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歷史
廣東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初期,秦朝統一六國後納入中原政權,明洪武年間,今廣東省版圖輪廓自此基本形成。明朝中葉起,廣東社會發展水平逐漸躍居全國前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在改革開放後成為全國經濟和人口第一大省。
百越南越 史前-前221 | ||||||||
秦朝南海郡 前221—前206 | ||||||||
南越國 前206—前111 | ||||||||
西漢交趾刺史部 前111—8 | ||||||||
交趾刺史部(鄧讓割據) 8-30 | ||||||||
東漢交趾刺史部 30—191 | ||||||||
交州刺史部(士燮割據)191—226 | ||||||||
孫吳廣州 226—280 | ||||||||
晉朝廣州 280—420 | ||||||||
劉宋廣州 420-479 | ||||||||
蕭齊廣州 479-502 | ||||||||
蕭梁廣州 502-557 | ||||||||
陳朝廣州 557-589 | ||||||||
冼馮政權 589—689 | ||||||||
唐朝嶺南道 689—907 | ||||||||
後梁嶺南道 907—917 | ||||||||
南漢 917—971 | ||||||||
宋朝廣南東路 978—1279 | ||||||||
元朝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司 1279–1354 | ||||||||
何真政權1354–1368 | ||||||||
明朝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1368–1646 | ||||||||
清朝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1646–1911 | ||||||||
中華民國廣東省 1912–1949 • 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 1911–1912 •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 1917–1921 •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1921–1922 •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1923–1925 • 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 1931–1936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 1949至今 |
史前時期
[編輯]數十萬年前,廣東境內便有人類活動[1],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為今雲浮市鬱南縣的磨刀山遺址( 但祇發現當時的石器工具,沒有發現人類化石 ),和北京山頂洞人屬同一時期[2][3]。生活在距今約12.9萬年前的「馬壩人」,是廣東省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從廣東各地陸續發掘的文化遺址和出土石器、陶器,可知嶺南地區經歷了舊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
古時嶺南的居民,主要為百越部落中的南越族、駱越和西甌。遠古時期,現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蒼梧古國統治地域,而廣東的東部和東北部則是閩越族系和吳越族系所建的古國[4]。商周時期,嶺南地區百越人聚集的部落,逐步形成各佔一隅的方國,如今惠州一帶的縛婁國,今清遠一帶的陽禺國。
秦至南北朝時期
[編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佔領嶺南,秦始皇將嶺南地區設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公元前208年,接任南海郡尉的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公元前203年,在兼併嶺南的桂林郡、象郡後,自立為南越武王,以番禺為都,正式建立南越國。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派兵征討南越國,南越國滅亡,原南越國屬地劃入九郡,設交趾刺史部督查。東漢末年,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把勢力範圍擴展至嶺南,公元210年, 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217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吳大帝黃武五年(226年),將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高涼郡4郡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史稱交廣分治。後撤,永安七年(264年)復置廣州。
西晉時,今廣東省大部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南北朝時期,粵西、粵北一帶州、郡數增加。
隋唐與南漢國時期
[編輯]隋朝建立後,高涼俚人首領冼夫人起兵配合隋軍,平定嶺南,隋朝在嶺南的統治始趨鞏固。隋初,廢南海郡,設廣州、循州兩個總管府。隋煬帝廢州為郡,以郡統縣。隋末,嶺南各割據勢力紛紛擁兵自保,形成割據局面。
唐代是嶺南社會發展進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社會較為安定,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改觀。唐平嶺南後,武德九年(636年)以所轄11州隸廣州都督府。貞觀元年置嶺南道。乾元元年,罷嶺南道採訪使,改設嶺南節度使,僅轄今廣東地區。咸通三年嶺南分東、西二道,今廣東屬嶺南東道。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爆發,黃巢軍南下,一度進佔嶺南。後梁貞元三年(917年),南海王劉龑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至開寶四年(971年),被宋太祖所滅。
宋元時期
[編輯]宋初,復置嶺南道,後來改為廣南道,繼而改道為路,至道十五路改革將嶺南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為兩廣分野之始。南宋末年,元軍攻陷都城臨安後,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立趙昺為帝,退入廣南東路,將行朝遷往新會崖山繼續抗元,元至元十六年(1279),元軍張弘范攻陷崖山,經崖山海戰之後,陸秀夫抱少帝趙昺投海,南宋至此而亡。
元朝平定嶺南後,將原宋朝廣南東路轄區歸江西行省管轄,原廣南西路劃歸湖廣行省管轄。
明清時期
[編輯]明朝,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遂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洪武十七年(1384年),沿邊設衛所,以鞏固海防。
進入16世紀,地理大發現後,入粵通商的歐洲人越來越多。明萬曆五年(1577年),葡萄牙人向明廷請租香山縣澳門為定居貿易地,天主教也在傳教士帶動下由廣東傳往內陸。
明朝滅亡後,廣東境內存在多個南明政權,清順治三年(1646年),南明隆武政權的大學士蘇觀生在廣州擁立唐王朱聿 為帝,號紹武,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於肇慶擁立桂王朱由榔為帝,號永曆。這兩個南明政權為爭正統互相火併,又起兵勤王抗清,紹武政權最先被清軍所滅,永曆政權西遷梧州,餘部在廣東與清軍展開拉鋸戰。順治五年(1648年),清朝廣東提督李成棟在廣州倒戈歸明,廣東全境復歸永曆政權。直至順治七年(1650年)清軍攻入廣州,順治九年(1652年)攻下瓊州府,廣東全境遂為清廷所統治。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廣東境內的抗清勢力全部被滅。清廷以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下令撤除藩府,統治廣東三十餘年的尚藩割據勢力至此被剷除。
清廷為控制南方,於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實施遷界令,東起饒平、西至欽州等24州縣的居民被勒令內遷50里,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又下令再內遷30里,在界外的順德、番禺、南海及海陽4縣居民隨之內遷。數百萬被遷人口流離失所,田地拋荒,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一月才得以全面復界。
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在廣東打響,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廣東新安縣城外50公里的香港島。咸豐六年(1856年),廣州發生亞羅號事件,英法聯軍在廣州城戰役後佔據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咸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割讓廣東新安縣的九龍半島。英法聯軍依約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撤出廣州。
清末,由於廣東接觸西方文化最早也最多,廣東出現了一批較為突出的先進思想家,積極探求救國圖強之路,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公車上書,推動戊戌變法,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則希望推翻封建統治、建立共和制度。1907年5月在饒平縣的黃岡起義,打響了革命黨人反清第一槍。1911年4月,在廣州發動更大規模的黃花崗起義。廣東成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運動的中心。
民國時期
[編輯]武昌起義成功後,加上十八路民軍「威迫省垣」, 兩廣總督張鳴岐被迫同意廣東「和平獨立」。1911年11月9日,廣州各界代表在廣東諮議局舉行大會,在同盟會會員陳景華、鄧慕韓等人的主持下,宣佈廣東共和獨立。11月10日,胡漢民就任都督,宣佈成立廣東軍政府,廢除了清代的各級建制,任命多位同盟會會員出任各部部長,並組織以姚雨平為司令的八千人北伐軍誓師北伐。
南北議和後,袁世凱當政。1912年5月1日,廣東都督胡漢民通電反袁,被袁免職。6月18日,繼任廣東都督的陳炯明也於宣佈廣東獨立,通電討袁。7月,袁世凱任命龍濟光為廣東宣撫使,率兵進攻廣州,陳炯明出走香港。8月11日,龍濟光任廣東都督,成為袁世凱在廣東的代理人。孫中山、朱執信、鄧鏗等革命黨人先後多次策劃和領導反抗龍濟光的武裝起義,但均失敗。1916年,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段祺瑞任陸榮廷為廣東督軍,朱慶瀾為省長,龍濟光率殘部退往海南島。陸榮廷進入廣東後,安插桂系人員控制廣東軍政要職,迫使非桂系的朱慶瀾辭職,開始了桂系對廣東的統治。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因桂系、滇系軍閥暗中和議宣告失敗。1920年8月,孫中山令援閩粵軍總司令回師廣東討伐桂系軍閥,第一次粵桂戰爭爆發,在民眾的配合和支持下,粵軍一舉攻克廣州,結束桂系在廣東的統治。
桂系被逐往廣西後,孫中山返廣州主持政局,恢復軍政府,任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921年4月7日,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參眾兩院聯合會,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成立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當選為非常大總統,為第二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1921年6月,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以桂系徹底失敗告終。因北伐政見不合,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六一六武裝政變,電請孫中山下野,孫中山於8月9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後委任粵軍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聯絡楊希閔的滇軍、劉震寰的桂軍,組成西路討賊軍,共同討伐陳炯明。1923年1月,西路討賊軍進入粵境,陳炯明大敗,退至惠州。1923年2月21日,孫中山離滬赴粵,重建大元帥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重籌北伐,第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其後,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調整大元帥府和廣東省政府,使廣東省的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在「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方針下,廣東的工農運動達到高潮,開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舉行了持續一年四個月的省港大罷工。1925年1月、9月,廣東革命政府先後兩次東征,擊敗陳炯明殘部,收復整個東江地區。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建立。7月3日,改組廣東省政府,廢省長制,設省務會議,推舉許崇智為主席,下設民政、財政、軍政、建設、教育、商務、農工7廳。1926年2月,擊敗盤踞海南的鄧本殷部下,實現了廣東全境統一。
1927年,在中國國民黨清黨期間,廣州爆發四一五事變,廣東各地的共產黨組織紛紛舉行武裝起義,先後失敗。11月,汪精衛派系下的張發奎、黃琪翔發動「張黃事變」,意圖驅逐主政廣東的李濟深及新桂系。12月11日,張太雷和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後,張發奎被迫下野,廣東的共產黨人把主要力量轉移到農村,在東江地區和海南島建立根據地。
1929年蔣桂戰爭後,第四軍軍長陳濟棠逐漸得到蔣介石的信任,遂執掌了廣東的軍政大權,廣東在其治下實際上維持着半獨立的狀態。其治粵八年,大力發展工商業、交通及文化教育事業,社會相對安定,成為民國期間廣東經濟發展較快的時期。1936年,蔣介石要求兩廣還政中央,兩廣事變爆發。陳濟棠被迫出走香港,廣東遂歸蔣介石控制。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1938年6月20日,日軍集結20多艘戰艦與4架飛機對南澳島進行轟炸,21日登陸,南澳宣告淪陷。1938年10月,日軍在粵東大亞灣突襲登陸,長驅直進,廣東省政府、國民黨省黨部和第四路軍總司令部撤退到粵北,韶關成為廣東戰時省會。10月21日,省城廣州淪陷。1939年6月21日,日軍進攻汕頭,由於國軍戰略放棄,汕頭於當日下午攻陷,7日後日軍攻佔潮州。之後國軍在桑浦山一帶展開利用丘陵地勢與日軍的拉鋸戰。1939年12月和1940年5月,日軍企圖進攻粵北,兩次粵北會戰均以中國軍隊勝利而告終,並在清遠、從化、佛岡、龍門等地區的山區構築起上百公里的工事防線,形成了長期與日軍對峙的局面。此外,中國共產黨在廣東東江、珠江三角洲一帶和海南島組建抗日武裝(即後來的東江縱隊、珠江縱隊和瓊崖縱隊),領導敵後群眾開展游擊戰。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佈投降。9月16日,侵粵日軍簽字投降儀式在中山紀念堂舉行,由中國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張發奎受降。
1946年6月,國共內戰爆發,中共廣東區黨委以民眾名義開展游擊戰爭,在毗鄰省份邊界建立邊界游擊根據地。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率南下部隊和共產黨的地方武裝,分左、右、南三路向廣東進軍。10月14日,宣告佔領廣州。12月21日,佔領湛江,解放大陸全境。1950年8月,南澳島、海南島、萬山群島等沿海大小島嶼全部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49年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7年起,廣東和全國一樣,先後開展了反右派鬥爭、「大躍進」運動、四清運動。1965年,將合浦專區所屬各縣連同北海市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對廣東帶來十分嚴重的破壞。
1978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向中央提出了給廣東以更大的自主權,以便發展廣東經濟的要求。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在廣東省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和僑鄉汕頭設置經濟特區。1985年,設立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1988年,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成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經濟特區。從此,廣東突破了長期以來實行的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抓住香港、台灣製造業產業轉移的大勢,經濟開始迅猛發展,湧現出「廣東四小虎」等經濟明星城市。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勞動者紛紛南下廣東,民間流傳「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的俗語。1989年,廣東經濟總量躍居全國各省市之首。
1992年,鄧小平南巡廣東,肯定了廣東改革開放、建立經濟特區的成績,並提出了廣東20年內趕上「亞洲四小龍」的要求。1994年,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成立,日後成為全國發展程度最高的三大區域之一。
註釋
[編輯]參考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雲浮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郁南磨刀山与沉睡的南江旧石器. www.yunfu.gov.cn. [202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 ^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佐证数十万年前有“老广”. news.ifeng.com. [202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7).
- ^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2014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 www.kaogu.cn. [202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 ^ 从古国到方国--壮族文明起源的新探讨_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www.gxmuseum.cn. [202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相關連結
[編輯]- 葉漢明:〈明代中後期嶺南的地方社會與家族文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活力廣東網--歷史溯源
- 廣東發展史
- 第一次粵北戰役與總結(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