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市場理論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14年4月15日) |
共生市場理論是在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國與國、社會與自然之間共同生存的大前提下,相對於利益,把信賴放在首位,基於自由市場經濟的市場營銷。不僅是持這種理念的企業之間,企業同消費者之間通過網絡社交渠道相互影響的同時,實施商品、成本、溝通以及流通渠道的戰略。特別是最注重消費者信賴的業界,諸如食品業界等,已經開始關心,並且也正在研究這種理念在企業中運用的可能性。企業曾經解決了環境污染,子女與老人的看護,地球的環境問題,作為企業也同樣應該把它們看成經營中社會成本的一部分。
概要(共生市場營銷組合框架下的4C)
[編輯]作為組成共生市場營銷組合要素的4C最早於1972年出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研究科(清水公一)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在清水公一(Koichi Shimizu)提出了4C理論之後(1973),後來又發展為7C羅盤模型(1979),提供對市場營銷本質更全面的探視。以下是對它的解釋。
- Commodity(顧客滿足型商品)在拉丁語中是共同方便共同幸福的意思,是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這也和從消費者開始考慮問題的整合營銷傳播是一致的。從製造到能賣出去的產品推出的生產模式角度來看,像篡改產地、延長保質期的偽劣產品無法杜絕,這很荒謬。而商品(Commodity)則能體現出與消費者相互作用進而開發出值得信賴的商品或服務的一種哲學。經過完整步驟創造出的商品可以稱之為商品化。
- Cost(共同建立)不僅有價格的意思,還有生產成本、銷售成本、社會成本等很多方面。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羅伯特教授也持有相同觀點。不僅在地球環境成本(包括核電站的安全應對)方面,如果企業把撫養子女成本、贍養老人成本也加上,比如像有的化妝品公司會設置一些托兒的設施,給沒能上幼兒園的子女提供協助;又如為應對有老人需要贍養的員工而建成一套完善的援助系統。優良企業與福利商業模式結合起來後,像諸如因為撫養而無法順暢就業的員工而導致的僱傭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 Channel(流通渠道,原意是運河)表達商品在流動的含義。創造出一個進貨商、製造商、物流和消費者共生的商業模式。比如像生產商、製造商和物流業組成共生的食品公司;或是像製造業和物流業組成共生的服裝業。作為流通渠道來說,網絡銷售也能算在內。市場渠道政策對於日本大地震時期很重要。
- Communication(原意:共享信息)從雙方向型的共生角度來看與原意是相符的,同時也和羅伯特教授的見解相同。電力公司提倡節約的廣告或是AC JAPAN呼籲社會的公益廣告,它們都應屬於營銷溝通,而不應是單純的促銷行為。九十年代被推崇的整合營銷傳播戰略的地位4P理論是代替不了的。
如果共生市場理論按照4C運行的話,人類和地球將會變得更好,企業不一味地追求利益,先賣貨,取得了消費者的信賴,利益變會隨後到來。共生市場理論也是基於以上這種想法的市場營銷。在自由競爭社會裏,共生市場理論是一種不損失信賴的市場營銷。它的結構組成也可用7Cs羅盤模型來表示。
基於共生市場理論下的7Cs羅盤模型
[編輯]7Cs羅盤模型展示了共生市場理論的組織構成,由7C和帶有消費者的分析以及外部環境的4個羅盤方位指針(東南西北)構成。同心圓中心是第1C:Corporation(企業、團體);第二層被四等分,分別是第2C~第5C(上述4C);第三層是第6C:Consumer(消費者);最外層是第7C:Circumstances(外部環境);消費者和外部環境的考慮要素是4個羅盤的指針,分別用4個方向的開頭字母N、W、S、E來概括說明。
- 第1C:Corporation(企業、非營利組織)或者Company(原意:一同吃麵包的夥伴)它是中心。通過市場營銷情報系統的信息管理,企業高層制定正確決策,有效地實行Internal Communication(企業內部的營銷傳播),時刻銘記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的理念、不要損毀名譽的同時去追求利益。(C-O-S)很重要。也就是說,執行市場營銷或是經營管理的組織、競爭對手、利益相關者也應該被考慮進來。
- 第2C~第5C:上述的4C。
- 第6C:第6C:Consumer(消費者、民眾)這一層羅盤指針的四個方向分別為:
- 第7C:Circumstances(外部環境)這一層羅盤指針的四個方向分別為:
7Cs羅盤模型用具有con,com,co字母開頭的英文組成,如果能考慮到7個C和4個方向的話,就能獲得信賴。它不適用社會主義,而是用在自由競爭社會,重視企業社會責任、顧客滿足度或是回報社會的共生市場理論越來越被廣泛利用。
因此,如果對外部環境考慮周全,並且滿足了消費者的要求,切實地執行了營銷組合,共生市場理論就可以稱之為能夠獲取信賴的市場營銷。如果其中一個要素被怠慢,信賴度就會急降而下,所以共生市場理論中所有要素保持高水準的可持續性是很重要的。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清水公一(1981)「コ・マーケティングにおける広告、CI等の位置づけ」『日経広告研究所報』VOL80、第15巻5號、16-23ページ。
- Brian Solis (2011) Engage!: The Complete Guide for Brands and Businesses to Build, Cultivate, and Measure Success in the New Web, John Wiley & Sons, Inc.pp.201-202.
- 小林太三郎監修、嶋村和恵・石崎徹共著(1997)「日本の広告研究の歴史」電通刊,p56,p.266.ISBN4-88553-097-0
- 日経広告研究所編(1993)「広告を知るための百冊の本」日本経済新聞社,p.28-29.ISBN4-532-64014-8
- 胡暁雲他訳(2005)「広告理論戦略」中國語版、北京大學出版社,清水公一著1,p.62-79.ISBN7-301-08666-0
- 清水公一『共生マーケティング戦略論』第4版(創成社)ISBN4-7944-2158-3 C3034
- 胡暁雲、張健康著(2007)「現代広告學」中國版、浙江大學出版社,p.353.ISBN978-7-308-05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