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先
吳開先(1899年—1990年1月30日),字啟人,生於今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界河弄,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2]
生平
[編輯]吳開先幼年在楓涇北鎮小學學習。後來過繼給叔父吳天錫為子,遷居青浦練塘繼續求學。1921年,考入上海法學院。畢業後,在上海創辦思毅中學,自任校長。1923年,吳開先加入中國國民黨。1924年,與在上海東亞同文書院學習的高爾松、黃麟書等人發起成立「練塘評論社」,創辦《練塘評論》。自書院離開後,吳開先參加北伐軍。[1]
1927年後,吳開先歷任中國國民黨青浦縣黨部監察委員、中國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執委常委、組織部長、執委會常務主席、上海市社會局局長等職務。1933年,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此後又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國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主任委員等職務。[1]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開先隨中國國民黨中央機關先後遷至武漢、重慶,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組織部副部長。汪精衛投向日本後,吳開先奉中國國民黨中央派遣,自重慶潛赴上海,擔任中國國民黨上海敵後工作統一委員會執行常委兼秘書長,全面負責上海的黨、政、軍、團的地下工作。[1]
抗日戰爭勝利後,吳開先任中國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常委、上海市社會局局長。不久,調任國民政府社會部政務次長。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前夕,吳開先赴台灣。在台灣,曾任台灣中華書局董事、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務。[1]
1990年1月30日,吳開先在台北宏恩醫院病逝,享年92歲。[1][3]
逸事
[編輯]1928年,周致遠、陳希豪、吳開先、陳德徵、施公猛等人為紀念張君毅,發起創辦上海君毅學院。除上述述周致遠等五人為當然校董之外,另聘于右任、何應欽、蔡元培、陳布雷、潘公展、黃造雄、王伯群、鄔志豪等十五人為校董。1928年7月,該校正式成立。 12月17日,院長周致遠病逝,公推吳開先為代理院長,黃造雄主持院務。後來,該校更名「上海市私立君毅中學」。1929年,潘公展出任校長,任該職四年。1933年,吳開先繼任校長,任職一年。1934年,黃造雄繼任校長。
1937年11月,校長黃造雄、代校長孫樂陶率該校大部分師生逃到浙江省義烏縣稠城鎮繡湖旁復學,稱「上海私立君毅中學義烏分校」,黃造雄、孫樂陶仍分任校長、代校長。此後該校又先後遷址。1942年,校長黃造雄率部分師生遷往縉雲辦學,而其餘師生以教務主任陳季豪為首,反對繼續南遷,在1942年初成立「義烏縣私立中國中學」,由陳季豪任校長。除1937年逃到義烏縣的大部分師生外,該校其餘少部分師生仍留上海,繼續以「上海市私立君毅中學」的名義辦學。
後來,上述各校衍生並與他校組合為日後的浙江省磐安中學、浙江省東陽市第二高級中學、浙江省義烏市義亭中學、浙江省義烏市第六中學(原「廿三里中學」)、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學、浙江省台州市黃岩中學、上海市第六十七中學。1959年9月,黃造雄在台灣的君毅校董及校友支持下,在台灣苗栗縣竹南鎮復設私立君毅高級中學。[4]
著作
[編輯]- 吳開先,滬上往事細說從頭,傳記文學1987年12月號
家庭
[編輯]妻
[編輯]- 夏淑芳,育有一子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