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寶兒
大衛·寶兒 David Bowie | |
---|---|
歌手 | |
出生 | 大衛·羅拔特·鍾斯 David Robert Jones 1947年1月8日 |
逝世 | 2016年1月10日 | (69歲)
墓地 | 骨灰撒於峇里島[1] |
職業 |
|
配偶 | |
兒女 | 1子1女,包括:鄧肯·鍾斯 |
音樂類型 | |
演奏樂器 |
|
活躍年代 | 1962-2016年 |
唱片公司 | |
網站 | www |
相關團體 |
中國大陸 | 大衛·鮑伊 大衛·鮑威 |
---|---|
臺灣 | 大衛·鮑伊 |
港澳 | 大衛·寶兒 |
新加坡 | 大衛·鮑威 |
馬來西亞 | 大衛·寶兒 |
大衛·羅拔·鍾斯(英語:David Robert Jones,1947年1月8日—2016年1月10日[2][3]),藝名大衛·寶兒(David Bowie,發音: /ˈboʊ.i/ BOH-ee[4]),是英國搖滾音樂家、詞曲創作人、唱片製作人和演員。他是流行音樂界四十多年來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尤其是在1970年代的音樂探索,對整個樂壇起著開創性作用。他還以獨特的聲線、作品深度和折衷主義精神而聞名。
以帶領時尚的先知先覺而被稱為「搖滾變色龍」的寶兒,十分堅持自己的理想及創意。首度受矚目是1969年的鄉村搖滾單曲《太空怪談》,最廣人知的是華麗搖滾時期的Hunky Dory(1971年),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1972年),以及Aladdin Sane(1973年)。其後拓展其音樂版圖至電子樂、靈魂樂及新浪潮,往往都是在這些類型尚未受人注意時,寶兒就先洞察到其中特質。去世前3天推出最後一曲《Lazarus》的MV,透過歌詞跟世人告別:「你望上這兒,我在天堂」。該曲收錄於他去世前2天推出的最後專輯《Blackstar》。
寶兒對1970年代至今的搖滾樂有着顯著影響。在票選百大搖滾樂手排名第七。BBC百大英國人當中,寶兒排名第二十九。他的音樂作品銷售總量約1億4千萬張,並進入了搖滾名人堂。
除了音樂上卓越表現,寶兒也是個稱職的好演員。曾參與演出《天降財神》(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1976年)、《戰場上的快樂聖誕》(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1983年)、《血魔》(The Hunger,1983年)、《魔幻迷宮》(Labyrinth,1986年)、《死亡魔法》(The Prestige,2006年)與《搖滾未來》(Bandslam,2009年)。
概述
[編輯]其藝名來自於詹姆士·鮑依,一位美國傳奇軍人[5]:33。1947年,大衛生於倫敦布里克斯頓斯坦斯菲爾德路40號寓所中。[6]1969年7月,寶兒的歌曲「Space Oddity」打入英國單曲排行榜前五名[7],他也由此進入了大眾的視野。經過為期三年的實驗探索後,他在1972年以外觀華麗和雌雄同體的Ziggy Stardust形象出現,並以流行單曲「Starman」和專輯《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為先鋒,宣告了華麗搖滾時代的到來。寶兒當時的形象,在傳記作家大衛·柏克萊看來,「挑戰了當時搖滾樂的核心價值觀」,並「創造了或許是流行文化中最為突出的偶像崇拜」[8]。事實證明,Ziggy Stardust只是寶兒在自己音樂生涯中不斷在音樂和形象上創新的一個開始。
1975年,寶兒憑藉頭榜單曲「Fame」和專輯《Young Americans》在美國首獲成功。這張專輯在音樂風格上變化顯著,在最初疏遠了許多他在英國的歌迷。1976年寶兒演出第一部電影《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9],接着寶兒再次勇敢創新,於1977年發行了簡約主義專輯《Low》。這是他與製作人布萊恩·伊諾兩年三張專輯合作的開始——三張「柏林三部曲」專輯都打入了英國專輯排行榜的前五名,並且取得了持久的讚譽。
在商業成功時起時落的1970年代過後,寶兒在1980年的單曲「Ashes to Ashes」取得英國單曲排行榜頭榜位置,他的專輯《Scary Monsters (and Super Creeps)》亦取得專輯榜頭名。1981年他與皇后合唱團合作的單曲「Under Pressure」再次奪下單曲頭名。1983年寶兒在商業上達到一個新的頂峰,專輯《Let's Dance》中產生了多首流行單曲。90年代至21世紀初,他繼續在音樂風格上進行實驗性的探索,其中包括藍眼靈魂樂、工業音樂等,期間於1999年參與遊戲《惡靈都市》的配樂創作,並扮演了其中的兩個角色。自從2003-04年的Reality Tour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進行過巡迴演出,而在2006年之後便再也沒有進行過現場演出。
2013年3月,他發行了專輯《The Next Day》;2016年1月8日,他發表了最新的專輯《Blackstar》。同年1月10日,寶兒因肝癌[10]病逝,享壽69歲[11]。
大衛·寶兒雖然曾在1985年拿過格林美的最佳短篇音樂錄像獎,也在2006年榮獲格林美終身成就獎,但是在個人的音樂類獎項部份則是依然掛零;不過在2017年2月12日舉辦的第59屆格林美獎,寶兒就以生前最後一張專輯《Blackstar》一舉拿下包含最佳搖滾歌手、最佳專輯包裝、最佳非古典專輯策劃、最佳另類音樂專輯以及最佳搖滾歌曲,寶兒橫掃5個獎項,音樂實力終於獲格林美獎肯定[12]。
2017年2月22日舉辦的第37屆全英音樂獎,大衛·寶兒再度以《Blackstar》專輯奪得最佳英國男歌手獎、英國最佳年度專輯獎兩項大獎殊榮,成為該屆大贏家,並由寶兒兒子鄧肯鍾斯代表領獎。
婚姻
[編輯]他在1969年遇見他的第一任妻子——Angela Bowie,Angie對時尚流行的敏感度很強,作風前衛大膽,狂放不羈,許多人認為Angie對寶兒之後的風格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並將他拉至高峰,同年他自稱是雙性戀者。他們於1970年3月19日在英國肯特郡結婚,Angie並冠了寶兒這個姓。隔年,1971年5月30日,長子鄧肯·鍾斯於倫敦布羅姆利的布羅姆利醫院誕生,名為Zowie,暱稱為Joe或Joey(全名為Duncan Zowie Haywood Jones,現為電影導演)[13]。婚後八年分居,並於1980年2月8號正式離婚。
1992年寶兒與他的第二任妻子結婚,索馬里出生的黑人超級名模伊曼,之後在2000年8月15日,女兒於紐約西奈山醫院誕生,名為Alexandria Zahra Jones(暱稱為Lexi),居於紐約曼克頓。
評價
[編輯]大衛·柏克萊在提到寶兒時說,「他對流行文化的影響是相當獨特的——他的形象創造和變革比任何人都多。」[8]在BBC於2002年舉辦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評選中,寶兒排名第29位。在他的音樂生涯中,他總共約售出1億4000萬張專輯。在英國他獲得9次白金唱片、11次金唱片和8次銀唱片銷量認證;在美國則有5次白金唱片和7次金唱片銷量認證。2004年,《滾石雜誌》在百大藝人評選中將他排列在第39位,在最偉大的歌手評選中將他排在第23位。
1999年,寶兒獲得法國政府藝術與文學勳章的指揮官勳章。同年,他獲得了柏克萊音樂學院的榮譽博士學位。他在2000年拒絕了大英帝國勳章(CBE)的皇室榮譽;並於2003年拒絕了爵士爵位[14]。寶兒後來表示:「我絕不會有任何意圖接受這樣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這是為了什麼,這不是我一生的工作。」[15]
他與香港淵源深[來源請求],寶兒演唱過中文歌《剎那天地》,這首歌是黃志淙請林夕填中文歌詞創作,黃耀明教唱,並最終由大衛·寶兒演唱。原曲是影片《西藏七年》插曲,電影是為西藏自由所創作,此曲及英文原曲收錄在寶兒1997年《Earthling》專輯。[16]
大衛·寶兒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發推特感謝他協助推倒柏林圍牆:「再見了,大衛·寶兒,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17]在冷戰時期,他的歌曲《「英雄」》被認為是東德、西德的「地下國歌」[16]。
作品
[編輯]錄音室專輯
[編輯]- 1967年 - David Bowie
- 1969年 - Space Oddity
- 1970年 -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 1971年 - Hunky Dory
- 1972年 -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 1973年 - Aladdin Sane
- 1973年 - Pin Ups
- 1974年 - Diamond Dogs
- 1975年 - Young Americans
- 1976年 - Station to Station
- 1977年 - Low
- 1977年 - "Heroes"
- 1979年 - Lodger
- 1980年 - Scary Monsters (and Super Creeps)
- 1983年 - Let's Dance
- 1984年 - Tonight
- 1987年 - Never Let Me Down
- 1993年 - Black Tie White Noise
- 1993年 - The Buddha of Suburbia
- 1995年 - 1. Outside
- 1997年 - Earthling
- 1999年 - 'Hours...'
- 2002年 - Heathen
- 2003年 - Reality
- 2013年 - The Next Day
- 2016年 - Blackstar
電影
[編輯]- 1976年:《天外來客》(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
- 1978年:《舞男》(Just a Gigolo)
- 1982年:《Baal》(Baal)
- 1983年:《戰場上的快樂聖誕》(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 1983年:《血魔》(The Hunger)
- 1985年:《皇家密殺令》(Into the Night)
- 1986年:《魔幻迷宮》(Labyrinth)
- 1986年:《初生之犢》(Absolute Beginners)
- 1987年:《華爾街》(Wall Street)
- 1988年:《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 1991年:《麵條事變》(The Linguini Incident)
- 1992年:《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 1996年:《輕狂歲月》(Basquiat)
- 1998年:《火槍手復仇》(Gunslinger’s Revenge)
- 2001年:《非常索凸務》(Zoolander)
- 2003年:《鬼擋路》(Wrong Turn)
- 2004年:《史力加2》(Shrek 2)[18]
- 2006年:《死亡魔法》(The Prestige)
- 2006年:《迷你魔界大冒險》(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
- 2009年:《搖滾未來》(Bandslam)
註釋
[編輯]- ^ Woolf, Nicky. David Bowie's Will Detailed, Ashes Scattered in Bali. The Guardian. [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 ^ David Bowie. Rock & Roll Hall of Fame. [2016-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 ^ Legendary Artist David Bowie Dies at 69.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01-10 [2016-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1).
- ^ How to say: Bowie. BBC. 2008-01-08 [201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6).
- ^ Buckley, David (2000) [First published 1999]. Strange Fascination – David Bowie: The Definitive Story. London: Virgin. ISBN 978-0-7535-0457-4.
- ^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wNeaAwAAQBAJ&pg=PA1957&lpg=PA1957&dq=David+Bowie+birth+home+or+hospital&source=bl&ots=X_1FfaDFwG&sig=ACfU3U3piSyh37pg8sVoTb7ceXtuPdqoYA&hl=zh-TW&sa=X&ved=2ahUKEwiNybyouMTmAhXJPXAKHfZaD9cQ6AEwEnoECAoQBA#v=onepage&q=David%20Bowie%20birth%20home%20or%20hospital&f=false
- ^ Sandford (1997): pp. 49–50
- ^ 8.0 8.1 Buckley (2005): pp. 516–17, 524, 529
- ^ 大衛鮑伊最具代表性的電影演出. [2016-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9).
- ^ David Bowie died from liver cancer, he kept secret from all but handful of people, friend says. 獨立報. 2016年1月12日 [2016年1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2月13日).(英文)
- ^ 大衛寶兒癌症病逝 享壽69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央社,2016年01月11日
- ^ 生前未獲格林美肯定 大衛寶兒逝世一年後橫掃5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自由時報,2017年02月13日
- ^ 「火星爸爸」大衛鮑伊與他的「地球兒子」之間,那些我們不知道的羈絆. (臺灣)關鍵評論網. 2016-01-17 [2016-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2).
- ^ Thompson, Jody. Sixty things about David Bowie. (No. 35): BBC News. 8 January 2007 [2010-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4).
- ^ David Bowie turns down knighthood. music-news.com. 18 April 2015 [2016-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7).
- ^ 16.0 16.1 李子凡. 搖滾變色龍 大衛鮑伊69歲癌逝. 香港蘋果日報. 2016-01-12 [2016-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9).
- ^ From Vatican to outer space, tributes flood in for David Bowie. Reuters. 2016-01-11 [201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2).
- ^ 該配樂有Butterfly Boucher 與原唱寶兒合作之 Changes 一曲。
參考文獻
[編輯]- Buckley, David. Strange Fascination — David Bowie: The Definitive Story. London: Virgin. 2000 [First published 1999]. ISBN 0-7535-0457-X.
- Buckley, David. David Bowie: The Complete Guide To His Music. Omnibus Press. 2004. ISBN 978-1-84449-423-1.
- Buckley, David. Strange Fascination — David Bowie: The Definitive Story. London: Virgin. 2005 [First published 1999]. ISBN 978-0-7535-1002-5.
- Buckley, Peter. The rough guide to rock. Rough Guides. 2003. ISBN 1-84353-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