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特蘭大

座標33°44′56″N 84°23′24″W / 33.74889°N 84.39000°W / 33.74889; -84.3900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特蘭大
Atlanta
州首府
阿特蘭大市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為:阿特蘭大市中心的天際線、民權和人權中心、可口可樂世界、CNN中心、馬丁·路德·金國家歷史遺址的埃比尼澤浸禮會教堂、佐治亞州議會大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皮埃蒙特公園、克羅格街隧道、天鵝之家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為:阿特蘭大市中心的天際線、民權和人權中心可口可樂世界CNN中心馬丁·路德·金國家歷史遺址的埃比尼澤浸禮會教堂、佐治亞州議會大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皮埃蒙特公園、克羅格街隧道、天鵝之家
阿特蘭大旗幟
旗幟
阿特蘭大官方圖章
圖章
綽號:The City in a Forest,[1]ATL,[2]The A,[3]Hotlanta,[4]The Gate City,[5]Hollywood of the South[6]
格言:Resurgens (Latin for Rising again, alluding to the myth of the phoenix bird)
地圖
阿特蘭大在美國的位置
坐標:33°44′56″N 84°23′24″W / 33.74889°N 84.39000°W / 33.74889; -84.39000
國家 美國
州份 佐治亞州
位置富爾頓郡迪卡爾布郡
成立1837年
馬薩斯維爾1843年
阿特蘭大1847年12月29日
面積[7]
 • 州首府353.04 平方公里(136.31 平方英里)
 • 陸地350.48 平方公里(135.32 平方英里)
 • 水域2.56 平方公里(0.99 平方英里)
海拔225 to 320 公尺(738 to 1,050 英尺)
人口(2020年)[8]
 • 州首府498,715人
 • 排名美國城市(第38名),佐治亞州(第1名)
 • 密度1,422.95人/平方公里(3,685.45人/平方英里)
 • 都會區[9]6,089,815 (美國第9名)
居民稱謂Atlantan
時區ESTUTC−5
 • 夏時制EDTUTC−4
「阿特蘭大」的各地常用名稱
港澳阿特蘭大、亞特蘭大
美國阿特蘭大、亞蘭大、阿蘭大

阿特蘭大(英語:Atlanta)是美國佐治亞州首府及最大城市,也是富爾頓郡的郡政府駐地,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顯示,該城市人口約為498,715人,而作為阿特蘭大都會區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在都會區擁有超過 600 萬人口,成為全美第九大都市區,也是美國的第10大經濟體,阿特蘭大位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山腳下,該地區擁有獨特的地形,包括連綿起伏的丘陵和樹木所覆蓋。

作為一個多條鐵路的交匯樞紐,阿特蘭大的發展始於19世紀早期,在南北戰爭時被摧毀,但在當選為州府後迅速重建,因而改變了這座城市的人口結構、政治、審美和文化,在1950和1960年代時,阿特蘭大曾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主要組織中心,馬丁·路德·金拉爾夫·阿伯內西都曾在此城市活動,阿特蘭大也是1996年百周年奧運會的舉辦地點,自1998年以來,阿特蘭大作為主要的航空運輸樞紐已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哈茨菲爾德-積遜阿特蘭大國際機場成為世界上客運量最大的機場。[10][11][12]

歷史

[編輯]

成立前

[編輯]

在歐洲定居者抵達佐治亞州北部之前的數千年前,克里克人和他們的祖先便在此地區定居。[13]其中該族群曾在桃樹溪英語Peachtree_Creek流入查特胡奇河處的建立一個小溪村,是距離當代阿特蘭大最近的美洲原住民定居點。[14]19世紀初期,隨着歐洲定居者侵佔了佐治亞州北部的小溪,最終導致克里克人從1802年到1825年迫使離開[15]

建城

[編輯]

1836年,佐治亞州大會投票決定修建佐治亞州西部與大西洋鐵路英語Western_and_Atlantic_Railroad[16],主要負責將佐治亞州西部查特胡奇河流域的各內陸城鎮聯通到薩凡納大西洋出海口,因此在1837年最初命名為Terminus(零公里)的定居點開始建城,後來以當地一家雜貨店老闆的名字命名為Thrasherville[17],到了1842年,車站的定居點已有6座建築物和30名居民,並更名為馬薩斯維爾鎮,以紀念州長威森·蘭普金的女兒。後來佐治亞州鐵路銀行總工程師約翰·埃德加·湯姆森(John Edgar Thomson)建議將該鎮更名為阿特蘭大,並得到了定居者的認可。[18]阿特蘭大於1847年12月29日被授予城市地位,之後很快成為南方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19]

19世紀後期

[編輯]

到了1860年,阿特蘭大的人口已增至9,554人。美國內戰期間,阿特蘭大為美利堅聯盟國的重要城市之一。1864年阿特蘭大之戰英語Battle_of_Atlanta爆發,聯邦軍謝爾曼軍團對阿特蘭大進行長達一年的圍城戰,聯盟軍敗退撤防後,聯邦軍士兵火焚阿特蘭大[20][21],全市幾乎全毀[22],但在重建時期時則快速恢復。1868年,佐治亞州首府從米利奇維爾遷至阿特蘭大,在1880年的人口普查中,阿特蘭大已超過薩凡納成為佐治亞州最大的城市。從1880年代開始,鼓勵南方工業化的阿特蘭大憲法報編輯:亨利·W·格雷迪( Henry W. Grady)向潛在的投資者宣傳阿特蘭大「新南方」的城市,推動該城市以現代經濟為核心發展基礎,減少對農業的依賴。到了1885年,佐治亞理工學院和阿特蘭大大學中心的成立也讓將阿特蘭大建立為高等教育的中心。1895年,阿特蘭大舉辦了棉花國家與國際博覽會,展示著新興產品和創新技術,鼓勵與拉丁美洲的貿易,博覽會該吸引了近80萬人參加,成功地新南方的發展推向了世界。[23]


20世紀

[編輯]

20世紀初期,阿特蘭大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劇烈發展時期。在三十年的時間中,隨着城市範圍擴大到及設置有軌電車,阿特蘭大的人口也增加了兩倍。除非裔美國人外,亞裔與西班牙語裔美國人也大量遷入。[24]隨着摩天大樓的建造,這座城市的天際線變得越來越高,甜蜜奧本區 (Sweet Auburn) 則成為黑人的商業中心,同時也發生了不少與種族主義相關的暴力事件,如 1906 年的阿特蘭大種族騷亂及利奧·弗蘭克案,1917年5月21日,阿特蘭大發生一場毀滅性的大火,摧毀了現在舊第四區的1,938 座建築物,造成1人死亡和10,000人流離失所。.[25][26]

1939年12月15日,阿特蘭大舉辦了《亂世佳人》的首映式,這是根據出生於阿特蘭大的瑪格麗特·米切爾暢銷小說所改編的史詩電影,製片人大衛·O·塞爾茲尼克以及電影明星克拉克·蓋博費雯·麗奧麗維亞·德哈維蘭出席了在勒夫大劇院舉行的首映活動。[27]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特蘭大在盟軍的努力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8],其中在此發展的國防工業,如製造公司、鐵路和軍事基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新居民來此尋找新工作的機會,導致人口和經濟快速增長。1950年代,在聯邦補貼的支持下,該市新建的高速公路系統能使中產階級能快速在市中心及郊區來回通行。佐治亞理工學院的院長布雷克·R·范·麗爾 (Blake R Van Leer)積極協助了城市基礎的建設,創立了南方州立理工大學[29][30]

其他城市相比,當時戰後的阿特蘭大在種族衝突上相對較少,但黑人族群依然受到種族隔離政策的限制和歧視影響。1960年代,阿特蘭大成為民權運動的主要組織中心,馬丁·路德·金拉爾夫·阿伯內西以及黑人學院的學生們在該運動的領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1]而城市郊區化和白人離開城市,也導致阿特蘭大的人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在1970年至1990年間失去了超過100,000名居民,佔其人口的20%以上。

不過在二十世紀後期期間,阿特蘭大進行更多現代化的基礎建設,在1973年通過選舉,選出了阿特蘭大第一位黑人市長梅納德·傑克遜(Maynard Jackson),在傑克遜市長的任期內,哈茨菲爾德-傑克遜阿特蘭大國際機場進行了重大改造,加強了城市作為交通樞紐的作用。1976年佐治亞世界會議中心的開幕,預示著阿特蘭大作為會議城市的崛起。阿特蘭大地鐵建設始於1975 年,並在1979年正式啟用。

19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1990年,阿特蘭大在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議中被選為19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地。市政府因對阿特蘭大公園,體育場館和交通基礎設施進行重大的改革建設,儘管採取了額外的安全預防措施,不過在奧運期間依然發生一場嚴重的爆炸攻擊事件[32],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閉幕演說中,他第一次沒有將本次奧運會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屆奧運會」。

當代

[編輯]

在2000年代,阿特蘭大經歷了重大的文化影響和人口轉變。由於黑人中上層階級也開始遷往郊區,因此蓬勃發展的經濟也吸引更多各國新移民,促成了該市人口結構再度經歷變化。非裔美國人佔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從1990年的67%下降到2010年的54%[33]。從2000年到2010年,阿特蘭大增加了22,763名白人居民、5,142名亞裔居民和 3,095名西班牙裔居民,而全市黑人人口則減少31,678人。[34][35] 90年代中期至2010年間,阿特蘭大進行了美國住房政策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公共住房更新計劃「HOPE VI」,該計劃極大地改變城市公共建築及貧困分散等目標,,[36]2005 年,該市批准了耗資28億美元的BeltLine項目。將環繞中心城市一條廢棄的22英里貨運鐵路改造成一條充滿藝術氣息的輕軌環城公路,該項目刺激沿線住宅的開發案,但因其對社區的不利影響而遭到批評。2013年,環城公路獲得了1800萬美元的聯邦撥款,用於開發其他部分的道路。2019 年9月,James M. Cox基金會向PATH基金會捐贈了600萬美元,該基金會將將環城公路連接至銀彗星小徑(Silver Comet Trail)預計將於 2022 年完工,預計將會成為美國最長的鋪砌步道,總計約300英里(480公里)。[37][38][39]

地理

[編輯]

阿特蘭大總面積為134.0平方英里(347.1平方公里),其中133.2平方英里(344.9平方公里)是陸地,0.85平方英里(2.2平方公里)為水域。[40]城市位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山腳下。海拔 1,050英尺(320公尺),是密西西比河以東海拔最高的城市。阿特蘭大橫跨東部大陸的分水嶺,南側和東側的雨水流入大西洋,而分水嶺北側和西側的雨水則流入墨西哥灣。阿特蘭大即是在查特胡奇河以南的山脊上建城,這條河與城市的西北邊緣接壤,它的大部分自然棲息地都得到了保護,現為查塔胡奇河國家遊樂區的一部分。[40]

阿特蘭大有時被稱為「樹木之城」或「森林中的城市」,儘管在1973年至1999年間,因為經濟開發而損失了大約560,000英畝(230,000公頃)的樹木。[41][42][43]

阿特蘭大市中心夕陽下的天際線

氣候

[編輯]

阿特蘭大屬典型的副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溫變化相對和緩,全年降水分配均勻,代表美國東南部內陸地區的氣候。冬季溫和,微潮,時而偏向溫暖,日最高氣溫低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1.2天,日最低氣溫低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36天,低於−5 °C(23 °F)的平均日數為6.3天;夏季相對炎熱潮濕,日最高氣溫超過30 °C(86 °F)的日數年均有91天,超過35 °C(95 °F)的有10.4天。[44]最冷月(1月)均溫7.1 °C(44.8 °F),極端最低氣溫−23 °C(−9 °F)(1899年2月13日)。[44]最熱月(7月)均溫27.2 °C(80.9 °F),極端最高氣溫41 °C(106 °F)(2012年6月30日)。[44]無霜期平均為246天(3月15日至11月16日)。[44]年均降水量約1,280毫米(50.4英寸);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808毫米(31.80英寸)(1954年),最多為1,815毫米(71.45英寸)(1948年)。[44]年均降雪量為5.6厘米(2.2英寸),[44]但許多冬季的積累降雪量微少以致難以測量,1935–36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28厘米(10.9英寸)。[44]

阿特蘭大(哈茨菲爾德-積遜阿特蘭大國際機場),1991–2020年正常值,1878年至今極端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6
(79)
27
(81)
32
(89)
34
(93)
36
(97)
41
(106)
41
(105)
40
(104)
39
(102)
37
(98)
29
(84)
26
(79)
41
(106)
平均最高溫 °C(°F) 21.3
(70.3)
23.1
(73.5)
27.1
(80.8)
29.3
(84.7)
32.0
(89.6)
34.6
(94.3)
35.4
(95.8)
35.5
(95.9)
33.3
(91.9)
29.4
(85.0)
25.3
(77.5)
21.9
(71.5)
36.3
(97.3)
平均高溫 °C(°F) 12.2
(54.0)
14.6
(58.2)
18.8
(65.9)
23.2
(73.8)
27.3
(81.1)
30.6
(87.1)
32.3
(90.1)
31.7
(89.0)
28.8
(83.9)
23.6
(74.4)
17.8
(64.1)
13.4
(56.2)
22.9
(73.2)
平均低溫 °C(°F) 2.0
(35.6)
3.8
(38.9)
7.4
(45.3)
11.4
(52.5)
16.3
(61.3)
20.3
(68.6)
22.1
(71.8)
21.8
(71.3)
18.8
(65.9)
12.7
(54.9)
6.8
(44.2)
3.6
(38.4)
12.3
(54.1)
平均最低溫 °C(°F) −8.2
(17.3)
−4.9
(23.2)
−2.2
(28.1)
2.7
(36.9)
8.7
(47.6)
15.5
(59.9)
18.7
(65.6)
18.1
(64.5)
11.9
(53.4)
3.7
(38.7)
−1.6
(29.2)
−4.6
(23.8)
−9.3
(15.2)
歷史最低溫 °C(°F) −22
(−8)
−23
(−9)
−13
(8)
−4
(25)
3
(37)
4
(39)
12
(53)
13
(55)
2
(36)
−2
(28)
−16
(3)
−18
(0)
−23
(−9)
平均降水量 mm(吋) 117
(4.59)
116
(4.55)
119
(4.68)
97
(3.81)
90
(3.56)
115
(4.54)
121
(4.75)
109
(4.30)
97
(3.82)
83
(3.28)
101
(3.98)
116
(4.57)
1,281
(50.43)
平均降雪量 cm(吋) 2.5
(1.0)
1.0
(0.4)
1.0
(0.4)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1.0
(0.4)
5.6
(2.2)
平均降水天數(≥ 0.01 in) 11.1 10.4 10.5 8.9 9.4 11.1 12.0 10.2 7.3 6.8 7.9 10.7 116.3
平均降雪天數(≥ 0.1 in) 0.7 0.3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4 1.5
平均相對濕度(%) 69 64 62 60 67 69 73 73 73 69 69 69 68
月均日照時數 164.0 171.7 220.5 261.2 288.6 284.8 273.8 258.6 227.5 238.5 185.1 164.0 2,738.3
可照百分比 52 56 59 67 67 66 63 62 61 68 59 53 62
數據來源:NOAA(1981–2010年相對濕度;1961–1990年日照)[44][45][46][47]

阿特蘭大國際交換站,1878年10月–1928年8月在市中心的氣象局,1928年9月起在哈茨菲爾德-積遜阿特蘭大國際機場。[48]

城市景觀

[編輯]
天際線隨着1972年的建設而出現。
阿特蘭大的桃樹街

阿特蘭大的大部分地區在內戰期間被燒毀,導致這座城市的大量歷史建築曾因此遭到。然而,在建築上,這座城市在傳統上從來都非完全的「南方風格」,因為阿特蘭大起源於一個鐵路小鎮,而不是一個由歐洲殖民地主導的南部海港,由於其20世紀後期發展,阿特蘭大的許多地標建築,與東北或中西部的城市具有相同的建築特徵,因為它們是在共享民族建築風格的時代設計的。[49]

在 20 世紀後期,阿特蘭大接受了現代建築的趨勢,著名的例子如1966年的佐治亞州大廈,和1982年的佐治亞太平洋大廈。這一時期的許多最著名的建築物,都是阿特蘭大建築師約翰·波特曼 (John C. Portman Jr.)。市中心天際線的大部分建築也都是波特曼在這一時期設計的。1980年代後半期,阿特蘭大成為後現代建築早期的發源地之一,不少在其設計中重新引入了古典元素,目前阿特蘭大的許多摩天大樓也都是在這個時期和風格建造的,展示了錐形尖頂或其他裝飾的皇冠,例如大西洋中心一號 (1987)、191號桃樹塔 (1991) 和SunTrust廣場(1992)。建於 1992年的美國銀行廣場,則是是北美洲除了紐約及芝加哥以外的第一高樓,高達311公尺。[50]

文化

[編輯]

旅遊

[編輯]


  • 可口可樂世界:位於奧林匹克百年公園北側,緊鄰佐治亞水族館,距CNN電視中心僅數百米。佔地面積不大,但是內容非常豐富,可以看到可口可樂歷史上的相關產品與歷史圖片,此外,可以參觀生產線以及觀摩可口可樂出資拍攝的可樂主題動畫片,其中,以4D影院播放的短片最為精彩,效果幾乎可以亂真,是可口可樂世界裏最受歡迎的項目。在出口處,遊客可免費品嘗可口可樂研發的近100種不同口味的飲料,它們大部分都在世界範圍內分地域銷售,非常難得才能見到,因此,能夠在阿特蘭大品嘗全世界的可口可樂產品也非常有吸引力。
  • 佐治亞水族館:該水族館是世界最大的水族館之一,票價35美元。水族館分上下兩層,遊客可以看到白鯨、虎鯊等珍稀海洋動物,另外,可以和水母、海星等生物作親密接觸。
  • 瑪格麗特·米切爾之家:包含兩個項目,一個是《亂世佳人》博物館,一個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故居,票價13美元。在博物館,可以欣賞到瑪格麗特·米切爾生平紀錄片,以及《亂世佳人》的一些相關歷史圖片資料。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故居曾在大火中付於一旦,如今的故居是重新修繕過的,但內部裝潢仍舊復原了她居住時的樣貌。
  • 石山公園:南北戰爭時的著名遺蹟,離阿特蘭大市中心約有40分鐘車程。石山公園是市民周末出遊的去處,內有小型的主題公園,還保留了上世紀的火車。
  • CNN電視中心:緊鄰Dome/G.W.C.C./Philips Arena/CNN Center地鐵站,位於奧林匹克百年公園南側,阿特蘭大會展中心對面,也是市內小有名氣的購物中心。電視中心一樓是用餐以及售賣小商品的地方,遊客可在一樓購買該電視台的參觀券,票價13美元。整個參觀過程約55分鐘,會有專職人員帶領你進入電視台內部,了解CNN的運作方式,並且你還可以坐在模擬新聞主播台前播報新聞,部分遊覽區域不得拍照。

教育

[編輯]

阿特蘭大擁有多所大學,其中最著名的是埃默里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佐治亞州立大學

交通

[編輯]

軌道交通系統

[編輯]

阿特蘭大捷運(MARTA - Metropolitan Atlanta Rapid Transit Authority)自1972年開始營運,目前擁有700輛巴士,150條巴士路線,總共行駛哩程2400公里。另外有240輛重型捷運電聯車,行駛於36個捷運站之間,總哩程60公里。在奧運時期當局亦設計了讓捷運負荷多數訪客的計劃,可將平日運輸量達五十萬人次的捷運,在奧運期間提升二倍至三倍。 MARTA使用微風卡(Breeze Card)作為代幣支付工具。公車與地鐵的報站系統採英語西班牙語雙語。 捷運設計原是為每日工作來往的人潮所用,因此行駛間隔不密集,每十五分鐘一班。捷運票價一般單張2.5美元。轉換至不同路線捷運或巴士可持轉換證免費搭乘,轉換以一次為限。為了鼓勵大家將公共運輸做為主要交通工具,減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因此亦有不少優惠措施。例如:

  • 一日券:無限搭乘次數,票價為9美元
  • 二日券:無限搭乘次數,票價為14美元
  • 三日券:無限搭乘次數,票價為16美元
  • 四日券:無限搭乘次數,票價為19美元
  • 周票:無限搭乘次數,票價為23.75美元
  • 月票:無限搭乘次數,票價為95美元

郊區車站有免費停車場可免費停車一日或廉價月租,公司替員工購買捷運的費用,可在每人60元的限額內節稅。[51]

埃默里Cliff Shuttle巴士 埃默里大學運營的埃默里Cliff Shuttle巴士是阿特蘭大僅次於MARTA的第二大公交系統,由59輛巴士組成。車隊53%的車輛使用食堂回收再生油驅動。於埃默里大學、埃默里大學牛津學院、埃默里各醫院、阿特蘭大各購物中心以及佐治亞理工學院之間提供服務。

機場

[編輯]

重要高速公路

[編輯]

特色城區

[編輯]
  • 市中心(Downtown)瀰漫着同性戀的景象,是本市的商業中心。
  • 中城區(midtown)呈現著紐約東村的藝術風情,是精品消費區。
  • 小五星區(Little Five Points)呈現龐克風。
  • 維珍尼亞-高地區(Virginia-Highland)雅痞聚集之地。
  • 巴克海特區( Buckhead)阿特蘭大的豪宅雲集地和夜生活的大本營 。

體育

[編輯]

友好城市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tlanta May No Longer Be the City in a Forest. WSB-TV. [October 2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28, 2014). 
  2. ^ "The service, dubbed the Atlanta Tourist Loop as a play on the city's 'ATL' nickname, will start April 29 downtown." "Buses to link tourist favori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3. ^ Because we're the only city easily identified by just one letter. Creative Loafing. November 23, 2011 [October 7,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2). 
  4. ^ Love it or loathe it, the city's nickname is accurate for the summer. 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June 16, 2008 [June 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5. ^ Our Quiz Column. Sunny South. : 5 [202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6. ^ How Atlanta became the Hollywood of the South. The Washington Times. August 29, 2015 [May 25,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5). 
  7. ^ 2021 U.S. Gazetteer File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September 8,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8). 
  8. ^ QuickFacts: Atlanta city, Georgi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7 August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9. ^ 202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State Dat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2 August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4). 
  10. ^ Robert, Cochran, IDEALS @ Illinois: Governmentality: the new urbanism and the creative class within Atlanta, Georgi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May 22, 2012, hdl:2142/31169 
  11. ^ Pooley, Karen Beck. Segregation's New Geography: The Atlanta Metro Region, Race, and the Declining Prospects for Upward Mobility. Southern Spaces. April 15, 2015 [May 26, 2015]. doi:10.18737/M74S47可免費查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12. ^ Lartey, Jamiles. Nowhere for people to go: who will survive the gentrification of Atlanta?. The Guardian. October 23, 2018 [2021-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13. ^ Northwest Georgia's Native American History. Chieftains Trail. [June 2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8, 2011). 
  14. ^ Fort Peachtree. Buckhead.net. [February 1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0). 
  15. ^ New Georgia Encyclopedia, "Fulton County". Georgiaencyclopedia.org. [June 2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3). 
  16. ^ Creation of the Western and Atlantic Railroad. About North Georgia. Golden Ink. [November 12,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3, 2007). 
  17. ^ Thrasherville. Georgia Info. [February 6,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7). 
  18. ^ Ambrose, Andy. Atlanta. New Georgia Encyclopedia. Georgia Humanities Council. [February 6,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1). 
  19. ^ Georgia History Timeline Chronology for December 29. Our Georgia History. [August 30,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20. ^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Nov 15, 1864 CE: Burning of Atlanta. National Geographic. 2023-01-11 [2023-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7) (英語). 
  21. ^ Davis, Stephen. The Burning Of Atlanta: What Really Happened?. Historical Publications LLC. 2022-09-15 [2023-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英語). 
  22. ^ Sherman's March Chronology. www.civilwarlibrary.org. [202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9). 
  23. ^ The South: Vast Resources, Rapid Development, Wonderful Opportunities for Capital and Labor ... (PDF).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8, 1895 [2021-12-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16). 
  24. ^ 存档副本. [201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3). 
  25. ^ The Jewish Community of Atlanta. Beit Hatfutsot Open Databases Project. The Museum of the Jewish People at Beit Hatfutsot. [202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8). 
  26. ^ Klapper, Melissa, R., PhD. "20th-Century Jewish Immigr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achinghistory.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February 6, 2012.
  27. ^ Atlanta Premiere of Gone with the Wind. Ngeorgia.com. [April 5,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15, 2010). 
  28. ^ Hair, William I. Engineering the New South: Georgia Tech, 1885–1985. The Georgia Historical Quarterly. 1985, 69 (4): 509–517 [November 29, 2020]. JSTOR 405814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29. ^ Campus Map: Van Leer Building. [May 20,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30. ^ Bobby Dodd. Bobby Dodd Interview.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0, 1984 [202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31. ^ Kevin Michael Kruse. White Flight: Atlanta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onservat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1, 2008 [2021-12-20]. ISBN 978-0-691-092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8). 
  32. ^ Olympic Games Atlanta, Georgia, U.S., 1996.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January 2,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6). 
  33. ^ Tiffany Davis, B.A. The U.S. Census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PDF). Spelman College. January 22, 20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December 8, 2011). 
  34. ^ Galloway, Jim. A census speeds Atlanta toward racially neutral ground. 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March 23, 2011 [June 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35. ^ Dewan, Shaila. Gentrification Changing Face of New Atlanta.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1, 2006 [202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36. ^ Trubey, J. Scott. Ex-Atlanta Housing Authority chief Glover sues agency for legal fees. Atlanta Journal Constitution. August 6, 2018 [August 29,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37. ^ The Atlanta BeltLine in 5. Atlanta Beltline. Atlanta Beltline Inc. [February 6,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7, 2017). 
  38. ^ Walker, Alissa. Urbanism Hasn't Worked for Everyone. Curbed. July 16, 2020 [November 7,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4). 
  39. ^ Perlroth, Nicole; Benner, Katie. Iranians Accused in Cyberattacks, Including One That Hobbled Atlanta.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8, 2018 [202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40. ^ 40.0 40.1 Geographic Identifiers: 2010 Demographic Profile Data (G001): Atlanta city, Georgia. U.S. Census Bureau, American Factfinder. [October 21, 2015]. [失效連結]
  41. ^ Balch, Oliver. Green streets: which city has the most trees?. The Guardian. November 5, 2019 [March 1,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42. ^ Feaster, Felicia. Atlanta's moniker, City of Trees, focus of new book. ajc. August 19, 2020 [March 1,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43. ^ Preserving the City of Trees. geospatial.gatech.edu. [March 1,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2024-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45. ^ Station: ATLANTA HARTSFIELD INTL AP, GA US USW00013874 (csv).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8). 
  46. ^ WMO Climatological Normals of Atlanta/Hartsfield INTL AP, GA.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2013-10-31]. 
  47.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ATLANTA, GA (KATL)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11). 
  48. ^ ThreadEx. [2014-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5). 
  49. ^ Gournay, Isabelle. AIA Guide to the Architecture of Atlant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3. ISBN 0820314501. 
  50. ^ World's Tallest Buildings. Infoplease. [June 26,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8). 
  51. ^ 存档副本. [201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5). 
  52. ^ 存档副本. [2015-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