本在得知隱帝死訊後有意率軍前往開封爭奪帝位,但得知自己的兒子將被擁立,就按兵不動。

1月7日,郭威率百官進言,皇帝登基後,請太后臨朝聽政[注 101]

1月9日,太后開始臨朝聽政,任命王峻為樞密使,袁嶬為宣徽院南使,王殷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郭崇威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曹威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陳州刺史李谷權判三司[注 102]

劉銖、李洪建及其黨羽在鬧市被斬首,二人的家人被郭威以「劉銖滅族我家,我又殺他全家,冤冤相報何時了」為由全部赦免[注 103]。王殷多次為李洪建請求免死,郭威不聽[注 104]。後匡贊跑到兗州,被慕容彥超抓住送回大梁[注 105]。李業跑到陝州,他的哥哥、保義節度使李洪信都不敢窩藏他。李業轉而跑向晉陽,途經絳州的時候,被當地強盜殺死,身上錢財被劫掠一空[注 106]

當天,鎮州邢州傳回消息,遼世宗率領萬人大軍南侵,藉助後漢軍中叛徒的幫助攻下了內丘城,內丘城遭到屠城,幾天後饒陽城也被攻陷[注 107]。李太后下令讓郭威率軍阻擊遼軍,政事委任竇貞固、蘇禹珪、王峻三人操辦,軍事交給王殷[注 108]

1月11日,郭威率軍從大梁出發[注 109],1月29日,郭威所部抵達黃河邊,郭威率眾渡過黃河,在澶州安營[注 110]。1月30日早晨,軍隊正要出發,突然有數千官兵開始騷動。郭威命令關閉營門,騷動的將士們翻屋而入,撕黃旗披在郭威身上,全體將士對着郭威高呼萬歲,軍隊也轉而向南開進[注 111]。郭威於是向李太后上書,請求供奉後漢皇室宗廟,將李太后當做母親一樣侍奉[注 112]

2月2日,郭威軍進入韋城,郭威下詔書撫慰大梁的官兵和百姓,並且要求士兵不要有任何的劫掠行為[注 113]

2月4日,郭威軍來到七里店,竇貞固率領群臣百官前來迎接,並且勸郭威稱帝。當天郭威在皋門村安營[注 114]

此時的劉贇已經來到了宋州,王峻和王殷聽說郭威軍在澶州的事情後,立刻派郭崇威率領七百名騎兵前去攔截劉贇,並且派遣前申州刺史馬鐸前往許州巡防[注 115]。郭崇威突然出現在宋州,這讓劉贇大吃一驚。劉贇連忙跑到城樓上質問郭崇威,郭崇威回應說「澶州發生軍變,郭威讓我來這裏給您當護衛。」[注 116]劉贇讓郭崇威進城,郭崇威怕有詐,不敢進去。經過馮道勸說之後,郭崇威才來到城樓上與劉贇會面。會面中,郭崇威向劉贇傳達了郭威的旨意[注 117]。沒過多久,郭崇威撤出來,劉贇的部下董裔讓劉贇指使身邊的部將張令超率軍立刻清理掉郭崇威的部隊,劉贇猶豫不決,最終也沒有採納[注 118]。當天晚上,張令超帶着劉贇身邊幾乎所有的部隊,跟着郭崇威出了城,劉贇大為恐懼[注 119]

郭威給劉贇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是軍隊強行讓他當皇帝的,現在先讓馮道回來,留着趙上交和王度繼續在劉贇身邊[注 120]。馮道隨後離開,劉贇的部下賈貞想要殺掉馮道,被劉贇攔住了。沒過多久,劉贇一行被請出了城,賈貞和董裔就隨即被郭崇威殺掉[注 121]

2月5日,李太后下令,將劉贇廢為湘陰公[注 122]。2月12日,郭威正式登基,後漢滅亡,後周建立[注 123]

影響

[編輯]

郭威滅漢導致後漢滅亡,及五代最後的一個王朝——後周的建立。

不過,郭威滅漢及之後殺死劉贇也致使劉崇在得知劉贇死訊後稱帝建立北漢正式代替後漢,使中國北方增加一個割據政權,且北漢與契丹聯合,使契丹勢力得以進入中原範圍。郭威滅漢也象徵五代十國踏入一個新的階段,但後周作為中原政權同時要面對南北外患的局面。後周因此更需要通過南征北伐鞏固政權,這亦為未來宋朝的統一奠下基礎。

註釋

[編輯]
  1. ^ 《資治通鑑·後漢紀二·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中·乾祐元年戊申》:帝大漸,楊邠忌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忠武節度使劉信,立遣之鎮。信不得奉辭,雨泣而去。帝召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入受顧命,曰:「餘氣息微,不能多言。承祐幼弱,後事托在卿輩。」
  2. ^ 壬午,制以樞密使楊邠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樞密使如故,以副樞密使郭威為樞密使,又加三司使王章同平章事。
  3.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乾佑元年戊申》:癸酉,至長安,永興節度副使安友規、巡檢喬守溫出迎王益,置酒於客亭。思綰前白曰:「壕寨使已定舍館於城東。今將士家屬皆在城中,欲各入城挈家詣城東宿。」友規等然之。時思綰等皆無鎧仗,既入西門,有州校坐門側,思綰遽奪其劍斬之。其徒因大譟,持白梃,殺守門者十餘人,分遣其黨守諸門。思綰入府,開庫取鎧仗給之,友規等皆逃去。思綰遂據城,集城中少年,得四千餘人,繕城隍,葺樓堞,旬日間,戰守之具皆備。
  4.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乾佑元年戊申》:是日,邠、涇、同、華四鎮俱上言護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守貞與永興、鳳翔同反。
  5.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乾佑元年戊申》:乙酉,王景崇遣使請降於蜀,亦受李守貞官爵。高從誨既與漢絕,北方商旅不至,境內貧乏,乃遣使上表謝罪,乞修職貢。詔遣使尉撫之。
  6.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乾佑元年戊申》:自河中、永興、鳳翔三鎮拒命以來,朝廷繼遣諸將討之。昭義節度使常思屯潼關,白文珂屯同州,趙暉屯咸陽。惟郭從義、王峻置柵近長安,而二人相惡如水火,自春徂秋,皆相持莫肯攻戰。
  7.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乾佑元年戊申》:帝患之,欲遣重臣臨督。壬午,以郭威為西面軍前招慰安撫使,諸軍皆受威節度。
  8.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乾佑元年戊申》:威將行,問策於太師馮道。道曰:「守貞自謂舊將,為士卒所附,願公勿愛官物,以賜士卒,則奪其所恃矣。」威從之。由是眾心始附於威。
  9.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乾佑元年戊申》:郭威與諸將議攻討,諸將欲先取長安、鳳翔。鎮國節度使扈彥珂曰:「今三叛連衡,推守貞為主,守貞亡,則兩鎮自破矣。若舍近而攻遠,萬一王、趙拒吾前,守貞掎吾後,此危道也。」威善之。
  10.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乾佑元年戊申》:於是威自陝州,白文珂及寧江節度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劉詞自同州,常思自潼關,三道攻河中。
  11.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乾佑元年戊申》:威撫養士卒,與同苦樂,小有功輒厚賞之,微有傷常親視之。士無賢不肖,有所陳啟,皆溫辭色而受之。違忤不怒,小過不責。由是將卒咸歸心於威。
  12.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乾佑元年戊申》:始,李守貞以禁軍皆嘗在麾下,受其恩施,又士卒素驕,苦漢法之嚴,謂其至則叩城奉迎,可坐而待之。既而士卒新受賜於郭威,皆忘守貞舊恩。己亥,至城下,揚旗伐鼓,踴躍詬譟,守貞視之失色。
  13.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隱皇帝上·乾佑二年己酉》:七月,甲辰,趙思綰釋甲出城受詔,郭從義以兵守其南門,復遣還城。思綰求其牙兵及鎧仗,從義亦給之。思綰遷延,收斂財賄,三改行期。從義等疑之,密白郭威,請圖之,威許之。壬子,從義與都監、南院宣徽使王峻按轡入城,處於府舍,召思綰酌別,因執之,並常彥卿及其父兄部曲三百人,皆斬於市。
  14.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隱皇帝上·乾佑二年己酉》:甲寅,郭威攻河中,克其外郭。李守貞收餘眾,退保子城。諸將請急攻之,威曰:「夫鳥窮則啄,況一軍乎!涸水取魚,安用急為!」壬戌,李守貞與妻及子崇勛等自焚,威入城,獲其子崇玉等及所署宰相靖余、孫願、樞密使劉芮、國師總倫等,送大梁,磔於市。
  15.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隱皇帝上·乾佑二年己酉》:趙暉急攻鳳翔,周璨謂王景崇曰:「公曏與蒲、雍相表裏,今二鎮已平,蜀兒不足恃,不如降也。」景崇曰:「善,吾更思之。」後數日,外攻轉急。景崇謂其黨曰:「事窮矣,吾欲為急計。」乃謂其將公孫輦、張思練曰:「趙暉精兵,多在城北,來日五鼓前,爾二人燒城東門詐降,勿令寇入,吾與周璨以牙兵出北門突暉軍,縱無成而死,猶勝束手。」皆曰:「善。」癸巳,未明,輦、思練燒東門請降,府牙火亦發。二將遣人詗之,景崇已與家人自焚矣。璨亦降。
  16.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隱皇帝上·乾佑二年己酉》:八月,戊戌,郭威至大梁,入見,帝勞之,賜金帛、衣服、玉帶、鞍馬,辭曰:「臣受命期年,僅克一城,何功之有!且臣將兵在外,凡鎮安京師、供億所須、使兵食不乏,皆諸大臣居中者之力也,臣安敢獨膺此賜!請遍賞之。」又議加領方鎮,辭曰:「楊邠位在臣上,未有茅土。且帷幄之臣,不可以弘肇為比。」九月,壬寅,遍賜宰相、樞密、宣徽、三司、侍衛使九人,與威如一。帝欲特賞威,辭曰;「運籌建畫,出於廟堂;發兵饋糧,資於籓鎮;暴露戰鬥,在於將士;而功獨歸臣,臣何以堪之!」
  17.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隱皇帝上·乾佑二年己酉》:乙巳,加威兼侍中,史弘肇兼中書令。
  18.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隱皇帝上·乾佑二年己酉》:十月,契丹寇河北,所過殺掠,節度使、刺史各嬰城自守。游騎至貝州及鄴都之北境,帝憂之。己丑,遣樞密使郭威督諸將御之,以宣徽使王峻監其軍。
  19.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隱皇帝上·乾佑二年己酉》:十一月,契丹聞漢兵渡河,乃引去。辛亥,郭威軍至鄴都,令王峻分軍趣鎮、定。
  20. ^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隱皇帝上·乾佑二年己酉》:戊午,威至邢州。
  2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甲申,郭威行北邊還。
  2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朝廷以契丹近入寇,橫行河北,諸籓鎮各自守,無扞御之者,議以郭威鎮鄴都,使督諸將以備契丹。史弘肇欲威仍領樞密使,蘇逢吉以為故事無之,弘肇曰:「領樞密使則可以便宜從事,諸軍畏服,號令行矣。」帝卒從弘肇議。弘肇怨逢吉異議,逢吉曰:「以內制外,順也;今反以外制內,其可乎!」壬午,制以威為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樞密使如故。仍詔河北,兵甲錢穀,但見郭威文書立皆稟應。
  23.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庚子,郭威辭行,言於帝曰:「太后從先帝久,多歷天下事,陛下富於春秋,有事宜稟其教而行之。親近忠直,放遠讒邪,善惡之間,所宜明審。蘇逢吉、楊邠、史弘肇皆先帝舊臣,盡忠徇國,願陛下推心任之,必無敗失。至於疆場之事,臣願竭其愚駑,庶不負驅策。」帝斂容謝之。威至鄴都,以河北困弊,戒邊將謹守疆場,嚴守備,無得出侵掠,契丹入寇,則堅壁清野以待之。
  24.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自即位以來,樞密使、右僕射、同平章事楊邠總機政,樞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歸德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史弘肇典宿衛,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掌財賦。
  25.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邠頗公忠,退朝,門無私謁,雖不卻四方饋遺,有餘輒獻之。
  26.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弘肇督察京城,道不拾遺。
  27.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是時承契丹蕩覆之餘,公私困竭,章捃摭遺利,吝於出納,以實府庫。屬三叛連衡,宿兵累年而供饋不乏。及事平,賜予之外,尚有餘積,以是國家粗安。章聚斂刻急。舊制,田稅每斛更輸二升,謂之「雀鼠耗」,章始令更輸二斗,謂之「省耗」;舊錢出入皆以八十為陌,章台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謂之「省陌」;有犯鹽、麴、酒麴之禁,錙銖涓滴,罪皆死;由是百姓愁怨。章尤不喜文臣,嘗曰:「此輩授之握算,不知縱橫,何益於用!」俸祿皆以不堪資軍者給之,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28.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左右嬖倖浸用事,太后親戚亦干預朝政,邠等屢裁抑之。
  29.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太后有故人子求補軍職,弘肇怒而斬之。
  30.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武德使李業,太后之弟也,高祖使掌內帑,帝即位,尤蒙寵任。會宣徽使闕,業意欲之,帝及太后亦諷執政;邠、弘肇以為內使遷補有次,不可以外戚超居,乃止。
  3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內客省使閻晉卿次當為宣徽使,久而不補。樞密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匡贊、翰林茶酒使郭允明皆有寵於帝,久不遷官,共怨執政。
  3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劉銖罷青州歸,久奉朝請,未除官,常戟手於執政。
  33.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初除三年喪,聽樂,賜伶人錦袍、玉帶。伶人詣弘肇謝,弘肇怒曰:「士卒守邊苦戰,猶未有以賜之,汝曹何功而得此!」皆奪以還官。
  34.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欲立所幸耿夫人為後,邠以為太速。夫人卒,帝欲以後禮葬之,邠復以為不可。帝年益壯,厭為大臣所制。邠、弘肇嘗議事於帝前,帝曰:「審圖之,勿令人有言!」邠曰:「陛下但禁聲,有臣等在。」
  35.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積不能平,左右因乘間譖之於帝云:「邠等專恣,終當為亂。」帝信之。嘗夜聞作坊鍛聲,疑有急兵,達旦不寐。司空、同平章事蘇逢吉既與弘肇有隙,知李業等怨弘肇,屢以言激之。帝遂與業、文進、匡贊、允明謀誅邠等,議既定,入白太后。太后曰:「茲事何可輕發!更宜與宰相議之。」業時在旁,曰:「先帝嘗言,朝廷大事不可謀及書生,懦怯誤人。」太后復以為言,帝忿曰:「國家之事,非閨門所知!」拂衣而出。
  36.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乙亥,業等以其謀告閻晉卿,晉卿恐事不成,詣弘肇第欲告之,弘肇以他故辭不見。
  37.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丙子旦,邠等入朝,有甲士數十自廣政殿出,殺邠、弘肇、章於東廡下。
  38.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文進亟召宰相、朝臣班於崇元殿,宣云:「邠等謀反,已伏誅,與卿等同慶!」又召諸軍將校至萬歲殿庭,帝親諭之,且曰:「邠等以稚子視朕,朕今始得為汝主,汝輩免橫憂矣!」皆拜謝而退。
  39.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又召前節度使、刺史等升殿諭之,分遣使者帥騎收捕邠等親戚、黨與、傔從,盡殺之。
  40.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弘肇待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尤厚,邠等死,帝遣供奉官孟業齎密詔詣澶州及鄴都,令鎮寧節度使李洪義殺殷,又令鄴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步軍都指揮使真定曹威殺郭威及監軍、宣徽使王峻。
  4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又急詔征天平軍節度使高行周、平盧節度使符彥卿、永興節度使郭從義、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匡國節度使薛懷讓、鄭州防禦使吳虔裕、陳州刺史李谷入朝。
  4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以蘇逢吉權知樞密院事,前平盧節度使劉銖權知開封府,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洪建權判侍衛同事,內侍省使閻晉卿權侍衛馬軍都指揮使。
  43.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時中外人情憂駭,蘇逢吉雖惡弘肇,而不預李業等謀,聞變驚愕,私謂人曰:「事太匆匆,主上倘以一言見問,不至於此。」
  44.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業等命劉銖誅郭威、王峻之家,銖極其慘毒,嬰孺無免者。
  45.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命李洪建誅王殷之家,洪建但使人守視,仍飲食之。
  46.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丁丑,使者至澶州,李洪義畏懦,慮王殷已知其事,不敢發,乃引孟業見殷。
  47.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殷囚業,遣副使陳光穗以密詔示郭威。
  48.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威召樞密使魏仁浦,示以詔書曰:「奈何?」仁浦曰:「公,國之大臣,功名素著,加之握強兵,據重鎮,一旦為群小所構,禍出非意,此非辭說所能解。時事如此,不可坐而待死。」
  49.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威乃召郭崇威、曹威及諸將,告以楊邠等冤死及有密詔之狀,且曰:「吾與諸公,披荊棘,從先帝取天下,受託孤之任,竭力以衛國家,今諸公已死,吾何心獨生!君輩當奉行詔書,取吾首以報天子,庶不相累。」郭崇威等皆泣曰:「天子幼沖,此必左右群小所為,若使此輩得志,國家其得安乎!崇威願從公入朝自訴,蕩滌鼠輩以清朝廷,不可為單使所殺,受千載惡名。」
  50.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翰林天文趙修已謂郭威曰:「公徒死何益!不若順眾心,擁兵而南,此天啟也。」
  5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郭威乃留其養子榮鎮鄴都,命郭崇威將騎兵前驅,戊寅,自將大軍繼之。
  5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聞郭威舉兵南向,議發兵拒之。
  53.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前開封尹侯益曰:「鄴都戍兵家屬皆在京師,官軍不可輕出,不若閉城以挫其鋒,使其母妻登城招之,可不戰而下也。」
  54.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慕容彥超曰:「侯益衰老,為懦夫計耳。」
  55.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乃遣益及閻晉卿、吳虔裕、前保大節度使張彥超將禁軍趣澶州。
  56.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是日,郭威已至澶州,李洪義納之。王殷迎謁慟哭,以所部兵從郭威涉河。
  57.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遣內養鸗脫覘郭威,威獲之,以表置鸗脫衣領中,使歸白帝曰:「臣昨得詔書,延頸俟死。郭崇威等不忍殺臣,雲此皆陛下左右貪權無厭者譖臣耳,逼臣南行,詣闕請罪。臣求死不獲,力不能制。臣數日當至闕庭。陛下若以臣為有罪,安敢逃刑!若實有譖臣者,願執付軍前以快眾心,臣敢不撫諭諸軍,退歸鄴都!」
  58.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庚辰,郭威趣滑州。辛巳,義成節度使宋延渥迎降。
  59.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郭威取滑州庫物以勞將士,且諭之曰:「聞侯令公已督諸軍自南來,今遇之,交戰則非入朝之義,不戰則為其所屬。吾欲全汝曹功名,不若奉行前詔,吾死不恨!」皆曰:「國家負公,公不負國,所以萬人爭奮。如報私仇,侯益輩何能為乎!」王峻徇於眾曰:「我得公處分,俟克京城,聽旬日剽掠。」眾皆踴躍。
  60.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辛巳,鸗脫至大梁。前此帝議自往澶州,聞郭威已至河上而止。
  6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甚有悔懼之色,私謂竇貞固曰:「屬者亦太草草。」
  6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李業等請傾府庫以賜諸軍,蘇禹珪以為未可,業拜禹珪於帝前,曰:「相公且為天子勿惜府庫!」
  63.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乃賜禁軍人二十緡,下軍半之,將士在北者給其家,仍使通家信以誘之。
  64.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壬午,郭威軍至封丘,人情忷懼。太后泣曰:「不用李濤之言,宜其亡也!」
  65.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慕容彥超恃其驍勇,言於帝曰:「臣視北軍猶蠛蠓耳,當為陛下生致其魁!」退,見聶文進,問北來兵數及將校姓名,頗懼,曰:「是亦劇賊,未易輕也!」
  66.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復遣左神武統軍袁嶬、前威勝節度使劉重進等帥禁軍與侯益等會屯赤岡。彥超以大軍屯七里店。
  67.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癸未,南、北軍遇於劉子陂。
  68.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欲自出勞軍,太后曰:「郭威吾家故舊,非死亡切身,何以至此!但按兵守城,飛詔諭之,觀其志趣,必有辭理,則君臣之禮尚全,慎勿輕出。」帝不從。
  69.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時扈從軍甚盛,太后遣使戒聶文進曰:「大須在意!」對曰:「有臣在,雖郭威百人,可擒也!」
  70.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至暮,兩軍不戰,帝還宮。慕容彥超大言曰:「陛下來日宮中無事,幸再出觀臣破賊。臣不必與之戰,但叱散使歸營耳!」
  7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甲申,帝欲再出,太后力止之,不可。
  7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既陳,郭威戒其眾曰:「吾來誅群小,非敢敵天子也,慎勿先動。」
  73.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久之,慕容彥超引輕騎直前奮擊,郭崇威與前博州刺史李榮率騎兵拒之。彥超馬倒,幾獲之。
  74.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彥超引兵退,麾下死者百餘人,於是諸軍奪氣,稍稍降於北軍。
  75.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侯益、吳虔裕、張彥超、袁嶬、劉重進皆潛往見郭威,威各遣還營,又謂宋延渥曰:「天子方危,公近親,宜以牙兵往衛乘輿,且附奏陛下,願乘間早幸臣營。」延渥未至御營,亂兵雲擾,不敢進而還。
  76.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比暮,南軍多歸於北。
  77.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慕容彥超與麾下十餘騎奔還兗州。
  78.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是夕,帝獨與三相及從官數十人宿於七里寨,餘皆逃潰。
  79.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乙酉旦,郭威望見天子旌旗在高阪上,下馬免胄往從之,至則帝已去矣。
  80.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策馬將還宮,至玄化門,劉銖在門上,問帝左右:「兵馬何在?」因射左右。
  8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帝回轡,西北至趙村,追兵已至,帝下馬入民家,為亂兵所弒。
  8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蘇逢吉、閻晉卿、郭允明皆自殺。聶文進挺身走,軍士追趕斬之。李業奔陝州,後匡贊奔兗州。
  83.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郭威聞帝遇弒,號慟曰:「老夫之罪也!」威至玄化門,劉銖雨射城外。
  84.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威自迎春門入,歸私第,遣前曹州防禦使何福進將兵守明德門。
  85.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諸軍大掠,通夕煙火四發。
  86.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軍士入前義成節度使白再榮之第,執再榮,盡掠其財,既而進曰:「某等昔嘗趨走麾下,一旦無禮至此,何面目復見公!」遂刎其首而去。
  87.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吏部侍郎張允,家貲以萬計,而性吝,雖妻亦不之委,常自系眾鑰於衣下,行如環佩。是夕,匿於佛殿藻井之上,登者浸多,板壞而墜,軍士掠其衣,遂以凍卒。
  88.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右千牛衛大將軍棗強趙鳳曰:「郭侍中舉兵,欲誅君側之惡以安國家耳;而鼠輩敢爾,乃賊也,豈侍中意邪!」執弓矢,踞胡床,坐於巷首,掠者至,輒射殺之,里中皆賴以全。
  89.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丙戌,獲劉銖、李洪建,囚之。
  90.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王殷、郭崇威言於郭威曰:「不止剽掠,今夕止有空城耳。」威乃命諸將分部禁止掠者,不從則斬之。至晡,乃定。
  9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竇貞固、蘇禹珪自七里寨逃歸,郭威使人訪求得之,尋復其位。貞固為相,值楊、史弄權,李業等作亂,但以凝重處其間,自全而已。
  9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郭威命有司遷隱帝梓宮於西宮。或請如魏高貴鄉公故事,葬以公禮。威不許,曰:「倉猝之際,吾不能保衛乘輿,罪已大矣,況敢貶君乎!」
  93.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太師馮道帥百官謁見郭威,威見,猶拜之,道受拜如平時,徐曰:「侍中此行不易!」
  94.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丁亥,郭威帥百官詣明德門起居太后,且奏稱:「軍國事殷,請早立嗣君。」
  95.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太后誥稱:「郭允明弒逆,神器不可無主。河東節度使崇,忠武節度使信,皆高祖之弟;武寧節度使贇,開封尹勛,高祖之子。其令百官議擇所宜。」贇,崇之子也,高祖愛之,養視如子。
  96.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郭威、王峻入見太后於萬歲宮,請以勛為嗣。太后曰:「勛久贏疾不能起。」
  97.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威出諭諸將,諸將請見之,太后令左右以臥榻舉之示諸將,諸將乃信之。
  98.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於是郭威與峻議立贇。
  99.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己丑,郭威帥百官表請以贇承大統。太后誥所司,擇日,備法駕迎贇即皇帝位。
  100.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郭威奏遣太師馮道及樞密直學士王度、秘書監趙上交詣徐州奉迎。
  10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庚寅,郭威帥百官上言:「比皇帝到闕,動涉浹旬,請太后臨朝聽政。」
  10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壬辰,太后始臨朝,以王峻為樞密使,袁嶬為宣徽南院使,王殷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郭崇威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曹威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陳州刺史李谷權判三司。
  103.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劉銖、李洪建及其黨皆梟首於市,而赦其家。郭威謂公卿曰:「劉銖屠吾家,吾復屠其家,怨仇反覆,庸有極乎!」由是數家獲免。
  104.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王殷屢為洪建請免死,郭威不許。
  105.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後匡贊至兗州,慕容彥超執而獻之。
  106.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李業至陝州,其兄保義節度使洪信不敢匿於家。業懷金將奔晉陽,至絳州,盜殺之而取其金。
  107.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鎮州、刑州奏:「契丹主將數萬騎入寇,攻內丘,五日不克,死傷其眾。有戍兵五百叛應契丹,引契丹入城,屠之,又陷饒陽。」
  108.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太后敕郭威將大軍擊之,國事權委竇貞固、蘇禹珪、王峻,軍事委王殷。
  109.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十二月,甲午朔,郭威發大梁。
  110.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壬子,郭威渡河,館於澶州。
  11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癸丑旦,將發,將士數千人忽大噪。威命閉門,將士逾垣登屋而入曰:「天子須侍中自為之,將士已與劉氏為仇,不可立也!」或裂黃旗以被威體,共扶抱之,呼萬歲震地,因擁威南行。
  11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威乃上太后箋,請奉漢宗廟,事太后為母。
  113.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丙辰,至韋城,下書撫諭大梁士民,以昨離河上,在道秋毫不犯,勿有懷疑。
  114.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戊午,威至七里店,竇貞固帥百官出迎拜謁,因勸進。威營於皋門村。
  115.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武寧節度使贇已至宋州,王峻、王殷聞澶州軍變,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將七百騎往拒之,又遣前申州刺史馬鐸將兵詣許州巡檢。
  116.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崇威忽至宋州,陳於府門外,贇大驚,闔門登樓詰之。對曰:「澶州軍變,郭公慮陛下未察,故遣崇威來宿衛,無他也。」
  117.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贇召崇威,崇威不敢進。馮道出與崇威語,崇威乃登樓,贇執崇威手而泣。崇威以郭威意安諭之。
  118.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少頃,崇威出,時護聖指揮使張令超帥部兵為贇宿衛,徐州判官董裔說贇曰:「觀崇威視瞻舉措,必有異謀。道路皆言郭威已為帝,而陛下深入不止,禍其至哉!請急召張令超,諭以禍福,使夜以兵動崇威,奪其兵。明日,掠睢陽金帛,募士卒,北走晉陽。彼新定京邑,未暇追我,此策之上也!」贇猶豫未決。
  119.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是夕,崇威密誘令超,令超帥眾歸之。贇大懼。
  120.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郭威遺贇書,云為諸軍所迫,召馮道先歸,留趙上交、王度奉侍。
  121.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道辭行,贇曰:「寡人此來所恃者,以公三十年舊相,故無疑耳。今崇威奪吾衛兵,事危矣,公何以為計?」道默然。客將賈貞數目道,欲殺之。贇曰:「汝輩勿草草,此無預馮公事。」崇威遷贇於外館,殺其腹心董裔、賈貞等數人。
  122. ^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隱皇帝下·乾祐三年庚戌》:己未,太后誥,廢贇為湘陰公。
  123. ^ 《資治通鑑·後周紀一·太祖聖神恭肅文孝皇帝上·廣順元年》:春,正月,丁卯,漢太后下誥,授監國符寶,即皇帝位。

參考

[編輯]
  1. ^ 《中華文化百科全書》-第11卷
  2. ^ 《讀二十五史蠡述》.李澄宇.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5
  3. ^ 商文立.《比較地方政治制度》
  4. ^ 本條目翻譯並整理自《資治通鑑·後漢紀二·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中·乾祐元年戊申》、《資治通鑑·後漢紀三》、《資治通鑑·後漢紀四》以及《資治通鑑·後周紀一》。
  5. ^ 西曆時間整理自中国旧历转换器. 中央研究院. [2013-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