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提烏斯·皮拉圖斯
龐提烏斯·皮拉圖斯 Pontius Pilatus | |
---|---|
第五任[[猶太行省羅馬長官(總督)]] | |
任期 約26年—36年 | |
指定 | 提比略(羅馬皇帝) |
前任 | 瓦勒里烏斯·格剌圖斯 |
繼任 | 馬耳刻盧斯 |
個人資料 | |
國籍 | 羅馬 |
配偶 | 未知[註 1] |
知名於 | 判處耶穌釘十字架 |
龐提烏斯·皮拉圖斯 St.Pontius Pilate | |
---|---|
聖人、殉道者 | |
敬禮於 | 科普特正教會、埃塞俄比亞正教會 |
瞻禮 | 6月25日(埃塞俄比亞正教會) |
耶穌 |
---|
|
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拉丁語:Pontius Pilatus,古希臘語:Πόντιος Πιλᾶτος;?—36年),基督新教譯為本丟·彼拉多,天主教譯為般雀·比辣多,是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第五任羅馬長官(公元26年-36年在任)。他最出名的事蹟是判處耶穌釘十字架。他是羅馬皇帝在猶太地的最高代表。
關於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資料,來自四福音書、斐洛、約瑟夫斯和塔西佗的少許記錄。碑文「皮拉圖斯之石」更確定了他曾經擔任猶大總督的職務。根據這些資料,龐提烏斯·皮拉圖斯可能是平托家族騎士團中的一員,並在公元26年接續了第四任總督瓦勒里烏斯·格剌圖斯的治理。他一上任,就冒犯治下百姓的宗教傳統,受到了斐洛與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的斥責。根據約瑟夫斯所說,在殘酷鎮壓撒瑪利亞暴動之後,敘利亞行省總督盧西亞斯·維特留斯將他解職,他被召回羅馬,時間正好在年事已高的羅馬皇帝提庇留死後回去,卡利古拉繼位,即公元37年3月16日。繼任者是馬耳刻盧斯,但他只在職一年,隨後由馬魯勒斯繼任總督。
在所有四卷福音書中,龐提烏斯·皮拉圖斯迴避處死耶穌的責任。在《馬太福音》中,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洗手以示不負處死耶穌的責任,且不情願地送他上刑架[4]。在《馬可福音》中,描述耶穌並未對羅馬帝國策反,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是不情願地行刑。在《路加福音》中,不單單是龐提烏斯·皮拉圖斯否認耶穌對帝國策反,而且加利利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斯,均找不出耶穌有什麼不對的地方[4]。在《約翰福音》中,龐提烏斯·皮拉圖斯說:「我沒發現他有什麼罪過」,並且向猶太人詢問是否可以把他釋放[5]。
學者常常爭辯當如何解釋關於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描述。而在1961年發現的、刻有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皮拉圖斯之石,也為學者們所爭議[6][7]。
歷史中的皮拉圖斯
[編輯]對於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出生與早年事例,歷史所載甚少。
古老傳說中,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出生地是今日意大利中部的阿布魯佐地區、當時稱為薩姆尼地區的比森蒂小村莊[8]。有一個羅馬小屋被稱為是「比森蒂的皮拉圖斯之屋」。有的蘇格拉傳說則稱龐提烏斯·皮拉圖斯誕生於福廷格爾,佩思郡高地的一個小村里[9]。
也有人認為西班牙的塔拉戈納和德國的福希海姆是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出生地,但由於他是羅馬公民,所以最可能出生於意大利中部。[10][11][12]
尤西比厄斯根據早期的偽經,表示龐提烏斯·皮拉圖斯在羅馬暴君卡利古拉統治時期(公元37-41)生活不如意,被流放至高盧,最後在維也納自殺[8]。10世紀的歷史學家耶拉波利斯的阿加皮亞斯在他的《綜合歷史》中,表示龐提烏斯·皮拉圖斯在公元37/38年,即卡利古拉統治的第一年自殺[13]。
其它的傳說,則指出他死在瑞士的皮拉圖斯山。
第一份有關皮拉圖斯的物理證據發掘於1961年,即在猶太省會——濱海凱撒利亞的羅馬劇院裏,則發現了一塊皮拉圖斯之石的石灰石,作為效忠提庇留的印記[14],石頭上刻有[...]ECTVS IUDA[...],通常被認為是「猶大總督」(praefectus Iudaeae)。早期猶大省的執政官都是持「羅馬總督」頭銜。後來於公元44年起,庫斯皮烏·法度斯繼任以後,則改為「督察使」頭銜。碑文被安東尼奧弗拉瓦所領導的小組發現,年代記錄為公元26-37年。碑文目前被安置於以色列博物館,副本被存置於凱撒利亞[15]。
官銜與職能
[編輯]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官銜,從傳統意義上來講應該是提督,因為塔西佗曾如此稱呼他。然而於1961年,在濱海凱撒利亞圓形露天劇場遺址上所發現的、被命名為「皮拉圖斯之石」的石灰石碑文——致提庇留·凱撒·奧古斯都——上稱呼皮拉圖斯為「猶大利亞總督」。[16]
猶大地的執政官銜在《新約》時期有許多變化。公元6年撒瑪利亞、猶大和以東地區第一次被羅馬帝國兼併為猶大省[17] 公元8年,猶太人叛亂時,該地區由騎士團(相對低級的執政官)來統治。他們持有羅馬總督的官銜,直至希律·阿格里帕一世受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於公元41年封為猶太國王為止。希律·阿格里帕去世的公元44年,以東改由羅馬帝國直接統轄,提督改稱為「督察使」。督察使除了無法直接掌管財政之外,其餘與總督的等級及功能沒有區別。相同年代的考古結果以及文獻,再者根據凱撒利亞的石碑文,公元6年到41年之間以「總督」來稱呼當地的最高長官是正確的。
總督或督察使的主要權責與軍事有關,當然他們在當地為皇帝徵稅,[18]並擁有一些審判權。其他的世俗管理則交付地方政府:地方議會或是民族自治,比如猶大和耶路撒冷,即交由猶太公會以及他們的議長-大祭司。但是,任命大祭司的權柄至公元41年為止,均在羅馬的敘利亞行省總督或是皮拉圖斯時期的猶大總督手中。例如,大祭司該亞法被瓦利亞斯·格拉托斯任命為希律聖殿的大祭司,後被敘利亞行省總督盧西亞斯·維特留斯(即後來的羅馬皇帝維特里烏斯的父親)解職。一般來說,皮拉圖斯駐守在凱撒利亞,但是常在省內巡迴,特別是去耶路撒冷,這是他的職務,在耶路撒冷時他的官邸是希律王宮殿 (儘管苦路的起點為安東尼亞堡壘,即耶穌時代的一支附屬羅馬第十海峽軍團的軍隊駐守於此,但事實上安東尼亞堡壘只是軍隊駐地並不是總督的官邸,總督在耶路撒冷住的是大希律王生前的「希律宮殿」,因此耶穌所有的審判和鞭刑是在希律宮殿發生的。),因此耶穌在猶太公會之後是被帶到這裏。在逾越節,一個既是猶太國家的也是宗教的節日,作為總督,皮拉圖斯都會負責耶路撒冷的秩序。一般他不會出現在朝聖的人群中,因為以一個受到羅馬統治者直接徵稅的省份,猶太人對於總督的存在是很敏感的。
像龐提烏斯·皮拉圖斯這樣的騎士團員可以指揮一小隊部隊(第十海峽軍團),所以在軍事上,他必須聽從他的上級-敘利亞行省總督;後者可以視情況需要,下到巴勒斯坦。作為以東的執政官,皮拉圖斯有一小撮從當地收編的應急部隊駐紮在凱撒利亞和耶路撒冷,如安東尼亞堡壘,以及任何需要軍事控制的地方。他麾下的羅馬士兵總數約3000人。[19]
猶太文學中的皮拉圖斯
[編輯]在史學家斐洛記載的文獻《猶大利亞的羅馬執政官》中,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是一個非常剛毅的人,不屈於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指派。然而,裴洛強調說:「他性情急躁,常常不經審理就處死肇事者。」其他的形容,則稱皮拉圖斯唯利是圖,有暴力政治傾向,曾經竊取經費和無間斷地處死反抗者。
除了裴洛以外,著名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斯對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描述是:龐提烏斯·皮拉圖斯對猶太文化完全不了解,常常以武力用事,不尊重猶太人的傳統,幾乎造成了猶太人大規模的叛亂。這樣的事例在龐提烏斯·皮拉圖斯執政期層出不窮。他表示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前任尊重猶太人傳統,例如:在進入耶路撒冷時,將所有偶像去除,而龐提烏斯·皮拉圖斯卻允許士兵在夜間把時任羅馬皇帝提庇留的像帶入城中。當耶路撒冷居民在次日發現時,他們要求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把凱撒像移往城外。在故意這樣做了5天後,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最後命令兵丁用武力威脅猶太人,後者寧死不犯摩西律法。再僵持五天之後,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才移走凱撒塑像[20][21]。
龐提烏斯·皮拉圖斯在日後持續做出了類似的事,例如:在耶路撒冷,他放置了包金盾牌以討好提庇留。雖然這次盾牌沒有什麼形象,但是仍然遭到大眾反對。猶太人最初向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抗議,當他拒絕移除後,寫信給提庇留。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稱:提庇留「寫給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信中充滿了斥責,以及對前任的不尊重,並要求他立即將盾牌拆卸、送回凱撒利亞首府。」[22]
約瑟夫斯記載了另一件事例,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把修護聖殿的款項,轉用於修建引水渠。當猶太人再次抗議時,皮拉圖斯讓士兵藏在猶太人中。在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示意下,士兵亂砍了許多猶太人,封了他們的嘴。[23]
他寫道:比拉多害怕猶太人向提庇留派出代表抗議包金盾牌,這樣「他們要是真的派出代表的話,他們就可以將他作為執政官的行為曝光,如受賄、侮辱、搶奪、荒誕奢華、草率處決,無休止地處死反抗者等。」[22]
約瑟夫斯記錄龐提烏斯·皮拉圖斯作為猶大利亞總督的最後時期。一大群撒瑪利亞人被匿名的人說服,去基利心山看摩西所埋的聖物。但在人們必經的泰拉塔納村莊,龐提烏斯·皮拉圖斯「埋伏了騎兵和重型武裝的步兵。當他們遇到村里來的第一個人,就投石挑釁,導致爭鬥。許多人被逮捕,下到監獄裏。龐提烏斯·皮拉圖斯將其中的領袖與具有影響力的人處死。」[24]撒瑪利亞人向羅馬駐敘利亞行省總督盧西亞斯·維特留斯(執政官)申訴,後者要求皮拉圖斯去羅馬向皇帝提庇留解釋這起事端。但當皮拉圖斯抵達羅馬,提庇留已經去世了。[25]
福音書記載
[編輯]根據新約聖經所述,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是個優柔寡斷的羅馬地方首長,曾多度審問耶穌,原本不認為耶穌犯了什麼罪,卻在仇視耶穌的撒都該人首領的壓力下,為免引起暴動,遂決定釋放強盜巴拉巴,反而判處無罪的耶穌死刑,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隨後以洗手表明自己在耶穌被釘的這件事上是無關涉的。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其著作《編年史》(Annales XV 44)論及羅馬皇帝尼祿迫害教會事件中,寫道皮拉圖斯總督使基督受死刑。[26]但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所著的《猶太古事記》十八卷三十三章,記載寫道「這人就是基督,但羅馬總督在我們的上層人物的慫恿下,判釘他十字架。」此處所說的就是皮拉圖斯。
藝術描寫
[編輯]關於基督受難戲劇與影片中常常包括了龐提烏斯·皮拉圖斯的角色,因為他是耶穌之死的核心人物之一。編劇者認為有理由將皮拉圖斯置於核心角色的地位,以補充他人生未知的部分,包含:
- 軟弱而苦惱的官僚
- 鐵腕冷酷的地方官
- 能看出耶穌的經歷會改變人類歷史的人
- 後悔處死耶穌的人(根據編劇的內容而或多或少)
- 深知加利利被告的重要性的審判長
- 疲倦的地方官(他並不在乎耶穌是誰,只想儘快將案件脫手)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Demandt 1999,第162頁.
- ^ Grüll 2010,第168頁.
- ^ Hourihane 2009,第415頁.
- ^ 4.0 4.1 Harris, Stephen L.,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Palo Alto: Mayfield. 1985.
- ^ "John 18:38-39 ESV – My Kingdom is Not of This World". Bible Gateway. Retrieved 9 June 2012.
- ^ Jerry Vardaman, A New Inscription Which Mentions Pilate as 'Prefect' ,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81, 1962. pp 70–71.
- ^ Craig A. Evans, Jesus and the ossuaries, Volume 44,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45–47
- ^ 8.0 8.1 Eusebius, Historia Ecclesiae ii: 7
- ^ Marcello De Antoniis. "Cenni Storici" (in (Italian)). Bisenti.eu. Retrieved 21 March 2012.
- ^ 存档副本. [2013-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3).
- ^ 存档副本. [2013-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30).
- ^ 存档副本. [2013-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 ^ Agapius, Universal History trans. A. Vasiliev, 1909.http://www.tertullian.org/fathers/agapius_history_02_part2.htm
- ^ The word Tiberieum is otherwise unknown: some scholars speculate that it was some kind of structure, perhaps a temple, built to honor the emperor Tiberius.
- ^ Inventory number is AE 1963 no. 104
- ^ Herry Vardaman, "A New Inscription Which Mentions Pilate as "Prefect,""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81 (1962) 70–71.
- ^ H. H. Ben-Sasson,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ISBN 0-674-39731-2, page 246: "WhenArchelaus was deposed from the ethnarchy in 6 AD, Judea proper, Samaria and Idumea were converted into a Roman province under the name Iudaea."
- ^ Doug Linder. "law.umkc.edu". law.umkc.edu. Retrieved 21 March 2012.
- ^ "Administrative and military organization of Roman Palestine". Retrieved 24 December 2008.
- ^ Josephus, Jewish War 2.9.2–4
- ^ Jewish Encyclopedia article on Pilate, retrieved 5 May 2009
- ^ 22.0 22.1 Philo, On The Embassy of Gauis Book XXXVIII 299–305
- ^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18.3.2
- ^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18.4.1
- ^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18.4.2
- ^ 畢爾麥爾(Bihlmeyer)等編著,《古代教會史/Early Church History》,雷立柏(L. Leeb)譯,(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21。
來源
[編輯]- 第一手來源
The references to Pilate, outside the New Testament:
-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 Josephus, The Wars of the Jews
- Philo, Legatio ad Gaium (Embassy to Gaius)
- Tacitus, Annals
- 第二手來源
- Bond, Helen K., Pontius Pilate in History and Interpretation (1998).
- Carter, Warren, Pontius Pilate: Portraits of a Roman Governor (2003).
- Taylor, Joan E. "Pontius Pilate and the Imperial Cult in Roman Judaea," New Testament Studies 52 (2006) 555–582.
- Wroe, Ann, Pilate: The Biography of an Invented Man (1999).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Barnes, Arthur Stapylton. Pontius Pilate. 天主教百科全書 12. 1911.
- Innes, Alexander Taylor. Pilate, Pontiu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1 (第11版). London: 602–603. 1911.
- Singer, Isidore; Broydé, Isaac. Pilate, Pontius. Jewish Encyclopedia 10: 23–35. 1905.
官銜 | ||
---|---|---|
前任: 瓦勒里烏斯·格剌圖斯 |
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羅馬長官 26年–36年 |
繼任: 馬耳刻盧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