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度干擾假說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該圖顯示了中度干擾假說的原理:
I. 低度干擾下,物種豐富度因競爭排斥的增加而降低;
II. 中度干擾下,在演替早期和晚期都茁壯成長的物種可以共存,多樣性最大化;
III. 高度干擾下,由於物種移動的增加,物種豐富度會降低。

中度干擾假說(英語: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IDH)認為,當生態干擾不多也不少時,當地物種多樣性能夠最大化。低度干擾下,更具競爭力的生物將在競爭中令從屬物種絕滅,並主導生態系統。[1]高度干擾下,由於頻繁的森林火災森林砍伐等人類影響,所有物種都有絕滅的危險。中度干擾假說因此認為,多樣性在中度的干擾下會最大化,因為在演替早期和晚期都茁壯成長的物種可以共存。中度干擾假說是描述干擾與物種多樣性之間的關係的非平衡模型。該假說基於以下幾個前提:首先,干擾對區域內的物種豐富度有重大影響[2][3];其次,種間競爭是由於一個物種驅使競爭對手滅絕,並在生態系統中佔主導地位[2][4][3];第三,適度干擾能遏制種間競爭。[2][4][3]

該假設對術語「中度」和「干擾」的定義模糊。一次干擾是否算是「中度」干擾,實質上取決於給定系統內的先前干擾的歷史,以及被評估的干擾成分(即干擾的頻率、程度、強度或持續時間)。

干擾會破壞穩定的生態系統和物種的棲息地。其後,物種遷入到被清空的區域。[2]一個區域被清空後,物種豐富度會逐漸增加,競爭會再次發生。干擾消除後,物種豐富度會隨着競爭排斥的增加而減少。[5]競爭排除原則解釋了競爭相同資源的物種為何不能在同一生態位共存。每個物種以自己的方式處理來自干擾的變化;因此,IDH可以說是「描述寬泛,細節豐富」。[2]廣義的IDH模型可以分解為更小的部分,包括空間內斑塊內尺度、空間斑塊間尺度和純時間模型。[5]該理論中的每個部分都對棲息地干擾下物種的共存給出了類似的解釋。Joseph H. Connell[6]提出,相對低度的干擾會導致多樣性下降,而較高度的干擾會導致物種運動的增加。從這些關係出發可提出假設:中度的干擾水平在生態系統內是最佳值。當K選擇和r選擇的物種可以生活在同一區域時,物種豐富度就能最大化。兩種物種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生長和繁殖速度。這些特徵是由於它們在干擾程度低/高的棲息地中成長。K選擇的物種通常表現出更具競爭性的性狀。它們的資源主要投入於成長,使其能長期主導着穩定生態系統;非洲象是K選擇物種之一例,牠們的世代時間長、繁殖率低,因而有易滅絕的危險。相比之下,r選擇的物種容易迅速在開闊地區拓殖,並且可以主導剛剛被干擾清空的景觀。[3]藻類是典型的r選擇例子。基於這兩個例子迥異的特徵,適度干擾的區域允許r和K物種居住在同一區域中並因此受益。因此,生態效應對種間關係的影響得到了中度干擾假設的支持。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Dial, R.; Roughgarden, J. Theory of marine communities: the 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Ecology. 1988, 79 (4): 1412–1424. doi:10.1890/0012-9658(1998)079[1412:TOMCTI]2.0.CO;2. 
  2. ^ 2.0 2.1 2.2 2.3 2.4 Wilkinson, David M. The Disturbing History of 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Oikos. 1999, 84 (1): 145–7. JSTOR 3546874. doi:10.2307/3546874. 
  3. ^ 3.0 3.1 3.2 3.3 Catford, Jane A.; Daehler, Curtis C.; Murphy, Helen T.; Sheppard, Andy W.; Hardesty, Britta D.; Westcott, David A.; Rejmánek, Marcel; Bellingham, Peter J.; et al. The 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and plant invasions: Implications for species richness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2012, 14 (3): 231–41. doi:10.1016/j.ppees.2011.12.002. 
  4. ^ 4.0 4.1 Kricher, John C. Tropical Ecology. New Jerse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頁碼請求]
  5. ^ 5.0 5.1 Vandermeer, John; Boucher, Douglas; Perfecto, Ivette; de la Cerda, Inigo Granzow. A Theory of Disturbance and Species Diversity: Evidence from Nicaragua After Hurricane Joan. Biotropica. 1996, 28 (4): 600–13. JSTOR 2389100. doi:10.2307/2389100. 
  6. ^ Connell, J. H. 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 Forests and Coral Reefs. Science. 1978, 199 (4335): 1302–10. Bibcode:1978Sci...199.1302C. PMID 17840770. doi:10.1126/science.199.4335.1302.