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呂歇爾號巡防艦
描繪了布呂歇爾號與魚雷艇在巨浪中的畫作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布呂歇爾號 |
艦名出處 | 格布哈德·萊貝雷希特·馮·布呂歇爾 |
建造者 | 基爾北德意志船廠 |
動工日 | 1876年 |
下水日 | 1877年9月20日 |
完工日 | 1879年12月21日 |
結局 | 1908年出售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俾斯麥級 |
艦型 | |
排水量 |
|
全長 | 82.5米 |
全寬 | 13.7米 |
吃水 | 6.18米 |
動力輸出 | 2,989匹公制馬力(2,198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 |
帆索方案 | 全帆裝索具 |
速度 | 13.9節 |
續航距離 | 2,380海里以9節 |
乘員 | 18名軍官、386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布呂歇爾號(德語:SMS Blücher[註 1])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六艘俾斯麥級巡防艦的二號艦,得名於普魯士元帥格布哈德·萊貝雷希特·馮·布呂歇爾。該級艦是在1870年代初作為海軍大規模造艦計劃的一部分而訂購,旨在擔任艦隊偵察艦或前往德意志帝國感興趣的海外地區執行長期任務。布呂歇爾號於1876年3月開始在基爾的北德意志船廠鋪設龍骨,1877年9月下水,至1878年底交付使用。為了在海外進行長途航行,該艦配備了一套全帆裝索具,以便在燃煤缺乏的情況作為蒸汽機的補充。但不同於其姊妹艦,布呂歇爾號在入役後不久即被改裝成魚雷訓練艦,以試驗這種新開發的自走式炸藥武器、培訓船員和發展德國的魚雷學說。
布呂歇爾號在其整個服役生涯期間一直擔任該職能。它最初駐紮在波羅的海的基爾,受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指揮。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德國艦隊的大多數軍官和船員都曾在該艦上接受過魚雷訓練。1907年,布呂歇爾號發生鍋爐爆炸事故,艦隻嚴重受損並導致30人傷亡。由於艦況被評估為太糟糕而不值得維修,該艦遂被售予一家荷蘭公司充當貯煤廢船;其最終結局已不得而知。
設計
[編輯]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後,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海軍開始了一項旨在加強艦隊實力的擴張規劃。海軍司令部明確現代蒸汽巡防艦對於艦隊偵察以及保護德國在海外利益的長期巡邏任務而言是必要的。俾斯麥級的六艘艦於1870年代初訂購,以補充德國的巡洋軍艦隊伍,因當時德國的巡洋艦隊只能依賴於幾艘已有二十年艦齡的船具。[1][2]
布呂歇爾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72.2米和82.5米,有13.7米的舷寬以及5.28米的前吃水和6.19米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2,856噸,滿載時則可達3,386噸。[3]標準船員編制為18名軍官和386名水兵。該艦由一台臥式三缸單脹往復式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4.6米的三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四台臥式燃煤箱型火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2,989匹公制馬力(2,198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3.9節(25.7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9節(17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2,380海里(4,410公里)。作為在長途航行期間對蒸汽機的輔助動力,格奈森瑙號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為2,210平方米的全帆裝索具,但後期有所削減。[2][4]
布呂歇爾號在其整個服役生涯中曾裝備了多款魚雷發射管,數量從四具到七具不等。它們的管徑均為350毫米,被安置在艦上的不同位置,包括水線以上和下方。布呂歇爾號並未裝備大口徑艦炮,而是搭載了二至四門80毫米25倍徑後膛炮,以及最多十三門哈乞開斯37毫米轉膛炮。[2][4]
服役歷史
[編輯]建造-1890年
[編輯]俾斯麥級的二號艦是以「C號蓋甲板巡防艦」(Gedeckte Korvette C)作為合同代號,於1876年3月在基爾的北德意志船廠開始鋪設龍骨,至1877年9月20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波羅的海海軍基地司令的海軍少將賴因霍爾德·馮·維爾納主持以拿破崙戰爭期間著名的普魯士陸軍元帥格布哈德·萊貝雷希特·馮·布呂歇爾的姓氏為該艦命名。舾裝工作完成後,海試於1878年底展開,並持續至1879年1月30日。入役後,布呂歇爾號被分配執行魚雷測試任務;海軍計劃在戰爭中將其用作魚雷艇的輔助艦。但直到1880年初,該艦才為此目的進行重建。它原本的武器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魚雷發射管。它們分佈安裝在下甲板內,因此其開口部分既有在水線上方,也有在水線下方。同時,艦隻的帆裝索具也有所削減。同年8月10日,布呂歇爾號終於進入基爾的魚雷學校服役,並由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擔任其首任艦長。[5][6]
1881年5月1日,布呂歇爾號正式接收船員登艦受訓,魚雷蒸汽船烏蘭號當時被用作它的供應艦。在布呂歇爾號服役的那些年裏,大多數德國海軍軍官和水兵都是在該艦上接受魚雷訓練的。為此,它最初駐紮在基爾峽灣。1881年9月17日,布呂歇爾號參加了帝國海軍的一次海上閱兵,以便向德皇威廉一世展示新的魚雷武器。為此,魚雷學校在基爾外圍的腓特烈奧特附近進行了一系列的演示,首先是四艘較小的武裝帆船向目標發射魚雷,繼而由布呂歇爾號全速接近並向錨泊的靶艦易北號(Elbe)發射魚雷,直接命中艦舯部並擊沉了該艦。10月27日,布呂歇爾號在年度訓練演習結束後停運。[5]
從1882年6月22日至7月15日,布呂歇爾號在波羅的海進行了訓練巡航,隨後於8月至9月參加了年度艦隊演習。1883年,該艦仍是以同樣的方式運作。海軍於1884年首次組建魚雷艇部門,成員包括勇敢號、靈巧號、銳利號、安全號、堅強號、前進號以及獵人號。在8月4日的演練中,老舊的炮艦狼號作為標靶被擊沉。布呂歇爾號隨後於9月被轉移到威廉港,以協助調試在當地建造的新魚雷艇。1885年,它又與訓練分艦隊(Übungsgeschwader,即公海艦隊前身)的魚雷艇的一同參加了年度演習。1886年,布呂歇爾號被編入新成立的魚雷監察局;這年的進程波瀾不驚,期間僅有過一次去往威廉港的短途航行。[7]
布呂歇爾號於1886年10月1日退役進行全面檢修。帝國海軍部曾考慮將該艦恢復為一艘功能齊全的軍艦,並由巡洋巡防艦伊利沙伯號取代其魚雷監察的職能,但這個計劃沒有被採納。在大修過程中,該艦的訓練空間得到了現代化改造,並在甲板上安裝了探照燈,以便進行夜間魚雷訓練。1887年4月30日,布呂歇爾號重新投運,並出席了6月威廉皇帝運河的開鑿慶典。接下來的一年,布呂歇爾號遵循常規的訓練模式。1889年,它參加了在挪威克里斯蒂安桑附近海域進行的演習,着重操練遠程射擊。[7]
1891-1909年
[編輯]由於對魚雷戰術發展的需求增加,海軍部從1890年開始使用隸屬於魚雷試驗指揮部(Torpedoversuchskommando)的通報艦獅鷲號擔任此職,讓布呂歇爾號可以專門用於訓練船員。在經歷的平靜的1891年後,該艦於1892年5月迎來了又一次大修。其作為魚雷訓練艦的位置暫時由老式鐵甲艦薩克森號代替,直到12月1日。1893年初,布呂歇爾重返工作崗位;在當年的年度艦隊演習中,它是作為艦隊第四支隊的旗艦參與其中。演習期間,該艦的三名船員於9月6日在基爾附近發生事故,導致一艘艦載艇傾覆。自1894年起,布呂歇爾號與獅鷲號協同工作。9月18日,它又對在博恩霍爾姆島附近擱淺的巡洋巡防艦威廉王妃號提供了協助。[8]
1895年,布呂歇爾號參加了威廉皇帝運河開通的慶祝活動,並於同年9月接受了另一次大修。它在魚雷學校的位置被鐵甲艦腓特烈·卡爾號取代。次年,布呂歇爾號在8月至9月的年度訓練演習期間再度擔任魚雷支隊的旗艦。與此同時,設於弗倫斯堡-米爾維克基地的新魚雷站開始動工,因為強大的水流和通過威廉皇帝運河的航運量增加使得在基爾繼續運營變得困難。弗倫斯堡還可提供更為廣闊的訓練區域,這對於測試射程大大增加的新型魚雷而言是必要的。1897年和1898年的例行訓練模式與往年一樣,在這兩年的艦隊演習期間,布呂歇爾號都繼續擔任魚雷支隊的旗艦。[9]
布呂歇爾號於1900年再次停運,在基爾的帝國船廠接受大修,它的位置再次由腓特烈·卡爾號取代。該艦於1901年4月2日重新投入使用,但在從船廠出發的途中,其螺旋槳脫落,不得不繼續進行修理。1902年10月31日,新的魚雷站正式啟用,布呂歇爾號遂連同四艘魚雷艇被轉移至弗倫斯堡。鐵甲艦符騰堡號也被分配到魚雷學校,以協助布呂歇爾號和魚雷艇進行教學任務。到1906年,布呂歇爾號的艦況已經嚴重惡化,自9月25日起,它只能降格擔任固定式的訓練和宿營船。[9]
1907年11月6日,布呂歇爾號發生了嚴重的鍋爐爆炸事故。涉事鍋爐已經數周未及使用,船員們沒有做好準備,導致高壓蒸汽管線將鍋爐前壁擊穿。由此產生的爆炸穿透了煙囪前後的甲板,對艦隻造成嚴重的破壞。爆炸造成10人當場死亡、24人身負重傷,其中6人後來死亡。由於事故發生時大多數船員都在岸上,因此傷亡人數有限。布呂歇爾號被拖到弗倫斯堡港口,在那裏對事故進行了徹底的調查。1908年2月29日,它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天王星號(Uranus,前身為皇帝號鐵甲艦)被改造成一艘宿營船,取代了布呂歇爾號在魚雷學校的位置。布呂歇爾號則以142,000馬克的價格被售予了鹿特丹的一家私人公司,後者將該艦轉售至西班牙的維戈,在當地充當貯煤廢船。其最終結局已不得而知。為了紀念爆炸事故的遇難者,當局於1909年2月在弗倫斯堡豎立了一座紀念碑。艦隻的艦艏飾也被保留了下來,現存於米爾維克海軍學校。[9]
註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參考資料
[編輯]-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由章騫審校.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6431-9.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2.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107.
- Kelly, Patrick J. Tirpitz and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253-35593-5.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