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鬥惡龍III 接著邁向傳說
勇者鬥惡龍III 接著邁向傳說 | |
---|---|
| |
類型 | 角色扮演(RPG) |
平台 | 紅白機、 |
開發商 | Chunsoft HeartBeat(SFC) 東星軟件(GBC) |
發行商 | 艾尼克斯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Wii) |
總監 | 中村光一 |
設計師 | 堀井雄二 |
美術 | 鳥山明 |
音樂 | 椙山浩一 |
系列 | 勇者鬥惡龍系列 |
模式 | 單人 |
發行日 | 紅白機
|
《勇者鬥惡龍III 接著邁向傳說》(日版名:ドラゴンクエストIII そして伝説へ…,英文版名:Dragon Quest III: The Seeds of Salvation,中國大陸譯作「勇者鬥惡龍III 傳說的開始」,中國大陸副標題又譯作「傳說的終結」,官方副標題譯為「傳說的起點…」) 是由Chunsoft開發,艾尼克斯(現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發行的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是勇者鬥惡龍系列的第三作,最早於1988年在日本FC遊戲機平台發售,隨後又於1992年在北美以「Dragon Warrior III」為題發售。遊戲後來在1996年和2000年重製到超級任天堂和Game Boy Color平台。
遊戲是羅德三部曲的的最後一作,而在劇情時間線上則是首章[3]。遊戲講述了勇者鬥惡龍的勇者將世界從惡魔手裏拯救出來的冒險故事。在遊戲中玩家將與不同職業的人組建稱一個團隊,在世界各處旅行,訪問各個城鎮與地點,並到達大魔王巴拉摩斯的老巢。
和系列前作的戰鬥系統相似,《勇者鬥惡龍III》的戰鬥模式依然為第一人稱回合制。遊戲在開放世界及非單線劇情方面做了強化[4],並引進創新了晝夜系統等現實世界要素[5]以及角色職業轉換系統[6]。職業系統可以使玩家通過轉換角色職業定製自己的隊伍,並可保持職業轉換前角色的能力與技能[3]。《勇者鬥惡龍III》的轉職系統對後來的RPG,如最終幻想系列產生了影響[6],而後來的遊戲《巫術VI》和《巫術VII》中也出現了相似的轉職系統[7]。
系統
[編輯]《勇者鬥惡龍III》以其在《勇者鬥惡龍》和《勇者鬥惡龍II》上做了巨大擴充而著稱。遊戲遵照了一般角色扮演遊戲的慣例,如通過獲取經驗值升級,以及裝備道具[8][9]。如同系列其他作品,遊戲的戰鬥採用了回合制。
《勇者鬥惡龍III》使用了職業系統,每個角色都有一個確定的職業。除了勇者只能保持勇者職業外,其他角色的職業都可以在戰士、武術家、僧侶、魔法師、商人、遊玩者、賢者以及後來版本加入的盜賊中選擇。職業的選擇會影響角色的成長情況及可習得的技能[8][9][10]。此外當角色達到20級時,就可以去遊戲中盤到達的達瑪神殿選擇轉換的職業[11]。遊戲開始時隊伍內只有勇者一人,其他三人需要在當地酒館募集。與其他多數勇者鬥惡龍作品不同,隊伍的組成不需要依賴劇情的發展。而在隊伍四人滿員之時,其他的隊員會被保留在酒吧內,而這時仍可招募新隊員[12]。另一個創新就是競技場,玩家可以下賭注押怪物戰鬥的結果。
重製版參照了遊戲的續作,簡化了一些操作的介面,如簡化了門的開啟,代替道具保管所的口袋功能,自動整理道具和口袋的命令,以及戰鬥外可以自動使用魔法恢復全體角色體力的「全體回復」命令。
雖然之前的勇者鬥惡龍遊戲也是非單一主線發展,但《勇者鬥惡龍III》在系列早期中幾乎是實質性的開放世界遊戲,其允許玩家隨意交換角色或令其離隊[4]。此外遊戲「最大的創新是引入晝夜循環,某些物品、人物或任務只能在一天的特定時間才會出現或完成」[5]。
職業
[編輯]《勇者鬥惡龍III》引入了職業系統。在遊戲開始時,玩家控制着一個性格可選的勇者[3]。在冒險開始後,玩家就可以通過阿里阿罕酒吧組建一支隊伍。隊伍可以由魔法師、僧侶、遊玩者、武術家、戰士、商人及盜賊(僅重製版)組成,而他們的性格亦可選擇[3]。除勇者不能轉換職業外,當其他角色等級達到20級時都能在達瑪轉換一次職業。轉換次數沒有限制,但轉換完成後各項能力值都會折半且等級重新降回1級,而法術與重製版中引入的性格特性都將保留。因而玩家可以定做一個掌握魔法師法術但防禦力如同戰士的角色[3]。
在重製版中,當選擇完職業後,玩家可以通過登入角色時給予的五個能力種子來改變其初始能力[13]。同樣在重製版中,每個角色都有一個性格特質,其將會影響角色的成長率。勇者的性格由遊戲開始時夢境場景中玩家所做的測試決定,其他角色則有由登入角色結束時的能力值決定,許多性格為男女角色所共有,但另有一些則為男性或女性獨有。角色性格可以通過裝備道具臨時改變,或通過使用消耗性書籍永久改變。
世界觀
[編輯]劇情
[編輯]《勇者鬥惡龍III》的設定發生在系列首作的多年之前[14]。在本作中邪惡的魔王巴拉摩斯威脅並破壞着世界[15],而遊戲的主角勇者是傳說但新逝的歐魯迪卡的兒子或女兒[8][16](玩家可以選擇性別,同時遊戲對話會產生少量變化)。在勇者16歲生日的那一天,阿里阿罕國王將他召進城堡,希望他能追隨父親的足跡,除掉危害世界的惡魔巴拉摩斯[17]。之後勇者召集了三人一同去消滅巴拉摩斯。
勇者離開了家鄉阿里阿罕踏上了世界的旅途,去完成他父親擊敗巴拉摩斯的目標。而為了打開遊戲世界中的不同的門,主角需要在遊戲找到三種不同類型的鑰匙。在將巴哈拉塔的兩人從強盜卡丹達手中救出後,玩家拿着黑胡椒回到葡萄牙換得了出海的船[18][19]。有了船後,勇者拿到了最終鑰匙,並用6顆迷之寶珠復活了傳說中的神鳥不死鳥[20]。它帶着勇者來到了被群山環繞的巴拉摩斯城堡[21]。
在和巴拉摩斯的激戰勝利後,一行回到了阿里阿罕,然而勇者的慶功宴被巴拉摩斯的頭領佐瑪打斷,他展示了自己的的存在並打開了通向暗之世界的大洞[22]。暗之世界實際上是前作中的阿雷夫加德大陸,在這裏玩家要獲得前作《勇者鬥惡龍》中曾經收集的道具,如太陽之石和雲雨之杖[19]。在勇者解除被石化的盧比斯之神的封印後,她留下了神之護符。如同前作,勇者通過這些道具架起了通向佐瑪城堡的彩虹之橋。再通向最終決戰的路上,玩家必須擊敗了復活的巴拉摩斯等怪物。在龍之女王給予的光之珠下,勇者擊敗了佐瑪[23]。因為勇敢,勇者最後獲得了羅德的稱號。
設定
[編輯]遊戲從阿里阿罕的城下町開始。如同其它勇者鬥惡龍遊戲,城堡為中世紀風格,遊戲元素為騎士與魔法。在冒險中遊戲隊伍會探索多個山洞、遺蹟與城堡。《勇者鬥惡龍III》的世界與現實地理大致相符[3],許多城鎮對應着現實世界的文化。
開發
[編輯]如勇者鬥惡龍系列的其他本傳遊戲,《勇者鬥惡龍III》的劇本由堀井雄二編寫[24],畫面由以七龍珠聞名的鳥山明負責[25],遊戲全部音樂由椙山浩一譜寫[26]。和前兩作由Chunsoft總裁中村光一承擔大量程式設計工作不同,本作中村只承擔了約10%的程式工作[27]。遊戲在前作發行之後一年發行,這使用了比前作更長的開發週期,這也顯示了系列作品開發週期的逐漸加長[28]。在1989年的採訪中,堀井稱系列遊戲的構架已在《勇者鬥惡龍III》中完成,這也體現在遊戲由單個角色的冒險轉變為勇者團隊的冒險[29]。本作使用存檔位替代了前兩作勇者鬥惡龍的密碼記憶系統,堀井稱原因之一是他討厭玩家需要記憶或記錄一長串密碼[29]。堀井的政策是不重複他在其他遊戲中已經用過的要素,但這在《勇者鬥惡龍III》的開發中被證明是不可行的——儘管遊戲世界地圖的內容被在另一款製作的《未來神話Jarvas》中首先使用,但堀井團隊對其繼續改進並改變了各種內容[30]。堀井雄二選擇將主角設計為沉默者,這樣可以讓玩家感覺的自己成為了主角,然而在劇情的某些地方,堀井強迫讓主角喊出了「把他交給我們!速度!趕快!」[30]。
重製
[編輯]遊戲的超級任天堂版本於1996年在日本發行,而由於艾尼克斯美國公司於1993年關閉,所以超任版沒有在北美發售,待到美國公司重開之時,超級任天堂在北美已經退出了市場。然而下一個重製版,即Game Boy Color版在美國和日本都有發行。
Game Boy Color版以超級任天堂版為基礎設計。對於在北美《勇者鬥惡龍III》Game Boy Color重製版,由於愛好者在艾尼克斯留言板上的要求,艾尼克斯決定免費打包一個漫畫[31]。兩個重製版都新增功能並做了一些修改。美版Game Boy Color版本使用了新翻譯,並恢復了NES版中被刪減的成人元素,遊戲也成為首個被分級為「青少年」級的Game Boy Color角色扮演遊戲[31]。它也是北美容量最大的Game Boy Color遊戲——使用了一張32Mb的ROM加狀態儲存的256kb SRAM的卡匣[32]。兩個重製版的角色登記冊中都增加了新職業盜賊。許多職業名的英文翻譯都有改變,如Soldier(士兵)翻譯為Warrior(戰士)。此外不同於原版,新版本允許將其它職業轉為遊玩者[8][9][10]。遊戲重製版中收錄了新的小遊戲,包括改編自堀井人生街道系列,玩家可以贏得道具的圖版冒險遊戲雙六[33][34]。在新加入小獎章系統中,玩家可通過收集隱藏獎牌來獲得新道具,該功能引自《勇者鬥惡龍III》的續作(最早在《勇者鬥惡龍IV》出現)[33]。在Game Boy Color版附加的獎章系統「怪物獎牌」中,玩家可收集敵人掉落的獎牌。兩個玩家可通過遊戲資料線進行連線獎章交易[35]。此外在重製版中,玩家將主劇情通關後便可進入隱藏迷宮,Game Boy Color版還增加了第二個隱藏迷宮「冰之洞窟」。重製版更新了圖像[34],包括加入了日本FC版開頭所沒有的歐魯迪卡與怪物戰鬥的動畫。遊戲還引入了《勇者鬥惡龍VI》中首次出現的怪物攻擊動畫[36][37]。在《勇者鬥惡龍III》重製版中增加了性格系統。在遊戲序幕之前,玩家會被問到類似《創世紀IV》的道德兩難問題,玩家的選擇會決定角色的性格。而對於隊伍中其他角色的性格,則由定製角色時分配的初始種子決定[38]。性格可以由特殊道具或是書籍改變。
日本手機版於2009年11月開放下載,其中新增的「戰略」系統允許同伴角色根據設置自行決定戰鬥方法[39]。在2011年5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佈9月在日本Wii發售《勇者鬥惡龍25周年紀念 FC&超級任天堂 勇者鬥惡龍I·II·III》,其中收錄了FC版和超級任天堂版的《勇者鬥惡龍III》[2],合輯為遊戲增加了快速存檔功能,玩家可以在任何時間暫停遊戲,然而快速存檔會在遊戲恢復之時被刪除[40]。
其他媒體
[編輯]漫畫
[編輯]連載漫畫《勇者鬥惡龍列傳 羅德的紋章》由川又千秋和小柳順治編劇,藤原カムイ負責繪畫,並由月刊少年GANGAN從1991年連載至1997年[41]。連載隨後由史克威爾以21卷編輯出版[42];在1994年其以CD的形式出版,而在2009年12月11日,其作為漫畫下載庫的一部分在PlayStation Portable上發行[43]。在1996年,以漫畫為基礎的動畫電影發佈在錄像帶上[44]。2004年《少年Gangan》刊載了迷你連載《羅德的紋章Returns》。其續作《勇者鬥惡龍列傳 羅德的紋章 ~紋章的繼承者們~》由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從2005年起連載,截至2012年6月,漫畫已經連載了14卷[45]。漫畫前4卷由映島巡編劇,而之後則由梅村崇接替。所有漫畫都由堀井雄二監督,Kamui Fujiwara負責繪畫[46]。
《勇者鬥惡龍列傳 羅德的紋章》劇情發生於《勇者鬥惡龍III》和《勇者鬥惡龍》之間。在怪物附身卡門國王7年後,王國淪為了惡魔的據點。倖存下來的人只有公主阿勒斯和軍隊將軍之女露娜菲娜。而在此同時,羅蘭王國一個出生的孩子被惡魔領主Imagine詛咒。羅德的後裔阿勒斯和露娜菲娜一起動身擊敗怪物,為世界帶來和平。《勇者鬥惡龍列傳 羅德的紋章 ~紋章的繼承者們~》發生在《勇者鬥惡龍列傳 羅德的紋章》25年後。世界再一次陷入混亂,而一個名叫阿魯斯的男孩動身召集同伴再次將世界從惡魔手中拯救出來。
《羅德的紋章》在日本十分暢銷,在日本累計發行量達1,800萬本[47]。《勇者鬥惡龍 羅德的紋章 ~紋章的繼承者們~》在日本銷量較好。第12卷在2011年6月27日至7月2日這周內售出29,524份,排名第24[48];第14卷在2012年5月25日至7月1日這周內售出40,908份,排名第24[49]。
音樂
[編輯]遊戲音樂由椙山浩一譜曲。《勇者鬥惡龍III》的音樂收錄在《勇者鬥惡龍遊戲音樂大合集卷1》、《勇者鬥惡龍遊戲音樂大合集卷2》和《勇者鬥惡龍遊戲音樂大合集卷3》中,每張專輯都有系列前六作遊戲的音樂匯編而成[50][51][52]。遊戲音樂被收錄進其它的勇者鬥惡龍匯編集中,如1990年的《勇者鬥惡龍鋼琴卷II》[53]和1993年的《勇者鬥惡龍好歌選集~Loula~》[54]。
《勇者鬥惡龍III》的音樂匯編集《勇者鬥惡龍III 接著邁向傳說 混音交響組曲》16次排上日本公信榜,最高曾排到第2位[55]。專輯由索尼唱片發行於1996年[56]。
銷售與評價
[編輯]評價(GBC版) | ||||||||||||||||||||||
---|---|---|---|---|---|---|---|---|---|---|---|---|---|---|---|---|---|---|---|---|---|---|
|
銷售
[編輯]FC版本《勇者鬥惡龍III》在日本售出380萬份[62]。在日本,超級任天堂重製版在1996年售出約72萬份,累計售出了140萬份[63][64]。截至2001年底,Game Boy Color版在日本售出了不高的60.4萬份[65]。將所有重製版的銷量加起來,《勇者鬥惡龍III》是系列最成功的作品,也是日本最暢銷的角色扮演遊戲之一[66]。截至2010年11月,日本流動電話版(前篇與後篇加總)的下載量超過100萬次[39]。Wii版的《勇者鬥惡龍I・II・III合輯》在2011年售出403,953份[67]。
評價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日本媒體的評價 (2012年11月24日) |
在雜誌《Fami通》2006年初的一項投票調查中,《勇者鬥惡龍III》排到了全平台喜愛遊戲的第三名,僅次於《最終幻想X》和《最終幻想VII》[68],同時遊戲排到了最喜愛FC遊戲的榜首[69]。其經常被誤傳為1988年日本政府宣佈禁止未來的勇者鬥惡龍在上學日發售。而實際上則是艾尼克斯自己決定將未來的勇者鬥惡龍推遲到周末發售[70]。
《勇者鬥惡龍III》在北美的銷售並沒有如此成功。Gamesutra的庫爾特·卡拉塔解釋道:考慮到對於前兩作的改善,《勇者鬥惡龍III》「依然使用了難看的畫面風格及笨拙的介面交互」[3]。北美的低銷量的另一部分原因在於遊戲的發佈晚於16位元遊戲機的的發售,導致玩家認為遊戲很古老[3]。評論稱讚了遊戲的晝夜系統以及增加的遊戲保管所[3]。和其它在北美發售的早期作品一樣, 《勇者鬥惡龍III》並沒有取得像在日本那樣的成功,儘管媒體給了Game Boy Color版遊戲非常高的評價。GameSpot給遊戲打了「較好」的7.6分,並稱「DQIII的重製配得上原版FC遊戲,但這同時意味着遊戲只能在不變的RPG基本老套路上做文章」[36]。《任天堂力量》給遊戲打了可觀的4/5,IGN則打出了完美的10/10[60]。《勇者鬥惡龍III》排到了任天堂最佳200遊戲名單的第176位[71]。
參考資料
[編輯]- ^ ドラゴンクエストIII そして伝説へ…. Square Enix. [2012-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3).
- ^ 2.0 2.1 Spencer. Dragon Quest Anniversary Collection Brings First Three Games To Wii. [2011-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Kalata, Kurt. The History of Dragon Quest. Gamasutra. Gamasutra. 2008-02-04 [2008-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 ^ 4.0 4.1 20 Open World Games: Dragon Quest III, a.k.a. Dragon Warrior II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amasutra
- ^ 5.0 5.1 Vestal 1998a,第"Dragon Quest III"頁
- ^ 6.0 6.1 Parish, Jeremy. Dragon Quest: Ye Complete Dragonography. 1up. [201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3).
- ^ Rowan Kaiser. The Gestalt Effect of Dragon Quest IX,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Grind: 2. 2011-02-17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 ^ 8.0 8.1 8.2 8.3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Explorer's Handbook (PDF). Enix. 1991: 7–8 [2009-07-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11-22).
- ^ 9.0 9.1 9.2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GBC) North American instruction manual (PDF). Enix. 2001: 3–5 [2012-11-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02-16).
- ^ 10.0 10.1 Prima Games (編). Dragon Warrior III Official Strategy Guide. Prima Publishing. 2001: 8–13. ISBN 0-7615-3638-8.
- ^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Explorer's Handbook. Enix. 1991: 48.
- ^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GBC) North American instruction manual. Enix. 2001: 14–15.
- ^ Prima Games (編). Dragon Warrior III Official Strategy Guide. Prima Publishing. 2001: 3–6. ISBN 0-7615-3638-8.
- ^ Brad Shoemaker. Dragon Warrior III preview. 2001 [200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3).
- ^ King of Alianhan: Thy enemy shall be the Archfiend Baramos. Enix. Dragon Warrior III NES. Enix. 2007-08-27.
- ^ King of Aliahan: It is said thy father Ortega met when he fell into a volcano's crater at the end of a battle. Enix. Dragon Warrior III NES. Enix. 2007-08-27.
- ^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Explorer's Handbook. Enix. 1991: 22–23.
- ^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Explorer's Handbook. Enix. 1991: 28 and 33–34.
- ^ 19.0 19.1 Prima Games (編). Dragon Warrior III Official Strategy Guide. Prima Publishing. 2001: 18–22. ISBN 0-7615-3638-8.
- ^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Explorer's Handbook. Enix. 1991: 63.
- ^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Explorer's Handbook. Enix. 1991: 66.
- ^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Explorer's Handbook. Enix. 1991: 22.
- ^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Explorer's Handbook. Enix. 1991: 71.
- ^ Dragon Warrior III at IMDB. 2007 [200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8).
- ^ Akira Toriyama at IMDB. 2007 [200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1).
- ^ Koichi Sugiyama at IMDB. 2007 [200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4).
- ^ Parish, Jeremy. Koichi Nakamura Interview: On the Birth of the Console RPG. 1UP.com. 2012-08-05 [201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6).
- ^ Creating Dragon Quest. The Edge Online. July 21, 2010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 ^ 29.0 29.1 Aria. Origins Of The Legend Of Zelda: A Link To The Past And Dragon Quest IV. Siliconera. December 10, 2011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8).
- ^ 30.0 30.1 Aria. Miyamoto Asks Horii: Do You Think RPGs Will Become A Substitute For Novels?. Siliconera. 2011-12-11 [201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5).
- ^ 31.0 31.1 Interview with Enix. 2001 [200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8).
- ^ Frank Provo. Dragon Warrior III Preview. GameSpot. March 30, 2001 [201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1).
- ^ 33.0 33.1 Prima Games (編). Dragon Warrior III Official Strategy Guide. Prima Publishing. 2001: 90–95. ISBN 0-7615-3638-8.
- ^ 34.0 34.1 Craig Harris. IGN Dragon Warrior III Preview. 2001 [200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9).
- ^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GBC) North American instruction manual. Enix. 2001: 35.
- ^ 36.0 36.1 36.2 Brad Shoemaker. Dragon Warrior III Review. GameSpot. 2001-08-01 [201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1).
- ^ Nintendo Power. 1995, (81): 64–67.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Enix (編). Dragon Warrior III (GBC) North American instruction manual. Enix. 2001: 10–15.
- ^ 39.0 39.1 携帯アプリ「DQIII そして伝説へ・・・」100万DL達成記念にデコメ配信. 4gamer.net. 2010-11-02 [201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日語).
- ^ Spencer. Dragon Quest Anniversary Collection Lets Roto Take Breaks In Dungeons. Siliconera. May 25, 2011 [201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1).
- ^ ドラゴンクエスト列伝 ロトの紋章 完全版 [Full version of Dragon Quest Saga: Roto's Emblem]. Square-Enix. [200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9) (日語).
- ^ ロトの紋章―ド ラゴンクエスト列伝 (21) (ガンガンコミックス) (コミック) [Dragon Quest Saga: Roto's Emblem (21) (Young Gangan) (Comic)]. Amazon. [200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日語).
- ^ Japan's Sony PSP Manga Distribution Service Detailed. News. Anime News Network. 2009-09-24 [200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7).
- ^ ドラゴンクエスト列伝・ロトの紋章 [VHS] [Dragon Quest Saga: Roto's Emblem [VHS]]. Amazon. [200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日語).
- ^ ドラゴンクエスト列伝 ロトの紋章~紋章を継ぐ者達へ~(14). SQUARE ENIX. [2012-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5).
- ^ ドラゴンクエスト列伝 ロトの紋章 ~紋章を継ぐ者達へ~ [Dragon Quest Retsuden: Roto no Monshō - To the Children Who Inherit the Emblem]. Square-Enix. [200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日語).
- ^ スクエニ,PSP向けコミックコンテンツ配信事業に参入を発表. 4Gamer.net. 2009-09-24 [2013-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日語).
- ^ Japanese Comic Ranking, June 27-July 3. Amine News Network. 2011-07-06 [201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英語).
- ^ Japanese Comic Ranking, June 25-July 1. Amine News Network. 2012-07-04 [201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英語).
- ^ Damian Thomas. Dragon Quest Game Music Vol. 1. 2006 [200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1).
- ^ Damian Thomas. Dragon Quest Game Music Vol. 2. 2006 [200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9).
- ^ Damian Thomas. Dragon Quest Game Music Vol. 3. 2006 [200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3).
- ^ Patrick Gann. Dragon Quest on Piano Vol. III. 2006 [200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 ^ Patrick Gann. Dragon Quest Best Songs. 2006 [200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5).
- ^ 交響組曲 ドラゴンクエストⅢ そして、伝説へ… - ゲーム・ミュージック / オリコンランキング情報サービス「you大樹」. Oricon. [2009-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7).
- ^ Damian Thomas. Dragon Quest III soundtrack. 2006 [2007-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 ^ 57.0 57.1 Dragon Warrior III Reviews. 2004 [200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 ^ 58.0 58.1 週刊ファミ通クロスレビュープラチナ殿堂入りソフト一覧. GEIMIN.NET. 2012-11-23 [201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7) (日語).
- ^ ゲームボーイ - ゲームボーイ ドラゴンクエストIII そして伝説へ... 2 (915). Weekly Famitsu: 111. 2006-06-30.
- ^ 60.0 60.1 IGN: Dragon Warrior III Review. IGN.com. 2001-07-20 [2008-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3).
- ^ Dragon Warrior III Reviews. Game Rankings. [2008-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3).
- ^ Dragon Quest History. 2002 [200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1).
- ^ Japan Platinum Game Chart. 2007 [2007-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3).
- ^ 1996 Top 30 Best Selling Japanese Console Games. The-MagicBox.com. [2008-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8).
- ^ 2001 Top 100 Japanese Console Game Chart. The-MagicBox.com. [2008-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31).
- ^ RPGFan News. 2000 [200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3).
- ^ TAITAI. 2011年のゲーム売り上げランキング&ハードウェアの販売数推移,さらにタイトル別の傾向が分かるマ トリックス表(4Gamer調べ)をまとめて大公開!. 4gamer.net. 2012-01-16 [2013-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日語).
- ^ Japan Votes on All Time Top 100 - Edge Magazine. Next-gen.biz. 2006-03-03 [201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3).
- ^ John Szczepaniak. Form is Superior to Mass: Famicom History. NTSC-uk. [2007-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6).
- ^ Student Arrested In Dragon Quest Death Threat. [200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3).
- ^ Nintendo Power (Nintendo of America). 2005, 200.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外部連結
[編輯]- 流動電話版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日語)
- HD-2D版『勇者鬥惡龍III 接著邁向傳說』官方網站(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